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4645353
资源大小:21.9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敬业与乐业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能区分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题;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难点:区分论点和论题,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直接导入)2、 整体感知,把握中心论点。1. 扫除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投影出示题目检测)2. 交流勾画出的语句,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3. 辨析论点和论题。指名回答论点和论题的区别。学生有问题后,组织小组讨论。明确:.定义不同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题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不是对这个问题的判断、看法。.形式不同 论点是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论题一般是个词语或词组。.位置不同 论点位置灵活,标题、开头、段首、结尾都可以,有时也需要自己概括。 论题一般在标题或开头,明确呈现。3、 理清论证思路。1. 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将论证过程补充完整。2. 指名交流,老师总结: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主旨鲜明,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性文章“说理”的特点。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也是一目了然,这样先亮出观点,再一条一条地分别论证,最后总结,就能使文章条理清楚。3. 学以致用:分析分论点二的论证思路。学生默读课文,分析思路。指名分析,若有疑难小组讨论。总结明确:先引用朱熹的名言,解释什么是“敬业”;然后用两个设问句从人、事两个角度论证“为什么要敬业”;最后再用一个设问句转入对“怎样敬业”的论述。4、 分析论证方法。1.投影出示: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2.学生速读课文,寻找论证方法,体会作用。3.小组内部交流。4.集体交流:举例论证: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佝偻丈人承蜩对比论证:分析怎样敬业、将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时,作者先从正面论述要把事情做好的重要性,将木匠做桌子、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这些卑微职业与政治家治国、军人打胜仗这些意义重大的进行对比,又从学理和事实两方面反面分析了不敬业的危害,与前面的正面例子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5.重点分析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投影出示:文中引用了哪些名言?找出来理解理解意思,说说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寻找名言,理解意思。明确大量引用名言的作用:有力地论证论点,也体现作者渊博的知识,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6.论证方法应用投影出示: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学生思考,小组交流。集中交流:有业之必要理由:可以谋生,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依赖他人,受人牵制;减轻家庭的负担,也使自己不至于无所事事;事业中的挫折能锻炼自我,成功能增强自信,带来精神的满足。(言之成理即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条件艰苦,工作繁重,但他们却心怀浪漫,从不抱怨。“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搞科学研究,他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皆因为心中有让祖国不再受制于人的梦想,这是他的职业乐趣。5、 拓展理解1. 投影出示:你是如何理解“业”的含义的? 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何要倡导“敬业”。【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渴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2.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3. 集中交流“业”不仅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官本位观念引导下,人们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多以出人头地、富贵闻达为人生目标。而社会上的普通劳动者居多,作者希望矫正世风,提高普通民众的积极性。同时,这是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可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启蒙教育。6、 当堂训练背诵文中的名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