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课件(2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ptx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面对亡国之痛,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问;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那当陶渊明面对官场的污浊,他又该如何突围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导 入,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其作品,了解田园诗派。2.了解写作背景,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知人论世,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年小官。中年时,出任彭泽县令,据说到任八十几天时碰到郡遣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说完就挂冠而去,与官场决裂,直到贫病交迫去逝。,知人论世,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清贫淳朴的田园生活,开创了自然平淡,真淳隽永的田园诗风,表现出对本真、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社会的追求。除了田园诗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和言志诗,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怀和志节。此外,他的文章创作也造诣极高,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写作背景,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zhu,yn,i,fn,俗话说:“眉目传情”诗歌的题目就像人的眉毛和眼睛。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诗题解读,归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情感、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这既奠定了全诗的诗调,又埋下了一个伏笔,暗示了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即官场生活。诗人把污浊的官场比作尘世的罗网,把出仕当作误落“尘网”。“三十年”的夸张,表现了诗人对官场与仕途的厌恶之深。一个“误”字饱含无限的辛酸、悔恨之情。,为何而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这里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羁鸟”“池鱼”比喻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生活,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对官场的厌恶。,归去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开荒”写诗人投入农业劳动,“守拙”相对“适俗”而言,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同时,这两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赏析品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指村落。颠:顶端。写出了田园风光的自然清新美丽,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富有农村生活气息。,“方宅”到“鸡鸣”八句,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请反复诵读,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并结合全篇加以赏析。,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余闲:余暇,空闲“无尘杂”“有余闲”衬托诗人恬淡的心情,并直接抒发自己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归去如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樊笼”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归园田居中的意象按诗人的情感表达,可以分为两组,这两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第一组大致可归纳为“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这一组意象所对应的情境是在如“尘网”和“樊笼”里久待的诗人就是那被束缚的鸟儿和鱼儿,想回到广阔无边的森林和河流中去。诗人通过这组意象表现了自己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心情。 第二组意象则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等,这组意象构成了农家田园生活图的主体。 两组意象叠加,整个意境就凸显出来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在脱离黑暗复杂的官场后,惬意地享受起了清贫但自然纯粹的田园生活。短短几行诗,几个简约意象,就将诗人心中的愉悦和清新描写得自然美好、情真意切,也表现了诗人高洁、率真的人格品质。,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短歌行以表达内心的忧虑为主,抒写的是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感是沉郁苍凉的,诗歌韵律以沉稳顿挫为主,并且通过合理引用、妙用比喻等技巧表达内心的忧思和对贤才的思慕。 归园田居(其一)以表达内心的快慰为主,抒写的是诗人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感是轻松愉悦的,诗歌韵律以欢快为主,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勾勒出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托了诗人的美好情操。,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观点一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是没入了黑暗之中而见不到光明了吗?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归园田居(其一)有哪些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这首诗里,有土地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村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声、桑树颠的鸡鸣声等,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诗人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诗中的每一个景物都能体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2)形象贴切的比喻。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大致有三类:一是诗人以“尘网”“樊笼”比喻官场,体现自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二是诗人以“羁鸟”“池鱼”等自况,表达自己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三是诗人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生活,表达自己冲破“樊笼”,复返自然怀抱的欢愉心情。,归园田居(其一)有哪些艺术特色?,(3)白描手法的运用。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平白如话,却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4)语言朴素自然。“狗吠深巷中”等句,诗人随手写来,不着修饰,朴素自然。,拓展延伸,人物素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祖上,家境不错,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在世时还有能力纳一房小妾,所以,陶渊明的家境即使比不上那些高官显贵,但比起普通人家来,还是绰绰有余的。不料,陶渊明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家境急转直下,没过几年,陶渊明的庶母也去世了。此后陶渊明的日子越过越穷,这在他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证据。 迫于生计,也为自己的前途考虑,陶渊明外出做官是必然的。一开始,他做了江州的祭酒,不久,陶渊明就受不了了,觉得吏事烦琐,痛快地辞去了官职。可能是陶渊明的身上毕竟有一些闪光点吧,很快,州里又让他做主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按理说,这个官职对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他本就擅长文字方面的工作。不料,他连想都不想,就痛快地拒绝了。,人物素材,也许有人要说,就算陶渊明有才,那也不能这么任性啊,就算你不考虑自己,也得考虑一家人的生计吧!不过,陶渊明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陶渊明成长的过程中,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在别人眼里,自然也就显得不是那么“上进”了。 经过短暂的仕途生涯后,陶渊明看透了官场,同时也厌倦了官场生活。 在他出任彭泽县令的时候,有一天,陶渊明被告知督邮即将到来。听说这位督邮很是傲慢,于是下属劝说陶渊明束好衣带迎接督邮,陶渊明不愿趋炎附势,长叹一声,说出了那句尽人皆知的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自此,直至去世,陶渊明再也没有做官。,史话杂谈,陶渊明与菊花 东晋诗人陶渊明隐耕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的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了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自得的淡泊与闲适。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后,菊花便成了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清雅品格。,史话杂谈,当然,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 菊花在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开花,此时已渐入深秋,百卉凋谢。作为傲霜之花,菊花气韵高洁,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于是,人们借花喻人,表达精神 追求,菊花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