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竞赛试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竞赛试题1、 默写题(共50题,每题1分)1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学而时习之, ?(论语六则)3杨花落尽子规啼,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5 ,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6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六则)7.我寄愁心与明月, 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夕阳西下, _。天净沙秋思马致远9._,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10.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1.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子罕)12.潮平两岸阔,_。次北固山下王湾13.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4.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15.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16.饭疏食,饮水, , 。(<论语>十二章)17._,_,仁在其中矣。18._,非宁静无以致远。19.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0.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1.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2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23.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24.自古逢秋悲寂寥,_。秋词25.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26.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7. ?止增笑耳。狼28.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29. ,可以为师矣。为政30.沾衣欲湿杏花雨, 。春31.与人交往,应善于取舍别人的优缺点,将别人视为自己的“镜子”,随时“正衣冠”。正如论语六则中所说:“ , 。”32.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如论语六则中所言:“ , 。”33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 。34.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中日友好交流大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开篇引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的 话“ , ”,对日本各界三千多位友好人士的到来表示欢迎。35.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哲理的句子是_,_。36.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37.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_?_。38.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39.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 。40.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 。41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42.陆游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句是: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43.明月总是能引起人的遐想,请写出将思乡之情寄于明月的两句诗: , 。4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_,_。45.论语十二章中表现珍惜时间的是_, 。4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7.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4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 。4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 。50.潼关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 。2、 古诗词鉴赏(共20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2分)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请你对这一名句略加赏析。(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分) 。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3分) 。3、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共18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君/久不至 B.俄而/雪骤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入门/不顾 2.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故时有物外之趣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C.未若柳絮因风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 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激励。C.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 D.年与时驰驰:迅速逝去。6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7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屠暴起(暴躁)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止增笑耳(只是)8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C狼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D狼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4、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共12分)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www.21-cn-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21cnjy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注释欻(x):忽然,突然。蚤:通“早”。 昧爽:拂晓,黎明。逡(q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罹(l)遭遇祸患。【来源:21世纪教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个句子1.5分)(1)屠惧,示之以刃,少却。 (2)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 2、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个句子1.5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