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作面采后总结.doc
工作面采后总结一.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受*断层影响分成*综采工作面和*(短)炮采工作面两部分回采. *综采工作面是我矿首次南北翼通采方式进行回采,工作面全长1160米,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横跨24区第三亚阶段南北翼,于2005年9月1日开采,历时六个月至2006年3月6日停采。该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采高平均2.04米、平均煤厚1.79米。*(短)炮采工作面在*综采工作面切眼以北200米处送短切眼,切眼长45米;回顺与*综采工作面回顺同方向;运顺位置受*断层影响沿断层面送斜运顺183米,斜运顺距*断层最近处为15米。该工作面于2006年2月3日开采至2006年5月8日停采,用时3个月,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平均采高1.78米。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七层煤为中厚煤层,共含稳定夹矸三层,其中K3夹矸厚度大于其下煤分层厚度、岩性为炭质页岩;K1、K2夹矸岩性为高岭石泥岩。*(*)工作面内煤层厚度较为稳定,三层夹矸厚度及间距变化不大。七层煤顶板伪顶由页岩加煤线和炭质页岩组成,平均厚度0.55米、层节理发育、破碎易脱层,工作面底板直接底岩性为中砂岩,中厚层状、有节理,是矿编砂岩含水层,平均厚度3.99米。三.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范围内煤岩层为单斜构造,走向41、倾向北西、倾角平均2017,煤岩层沿走向及倾向均有次一级的波状起伏。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揭露两条断层分别是f1断层和F2407断层。f1正断层走向158、倾向北东倾角36在本工作面初见于*(*)综采工作面运顺4#运机石门处,在综采切眼内揭露时,落差最大为1.55米,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不大。F2407正断层走向93、倾向南、倾角43,在#5工作面有揭露,落差为2.45米,延伸至本工作面,在*(*)综采工作面回运顺均有揭露,回顺见于24区南翼1#回风石门以南46米处,落差为1.19米;运顺见于790水平5#运机石门以北237米,落差为2.22米,该断层对*(*)综采工作面影响较大,斜跨工作面120米。(注:断层位置详见工作面地质平面图)。*(*)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较为简单,工作面水主要来自上阶段采空区及上覆采空区和老巷积水,通过裂隙渗入工作面,局部有滴、淋水现象,另七层煤底板为矿编砂岩含水层,也有少量水渗出,在工作面低洼处造成积水,但未对工作面回采构成影响,与开采前预计情况基本一致。四.工作面回采情况:*(*)工作面整体回采进程较为平稳。*(短)炮采工作面回采进程顺利,由于只采K3夹矸以上煤分层,局部受煤层厚度变化影响,破伪顶较多,对煤质有些影响。*(*)综采工作面采用南北翼通采,跨度大,过石门、老巷 采空区、阶段煤柱较多,对回采顺利进行造成很大困难,由于预报准确、措施得力,该工作面得以平稳回采完毕。受F2407正断层影响,综采工作面局部破伪顶、直接顶使煤质受到一定影响。*(短)工作面停采时回顺采到预计停采线、运顺距停采线还有19米,造成不必要的煤损。*(*)综采工作面停采位置与预计采止线位置吻合。受采动影响地表将继续沉陷。在本工作面送巷及回采过程中均未发生地质技术事故。五.储量、采出量、损失量及回采率:1. 工作面圈定地质储量407307吨,可采储量386941吨;2. 工作面动用储量、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动用储量(吨)采出量(吨)损失量(吨)回采率()*(短)工作面3414633188287391.6*(*)综采工作面412214425636752898.23. 储量增减分析工作面实际动用储量446360吨与地质储量407307吨相比增加了39053吨,主要原因是实际开采煤层厚度比原计算厚度增加了0.15米,储量增加了38932.92吨,基本相付.六.问题及建议:*工作面由于采用南北翼的回采方式,在综合矿井现状,统筹考虑和设计上,以及生产接续上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今后的工作面设计施工中应更加周密科学.*(*)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