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六章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pptx
第六章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体重明显下降,渐进性消瘦或皮下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一)病因1.喂养不当,长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是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2.疾病因素因疾病导致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或消耗过多引起营养不良。常见诱发疾病有迁延性腹泻、慢性痢疾、肝炎、结核病、寄生虫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1)消化吸收障碍(2)需要量增多(3)消耗量过大,(二)病理改变1.新陈代谢异常(1)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负氮平衡,低蛋白性水肿。(2)脂肪:能量摄入不足时,消耗脂肪,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3) 碳水化合物:由于供能营养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多,使糖原储存不足,重者可起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4)水、盐代谢:低蛋白血症可进一步加剧而出现浮肿。(5)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患儿体温偏低。,2.各系统功能低下(1)消化功能低下:(2)循环系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3)泌尿系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差而致肾浓缩功能降低,造成尿量增多和尿比重下降。(4)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减慢,导致运动功能、学习能力和智力下降。(5)免疫功能:患儿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明显降低,故极易并发各种感染。,(三)临床表现(1)体重改变:最早表现为体重不增,随后体重下降(2)皮下脂肪减少:首先累及腹部皮下脂肪,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严重者皮下脂肪消失。(3)重度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样,腹部如舟状,智力及体格发育落后,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4)并发症:营养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自发性低血糖;感染。,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婴儿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2.分型临床上根据患儿身高和体重的减少情况,将营养不良分为三型:(1)体重低下型:(2)生长迟缓型:(3)消瘦型:(四)诊断检查(五)治疗原则: 1.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 3.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 4.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六)常见护理问题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热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和(或)需要量、消耗量过多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营养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3.潜在并发症自发性低血糖、感染、营养性贫血。4.成长发展改变与营养素缺乏,不能满足儿童成长发展所需有关。5.知识缺乏患儿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及正确的儿童喂养知识。,(七)护理措施(1)饮食管理 1.能量的供给:轻度营养不良 开始供给能量为每日250330kJ/kg(608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当能量供给达到每日585kJ/kg(140kcal/kg)时。待体重接近正常后,恢复供给正常热量。中度、重度营养不良小儿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对食物的耐受性差,饮食调整要逐步进行。能量供给从每日165230kJ/kg(45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2)蛋白质的供给:蛋白质的摄入量从每日1.52.0g /kg开始,逐步增加到每日3.04.5g/kg,如太早给予高蛋白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肿大。(3)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根据患儿的食欲哺乳,按需喂哺。(4)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5)根据患儿病情选择适当的喂养方法。(6)选择小儿易消化吸收又营养丰富的食物。(7)建立良好饮食习惯。,2.促进消化和改善食欲(1)遵医嘱给予患儿口服各种消化酶。(2)注意补充维生素A、B、C、D,以及锌。 (3)有营养性贫血时应补充铁剂、叶酸及B族维生素。 (4)对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3.预防感染4.观察病情,5.健康知识宣教(1)合理喂养:解释小儿营养不良的病因,介绍科学育儿知识。消毒食具,纠正小儿不良饮食习惯。(2)合理安排作息: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及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使小儿保持良好的食欲。(3)预防疾病:预防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定期体格检查,及时矫正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和幽门狭窄等。(4)促进生长发展: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二、小儿单纯性肥胖,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机体的消耗,以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诊断标准:小儿肥胖的诊断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超过参考平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20%以上即可称为肥胖;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小儿单纯性肥胖症占肥胖症的95%97%。,(一)病因1.遗传因素肥胖有很高的遗传性2.能量摄入过多长期摄入淀粉类、高脂肪的食物过多,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从而导致肥胖。3.活动过少缺乏活动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4.其他因素进食过快,或者因调节饱食及饥饿感的中枢调节失衡而导致多食;精神创伤。,(二)病理生理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和(或)数目增多,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小儿出生前3个月、出生后第1年和1113岁三个阶段。若肥胖发生在这三个阶段,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性肥胖,则治疗较困难且易复发。肥胖患儿可发生一系列代谢及内分泌改变:1.体温调节与能量代谢2.脂类代谢异常3.蛋白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三)临床表现患儿体态肥胖,皮下脂肪肥厚,以颈部,乳胸部,腹部,臀部,肩部最为明显。重度肥胖者皮肤出现白色条纹或紫色条纹,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限制胸廓及膈肌运动,造成肺换气量不足,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紫绀、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四)实验室检查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大多增高,严重肥胖患儿血清脂蛋白也增高;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生长激素刺激试验的峰值也较正常儿童低;肝脏超声检查常有脂肪肝。(五)常见护理问题1.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热能摄入超过机体消耗有关。2.自我形象紊乱与身体过分肥胖,得不到同伴认可有关。3.知识缺乏患儿及家长缺乏合理营养的知识。4.社交障碍与肥胖造成心理障碍有关。,(六)护理措施(1)控制饮食 1、减少热能性食物的摄入,选择低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质食物;每日食物供能总能量的减少量,依患儿年龄及肥胖程度而定。 2、宜选用体积大、饱腹感明显而热能少的蔬菜类食品,加适量的蛋白质如瘦肉,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2)加强运动: 1、在限制饮食的同时,鼓励患儿增加运动量,促使能量消耗,促进肌肉发育。 2、根据患儿耐受力逐渐增加运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准则。(3)心理支持:为患儿制定饮食控制和运动计划,让他们充分参与,不断鼓励他们坚持控制饮食和进行运动锻炼。,真题讲解1、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2、营养不良患儿皮下脂肪最先减少的部位是()A.腹部 B.躯干 C.面部 D.四肢3、某营养不良患儿,其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小儿的均数2个标准差,其营养不良的类型为()A.生长迟缓型 B.消瘦型 C.体重低下型 D.正常型,谢谢观看,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