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13高考生物二轮精练 专题针对训练 第一部分专题六知能演练轻松夺冠.doc
-
资源ID:46506674
资源大小:3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西专用)2013高考生物二轮精练 专题针对训练 第一部分专题六知能演练轻松夺冠.doc
(广西专用)2013高考生物二轮精练 专题针对训练 第一部分专题六知能演练轻松夺冠1(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描叙,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选A。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中的部分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D一般情况下,之和为的10%20%解析:选B。生产者的同化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是其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一般情况下,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3(2010年高考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功,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选B。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4(2012年高考江苏卷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的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A项正确;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D项正确;生物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原因是新物种的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的灭绝量,C项正确。5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选C。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茵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项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6.(2012年高考海南卷)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右: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营养级。(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只。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 ,则x1000。答案:(1)4五(2)竞争和捕食(3)10001(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选B。准确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A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B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C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共生关系;D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2(2011年高考重庆卷)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解析:选C。盲鱼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A项错误;因题干中已说明该盲鱼的数量较少,所以种群密度并不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B项错误;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其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它涉及生态系统的功能,D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盲鱼是需氧型生物,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会增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3(2012年广西武鸣高中第二次模拟)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表述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表述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解析:选A。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A增长型表述。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老龄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B所示的稳定型。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关,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A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形成水平结构的原因是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B项正确;我国南方热带雨林的落叶量比北方森林的多,但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比北方森林的少,这说明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C项错误;植物是碳循环的基石,它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体内,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含碳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把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D项正确。5(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6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是初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选C。从能量流动方向看,食物链应该是:,故是生产者,为三级消费者。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只有C符合题意。7(2012年广西防城港中学月考)下图中A、B、C、D、E、F各代表某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阳光、空气、水和所有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若C种群灭绝,则E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可能增大解析:选D。图中成分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表示生物群落。第一营养级A传递给第二营养级(B、C、F)共10%20%的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8.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l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解析:选D。根据碳循环的过程分析,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故A、B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C项错在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应包含分解者B;根据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消耗A 25 kg。9(2012年湖北襄樊模拟)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A努力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解析:选D。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废物资源化,但不能使能量循环利用。10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解析:选B。小草作为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也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若小草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小草的存在则对该种害虫来说就是有害的,所以B项错。11运用转基因技术培养的单细胞“工程硅藻”,可把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脂质形式储存起来。科学家计划在海水中大量培养“工程硅藻”,捕捞后从中提炼“生物柴油”。与矿物柴油相比,使用这种“生物柴油”的优点是()可再生不显著增加碳排放不排放含硫废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ABC D解析:选A。“生物柴油”是通过“工程硅藻”的光合作用生产的脂质,为可再生资源,不含硫元素,燃烧时也不会显著增加碳的排放量。12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解析:选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可能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进而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对生物的干扰。13(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或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或不变)解析:(1)因人捕食狐,故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又因人牧羊,从而获得羊肉或羊奶,狐捕食羊羔,故人和狐之间又存在着竞争关系。所有的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的。(2)绘制食物网时,注意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为牧草,羊和野兔以牧草为食,狐捕食羊和野兔,而人可从羊、野兔和狐三者获得食物。(3)因第5年野兔数量大大增加,故在岛上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野兔种群内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使种内竞争强度增加。(4)被捕食者数量很多时,种群内体质较弱的个体容易被病毒感染而患传染病,因而容易被捕食,但随着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增加,则被捕食者中体质较弱的个体容易被捕食而被淘汰,剩下的被捕食者大多为体质较强的个体,不容易被病毒感染。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牧草羊狐人(3)增加(4)减弱14(2012年高考四川卷)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3)与曲线相比,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解析:(1)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猛禽可捕食田鼠,二者为捕食关系。(2)生物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据图分析,b点之前,三组的田鼠种群密度都较低而且相差不大,株冠形成后,一方面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另一方面也为田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而使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3)曲线所示的环境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小于曲线的,说明田鼠天敌的种群密度大于曲线的。在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15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2)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释放CO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的。(2)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释放量大大超过碳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蓝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有机物),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答案:(1)光合呼吸(2)A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3)碳平衡CO2浓度(4)光反应有机物-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