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真题整理).docx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真题整理)L关于典型调查,错误的一项为()oA.又称案例调查B.是指有目的地选定典型的人,典型的单位调查C.有利于对事物特征作深入了解D.典型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那么E.不能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答案】:D【解析】:ABC三项,典型调查又称案例调查,是指有目的地选定典型的人、典 型的观察单位进行调查,由于典型案例数较少,所以可以对事物特征 作深入了解。DE两项,典型调查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不能作统计 推断,也不能用于估计总体参数。2.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是()。在人群或动物中进行实验,观察增加或消除某项因素后疾病发病率 的变化是()。【答案】:c【解析】:实验流行病学是指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人或动物)随机分配到试验组 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随访观察一段时间, 然后比拟和分析各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研究各项因素同疾病频率之间和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数学方 程式表示,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o【答案】:E【解析】: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疾病流行的规 律、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卫生事件的分布,从理论上探讨防治措施及 其效果的方法。12.某市近30年烟草的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该市的肺癌死亡 率也呈上升趋势,有人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这类研究属于()。A.现况调查B.病例对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生态学研究E.队列研究【答案】:D【解析】: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以群体为 观察和分析单位,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 系。此题案例中提供的某市烟草消耗量和肺癌死亡率资料均是该市总 的水平,没有单个个体的暴露和疾病数据。因此,该研究属于生态学 研究。13.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要求当样本量确定后,必须遵循随机化原那么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与对照组,其理由是()。A.可消除各种偏倚B.从工作方便出发C.可提高依从性D.可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可比性E.可制止医德方面的争议【答案】:D【解析】:随机化可将混杂因素平均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从而提高试验组和 对照组的可比性,降低混杂因素的影响。14 .有关二项分布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二项分布可检验两组数据内部构成的不同B.二项分布可检验样本率与总体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C.当n兀或V5时,可用正态近似法处理二项分布问题D.当n<40时,不能用二项分布E.以上都不对【答案】:B【解析】:B项,对于服从二项分布的数据的样本率的比拟,假设所求为推断样本 率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兀与给定总体率n 0是否存在差异,可使用确切 概率法计算,基本思路是根据二项分布概率函数直接求出累计概率, 即P值,再与所取检验水准比拟,做出统计推断。A项,检验两组数 据内部构成需要用卡方检验。C项,当np和n (1-p)均大于5时, 可用正态近似法处理二项分布问题。D项,n小于40时,只要满足二 项分布的条件,就可以使用二项分布。15 .某地1982年的平均人口为42323人,全年共有乙肝患者21人, 其中该年新发生了为4人,那么()。A.发病率为9.45/10万,患病率为4.9%万B.发病率为19.0%,患病率为4.9%万C.发病率为9.45%。,患病率为49.6%oD.发病率为9.4夕10万,患病率为5.91/万E.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发病率=该年新发病例数/该年平均人口数=徼2323 = 9.4的0万;患 病率=新旧病例数/该年平均人口数= 2X42323 = 4.9夕万。16 .做假设检验下结论时,是否拒绝H0取决于以下各项,其中错误的 一项为哪一项()oA.被研究的事物有无本质差异B.选用检验水准的高低C.抽样误差的大小D.单侧、双侧检验E.系统误差的大小【答案】:E【解析】:ABCD四项,是否拒绝H0不仅取决于被研究事物有无本质差异,还取 决于抽样误差大小、检验a水准的大小以及单侧、双侧检验等。E项, 系统误差又称非随机误差,是指由各种人为因素或偶然因素造成的, 涉及研究者和实验对象,并贯穿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的全过程,与假设检验是否拒绝H0无关。17.关于急性毒性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是指机体瞬间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效应B.是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效应C.是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 应D.是指机体连续屡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E.毒效应观察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答案】:E【解析】: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毒物后在短期内发生的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毒效应观察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18 .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假设处理因素无作用,那么理论上()。A. F>1B. F<1C. F = 0D. F = 1E.以上均正确【答案】:D【解析】: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就是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是将同质的 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再观察其实验效应,是最常见的研 究单因素两水平或多水平的实验设计方法。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F =SS组间/SS组内,假设处理因素无作用,由于受试对象是同质的,所 以有SS组间=SS组内,那么F = l。19 .说明某事物在时间上的开展变化趋势可用()。A.直条图B.普通线图C.半对数线图D.直方图E.百分条图【答案】:B【解析】:A项,直条图用来描述离散型定量变量或定性变量的频率分布,也可 用于表示相互独立指标的数值。B项,普通线图可表示事物随时间变 化的趋势。C项,半对数线图表示事物的变化速度。D项,直方图用 来描述连续型定量变量频数或频率的分布。E项,百分条图用来说明 某一事物的内部构成情况。20.以下哪些统计处理可用于计数资料?()A.率和x 2检验B.均数、标准差与x 2检验C.等级相关D.秩和检验E.t检验与二项分布【答案】:A【解析】:A项,率和x 2检验主要用于计数资料的统计处理,x 2检验用于比 较两个或多个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B项,均数和标准 差主要用于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C项,等级相 关即秩相关,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总体分布未知的资料或原始资料 用等级表示的资料,适宜用秩相关来描述两变量之间关联的程度和方 向。D项,秩和检验属于非参数检验,适用于分布类型未知、一端或 两端无界、出现少量异常值的小样本数据以及以等级做记录的资料分 析。有序分类变量适合用等级相关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处理,但题中 计数资料大多泛指无序分类变量,所以应该用率和x 2检验进行统计 处理。E项,t检验主要用于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二 项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类型,而不是统计分析方法。21 .在一所医院的300名吸烟男医师中,有100人自动戒烟,200人继 续吸烟,研究者进行了 20年的随访观察,以确定两组肺癌的发生与 死亡情况,这种研究属于()。A.实验性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描述性研究D.队列研究E.理论性研究【答案】:D【解析】:此题的案例是以吸烟与不吸烟(戒烟)分为两组,长期随访,比拟结 局的差异,研究方向由因到果,这是典型的队列研究的设计类型。22 .关于配伍组设计,以下说法错误是()。A.又称随机区组设计B.可看作是配对设计的扩展C.将几个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划分为区组D.每个配伍组例数等于处理组个数E.各处理组例数可不相等A.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疾病的策略和措 施的科学B,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纯理论的学科C.研究人群中非传染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疾病的策略和 措施的科学D.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 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E.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学科【答案】:D【解析】: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流行病学从人群角 度出发,研究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包含疾病、伤害和健 康三个层面;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制定合理的 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数 理法,其中尤以观察法最为重要。3.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计算出某因素比值比的95%可信区间为 0.8-1.8,此因素可能为()0【答案】:E【解析】:ABCD四项,配伍组设计又称随机区组设计,为配对设计的扩展,是 将受试对象条件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假设干个区组,再将每个区组中的各 个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E项,每个区组中包含的受试对象 数随机平均分配到各处理组数,因此各处理组例数应相等。23.关于半对数线图,以下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用于表示事物的开展速度B.纵坐标没有零点C.用相比照来反映开展速度D.通过绝对差值来反映开展速度E.纵坐标为对数尺度【答案】:D【解析】:ACE三项,半对数线图用于表示事物的开展速度(用相比照表示,包 括定基比、环比开展速度),其横轴为算术尺度,纵轴为对数尺度, 在比拟几组数据的变化速度(相比照)时,特别是两组数据相差悬殊 时,宜选用半对数线图。在对数尺度上,同样的增长速度其距离的改 变相等,因此常用半对数线图比拟事物的开展速度。B项,半对数线 图的纵坐标没有零点,起点一般为0.01, 0.1, 1, 10等。D项,普通 线图通过线段的升降表示统计指标的变化趋势,半对数线图通过相对 比表示事物的开展速度。24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连续染毒的期限为()o2周A. 20 天60 天B. 90 天1年【答案】:D【解析】:亚慢性毒性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相当于生命周期的V10)连续或反 复屡次接触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效应。所谓“较长时间”对于啮齿类动物通常为16个月,对大鼠通常为90天。25 .(共用题干)某研究者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中得到吸烟者的发病率为48.310万人年,而非吸烟者的发病率为4.49/10万人年。该研究所得的RR值为()oA. 10.76B. 0.10C. 43.84D. 0.91E.无法计算【答案】:A【解析】:相对危险度(RR)为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之比。RR= (48.310万人年)/ (4.49/10万人年)10.76o该研究所得的AR值为()。A. 10.800.10B. 43.840.91E.无法计算【答案】:C【解析】:特异危险度(AR)为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 率之差。AR= (48.3310万人年)一(4.49/10万人年)=43.84/10万 人年。26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是()。A.以节肢动物为唯一传播途径B.仅可经食物、水传播C.仅可经食物、飞沫、乳传播D.仅可经食物、飞沫、水传播E,可经上述所有途径传播【答案】:E【解析】: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在自然界中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传给人,所致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可经食物、 水、空气(飞沫)、孚L、节肢动物等各种途径进行传播。27.直方图用于反映()。A.相互独立资料B.构成比资料C.连续性资料D.频数表资料E.双变量资料【答案】:C【解析】:C项,直方图可用来反映连续性资料的频数或频率分布特征。A项, 相互独立资料可以用直条图反映数值大小关系或频率分布。B项,构 成比资料可用圆图或百分条图反映某事物内部各局部的构成比。D 项,对于连续型定量变量的频数表资料也可用直方图反映,对于离散 型定量变量或定性变量的频数表资料一般用直条图反映频率、频数分 布。E项,双变量资料一般用散点图反映两变量间的变化趋势。28.(共用备选答案)A.细胞毒物、促癌剂、免疫抑制剂、激素、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固 态物质B.无机致癌物、前致癌物、直接致癌物C.促癌剂、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激素D.免疫抑制剂、细胞毒物、固态物质、直接致癌物、激素、过氧化物 酶体增生剂E.前致癌物、无机致癌物、直接致癌物、固态物质以上致癌物中属于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是()o【答案】:B【解析】:遗传毒性致癌物是指能与DNA反响,引起DNA损伤而致癌的化学致 癌物,包括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及某些无机致癌物。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是()。【答案】:A【解析】: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即不直接与DNA反响,通过诱导宿主体细胞内某 些关键性病损和可遗传的改变而导致肿瘤的化学致癌物。包括:细 胞毒性致癌物,如氯仿;固态致癌物,如石棉、塑料;激素调控 剂,如乙烯雌酚、雌二醇;免疫抑制剂,如喋吟同型物;助致癌 物;促长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如邻苯二甲酸乙基己酯。29.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A.传播途径的特点,对人群采取的防治措施B.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 状况C.传染源数量的多少及其活动范围D.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传染源的数量,预防措施的效果E.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涉及的地区【答案】:B【解析】: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涉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疫 源地的范围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 群的免疫状况,因病种而异,传染源的活动范围越大,周围易感者比 例越高,疫源地的范围也越大。30 .DNA链上鸟喋吟被胸腺喀咤取代,此种突变称为()oA.移码突变B.颠换C.转换D.错义突变E.无义突变【答案】:B【解析】:碱基置换是指DNA链上的某个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形成错误配 对。在碱基置换中,DNA的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取代。如果是喋吟 置换另一喋吟,或是嗑咤置换另一喀咤,称为转换;如果是嗑咤换为 喋吟,或是喋吟换为喀咤,称为颠换。A项,移码突变指改变从mRNA 到蛋白质翻译过程中遗传密码于读码顺序的突变,通常涉及在基因中 增加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3对除外)。DE两项,碱基置换可以 形成错义突变、同义突变、无义突变和终止密码突变等。在错义突变 中,密码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氨基酸变成了另一种氨基酸,可能产 生无活性的基因产物,对其功能有无影响,取决于替代的氨基酸及其 在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在无义突变中,密码子变为终止密 码予,使肽链合成过早终止。31 .队列研究的分组依据是()。A.是否患有某种疾病B.是否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C.是否给予干预措施D.是否为同一年龄组E.以上都不是【答案】:B【解析】: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 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拟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 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 研究方法。32.散点呈直线趋势,当x增加y减小时,可初步判断两变量为()o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不相关D,还不能确定A.危险因素B.保护因素C.无关因素D.无法判断E.混淆因素【答案】:C【解析】:比值比(OR)的95%可信区间包含1,说明此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可能 无关,即为疾病的无关因素;OR>1,且OR的95%可信区间下限也 >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暴露与疾病之间为“正”关 联,即为疾病的危险因素;OR<1,且OR的95%可信区间上限也VI, 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减少,暴露与疾病之间为“负”关联,即 为疾病的保护因素。4.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选项是()o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响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E,非线性关系【答案】:B【解析】:x增加y减小,可初步判断x与y的相关系数r<0, x与y呈负相关。33.(共用备选答案)A.脊髓灰质炎B.麻疹C.狂犬病D.黄热病E.登革热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答案】:A【解析】:隐性感染或称潜隐感染,是病原体的一种持续性感染状态,病原体存 在于某些组织或细胞中,既不繁殖也不具传染性,不出现临床病症。 在某些条件下病原体可被激活增殖,疾病急性发作而出现病症。在以 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只有一小部 分感染后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如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0【答案】:B【解析】: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绝大多数感染者都出现明显的临床病症, 只有少局部呈隐性感染,极少数患者有严重病症或死亡,例如麻疹、 水痘等。大局部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是()o【答案】:c【解析】:局部传染病表现为大局部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 病,一旦发病,预后极差,迄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34.(共用备选答案)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E.戊型肝炎+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传播的肝炎是()o【答案】:E【解析】:甲肝、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如水和食物)传播,其发病有季节性, 可引起爆发及流行,感染后多为急性。可经血液传播的肝炎是()。【答案】:D【解析】:乙、丙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感染后 易转为慢性肝炎,局部病例可开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35 .相关与回归分析中,正确的选项是()or值越大,b值越大A. r值越小,b值越小r值越大,b值越小D.r值越小,b值越大E.r值大小与b值大小无关【答案】:E【解析】:相关系数r反映了 X与Y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向;回归系数b反映了 X 每变化一个单位,Y随之变化情况。两者值的大小无关,但r与b的 正负符号相同。36 .发育毒性不表现为()。A.死胎B.变异C.生长缓慢D.功能发育不全E.畸形【答案】:B【解析】:发育毒性指在出生前后暴露,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 响,包括在胚期和胎期诱发或显示的影响,以及在出生后显示的影响。 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结构异常、生长缓慢、功能缺 陷。37.(共用备选答案)A.治疗有效例数/治疗的总例数X 100%B.治愈人数/治疗人数X 100%C.X年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X年的病例数X100%D.对照组发病(死亡)率一接种组发病(死亡)率/对照组发病(死 亡)率又100%E.对照组发病(死亡)率/接种组发病(死亡)率X100%疫苗保护率是()。【答案】:D【解析】:可通过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来评价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 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死亡)率-接种组发病(死亡)率/对照 组发病(死亡)率X100%疫苗效果指数是()。【答案】:E【解析】: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死亡)率/接种组发病(死亡)率xioo%, 可通过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来评价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38.三个样本率比拟得到x2> x 20.05 (2)可以认为()。A.三个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B.三个总体率都不相同C.三个样本率都不相同D.三个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E.三个总体率中有两个不同【答案】:A【解析】: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进行比拟时,当X2>X2O.O5 (2)时,只能说 明多个总体率之间不等或者不全相等,假设要进行两两比拟需要进行卡 方分割。39.配对设计的四格表资料进行比拟时,其无效假设是()。A.冗1=u2B. U 1= 口 2C.冗1W冗2E. b = c【答案】:A【解析】:配对设计的四格表资料用于比拟两组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因 此配对设计的四格表资料进行比拟时,其无效假设是冗1=几2,备择 假设是兀1力冗2。40.总体率的99%可信区间是()o99%的总体率分布的范围A. 99%的样本率分布的范围99%的样本率可能所在范围B. 99%的总体率的可能所在范围E.估计总体率在此范围的概率为99%【答案】:E【解析】:总体率的99%可信区间是指求得某一区间,该区间包含总体率的可能性为99%O41对我国目前AIDS流行特征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 AIDS疫情仍呈上升趋势B.流行地区广泛,地区差异性大C. AIDS由一般人群向高危人群扩散D.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E.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答案】:C【解析】:目前我国AIDS流行特征是AIDS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42 .样本率的标准误Sp的特点是()on越大,那么Sp越大A. p越大,那么Sp越大1 p越大,那么Sp越大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答案】:C【解析】: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称为引发剂,引发剂大多数是致突变物,没有 可检测的阈剂量。引发剂作用的靶点主要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引 发剂通常本身具有致癌性,可以和DNA发生反响,且引发作用是不 可逆的。5.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范围是()。A.慢性病B.急性病C.流行病D.传染病E.疾病和健康状况【答案】:Enp越大,那么Sp越大E.n越大,那么Sp越小【答案】:E.并联试验可提高筛检试验的()oA.灵敏度B.特异度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可靠性【答案】:A【解析】:并联试验指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筛检试验结果阳性就可定为阳 性。并联试验会提高灵敏度、降低特异度。44.在常规Giemsa染色的标本中,光镜下可观察到以下染色体畸变类 型,除了()。A.断裂B.断片C.微小体D.倒位E.着丝点环【答案】:D【解析】:对于结构畸变,在常规Giemsa染色下,一般只可观察到裂隙、断裂、 断片、缺失、微小体、着丝点环、无着丝点环、双着丝粒染色体、各 种辐射体和染色体粉碎等。对于相互易位(除生殖细胞非同源性染色 体相互易位外)、倒位、插入、重复等均需显带染色才能发现。45.标准化法中,直接法是通过()oA.选定一个标准人口构成比B.选定一个标准人口总数C.选定一个各年龄组死亡率作为标准D.计算标化死亡比E.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对两个内部构成不同的人群进行比拟时,通过使用直接法选择一个标 准人口构成,使两个内部构成不同的人群具备了比拟的基础。直接法 通常选定两组中的一组的人口构成比作为标准构成比,或者将两组合 并后的人口构成比作为标准构成比。46 .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o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A. 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V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B. 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答案】:D【解析】: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是依据实验结果经统计学计算得到的数值,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 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 值越大,那么急性毒性越低。47 .(共用题干)某地对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抽查小学生410名,有贫 血患者120名;抽查中学生320名,有贫血患者58名。该资料属于()。A.配对计量资料B.成组计量资料C.成组分类资料D.配对分类资料E.等级资料【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抽查对象分为小学生和中学生两组,每组又分为有贫 血和无贫血者,符合成组分类资料特征。欲知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有无差异,可选用()oA.t检验B.方差分析C.秩和检验D. X2检验E.配对x 2检验【答案】:D【解析】:D项,x 2检验用于推断两个及多个总体率(或构成比)是否不同, 欲知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有无差异,可选用x 2检验。ABCE四项,t检验、方差分析用于计量资料,该考题并非配对资料,题中也未提供可作秩和检验的资料。48 .统计推断的两个方面为()。A点估计与区间估计B.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C.统计图表与假设检验D.统计图表与参数估计E.统计预测与统计控制【答案】:B【解析】:AB两项,统计推断包括两个方面: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 包括点估计与区间估计。CD两项,统计图和统计表用于统计描述, 不属于统计推断。E项,统计预测和统计控制是统计推断的结果在现 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9 .关于调查工程,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0A.包括分析工程和备查工程B.分析工程是直接用于计算调查指标C.备查工程是为了保证分析工程填写的完整、正确,通常不用于直接分析D.调查工程要精简,分析工程一个也不可少,备查工程不宜多E.调查工程中不可设置正反提问【答案】:E【解析】:E项,调查问卷中可设置正反提问来检查问卷的可靠性。ABC三项, 问卷调查中调查工程除供分析用的条目外,调查表还包括少备查条 目。分析条目是直接计算调查指标或分析时排除混杂因素影响所必需 的内容;备查条目是为了保证分析条目完整、正确,便于对其核查、 补填和更正而设置的,通常不用于直接分析。D项,调查表的每一个 调查工程,都应与研究目的相关,要精简,分析工程一个也不可少, 同时备查工程不宜多。50 .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是()oA.住院偏倚B.转诊偏倚C.回忆偏倚D.混杂偏倚E.失访偏倚【答案】:E【解析】:由于队列研究经历的时间较长,样本数量往往较大,随访过程中,研 究对象可能因各种原因退出访问,造成失访。这种偏倚在队列研究中 一般是难以防止的。51 .假设决定系数为0.81,那么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两变量间回归关系的强度较大B,散点图中全部的观察点都排列在一条回归线上C. Y的总变异中有81%是由于X的改变而产生的D.相关系数的绝对值I r | =0.9E.决定系数等于相关系数的平方【解析】:AC两项,决定系数R2是指总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均差平方和之比,R2 =SS回/SS总,它反映了回归贡献的相对程度,即在因变量丫的总变 异中X对丫的总回归系数所能解释的比例,即丫的总变异中有81%是 由于X的改变而产生的,同时说明了两变量间回归关系的强度较大。 B项,决定系数为0.81时,说明总变异中可由X与丫的回归关系解释 的局部占81%,但回归关系不能解释全部的变异,|r| =0.9,散点图 中观察点不会全部都落在回归直线上。DE两项,决定系数等于相关 系数的平方,所以R2=0.81时,|r|=0.9。52.老年人口增加可能使()oA.死亡率下降B.死亡率增加C.婴儿死亡率下降D.婴儿死亡率增加E.新生儿死亡率增加【答案】:B【解析】:AB两项,死亡率=(同年内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XlOOO%o, 死亡率易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影响,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一个 地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增大,老年人群的死亡率较高,因而老年人 口比例增加,总人口的死亡率也会增加。CDE三项,老年人口增加与 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无关。53.某筛检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用该试验筛检两个人群,其 中甲人群的患病率为10%,乙人群为1%,下述描述正确的选项是()oA.甲人群筛检阴性者中假阴性所占比例比乙人群低B.甲人群筛检的特异度比乙人群低C.甲人群筛检的可靠性比乙人群高D.甲人群筛检阳性者中假阳性所占比例比乙人群低E.甲、乙两人群的阳性预测值相同【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用同一种方法对两个人群进行筛检时,患病率越高的人群【解析】:流行病学是在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上开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 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6.以下关于剂量-反响关系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 Paracelsus提出化学物毒性主要决定于剂量,是剂量-反响关系的科 学基础B.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响关系是确定外来化合物与毒性作用因果关系 的基本依据C.剂量-反响和剂量-效应曲线常见的有直线形、抛物线形及S状曲线D.直线形是剂量-反响关系曲线中最常见的E. S状曲线的横坐标为对数剂量,纵坐标为由反响率转换成的概率单位,即成一直线【答案】:D【解析】:在整体水平,剂量-反响(质反响)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是“S”形曲 阳性预测值越高,阴性预测值越低。ADE三项,甲人群患病率大于乙 人群患病率,故甲人群中阴性预测值低于乙人群,筛检阴性者中假阴 性高于乙人群;甲人群阳性预测值大于乙人群,筛检阳性者中假阳性 所占比例低于乙人群。BC两项,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筛检无论人群怎 么变化,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变。54用X线筛检从事石棉作业的5000名工人,发现了 100名阳性者, 其中30人被诊断为肺癌。假设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一般社区人群,那么以 下指标会下降的是()oA.阳性预测值B.阴性预测值C. kappa 值D.特异度E.灵敏度【答案】:A【解析】:筛查方法确定后,灵敏度与特异度不变,预测值随患病率变化而变化。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 预测值升高。此题中,石棉工人是高危人群,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因此X线检查应用于一般人群后,阳性预测值会下降。55.疾病分布呈散发形式的原因为()。A.该病常年流行B.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C.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D.潜伏期长的传染病E.以上均包括【答案】:E【解析】:散发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 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出现以下情况 时,疾病分布常呈散发形式:常年流行,病后免疫力持久,或因预 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免疫水平的疾病;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56 .对爆发流行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oA.收集有关信息,以便为形成传染源及传播方式的假说提出依据B.提供可能暴露地点的线索C.证实某些人群具有较大的危险性D.识别可能引起续发传播的因素E.判断续发传播是否已经发生【答案】:A【解析】:对于突然爆发的流行性疾病,存在着准备和预防的困难性、表现的多 样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通过对爆发流行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 征进行描述可以迅速相关信息,尽快对传染源及传播方式的假说 提出依据,从而及时控制事件并防止其蔓延。57 .标准化死亡比(SMR)属()。A.构成比B.定基比C.相比照D.比数比E.环比【答案】:C【解析】:标化死亡比(SMR)为某人群的实际死亡人数与按照标准人群计算出 来的预期死亡人数之比,符合相比照的定义(两个有关联的指标之 比)。58 .某一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发现婴儿HIV阳性, 婴儿感染的最可能的传播方式是()。A.经医源性传播B.经垂直传播C.经血液传播D.经接触传播E.经虫媒传播【解析】:HIV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HIV病毒传给 胎儿引起宫内感染。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属于垂直传播。59.从循证医学的观点看,不同种类的研究方法提供的证据的质量差 别很大,最高质量的研究方法应该是()oA.个人经验和观点B.无对照病例系列C.随机对照试验D.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E.非随机对照研究【答案】:D【解析】:随着循证医学地迅速开展,病因学研究出现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其中,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被认为是论证强度最高的 研究证据。60.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o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B.观察中毒病症C.对化学物的毒性进行分级D.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E.以上都是【答案】:A【解析】: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包括:探讨在亚慢性染毒条件下,受试物的 毒作用性质、特点及靶器官,为慢性毒性试验筛选适宜观察指标; 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响关系,基本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 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为慢性毒性试 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估计长期接触受试物的危险 性,为制定其平安限量标准提供参考资料。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群体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而剂量-反响(质反响)关系为直线型的只在某些体外试验一定剂量 范围内可以见到。7 .一般要求医院感染漏报率不超过()。A. 5%B. 8%C. 10%D. 15%E. 20%【答案】:E【解析】:医院感染漏报率=医院感染漏报病例数/ (已报病例数+漏报病例 数)X100%,医院漏报率的高低是评价一所医院感染监测质量好坏 的重要标志,一般要求漏报率不应超过20%。8 .外来化合物的免疫毒性作用()。A.不遵循剂量-反响关系B.不一定遵循剂量-反响关系C. 一定遵循剂量-反响关系D.都能引起免疫应答E.以上都不是【答案】:B【解析】:外来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毒作用包括:免疫抑制、过敏反响(变态反 应)和自身免疫反响(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响的发生与化合物的抗 原性及机体特殊易感性有关,故化学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响不完全遵循 剂量-反响关系的规律,很小的剂量进入机体即可致敏,再接触小量 即可出现病症。9.抽样误差是指()。A.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由于抽样产生的差异B.由于抽样产生的各观察值之间的差异C.通过统一的标准可以减少D.参数与统计量之间由于过失而产生的差异E.以上均正确【答案】:A10.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主要相同点是()oA.均是分析性研究B.均是前瞻性研究C.均是回顾性研究D.均是实验性研究E.均是描述性研究【答案】:B【解析】:AD两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为实验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为分析性流 行病学。BC两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均为前瞻性研究, 均不是回顾性研究。E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均不是描述 性研究。11.(共用备选答案)A.描述流行病学B.分析流行病学C.实验流行病学D.血清流行病学E.理论流行病学归纳观察现象,解释疾病分布,提出和验证假说,探索病因和流行 因素是()o【答案】:A【解析】:描述性研究是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 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 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三间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进行比拟分析,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描述 性研究在揭示暴露和疾病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