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

    • 资源ID:4661114       资源大小:121.50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1.2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一b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的实验设计方法。1.4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1.5生态学运动:所谓生态学运动,就是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2.1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到儿童期,逐步学会了不能全凭冲动随心所欲。2.3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该结构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2.4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5平衡、运算、守恒: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2.6假设一演绎推理: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2.7命题推理: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进行的推理。命题推理的思维特点是超越现实。2.8组合分析:认知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不仅可以从单一角度对问题作假设一演绎推理,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组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最后达到对问题的解决。2.9临床法: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3.1遗传和遗传决定论: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3.2成熟和成熟决定论: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3.3环境和环境决定论: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4心理发展参数:用来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指标。3.5心理发展的动力: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3.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7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3.10家谱分析法:给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如低能或某种特殊才能)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4.2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像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4.3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4.4言语发生期和言语形成期: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4.5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积极词汇是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则指虽有些正确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4.6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5.1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即学校学习。5.2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可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5.3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对学习结果感到需要引起的。5.4元记忆: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5.5元记忆体验和元记忆监控:这是元记忆的两个重要内容。元记忆体验主要指伴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5.6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5.7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5.8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9自我评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所谓“他律性”,是指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用别人的评价来代替自己的评价。所谓“自律性”是指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做出评价。5.10社会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5.11角色采择: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6.1第二性征、性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的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6.3成人感: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6.4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期特提出。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该达到的成就。7.1相互显示和感情隐蔽: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高中生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接触的心理需要。7.2辩证概念、辨证判断和辩证推理:辩证概念是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反映,它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前提,没有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就无法进行7.3代际差异:两代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7.4意志行为:受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为叫意志行为。7.5自觉性: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坚持下去,使自己的行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7.6果断性:人善于及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的意志品质。7.7自制性:人善于支配自我和克制自我的意志品质。7.8坚韧性:个人在行动中能不断克服困难去完成艰巨任务的意志品质。8.1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8.2特殊才能:个体在其特殊领域中表现出的较高能力。8.3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根据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可将智力划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分析型的人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综合型的人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而对事物的细节不大注意;分析综合型的人集分析型和综合型的优点于一身。8.4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这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感觉道记忆效果而将智力进行的分类。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果最佳;运动型的人动觉记忆效果最理想;混合型的人各种感觉道记忆效果均衡。8.5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这是以高级神经活动中哪种信号系统占优势而划分的智力类型。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而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8.6性向说: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趋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8.8机能类型说:这是培因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8.11超常儿童:智能明显超过同年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8.12元认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9.1学习和学校学习: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学校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9.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指保持时间在0252秒钟的记忆。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9.3表征: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9.5学习曲线:描绘学习进程的图形,纵轴上描绘可以测量到的学习结果,横轴上描绘尝试的次数或时间。9.6尝试错误说:这是桑代克提出的关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种理论。9.9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强化。9.10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9.11顿悟: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的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有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或顿悟说)。9.13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并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9.15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9.16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10.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10.3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慧(或智力)技能。智慧技能是指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的能力。10.10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也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10.11辨别,简单辨别和多重辨别:辨别,指区分事物的不同点。10.12规则:人们在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规律、定理、计算公式和处理事物的法则等都叫规则。10.13例一规法和规一例法:规则的上位(总括)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例子发现规则的学习方法,简称例一规法。规则的下位(类属)学习,是教师先讲规则再举例子的教学方法,简称规一例法。10.14学习策略: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10.15一般性学习策略和特殊性学习策略:一般性学习策略是适用于多种材料、多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策略。特殊性学习策略是只适用于某种学习材料或某种学习类型或某个学习环节的学习策略。10.17概括策略:概括指在一组信息中,以上位概念代替下位概念或抽出要把材料组织起来。概括策略指对具体概括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是组织策略中的一种重要形式。10.18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自我效能感是学生策略学习的重要内部制约因素。11.1动作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11.2多余动作: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11.3练习曲线: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11.4高原期: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在这段时间内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11.5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11.6示范:示范指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生。11.7反馈: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给学习者。11.8学习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1.9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从学习迁移的效果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叫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叫零迁移。11.10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学习迁移的顺序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11.11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从学习迁移的水平划分,可将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11.13远迁移和近迁移:从学习迁移的距离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11.15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11.16定势:心理的准备状态。11.17学习定势说:定势是指心理的准备状态。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迁移。学习定势说,讲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学习定势说认为,在先行学习中形成或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11.18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点就称为认知结构变量。12.7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对具体的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是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12.8意义障碍:学生头脑中存在着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真正理解,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12.10品德不良:个体具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品德。它是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经过青少年长期的错误认识、体验、实践而形成的。13.1动机: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13.2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个方面。生理需要指有机体对食物、水、氧、排泄、避开外界的伤害刺激等的要求;心理需要指对爱、感情、受人尊重、自尊和好奇心等的需求。13.3内驱力:由于需要引起的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它激励行为去获得需要的满足。13.4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赫尔认为,内驱力有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两种。前者与生理需要状态相伴随,并和有机体的生存有直接关系。后者指在原始内驱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习得的内驱力,它是过去的中性刺激与原始内驱力的减低建成联系后形成的。13.5目标、诱因和强化物:目标指满足需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的目标。强化物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事件。13.6学习动机:指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维持这种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13.7可利用性阈限:从认知结构中提取习得的意义的可能性的大小。13.8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13.9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13.10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13.11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境界,是趋向真、善、美的境界。它的具体内容有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等。13.12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强化。强化有正、负之分,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获得愉快体验的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正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回避不愉快体验的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负强化。13.13强化时程表:斯金纳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强化方式及其效果进行了探索,发现强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强化时程表。13.14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主义的近代代表人物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是行为达到自己订立的标准时,自己对自己的强化。13.15学习动机迁移: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把这一科目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科目学习之中。14.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发现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14.2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4.3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这两类教学监控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14.4一般型的教学监控能力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根据教学监控作用的范围,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一般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学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它是建立在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整体性的知觉、体验和调节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14.6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其教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14.7教学监控的敏感性和迁移性:教学监控的敏感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灵敏程度。14.8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15.2学习的测量和学习的评价:学习的测量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测量。学习的评价是在学习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发展状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5.3学习评价的分类:从评价标准来看,学习评价一般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人内差异评价;从评价的功能来看,学习评价一般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5.4教师自编测验: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编制的测验。15.5论文式测验和客观性测验:教师自编测验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论文式测验;另一种为客观性测验。论文式测验一般是由教师出一个或几个题目,要求学生以文章记述形式来回答的一种测验形式。由客观性试题组成的测验为称客观性测验。15.6标准化测验:一种经过标准化过程而编制的测验。所谓标准化过程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编制测验题目;规范施测步骤和记分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建立常模或确定参照标准;建立效度和信度等。即题目编制标准化、测验实施标准化、评价标准化、结果解释标准化。15.7常模参照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根据解释测验结果的方式,标准化测验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两种类型。15.8常模:学习测验中的常模指的是一组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的测验平均分数和标准差。15.9项目难度和区分度:项目难度指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项目区分度又称项目辨别力,指项目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辨别能力。15.10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表示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验准确地测量出测验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15.12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三类。内容效度指测验项目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或行为,或者说测验在测验目标所界定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内取样的代表性。15.13效标:是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指的是可以直接而且独立测量的感兴趣的行为。1.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答:(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1.3简述实验法的种类及其实施要求。答:(1)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1.4为什么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答:(1)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确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性之间的矛盾。(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2.1简述华生的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2)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3)华生论人格发展。(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2.2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各具有什么特点?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从被动反应(如抓住放到手里的东西)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如伸手去抓东西);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如绕过椅子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2.4简述维果斯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的含义、标志、原因。答:(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原因有三点:(1)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3.2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是什么?答:(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3.3简述印刻与学习的区别。答: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1)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学习则要依赖于强化。(2)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3)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4)印刻只会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3.4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关系是什么?答: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普遍性。特别是心理发展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速度,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又有可变性的一面。因为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会导致其心理发展速度和进程不尽一样,每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同时,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也就是说,大脑的发展遵循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它有一定次序性和阶段性,有一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本身是有一定逻辑顺序性的,个体不能违背这个顺序。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也必须是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出稳定性。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出稳定性。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的时期内,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也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些也使得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出稳定性。(2)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的具体表现。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或程度上,可以发生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3.5简述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的意义。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意义。第一,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内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会使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第二,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要注意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采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发展。第三,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矛盾冲突,顺利渡过这一时期。第四,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如果因某种原因错过了某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个体的教育工作。3.6朱智贤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和结果是什么?答:朱智贤提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的特点。这些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和生理发展等方面。朱智贤依据上述标准,提出儿童心理发展可划分为6个阶段:阶段1:-孚1J1期(01岁)。阶段2:婴儿期(13岁)。阶段3:学龄前期(36,7岁)。阶段4:学龄初期(6,7岁11,12岁)。阶段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阶段6: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4.1婴幼儿神经系统有何机能特点?答:(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兴奋机能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去听、去接触各种事物,获得各种新的感知经验,增长自己的能力。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并逐步培养起一些生活习惯。(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到幼儿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已明显增强。幼儿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得知识,能够通过词的描述获得间接知识经验,并且能够根据成人的词语指导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说,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这就为幼儿的心理活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大脑功能的侧化。大脑功能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幼儿期大脑功能侧化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利于出现和形成。4.2婴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加。(3)计划性逐渐增加。(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4.3婴幼儿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有何作用?答: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解决婴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游戏就成为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肌肉,如何发展视觉与动作相互协调的能力。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集体游戏中,由于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4.4婴幼儿概括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婴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将已见过的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进行归类,表现出最初的概括性。婴幼儿概括性发展的特点是:(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婴幼儿只能进行最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仍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事物的共同特征。(2)概括的特征常是非本质的。婴幼儿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3)概括的内涵常不准确。即幼儿在概括时,有时内容过宽,有时又内容过窄。4.5婴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婴幼儿期是观察力开始发展的时期。婴幼儿的观察力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婴幼儿不能自觉地去观察。他们的观察活动常受刺激的外部特征、个人的兴趣和情绪所支配。(2)观察的系统性差。幼儿还不会对事物进行系统的观察,只会对事物进行零散的、孤立的观察。也就是说,幼儿还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3)观察的持续时间短。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短,与其观察的目的性差有密切关系。4.6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答: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表现在:(1)判断和推理的发展。(2)理解能力的发展。幼儿判断和推理发展的特点是:(1)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进行。(2)以主观经验或情绪作为依据。(3)判断和推理的根据不充分。幼儿理解的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2)从主要依据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据概念来理解。(3)从对事物作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比较复杂、深刻的含义。(4)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初步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4.7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词汇的数量迅速增加。(2)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3)积极词汇增加。4.8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原则是什么?答:(1)从上而下原则。(2)由近及远原则。(3)由大到小原则。4.9手的动作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何意义?答:手的动作的发展对婴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手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婴幼儿掌握、使用和制造各种工具,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其次,随着手动作的发展,接触外界物体的增多,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再次,手动作的发展与言语的协调发展,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4.10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注意些什么?答:(1)活泼好动。(2)好奇、好问。(3)易冲动、自觉性差。(4)缺乏自信心,模仿性强。针对幼儿性格发展的上述特点,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加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生动有效的方法,使幼儿能分辨简单的是非、对错。第二,创造条件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性格特征。第三,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4.12婴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关系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何作用?答:首先,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婴幼儿的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其次,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了学习他人行为的机会。再次,同伴关系为婴幼儿提供了一种特殊参考框架。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整。最后,同伴关系是婴幼儿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5.2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答: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发挥能动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则需要教师的教。教与学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地位和任务决定的。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和“创新”的重任;其次,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未知者在已知者的直接指导下学习知识,5.3学校学习有何特点?答:(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5.4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仍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中、高年级学生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知觉是各种分析器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5.5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哪些阶段?答: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5.6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5.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

    注意事项

    本文(自学考试复习专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为本站会员(小****库)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