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

    • 资源ID:46647627       资源大小:5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一一古诗歌阅读一、【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黄庭坚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喊。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注: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 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 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中见奇崛之气。B.前四句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被召回于玉堂观画,引发诗人为国效命之志。C.诗人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D.诗中首叙苏轼观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通过精心的结构表现了 苏黄之谊。(2)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喊”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3)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评“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两句“点出宗旨”, 请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3分)【答案】(1) B(2)这两句借江村、烟、雨、余叠爆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净、淡远的秋山图。(3)赞美郭熙的画作;写自己年老客居异乡的愁绪;用江南山水的画境,抒发诗人怀念故 乡之情。【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 “引发诗人为国效命之志”错误,由“发兴已在青林间”可知,是引发青林之思、隐 逸之想。2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鉴赏,首先要借助重耍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 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在诗中起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先 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及作用。题目要求分析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的画面以及起到的作用。本词开 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的意思是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 长天一色,浩浩荡荡。这两句词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 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一般来说,分析诗词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景 物描写本身的作用以及诗歌的篇章结构角度分析,如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等。 这两句词位于整首词开篇前两句,对洞庭湖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 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 感情基调。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 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 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目要求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纵观全词,这首词写出了诗人谪贬失意的心情, 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 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 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 送元二使安西诗,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 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 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融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 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 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 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好回之妙。“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 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 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诗人 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说此诗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 “(释惠洪天厨禁衡)。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 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 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七、【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一模(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按 耍求作答。(8分)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留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 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蝶恋花中黯黯长安路句长安路虚实结合,实写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领, 虚写南宋京城临安,隐含着作者对南宋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B.蝶恋花下片江海轻舟今已具与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脉相承,都有归 隐江湖之意。C.蝶恋花最后一句悔草长杨赋,活用杨雄的典故表明对当初书写兵书、陈述方略 的后悔之情。D.书愤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 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2)蝶恋花首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3)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3分)【答案】(1) C(2)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 的旅思。(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3)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早信此生终不遇”和“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终不 遇”和“空自许”均写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 之气。如“当年悔草长杨赋”运用典故,讽刺统治者和汉成帝一样昏庸无能,其中“悔” 字透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书愤尾联运用典故,渴望效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但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暗含着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后悔之情”错,陆游不是真的后悔写兵书、陈述方略,而是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而苦闷。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桐叶晨飘蚕夜语”意思是: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 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量不停地在夜里悲鸣。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番夜鸣,描写了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象,“晨飘”与“夜语” 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 氛围。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从而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 作者的旅思,所以“桐叶晨飘蛰夜语”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蝶恋花中“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意思是: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 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遭 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 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 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 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 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 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 罢了。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 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吩恢复都成空谈。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 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 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 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 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 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 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 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综合来看,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是: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透露出作者对 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八、【2022届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远游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嵩,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注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越篙,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 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弊 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答案】(1) A(2)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 “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 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 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化用典 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3)“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借雁衔芦草而飞 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故选A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 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颔联“尘沙连越焦,风雨暗荆蛮”中的“沙尘”“风雨”,既指现实的风雨, 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 战乱社会的忧虑。运用典故,尾联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从夔州沿江而下到湖南潭州,诗开篇,写山 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 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颔联,“尘沙”喻指战争,“风雨”亦实亦虚,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此时,安史之乱虽 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颈联,写矫健的鸿雁衔着芦草而飞,显现了对鸿雁前途的忧虑;猿的哀啼,更显凄凉, 何况是独猿失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雁与猿,其实正是诗人羁旅的景况。尾联,借典抒怀,写苏秦羁旅狼狈,离国无家可归,实指自己。本诗表达的情感,由诗 歌题目“远游”以及诗句中的意象“云” “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 诗人漂泊之苦;另外,“雁衔芦草”隐喻人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系起来,流露出 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九、【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8分)野老杜甫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注:琴台:此处代指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写草堂周围的野望之景,用柴门澄潭贾客船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素淡 恬静的江村闲居图。B. 长路承接颔联贾客船而来,将思绪由眼前之景引向大江南北、漫漫长途。C. 片云用以自喻,写出了诗人在成都西郊生活的惬意闲适,借云抒情,深婉含蓄。D.尾联中的城阙、秋色、画角声,都浸染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3)请简析“城阙秋生画角哀” 一句在诗中的作用及蕴含的情感。(3分)【答案】(1) C(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因时局动荡而寓居他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内心 无法宁静的诗人形象。(3)此句以景结情,收束全文。借萧瑟秋风中成都城楼传来的凄凉悲切的画角声,抒发诗 人流寓在外的漂泊孤独,以及忧国忧民的感伤(或报国无门的痛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 片云'用以自喻,写出了诗人在成都西郊生活的惬意闲适”错误,“片云”用来自 比,表达的是诗人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也是诗人对 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 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故而并非写出“惬意 闲适”。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开头两句说“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正是诗人自称,显现出 诗人居住乡野之间,随心闲逛的淡泊闲静之感,“柴门不正”也是顺其自然,更体现出诗人 的闲适安乐。颔联写诗人野望之景,渔人下网,商船靠岸,一副恬静安乐的江畔美景图,再 次衬托出诗人心境的淡泊闲静,此时的他似乎是一个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 物我两忘境界的隐士。然而诗人毕竟不是超然物外的隐士,因“贾客船”而惹起诗人对于“长路”的联想,把 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想起日夜思念的亲人,也想起难再返回的长安,因为剑阁的失守 而归路断绝,诗人只能如浮云一般暂时栖身成都,表面看似闲适,实则内心忧心如焚。面对 国家危难,诗人有心分忧,却报国无门,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 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局势如此紧张,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把深 沉的无奈与哀痛隐藏在闲适放达的态度下,实际上诗人满含着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故而诗人并非闲适淡静的隐士,而是一个因时局动荡不得不寓居成都,忧国忧民、内心 无法宁静的诗人形象。(3)木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作用及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这句诗的意思是: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切悲凉。作为诗歌结句,作者描写了秋风、城阙、画角等景物,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凄凉清秋图, 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画角声“哀。源于诗人内心的哀愁伤感。诗人的感伤来源于“长路关心悲剑阁”,阻断 归途,无法返乡,漂泊无依的孤独愁思;也来自于“王师未报收东郡”的国家动乱不息;如 今连成都也吹起象征战争兵祸的号角了,诗人忧心如焚,自己却又无法为国效力,怎能不哀 愁伤感呢?这些哀愁充分现出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报国无门之痛,含着深沉的无奈和 农痛。十、【2022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 求作答。(8分)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注】元八:元宗简,行八,白居易的好友。卜邻:选择邻居。隐墙东:后汉书 记载:“(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伶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以“隐墙 东”指隐于市井。(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白居易为表达欲与元八卜邻的恳切意愿寄赠给对方的一首卜邻诗。B.在诗人的妙笔点染下,他把结邻而居的生活想象得极具诗情画意,极富人情味。C.颈联侧重议论,用''安居择邻衬托暂出犹思伴的重要性,语意更近一层。D.诗人想子孙长作隔墙人,从彼此相亲想到世代的情谊,将感情抒发到极致。(2)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颔联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2 分)(3)这首诗写出了多重美感,请做具体分析。(3分)【答案】(1) C(2)不赞成;“明月好同三五夜”的意思是共享明月几个夜晚,写出了共享明月的短 暂时间,而“明月好同三径夜”的意思是明月照亮了多条路,写出了共享明月的大范围,更 能表达作者想象佳邻相伴的美景;“明月好同三径夜”与下一句“绿杨宜作两家春”形成 对偶句,更工整。所以,颔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不好。(3)与好友相知相亲的友情之美;想象今后佳邻相伴的生活之美;盼望子孙世代 相居的愿景之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用'安居择邻'衬托'暂出犹思伴'的重要性”错误,颈联”每因暂出犹思伴,岂 得安居不择邻”的大意是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由此可知,应是用“暂出犹思伴”衬托“安居择邻”的重要性”。(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可结合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颔联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对此怎么看?尊重原作,首先明 确自己的看法是不赞成,然后分析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径”改成“五”,两句话的侧重 点不同,“三五夜”的意思是几个夜晚,写出了短暂时间,而“三径夜”的意思是多条路, 写出了大范围地点,更能表达作者想象佳邻相伴的美景,更能表现作者希望朋友来当邻居的 情感。另外“三径夜”与下一句“两家春”可以形成对仗,格式更工整。所以,原句更好, 不能改。(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的意思是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 “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由此可见作者与好友相知相亲,写出了友情之美;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和颈联“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的大意是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 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这是作者想象 今后佳邻相伴的生活,写出了生活之美;尾联“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大意是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 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这写出了作者对子孙世代相居的盼望,这可概括为愿景之美。 十一、【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樵者【唐】崔涂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 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 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渔樵本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活方式,比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它代表了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和淡泊洒脱的人生境界,在诗文中常成为隐者的象征。B.衡,横木,横木为门,是贫者之居的布置。衡扉,简陋的房屋。从颈联中可以看出樵者生活清苦,独醉中透着近似新停浊酒杯的潦倒之意。C.本诗尾联与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类同,但用意不同。本诗更强调山中遇仙的情节而非刘诗中的人事沧桑之感。D.本诗语言自然朴质,但余韵悠悠;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樵者的日常生活,又流露出作者对 樵者的赞赏与向往。(2) “杳草美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殊含义。本诗哪一句承袭了 “香草美人”意象的文 学传统,有什么寓意? (2分)(3) “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3分)【答案】(1) B(2)闲翦蕙为衣。剪裁蕙草制作衣裳,以“蕙草”寄寓一种闲适、高洁的志趣。(3)棋局虽终了,还有溪风伴我归家。表达了作者对隐者闲适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 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樵者生活清苦""潦倒之意”错,“何处掩衡扉”房屋虽简陋,但环境幽僻,生 活悠闲,诗人不怕孤独和清贫,乐在其中,仿佛住在世外桃源一般。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香草美人”意象的文学传统,指的是屈原开创的以鲜花、香草、美人来比喻品行高洁 的君子文学传统,借“香草美人”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 本诗“闲翦蕙为衣”意思是,休闲时刻,剪裁蕙草制作衣裳。这里以剪裁“蕙草”喻指 自己高洁的人生志趣。(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全诗来看,诗歌描写了一位樵者的日常生活,他行走在山路上,边走边采摘路边的 野豌豆(薇);休闲时刻,剪裁蕙草制作衣裳;有时还独自饮酒,独自沉醉。可见,这是一 种安闲隐者的生活。“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意思是,不要看棋的终局,在小溪边站着观棋,微风吹拂, 天晚了,应该回家了。此句用典,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山中遇仙观棋,棋局终了,在 溪风吹拂下回家。描写一个隐者闲适宁静的隐居生活,表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赏与向往 之情。十二、【2022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山房,山中的屋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结尾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字,蕴含着见证朋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分)(3)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 大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 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 “夕(夜)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请结合诗句作简 要概括。(3分)【答案】(1) C(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一一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 山中晚景图。(3)夏诗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闲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 的适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错误。五六两句写樵人归尽、烟鸟栖定 等生动的意象,渲染夜深时山间的静谧气氛,突出时间晚了,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 了,没有表达乡愁。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的意象有“松”“月”“风”“泉”,通过这些意象,营 造了山中夜晚凉爽、静谧的意境,写出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 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夏诗”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中“散发” “卧”为外貌和动作描写,“闲”表现 诗人无事在身的闲适,两句诗表现诗人在夏日的南亭乘凉的闲适状态,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 束的畅快。宿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中的意象有“松”“月”“风”“泉”,诗句通过这 些意象,营造了山中夜晚凉爽、静谧的意境;“凉”是作者的触觉感受,“听”是作者的动作,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画面的能力。“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爆”意思是:在漠漠的轻烟中,在飘洒的雨丝里,江 边的村落更显分明,一行归雁高飞,群山更比归雁远。诗句用江村、烟、雨、归雁、山等意 象描绘了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 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嶂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沉若浮。 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飞南向。雨烟与叠喊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 衬,构成了 “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意思是:希望他能画出江南美好的风物,来慰藉 我这镜中的白发苍苍。诗人归隐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慰藉情感聊胜于无,趁郭熙头虽白而 目力尚能映窗作画时,请他“画取江南好风日”,以稍慰衰鬓游子的归心吧。趁郭熙头虽白而目力尚能映窗作画时.,请他“画取江南好风日”,可见郭熙绘画技巧高 超,表达了诗人对其赞美之情。绘画的内容是“江南”,而江南是诗人的故乡,由“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诗人此时客居异乡,因此既表达了诗人年老客居异乡的愁绪,也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感情。 二、【2022届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杼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僧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椁: 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椁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 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写出虽然天空是晴朗的,但夜路难行。 B.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C. 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 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分)(3)纪的评这首诗的前四句“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是无痕”,请结合颔联诗句具体 诗人将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写出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的适意感受。十三、【2022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 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吹梅笛怨: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次第:接着,转眼。中州:这 里指北宋汴京。三五:元宵节。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遇乐这个词牌按长度属于词中的中调。李清照,字易安,与辛弃疾(字幼安)并 称为济南二安。B.作者李清照虽答应了朋友的邀请,但心中到底还是不能忘情,今宵独坐,不由忆起往日 情形。C.本词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 俗而非庸陋。D.李清照的这首词和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于晚年流落江南之时,表现了愁苦、 寂寞之情。(2)结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分析本词表达的感情。(2分)(3)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3分)【答案】(1) A(2)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深 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3)在艺术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 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 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词人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 苦寂寞的情怀。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 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以及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A. “这个词牌按长度属于词中的中调”错,词按照字数(长度)多少划分标准如下:小 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本词104字,归为长调。故选Ao(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及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大意是说但在这元宵佳 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 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 “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 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 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 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 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 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上片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 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 鲜明对照。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 郁的。实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写元宵佳节寓居异 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当 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 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 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 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 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 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 淡而实沉痛已极,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 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 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 必“为之涕下:十四、【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海州道中二首宋张耒其一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浆。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河边守誉茅作屋,曹头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其二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注释】海州:在今江苏北部近海一带,譬:鱼网。逃屋:指逃亡者原来住的房屋。(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诗分别以孤舟夜行秋野苍苍领起全篇,分别从水上与原野两个视角展现了诗 人秋夜舟行时的见闻与感受。B.第一首诗写夜行,调动视听感官,既写守曾的茅屋与譬头明月,及写天未明而鞭牛声起, 写出苏北农村夜晚之静谧。C.第二首写秋野,视听结合,田荒,逐多草虫鸣叫,秋雨多,水满辙,又助长荒草滋生, 一派萧条景象。D.两首诗篇末两句带有较深刻的含义,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一路景色和人民生活非常注意观 察,感受深切。(2) “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 (2分)(3)这两首诗的写作内容有何相同点?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又有何不同? (3分)【答案】(1) A(2)荒芜的田野寂静无声,不时从水边发出鱼跳的响声打破夜的寂静。描绘了秋天夜间苏 北农村静谧清幽之景。(3)相同点:写出了舟行所见所闻的北宋后期江苏北部近海地区农村的画面。把对农村的 诗意的美的感受和它的萧条荒废一同写出。不同点:第一首诗写诗人于夜航中环视谛听,欣赏一路风光的愉悦,又有对农家的辛劳的感 慨;第二首诗写景萧条冷落,写田地荒芜和农户的逃亡,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农村 经济衰败的担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分别展现了诗人秋夜舟行时的见闻与感受”错。由“秋日黄”可知第二首诗续 写的是第二天白昼所见。故选Ao(2)本题考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