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两首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docx
-
资源ID:46654173
资源大小:20.5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两首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两首-秋晚的江上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秋晚的江上以清新简洁的语言,勾画了一幅辽阔壮美而又令人心神向往的 倦鸟归巢图,营造出了一种意趣丛生、耐人寻味的诗意境界。二、说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巢、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3 .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要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边读 边想象抓住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难点: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溃泛,文字的表述转化为形象的画 面有一定的难度。四、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 养学生的语言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五、说教法学法1 .通过品读和想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 . 一边读一边想象,并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那么我们今就 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 .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一瞬(shun)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问题(1)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明确归鸟、夕阳、 芦苇。(2)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明确秋天的晚上,在 江面上,出现了归乌、夕阳、芦苇。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 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 快有力,通俗易懂,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出版新诗集旧梦吻 除此之外,出版的著作还有白屋说诗中国文学史等。四、分析诗歌,研习重点。1 .解读意象。什么是诗歌意象?明确:意象就 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 的感情。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 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带着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 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 流露。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 关键。2 .齐读诗歌,并目思者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明确: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3 .精彩研读,突破难点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明确:鸟儿归巢,倦了。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进一步渲染和 绮丽的想象。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夸 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明确:拟人,妆红颜 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明确:倦鸟、驮着、翻翅、 掉落、妆成。问题;从号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无比欣悦。五、掩卷遐思。1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 气势非凡,就诱人瞩目,你有怎样的遐想呢?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 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 明为伴吗?仅凭可以诱发的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 诗了。2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 阳掉在江上。你有怎样的联想呢?叫人联想到的是: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 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字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看 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阳光的照耀,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3 .小结: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 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 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 世界之美丽的。六、深入探究。1 .三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 由、幸福可言。2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 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3 .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七、课堂小结。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诗人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 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之情。八、作业。1 .搜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两首。2 .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一份。总结诗歌特点:意境美想象奇情感真儿童诗 特点。七、说板书设计儿阳 苇 鸟斜江芦儿阳 苇 鸟斜江芦儿阳 苇 鸟斜江芦黄昏江面图八、说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刘大白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学习了 “边读边想象 画面”的方法。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从景物的颜色、 动作、样子展开想象。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两首-花牛歌说课稿(部编版)第二课时一、说教材花牛歌全诗四节,运用回环反复的结构,生动形象地把花牛的行动活泼 地展现出来,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画面。两首诗歌的语言简 短精练,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前两篇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一一借助插图,抓关键 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二、说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3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四、说学情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接着分析学情,找准起点。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 能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读后想象到的画 面。学习这两首诗时,比较困难的是有的景物学生没有见过,比如剪秋罗,需 要借助插图大致了解;还有的景物学生是熟悉的,但景物的动态比较抽象,比如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需要借助对比图片理解芦苇在夕阳下的变 化。有的词语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如偷渡,原本指的是偷越国境,通过想象 画面,才能发现在诗中指的是花牛做着梦,夕阳悄悄西沉都不知道的画面,表现 了花牛的悠闲自在。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知道要抓住关键词想象 画面 而这两首诗歌的关键词是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状态 这些词语凝练抽象, 如何把凝练抽象的文字转换成丰满的画面,是学生这节课的能力增长点。五、说教法学法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 成了怎样的画面。六、说教学过程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1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 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2 .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二、学习诗歌4 .自读感知。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 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 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5 .点拨感悟:(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 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6 . 领悟写法:(1)默£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 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小结: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一一“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 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 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 “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 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 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七、说板书设计花牛花牛歌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八、说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 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 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 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 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 固的基础。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