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pdf

    • 资源ID:46679175       资源大小:1.96MB        全文页数:1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pdf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目录 1 规划要点.3 1.1 编制依据.3 1.2 规划目标.3 1.3 规划原则.3 1.4 现状主要问题.4 1.5 规划要点.4 1.6 规划年限.4 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6 2.1 市域人口发展.6 2.2 市域行政区划和城镇数量.6 2.3 城镇体系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7 3 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11 3.1 城市性质.11 3.2 城市功能.11 4 城市规模.13 4.1 人口规模.13 4.2 用地规模.13 5 城市建设用地布局.14 5.1 城市发展方向.14 5.2 城市用地布局现状分析与规划对策.14 5.3 城市布局结构.15 5.4 近期规划.21 5.5 用地指标.22 5.6 公共服务中心.26 5.7 科研教育.28 5.8 医疗卫生.29 5.9 文化娱乐.30 5.10 体育设施.31 5.11 社会福利保障设施.31 5.12 桥东旅游度假区公建系统.32 5.13 居住区级公建配置.32 6 工业仓储规划.33 6.1 工业规划.33 6.2 仓储规划.34 7 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37 7.1 绿地系统布局.37 7.2 城市景观规划.40 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4 8.1 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依据.44 8.2 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44 8.3 古城风貌景观要素规划.45 8.4 古城保护框架.46 8.5 各级文物点的保护.48 8.6 古城景观区及景观带保护.49 9 旅游规划.54 9.1 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54 9.2 近期规划(20002002 年).55 9.3 中远期目标规划(20032015 年).59 10 对外交通规划.61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210.1 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61 10.2 铁路规划.62 10.3 公路规划.63 10.4 水运规划.63 11 道路系统与公交规划.65 11.1 道路交通与公交现状及存在问题.65 11.2 规划原则和重点.66 11.3 规划目标.67 11.4 城市道路网规划格局.67 11.5 道路设施布局规划.70 11.6 主要道路一览表.71 12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79 12.1 给水规划.79 12.2 排水规划.81 12.3 电力规划.84 12.4 电信规划.86 12.5 燃气系统规划.88 12.6 环卫规划.90 13 环境保护规划.91 13.1 大气环境保护.91 13.2 水环境保护规划.91 13.3 噪声控制规划.92 13.4 工业废渣控制规划.92 14 城市防灾规划.93 14.1 抗震规划.93 14.2 防洪规划.94 14.3 人防规划.96 14.4 消防规划.97 15 城市规划区与郊区规划.101 15.1 城市规划区.101 15.2 郊区规划.101 16 规划导向专题.103 16.1 城中村专题.103 16.2 道路交通政策专题.104 16.3 用地专题.108 16.4 滨江专题.110 17 附录及相关图纸.112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3 1 规划要点规划要点 1.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本规划的编制,是以 1993 年 4 月编制的”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依据,并总结 93 年规划实施情况,及近年来潮州市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变化所造成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对原有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城市的发展。本规划确定为潮州市总体规划(调整)的依据如下:1、区域的交通设施对城市的发展和土地的开发建设带来重大影响。2、城市发展稳定、有序,1999 年城市人口与 93 年潮州总体规划预测的人口规模基本吻合。3、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但相对发展稳定,尚未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新的契机和导致首位度变动的条件出现。因而确定本规划的工作性质是总体规划调整。1.2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调整,研究规划实施以来潮州城市所处的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城市成长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城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向,调整城市形态布局构架并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使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持其在现实条件下的可操作性,以及在新世纪中指导城市发展所必备的合理性和前瞻性。规划充分发挥潮州的自然景观优势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逐步把潮州市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旅游环境和有效合理的工作环境的富有魅力和地方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和现代滨江城市。同时通过城市布局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促进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带动整个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调整完善。1.3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1、积极营造城市特色 2.充分体现规划合理性、前瞻性与现实性、可操作性的结合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43.明确其城市定位,加强规划政策导向 1.4 现状主要问题现状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潮州城市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潮州城市在城镇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能与其地位和城市规模相适应,辐射影响范围低于应有的水平。2、城市产业的发展延续多年来一贯的模式,长期在较低层次上徘徊,工业企业的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层次单一,档次较低,限制了城市布局形态的合理化和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3、城市与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之间、城市新区与古城之间关系不尽恰当,城市形象与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吻合,城市建设中未能形成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滨江城市特色。1.5 规划要点规划要点 本次规划是在新的大环境下,通过对未来城市的功能的再认识,调整潮州城市及其区域的布局形态,使之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效载体。规划的重点,放在对以下四种关系的处理上: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潮州通过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完善,应在整个市域城镇体系中发挥与其地位相称的作用。2、城市与山水的关系 潮州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如何更好地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是本次规划的主要课题。3、新区与古城的关系 潮州城市目前的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与改造中都存在不少问题,而新区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是城市发展的关键。4、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潮州城市范围迅速扩张,将大量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和农田包纳于城市之中,“城中村”是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政策与开发的关系 潮州开发模式大多为私营开发商投资建设或进行开发,政府行为多为辅助性操作,因而如何加强政府的规划政策导向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6 规划年限规划年限 此次对于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维持上一轮规划的规划年限,即此次的规划年限至 2015 年,规划近期定为 2005 年。规划还适当考虑 2015 年后若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5干年城市发展的可能性。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6 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1 市域人口发展市域人口发展 潮州市域人口由 1992 年底的 223.27 万人发展到 1998 年底的 242.45 万人,增长率与人口发展计划(到 2010 年控制在 275 万人以下,年增长率约 12)基本持平,证明规划原定的人口目标是可行的。虽然 1993 年规划中市域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和计算是以非农人口为基本数据进行预测的,但在提出规划期末市域城镇化水平目标时考虑了城镇人口与非农人口的校正因素,因此,本次规划调整中仍将沿用原规划的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即到规划期末潮州市域总人口为 285-290 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 60%-65%,城镇人口数为 174-190 万人。规划近期,潮州市域人口达 262 万人,城镇人口达 102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40%,至 2010 年,城镇化水平为 50%。2.2 市域行政区划和城镇数量市域行政区划和城镇数量 潮州市现辖两县一区,拥有县级区(湘桥区)和潮安、饶平两县。湘桥区管辖城区湘桥、西湖、金山、太平、南春、西新、桥东、城西、凤新 9 个街道和意溪镇。潮安县管辖庵埠、枫溪、彩塘、东凤、金石、沙溪、龙湖、浮洋、江东、凤塘、古巷、登塘、官塘、铁铺、归湖、赤凤、文祠、凤凰、田东、大山、凤南22 个镇。饶平县管辖上善、上饶、饶洋、新丰、九村、三饶、汤溪、浮山、新圩、樟溪、钱东、黄冈、大埕、所城、柘林、汫洲、海山、联饶、渔村、高堂、新塘、浮滨、坪溪、东山 25 个镇。潮州全市共有 9 个街道、48 个建制镇和 6 个农、林场。从城镇的实际数量看,市域内包括潮州城市在内共有 47 个城镇(潮州城市包括了意溪和枫溪)。与 1993 年相比,潮州市域新增的建制镇有浮山、坪溪、田东、大山、凤南、高堂和新塘等七个,其中高堂和新塘是 1993 年规划中列出的新增建制镇。本次规划调整中,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放在促进和协调各城镇的发展上,城镇的数量将以现有数量为准。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72.3 城镇体系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 经过八年的发展,市域重要交通设施中广梅汕铁路业已建成,潮汕汾汽车专用道正在修建中,各主要公路等级有所提高;各城镇的规模较 1993 年有一定增长。在总体上,市域的交通格局变动不大,在此基础上各城镇的发展亦较为平稳,市域城镇体系与 1993 年情况相比,总体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93 规划中分析的如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发展的层次普遍偏低、城镇体职能结构的层次较低、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有待完善以及城镇体系地域发展不均衡等几个主要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潮州城镇体系发展变化的特点,按照粤东城镇体系总体结构对潮州市域城镇体系的要求,本次规划调整的重点放在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的重新整合上。2.3.12.3.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在粤东城镇体系规划中,潮州与揭阳是潮汕平原主城市群的次中心(汕头是核心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体现为以汕头为中心指状辐射的三主一副四条发展轴,主轴是以汕头为中心联系周边腹地的发展轴线,副轴是区域中重要节点之间的联系轴线。其中,汕头饶平漳州发展轴是华南沿海一级轴线(广州汕头厦门)中的一段,此轴线加强汕头、潮州港口的联系及与漳州腹地的联系,是主轴之一;汕头潮州发展轴是由汕头经潮安至潮州的走廊地带,城镇密集,加工工业及轻工食品工业发达,为副轴。由此可以看出,在潮州城镇体系中,潮汕走廊与饶汕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在 93 规划中,潮州城镇网络总构架根据城镇沿交通干线轴向发展的规律,设想按三个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将潮州城镇群在空间上组成一个整体。第一级发展轴:以潮汕公路和广梅汕铁路、安揭公路潮安县境段、安黄公路和广漳铁路、黄三公路和丰柏公路三饶至上善段等交通干线为依托,沿轴线集中了包括潮州市区、黄冈、庵埠、浮洋、三饶等在内的大小城镇近二十个。第一级发展轴是潮州市域城镇发展的重点地带,对城镇布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级发展轴:以安凤公路和丰柏公路凤凰至新丰段、钱浮公路、黄冈至柘林铁路及公路干线等为主干,发展一批城镇,加强市域中心城镇与北部山区与南部港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地区中心城镇发展。第三级发展轴:以中心城镇为基点,沿由此向外辐射的河流及公路支线布置一批小城镇。以上 3 级发展轴组成纵横交织的城镇分布网络,其焦点将分别形成规模不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8等的中心城镇。潮州市区位于两条一级发展轴与多条二、三级发展轴的节点上,成为等级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中心城市。黄冈位于两条一级发展轴与一条二级发展轴的节点上,规划远期将成为潮州市域的副中心城市。2.3.22.3.2 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基础设施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基础设施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上,除汕汾高速公路(即 93 规划中的汕汾汽车专用道)和潮汕国际机场外,在市域内及市域周边已修建和计划修建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还有汕梅高速公路和潮揭高速公路(铁铺至登岗),这两条高速公路与汕汾高速公路和潮汕机场一起,构成未来潮州市域高速立体化交通网络,使潮汕、潮揭之间联系更为密切,也提高了潮州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本次规划调整,主要是在保持城镇体系总体架构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整合区域城镇体系中的轴带和区片关系。简化和强化发展轴带,突出重点城镇之间的联系,通过城镇发展片区的划定,提出针对不同片区的城镇发展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城镇体系发育完善。规划将城镇发展轴的等级简化为两级,原规划中的第一级发展轴基本保持不变,第二级发展轴作适当简化,保留潮州至三饶的第二级发展轴。第三级发展轴反映的城镇间关系,通过城镇发展区片体现。规划根据现状城镇间的关系和城镇空间布局特点,将市域城镇划分为三个城镇发展片区:?以潮州城市为中心的西南片区 该片区以潮州城市为中心,包括了庵埠、浮洋、官塘、铁铺等城镇。该片区是市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城镇密集。根据粤东城镇体系规划,未来该片区将作为潮汕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统筹安排产业与生活区的布局。?以饶平县城(黄冈)为中心的东南片区 该片区实际上的核心是三百门港区,城镇的发展主要围绕港口进行,饶平县城是港区的主要依托。?以三饶为中心的北片区 该片区以现状规模较大的三饶为中心,包括了上饶、饶洋、凤凰等山区城镇。该片区的城镇发展较长时间内将以城镇自身的素质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关系。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9 2.3.32.3.3 城镇体系规模与职能结构城镇体系规模与职能结构 潮州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在 93 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作了适当调整。潮州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2015 年)等级 规模 城镇数 城镇名称 5055 万 1 潮州市区(含枫溪、意溪)2040 万 2 饶平(黄冈镇)、潮安(庵埠镇)510 万 6 浮洋、钱东、三饶、彩塘、海山、大埕 25 万 14 东凤、金石、龙湖、铁铺、凤凰、柘林、上饶、高堂、官塘、浮山、官塘、江东、凤塘、汫洲 2 万以下 25 沙溪、归湖、赤凤、文祠、田东、大山、凤南、上善、所城、联饶、东山、坪溪、浮滨、新塘、渔村、樟溪、新圩、汤溪、九村、新丰、饶洋、磷溪、登塘、古巷、建饶 潮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2015 年)职能类型 个数 城镇名称 市域中心 1潮州市区(含枫溪、意溪)市域副中心 2饶平(黄冈镇)地区经济区中心城镇 7潮安(庵埠镇)浮洋、凤凰、钱东、三饶、彩塘、海山、大埕 工贸型 13新城、建饶、汫洲、柘林、饶洋、官塘、上饶、铁铺、东凤、凤塘、古巷、龙湖、江东、重 点 发展城镇 农副产品加工型 6高堂、海山、磷溪、金石、登塘、钱东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0传统集贸型 3归湖、文祠、浮山 一般综合性城镇 16其它小城镇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1 3 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 3.1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 本次规划调整中对 93 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不作调整,仅突出滨江城市的特征。潮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潮州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达的以轻型、高效、外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门类为重点的现代化滨江城市。3.2 城市功能城市功能 本次规划调整中,在原规划确定的城市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对城市地位与功能进行认识上的深化与具体化。3.2.13.2.1 区域中心功能区域中心功能 潮州不仅是市域中心城市,也是粤东城镇体系中潮汕平原城镇群的次中心城市,潮洲市应充分发挥其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随着城镇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这个功能将更为具体和突出。凭借在区域交通、风貌古迹、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以及人才、资讯等各方面的优势地位,其服务区域、辐射区域的能力应有大幅度的提高。区域中心这一功能,实际上是潮州城市在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以及其他各方面功能的综合体现。3.2.23.2.2 旅游服务中心功能旅游服务中心功能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旅游资源的优势,从而成为一个旅游城市。由于在区域中有交通便捷、商业繁荣、服务业初具规模等有利条件,应成为区域内旅游服务中心之一,并可进一步具有为粤东地区旅游服务的职能。这一功能要求通过营造城市形象、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区域交通交通等各方面一系列软硬件条件的改进来实现。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23.2.33.2.3 产业发展中心功能产业发展中心功能 欲实现潮州城市区域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城市未来产业发展应侧重于第三产业。在巩固发展商贸和旅游服务等传统强项的同时,大力开展高科技研发,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城市第三产业的档次和整体水平,强化这一方面的中心功能。同时,发挥第二产业的地方特色,改良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形成有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实际上,上述城市功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产业发展是条件,旅游服务是重点,区域中心是体现。城市形态是城市功能的载体,在城市布局形态的规划中,必须充分体现城市功能的需要,为城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3 4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 4.1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 潮州市区现状城市(常住)人口 35.21 万人(1999 年末),其中非农人口 28.90万人。城市现状人口与原规划预测的城市近期(2000 年)常住人口 3538 万人基本一致,表明原规划的预测方法是可靠和有效的。本次总体规划调整对原规划的预测人口不作更动,至规划远期(2015 年),规划城市常住人口为 55 万人,流动与暂住人口为 14 万人。4.2 用地规模用地规模 潮州市现状(1999 年末)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25.65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72.84 平方米,较 1993 年城市建成区的面积(15.2 平方公里)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0.74 平方米)有大幅度的增长。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开发迅速向原建成区外围推进,城市范围扩大,“城中村”现象大量出现,使得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成倍增加,道路、绿化用地增长更达到 3 倍左右。城市建成区的扩大使城市原来较为拥挤的局面有所改观,城市环境有所改善,但土地和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新问题。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土地投放总量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城市用地增长过快的趋势加以控制,以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此次总体规划调整中人均建设用地仍确定为人均 80 平方米。至 2015 年,潮州市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应控制在 44平方公里左右。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4 5 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5.1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方向 1、规划保持原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向西发展,适当向桥东地区发展的大方向。2、在城市的近中期发展中,以发展充实潮州大道两侧(枫溪区和湘桥区之间)地区为主,重点完善该地区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改变城市现状两大区片(枫溪区、湘桥区)之间的松散格局,使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城市中远期的发展以城市的西向外延扩展和沿滨江发展为主,火车站站区亦会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向韩江东岸发展。4、远景城市发展以西南、西北向为主。主要发展形态由圈层式拓展向轴带状发展演进,并基本形成具有滨江特征的城市景观与环境。5、城市向东部国家级风景旅游度假区方向的发展应在内容和强度上加以控制,避免大规模高强度的房地产和娱乐项目的开发,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潮州及周边城市市民休闲度假和旅游胜地。5.2 城市用地布局现状分析与规划对策城市用地布局现状分析与规划对策 5.2.15.2.1 现状分析现状分析 1.城市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与景观优势,但尚未加以充分利用与开发,城市的建设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城市的滨江环境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绿化系统不完善,城市绿地面积虽有较大增加,但市区内可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地不足。2.古城区风貌的保护工作与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矛盾依旧突出,古城的特色风貌与城市整体形象的关系较为生硬。3.交通状况混乱,尤其在旧城区内不少道路狭窄,人行、非机动车、机动车混杂,且车行不分向,造成混乱局面。而城区内的道路交叉口异形较多,断头路较多,这也加重了城市交通的不畅。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54.公共服务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仍不完善,对于开放性旅游景观城市这一发展目标而言,尚有一定的距离。5.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如:排水、环卫、消防等严重缺乏,十分不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6.城市建设中工业布局分散,与居住区相混杂的情况严重,不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7.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相混杂,特别在新区,新开发的用地与村落混杂,破坏了城市景观整体性。5.2.25.2.2 规划对策规划对策 1、完善城市的生态绿化系统,将城市外围的自然景观与城市内部的绿化系统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绿化网络,同时沿韩江设置滨江景观带,使潮州的自然景观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2、对古城进行整体保护,将市区滨江地带作为城市的功能重点发展地区和城市的重点景观建设地区,加强其特色风貌的发掘。3、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步伐,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4、完善城市生活区的布局与配套,在各主要生活片区中设置足够的公共绿地,以方便居民的日常使用,并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质量。在各主要居住片区中设置商业服务中心,完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5、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完善环状加放射状的主路网结构。6、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在城市外围设集中工业园区,改善城市的环境。5.3 城市布局结构城市布局结构 5.3.15.3.1 城市布局目标城市布局目标 遵循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主要路网结构,保持原规划布局的合理部分,对在建设中与原规划有出入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对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根据 1993 年至今城市发展及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用地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山水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城市绿化网络;强化南北向潮州大道、东西向潮枫路的城市发展主轴和联结纽带作用;将新区滨江地带建设成为体现21 世纪城市新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的主要窗口;依托城市主要环路组织绿化、交通以及生活服务中心的布局。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6 5.3.25.3.2 规划布局要点规划布局要点 1、名副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将古城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和居住分区,重点控制在城区东、北、西三面的自然景观环境。将古城区和自然景观环境作为潮州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2、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保留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渠水系,并将东、北、西侧的自然山林组合入城市的形态结构中,形成城中有山水,山水绕城区的城市总体布局形态。3、充分利用城市南面滨江、北部靠山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东古西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北居、南商、东游、中贸、西产”的城市布局结构。4、城市空间形态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将绿地、保护耕地、山林地、河渠以及防护绿地联成系统,为密集的城区留出可呼吸的空间。在新区规划滨江绿带和大、中、小型城市公共绿地,形成富有特色的网状城市绿化系统构架。5、掌状放射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与环状内伸的道路绿化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的一大特色。6、主要工业用地迁移至城市北部、西部和韩江以东意溪东北,减少工业生产活动对城市居住、旅游环境的影响。7、规划建成数个围绕中心布局的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综合区,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单元。8、桥东片区沿韩江两岸在韩江大桥和北桥之间南北向发展,最终形成一城两岸的城市布局形态。5.3.35.3.3 城市分区城市分区 城市各部分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六个分区。?古城分区 范围为古城地区,建设重点为古城的保护。?湘桥分区 范围为新洋路、枫春路以东,古城以西的城市旧区,建设重点为旧城的改造。?枫溪分区 范围为枫溪东侧规划路以西,潮汕铁路以东的地区,建设重点为旧城的改造。?中心分区 范围为枫溪分区和湘桥分区之间的城市地区,是近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城市行政贸易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所在,也包括西北部的工业园区。?站前分区 范围为银槐路、潮枫路以西,火车站周边地区,是一个综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7合性新区。?桥东分区 范围为韩江东岸地区,也包括北部的意溪综合区和南部的旅游文教区。5.3.45.3.4 城市功能分布城市功能分布 1、工业用地 现状潮州市区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总面积为 503.65 公顷,占地比重为19.64。其中三类工业用地 370.58 公顷,占工业用地的 73.6。目前市区工业布局存在不少问题。古城内散布大量小型工业企业,不但制约自身发展,而且影响到居住、交通,对古城风貌产生一定的破坏。古城外围的工业缺乏合理规划,或与居住混杂,或零星不成片。这种布局影响了城市环境,也使不同性质工厂之间相互干扰。枫溪大量生产陶瓷的乡镇企业自发建厂,既造成用地浪费,也形成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根据工业用地的布局原则,规划确定了市区工业采用以下布局:(1)北片工业开发区 包括西北向城市指状发展区域内大型成片工业区,以及结合城市北部新铁路货站建设而规划的北部工业区。该地区靠近过境公路,又有便利的铁路运输,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条件。西北工业区面积约 175 公顷,该区用地开阔,地质条件好,且处于城市主导风的下风向,可发展成较集中间大型综合工业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应注意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为其留出必要的建设用地。对有污染的工业应严格监督其治理设施的配备,并建议在工业区与居住之间建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带,以保护居住区环境。北站工业区与城市用地相对紧凑,应发展轻型、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如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为结合高新技术进行工业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可考虑一定的科研用地。在开发时,应注意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注意厂区内的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率,创造优质生产环境。该区的用地面积约为 61 公顷。(2)湘桥工业开发区 该区位于北山森林公园以南,并靠近韩江。规划作为市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有相对集中的科研、实验中心,包括实验室、研究所。该地区用地完整、开阔,开发建设时,应充分提高区内绿化水平,与周围的居住环境相协调,成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无污染工业区。该地区面积 70 公顷。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8(3)枫溪工业区 该工业区可依靠现有的陶瓷工业基础,发展成新的陶瓷工业基地。规划建议对现有的大量自发的乡镇企业进行改造,逐步实现集约规模经营,以有效地节约用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陶瓷工业的大气污染情况严重,因而应从燃烧结构上、污染治理措施上进行严格控制,以避免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大危害。该区面积为 57 公顷。(4)东部工业区 该区包括意溪及桥东的工业用地,面积为 127 公顷。意溪工业区的建设,应同时结合原有工业的改造,改变现状的不合理布局。根据意溪的自身情况,在发展原有工业的同时,引进新项目,逐步形成市区东北部的新工业基地。桥东工业区靠近旅游开发区。规划建议结合城市的旅游业,建设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传统工业,尤其可以工艺品为主。在新建项目时,应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保障旅游的资源环境。(5)南部码头工业区 该区位于古美附近的南部码头,接近对外交通公路,交通运输方便,在建设时可结合内河航运发展一些较大运量的工业项目。该区面积为 44 公顷(6)西南工业区 该区位于潮州铁路客货站以北,靠近城市远景发展的备用地。在城市远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将成为新的综合工业基地。该区面积为 215 公顷。(7)旧城区工业 目前城市工业大多集中在旧城区,分布相对分散,没有一定的功能分区,规划考虑对旧城区内工业企业结合旧城改造做一些调整和完善,注重企业的内部挖潜改造,提高其环境整治能力,工业排放物经技术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再排放。个别企业用地需扩展而旧城区无法满足的,或对周围居住环境影响较大、技术改造又无法达到要求的,应搬迁到城市外围中的工业区。对市区工业发展所需征地而带来的乡镇企业腾退或留用用地,要进行引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统一进行环境治理,乡镇企业选择发展项目和建设选址要符合城市的总体布局,不能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仓库用地 目前潮州市区仓储用地面积为 26.63 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 1.04,人均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19用地 14.30 平方米,现状的各类仓库及堆场管理较混乱,缺乏统一规划,不但给自身发展带来问题,而且影响城市环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布局混乱,不利于管理、经营;夹杂在各类用地中间,不利于自身发展建设,同时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大量的物资运输干扰了城市的交通组织;市区内部及韩江沿岸的仓储用地造成土地浪费,降低了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规划确定市区仓库用地采用以下布局:(1)西南仓库区 该区位于潮州铁路客货站以北,用地完整集中,具备直接对外运输的条件,可充分利用铁路货运的便捷,建设大型集中的中转仓库,同时可建设大型的储备仓库。(2)北部仓库区 该区位于潮州货运北站以北,与北片工业开发区紧密结含,井具备良好的对外运输条件。可建设较大规模的供应仓库,主要储存供应北片工业区生产的物资。成为工业区发展的强有力后盾,同时也可建一些一般的综含性仓库,利用其方便的市内交通运输条件(靠近潮州大道)为城市服务。3、居住用地 截止 1999 年底,潮州市城市建成区居住用地为 1273.67 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 49.65%,超出国家标准高限 17.65%。人均居住面积 36.17 平方米/人,居住水平较低,居住用地存在居住密度过高,市政配套不足,居住环境质量差等问题。规划确定城市的扩展方向为西北、西南,居住用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呈西北、西南向发展态势。在老城区以西形成内环路以内的枫春居住区、新洋居住区和内环路外侧的城北居住区与城南南居往区,在潮州客站附近形成火车站居住区,在韩江东岸以意溪镇和桥东为基础发展意溪、桥东居往区,并对古城进行合理改造形成古城居住区。各居住区人口分布为古城居住区 4.5 万人,新洋居住区 5.5 万人,枫春居住区 6 万人,城南居住区 5 万人,城北居住区 9 万人,城西居住区 8 万人,火车站居住区 9 万人,意溪居住区 4 万人,桥东居住区 3.5 万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 1567.7 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的 35.7%,人均居住用地 28.5 平方米/人。规划中中心居住区以多层为主,适当设置高层住宅,成为居住人口密集区。从市中心向北,逐渐过渡为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古城内居往小区以多层住宅和低层住宅相结合,保持古城风貌。枫溪站前居住区以多层为主,适当设计高层往它。意溪-桥东居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规划在城市北部靠近山体的地段以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20及仙洲岛上设置别墅区,形成从市中心向外容积率逐渐降低。人口密度逐渐下降的趋势。规划建立多级公建服务体系,完善居住中心。市区共规划 4 个居住区级中心,并按标准合理配置中小学。古城中混杂在居住区内的工厂对居住环境影响较大,规划建议适当迁出,新区工业相对集中。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交界处设 50 米宽的防护绿带。降低居住建筑密度,加大房屋间距,增加绿地面积,以改善居住环境。4、公共设施用地 潮州市现有各类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旧城内;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城路以外的新区建有一些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现状公共设施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综合性商业设施,公建设施布局零乱,未形成明确的市级、区级、小区级商业服务体系;教育设施不足分布不合理,新区大面积区域无中小学配置,古城中学校普遍设施较差;医院布局过分集中在旧城北部;文化娱乐设施分布过于集中,并且用地不足,门类不齐全;体育用地不足,社会福利设施欠缺。针对上述现状存在的问题,规划建立市级中心,强化城市中心职能。建立多级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级文化娱乐设施,充分体现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规划在市区范围内建立“市中心一副中心一区中心一居住区中心四级公建中心;其中市级中心 1 个、副中心 3 个、区级商业中心 4 个,中心之间以沿潮州大道、新桥路、新洋路设置的商业和沿潮枫路设置的行政办公轴相联系,构成完整的公共设施体系。市级中心位于潮州大道与潮枫路、枫春路相交的地段,是全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文娱中心。规划市中心向南延伸为文化教育区,设置各种职业中学、专科学校。三个副中心分别是潮州铁路客站副中心、潮州大道北端副中心、古城副中心,作为站前综合中心、办公中心、古城传统商业服务中心,呈三足鼎立的态势。区级中心以小型、综合、特色为原则。居往区级中心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以上四级公建中心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性质决定了文化设施的重要性。因此除了以上四级中心外,规划在市区另外设置 3 个综合娱乐中心。在内环路北段与潮州大道相交地段设置融文娱、体育、商业为一体的大型娱乐区;仙洲岛和旅游度假区分别设置旅游度假村,成为两个为旅游观光和市民服务的娱乐中心。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21此外,增设医院 4 所,均衡分布在规划区内;完善教育系统,规划大学、科研备用地,增设职业中学、专科学校;增设社会福利中心,包括养老院、残疾人活动中心、残疾儿童福利学校。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 652.3 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 14.7%。5、绿地 潮州市的现状绿化水平较低,建成区内仅有一个公园,位于古城外西北部,服务半径过大。截止 1999 年,潮州市区公共绿地总面积为 145.87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69 平方米/人。绿地布局本着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均衡分布,突出特点的原则结合城市格局、道路系统、居住区分布合理规划。规划公共绿地 420.4 公顷,防护绿地 162.5 公顷,绿地总面积 582.9 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 13.3%,人均绿地 10.6平方米/人。规划将公共绿地系统与林荫道系统相结合,以林荫道网络为骨架,联系块状公共绿地,形成城市绿化系统。充分利用山体、水体、农田等自然条件,采用楔状、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形成城市从外到内为农田一种植园一城市公园的过渡,将郊区、农村的自然绿化环境引入城市内部,形成有机的城市绿化系统。公共绿地规划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小区级公园三级公园系统。其中市级公园 4 个,区级公园 9 个,均衡分布在市区;小区级公园按者城区 0 4-0 7平方米/人,新区 2 平方米/人配置,为市民日常游憩服务。另外设置沿江游憩绿带,为老城区居民及游览观光客服务。林荫道系统分为景观林荫道、普通林荫道两类。景观林荫道设在潮州大道、新洋路、环城西路一潮枫路一新风路。普通林荫道设置在市区所有断面宽度在15 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两侧。在大型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其人他功能区交界处,设置 50 米宽的防护绿带;在铁路旁设置 100 米宽防护绿带。5.4 近期规划近期规划 5.4.15.4.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调整的近期规划期限为 2000-2005 年。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5 225.4.25.4.2 规划要点规划要点 现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已超出原规划的预测,鉴于这种情况,近期城市建设的重点为:适当控制城市的外延发展,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布局。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城市的近期建设的要点为:1)重点发展沿潮州大道地区和城市南部滨江地区,基本建成城市行政贸易中心,初步形成滨江商业服务服务区,改变目前枫溪、湘桥两区空间分离的状况。2)在沿潮州大道地区建成配套较为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区,以聚集新区人气。3)潮州火车站地区初步形成规模。西部工业区吸纳城市内部的一些污染企业。4)建成政府前文化广场、南部滨江绿化带及依托城内山地形成的城市绿地。依托凤洲公园扩大仙洲岛自然生态旅游区的范围。5)加紧古城保护和旧区改造的步伐,重点放在古城、旧区企业的搬迁和人口的疏解上。6)完善城市新区的路网结构,建成绿榕路、城新西路、泰安路、福安路等一批东西向的联系道路,联结湘桥、枫溪两区和潮州大道两侧的新区。建成韩江

    注意事项

    本文(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