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音乐的“中国味”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
-
资源ID:4669654
资源大小:17.2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音乐的“中国味”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音乐的“中国味”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真题回放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800字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题解析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的主干部分,由于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才能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更为深刻,从而更清醒,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可见,对于其他国家音乐的倾听和接受,是自己对中国音乐的特色更深入把握,进而自觉去寻找中国味的前提和基础。异国的音乐好比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才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引导我们思考这种文化现象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应有的启迪,关涉文章写作的方向和重心。作文审题时有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要理清主干部分的逻辑线索。主干部分告诉我们,正是通过借助异域音乐,最终对本民族的音乐有了更透彻理解,然后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提醒我们需要广泛地学习,清醒地比较鉴别,方可对原有的事物看得更清楚,更全面。反之,如果坐井观天,闭目塞听,将陷入混沌之中,对于自身的长处和不足,都难以做到客观而准确的认识,这也势必丧失了自我提升和改善的机会。2.要紧扣住材料中的提示语。材料中明确交代“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这就提示我们有关中国味的论述是一个例子,材料要求我们通过这个具体例子去把握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这是由一般上升到普遍的过程。有些同学审题不清,忽略掉了这个关键的提示语,只是围绕中国味去恣意生发,就偏离题旨了。当然,如果谈的是中国味,但是紧紧扣着我们认识事物应该有比较有鉴别,要摆脱夜郎自大,也告别妄自菲薄,在更宏阔的语境中,借助“他者”反观自己,由此获得一种清醒,那么这种情况还是符合要求的。有些人觉得疏于了解音乐,因此文章不能深入写作,难取高分,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例文认识三变一考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尼采提出的精神三变,即骆驼、狮子、婴孩精神,人认识的过程也要经历这三个阶段,并最终使认识上升到实践和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当一个人接触到任何事物时,都会根据对其表象的体验和感受建立起对事物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对事物愈发熟悉,甚至苦于所认识事物的单调乏味。如同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身边十分熟悉的环境、物品和人际关系是如此的枯燥无聊,甚至常听到的带有中国味的音乐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这时人的认识就进入了骆驼精神的阶段,因为这种认识的单一性会渐渐演化为一种心理负担,使人的认识思维产生麻木感,从而让人丧失认识的新鲜感。但同时这也逼迫人们跳出原有认识的局限,用新的视角去认识新的事物,正如一双听惯了中国味音乐的耳朵会转而去聆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人们在对新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外在的参考标准,让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原有事物的认识,并且对此进行分析和批判。如同在狮子精神的阶段一般,人们不仅对原有的认识发起冲击,还对所认识的事物发起新一轮的探索和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深入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建立起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因此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在认识新事物后,批判原有认知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最终的回归和超越。只有在充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后,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造新的价值,也正是抵达了三层认识中的最后一层,即婴孩精神阶段。正如过去中国认识到帝制时代的腐朽后,转而去认识并采纳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最终在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后,中国依然创造出了最符合当前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的政治体制。所以我们在经历了认识三变后,依然要选择回归到原有的事物,并付出实际行动去推动认识和事物本身的超越和发展。总之,每个人的认识都应该经历这三种变化,并让最为深刻的认识为现实和行动服务。我相信倘若能同时推动认识和认识客体的发展,那我们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同时在物质和意识层面取得令人瞩目的飞跃和成就。评点:紧扣材料,立意深刻。作者准确地从材料中辨识出写作重心,即如何认识事物,而认识的方法路径又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即通过接触、认识新事物,然后重新审视原有事物,从而获得新知,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这种新知,还进一步指出要利用它“去推动认识和事物本身的超越和发展”。作者有清晰的历史意识,能把论证与具体的历史史实相勾连,具有历史的厚重感,避免了凌空蹈虚。结构巧妙,论证深入。作者利用尼采的精神三变作为文章的架构,来论证认识的变化发展过程。作者不是贴标签,而是准确深入地吃透了精神三变的内涵,并把它与材料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得论证更富有说服力。也是借助这种架构,文章逐层推进,体现作者思维的缜密和灵动。一点遗憾。作者清楚要更好地认识某事物需要借助新事物,文中在这方面也有深入论证,但缺乏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予以提炼揭示,以更为显豁的方式在文中凸显,这可能是作者被精神三变的框架捆缚太紧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