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课件33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含配套学案),一、前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地教,现在要读整本,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著,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一、前言,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学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即使这方面的专家,读起来也要费一番心思的,何况我们中学生?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对于当今许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那样遥远,农村的学生也未见得就不感到陌生,这也会造成阅读障碍。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一、前言,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一、前言,选择某一本书,必须先确定是什么类型的书,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阅读姿态与方法。像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两种阅读并非截然区分,有交叉,但各自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有所不同。,一、前言,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一、前言,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好的办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给自己设定一个大致的计划,打“歼灭战”,集中一段课外时间读完,即使在一些具体的论述上不是很懂,也不要紧,不必死抠,无须步步为营。,一、前言,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一、前言,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那里往往会提出观点;看到那些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可能比较重要,顺手就圈画下来;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数行,“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就往下读,别停留。这样蹦蹦跶跶读完全书,“第一印象”有了,有些疑点和兴趣点呈现了,阅读的期待自然也发生了。“粗读”是必要的头道“工序”,为整个阅读做准备的。,一、前言,“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的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一、前言,五步阅读法: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第一步:浏览。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展示乡土中国目录。第二步: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一、前言,第三步: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第四步:研读。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一、前言,第五步:重读。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一、前言,第五步:重读。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一、前言,乡土中国的后记、目录中都提到一些核心概念,要留心记下,把它“抓住”。社会科学论著一般都附有“内容简介”,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前面也会有“摘要”和“关键词”,其中都会标示出核心概念,方便我们去“抓”。更重要的,是要在正文的阅读中时时留意概念。碰到概念,就要停留一下,琢磨这么几点:这些概念是在哪些部分、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其内涵如何,属于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围绕概念展开论析,等等。凡是提出概念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有画龙点睛作用的,要顺手圈画下来。读完全书,回头再看那些圈画和琢磨过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排列一起,这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一、前言,阅读社科类论著,最费功夫的,还要厘清其论证理路。乡土中国十三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分论点”汇聚并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每读完一章,合上书,把内容过过脑子,想一想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最好还能用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对于初学者来说,“小结”不容易,这需要化繁为简,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但这种训练对于思辨性思维的养成很有效果。,一、前言,乡土中国原来是作者上课的部分讲稿,带有“通论”性质,但没有写成面面俱到的教科书,也没有满足于陈述一般知识,而把重点放到与学术界既有的观点“对话”,带出问题与新的见解,这就是论述。其论述特别重视做的是两件事:一是质疑与“对话”,对既有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二是“命名”,在阐述自己的发现或见解时,给出一个“定论”,或者是自成一说的“说法”。阅读时可以挑选其中一二,重点琢磨分析,主要看其论证的逻辑推理。,一、前言,读乡土中国一般都会对其中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还应当注意观察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费孝通的“拿手好戏”是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材料一经筛选提炼,典型性和代表性凸显,就往“现象级”提升,以便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该书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站位和厚重的学术分量,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任何理论的炫耀。,一、前言,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好书就是这样,总能引起无尽的思考。,二、作者写作意图,( 1 ) 作 者 简介费孝通 (1910 2005) ,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 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 人之一 。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 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二、作者写作意图,(2)写作背景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 课程。最初他以美国教材为参考来授课,之后他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一边研究一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 文章,最后整理汇编成此书。,二、作者写作意图,(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二、作者写作意图,(2)写作背景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的成果(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生育制度一书),据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的。,二、作者写作意图,(2)写作背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序言中点明了他的创作脉络和意图:“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乡土中国序言,二、作者写作意图,(3)重刊序言“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 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二、作者写作意图,填写下表,对乡土中国的基本情况做小结。,三、文章结构梳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社会?,总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黏着在土地上,不流动,熟人社会,三、文章结构梳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社会?,文化经验积累和传承方式,空间上:面对面的社群,时间上:生活定型不变,三、文章结构梳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社会?,社会结构,基层结构:差序格局,道德层面:以“克己”“修身”为出发点,孝悌、忠信,三、文章结构梳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社会?,传统感情,家族:“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感情定向:男女有别,向同性方向发展,三、文章结构梳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社会?,治理方式(宗法制度),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三、文章结构梳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社会?,总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从血缘到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文章结构梳理,完成结构图,梳理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