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 .doc
-
资源ID:46722501
资源大小:25.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 .doc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瓜州县人民政府(2009年9月9日) 瓜州县(原XX县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与肃北县毗邻,西北与新疆XX县区接壤,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10乡5镇,居住着汉、回、蒙、东乡等21个民族,总人口14.2万。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由东向西渐低,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流、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绿洲面积311.6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6%,被戈壁、山地、丘陵分割为东、西、南三大块。多风、少雨、干旱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形成了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沙尘暴、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县四大班子高度重视,把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作为改变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城乡绿化、林业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使区域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紧密结合 1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强化管理,严格执法,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1、强化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努力实现我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瓜州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瓜州县综合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实施意见、瓜州县关于落实建设项目第一审批权的通知和瓜州县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并采取三项措施,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我县制定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扶持办法,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以花牛山集团公司为首的一批铅锌尾矿冶炼项目,通过对工艺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了尾矿废渣的回收利用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生产。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8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快速建设、城市天然气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营、农村沼气工程的稳步推进,使清洁能源在我县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县上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瓜州县无序开垦荒地资源行为处分暂行办法、瓜州县无序打井暂行处理办法,加大打击力度,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集中力量整治“乱开荒、乱打井、乱采挖”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2、加强日常监管,环境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一是严把环保准入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对所有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环保第一审批权” 2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强化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结合各类环保专项行动,集中对采选矿废渣和生产废水进行了整治,依法关闭取缔了土法炼金点。加强了核与辐射的日常监管,在建立健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每年由环保、卫生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11家使用射线装臵的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对现有存机量进行登记建档。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区、医疗废水处理和城市居民区噪音管制监测和管理,净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三是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力度。在西气东输、嘉安公路、敦煌铁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县上及时组织环保、国土、水务等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进行跟踪管理,采取下发整改通知,定期巡回检查等方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对存在问题较多且整改措施不得力的施工标段进行处罚,降低了重点建设项目对我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了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同步进行。 3、加大投入力度,环境保护目标全面实现。多年来,我县按照“不欠新帐、多还老帐”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保障了环保经费持续增加,全面实现了各项环保指标。一是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县内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了污染排放,西脉矿冶公司铅锌尾矿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禾麟粮油公司棉仁蛋白项目、XX县区天然气架设等一批清洁生产试点工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先后完成瓜州大道 一、 二、三期改造、XX县区街道绿化、人行道改造和标准化园林小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同步对城市生活垃圾实 3施了集中堆放埋压处理,改造了城市排污管网,解决了平房住宅区污水入网问题,实施了集中供热,强制报废污染严重的小锅炉80台,大幅度减少了烟尘排放量。环境投入的持续增长,有效地促进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计划,全面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市上下达我县烟尘和工业粉尘年排放量指标380吨,实际排放378吨,低于指标2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指标676吨,实际排放664吨,低于指标12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指标635吨,实际排放633.3吨,低于指标1.7吨;氨氮年排放量指标90吨,实际排放69吨,低于指标21吨;固体废物年排放量指标5000吨,实际排放5000吨,与指标持平。XX县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85,居民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 二、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自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来,我县就把防治风沙危害,保障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当作富民强县的大事常抓不懈,县四大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大规模地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封滩育林、重点风沙口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使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目前,全县森林总面积91.57万亩,疏林地19万亩,灌木林地58.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5万亩,四旁树78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71.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2%增长到2.53%,绿洲覆盖率达16.5%。全县现有各种防护林带6858条,总长度4250公里,折合面积6.52万亩,生态建设的快速进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和区域 4气候条件,全县七级以上大风天气由七十年代末的每年118天减少到现在的71天,沙尘暴天气由36天减少到13.7天。 1、实施综合治理,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口治理是我县林业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从1978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防治并重、就地取材、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造林与封滩育林相结合,累计治沙造林3.6万亩,全县250公里的风沙线通过综合治理到目前已减少到110公里,42个风沙口有33个基本上得到治理,有效遏制了流沙危害,沙化面积减少了12万亩,恢复耕地6万多亩。石岗墩风沙口位于县城以东7公里处,总面积6万亩,是我县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直接威胁着县城和城郊5.4万人的身心健康和12万亩农田的生产安全,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从1995年起石岗墩综合治理被县政府确定为“县长工程”,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综合治理。先后投入建设资金5900多万元,投工投劳80多万个,完成植树造林15600亩,设臵沙障45条、41公里,封育天然植被7500亩,建立育苗、林药生产和经济林生产基地5000亩,并完成了部分渠路、灌溉及办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使昔日的风沙口变成了防护林网纵横交错,渠、路、林、田配套成型的新型开发区。从2002年起,我县又启动了城东护城林建设工程,连续多年,由县林业主管部门,通过争取项目、借贷等方式,多方筹措投入建设资金860万元,挖石挖土,采用喷滴灌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完成了长1100-1500米、宽2-5米的护城林带14条、长15.5公里,防风固沙林带23条,在城东流动沙丘架设喷滴灌设施,治沙造林300亩,在沙石戈壁上营造沙生灌木林200亩,为改善XX县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 5作用。2008年,石岗墩被市上确定为千亩枸杞示范基地,目前,枸杞已成为该区域最具特色的作物,昔日的风沙口成为今朝“聚宝盆”。 2、加强农田林网建设,防护效益显著提高。我县农田林网的框架是从七十年代末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后逐年建设形成的,近三十年来,在加强管护、提高已建林带质量的同时,在农区内部采取窄林带小网格建设农田防护林,在农区外围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新开发区整体推进林网配套建设,使全县农田防护林带达到6858条、长4250公里,与“三北”工程建设以前相比增加4005条、2300公里,农田林网化程度由原来的68提高到93.2,林网化率提高了25.5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绿色通道建设自1998年启动以来,先后投入资金598万元,完成了313线31.5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任务,造林面积达到315亩。瓜州大道沿线、313线疏勒河大桥至安简棉加厂段采用挖石换土的方法,建成的4条长达27公里的高标准道路林带已成为全县绿色通道建设的亮点。县、乡、村道路绿化由乡镇组织实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组织造林,已完XX县区、乡、村公路绿化370公里,占县、乡、村、公路里程的75,造林面积达到3800亩。 3、加大封滩育林育草力度,天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造林绿化条件,我县合理规划,先后启动实施了封滩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配备了专职管护人员,设臵各种围栏,严格落实禁牧休牧措施,对大面积的天然林草实施了有效的封育保护。目前,已完成封育成林124.5万亩,6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封育前的8提高到了40%-49。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5万亩,有效增加了全县人工林木面积。 4、加快城乡绿化步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县城、乡镇集镇绿化工作按照“多树种、高标准、林草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方筹资投入和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全力组织实施树木更新改造。公共绿地建设绿化树种己逐步由过去单一的杨树改变为现在的国槐、垂柳、白蜡等多树种搭配,初步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美化效果。目前全县已有96的村组达到绿化、美化标准,XX县区绿化面积已达到8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27.86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为广大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5、坚持依法治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坚持造管结合、科学护林和依法治林相结合,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破坏林草植被、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人为造成土地沙化的违法行为,加大林木病虫害防治力度,强化林木资源防火、防鼠害等管理措施,使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呈良性发展态势。 三、两个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1、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植被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 7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顷,南片位于瓜州县南部,与XX县区为邻。北片位于瓜州县北部,南以甘新铁路为界,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接,东临马鬃山,西与XX县区相连,是我国目前第10位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科学实验区。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6月,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纳为首批网络成员,199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荒漠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 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域范围的辽阔、环境因素的多变、生态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安西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在其生活、栖息、繁衍,各类生物虽数量稀少,但珍稀种类多,代表着其对特殊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60科374种,其中国家 一、二类保护植物有裸果木、梭梭、麻黄、胡杨等6种。有野生脊椎动物共26目、55科、15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28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动物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雪豹、北山羊、金雕、胡兀鹫、小鸨、黑鹳8种;国家2级保护动物有草原斑猫、猞猁、鹅喉羚、岩羊、盘羊、天鹅、暗腹雪鸡、雀鹰等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42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17种。 建区二十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西自然保护区不断开拓创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加强资源管护能力,努力提高科研监测技术水平,使区内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依托 8保护区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资源博览中心。以戈壁植物园为基地,移栽培育荒漠珍稀濒危植物7科18种5万多株,有效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在科研监测方面,先后完成了戈壁草场恢复治理试验、保护区草原围栏封育、西气东输保护区段生态恢复治理等大型科研课题,同时确定资源监测点,制定监测路线图,积极落实保护区中、长期资源监测和国家重点项目效益监测措施。自1997年开始承担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普氏野马回归自然的驯化繁育,现已成功实施半放养,首批放养的普氏野马已完全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为普氏野马最终回归自然奠定了基础。 2、甘肃安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疏勒河中下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2年1月14日,总面积32.4万公顷(其中核心区域90400公顷,缓冲区66000公顷,实验区167200公顷),分两片,一片位于瓜州县截山子以南的东巴兔、八棱墩湖-塘墩湖一带,一片位于瓜州正西疏勒河中下游西湖乡一带,该保护区隶属瓜州县林业局,下设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瓜州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负责管理。 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主要以野生动植物及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保护区内现有160种野生动物,其中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种类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有42种。另有345种野生植物,其中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有5种,分别为胡杨、梭梭、裸果木、膜果、9麻黄,其中膜果和麻黄尤为珍贵,为第三纪子遗种,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经过几年的建设,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7个基层保护站,初步完成了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10-15%增加到目前的25%以上,天然林草植被封育面积增加45万亩,达到101万亩,尤其是柽柳现存面积相比增加1.5倍,分布区内的覆盖度达到35%以上,中心区域达到40-70%。荒漠沙生植物、湿地、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期数。 四、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量的移民和土地开荒破坏了我县的生态平衡,近20年来两西移民、疏勒河移民、九甸峡移民等移民工程的实施,使我县耕地面积由80年代的19.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9.3万亩,增加的耕地主要是通过毁林、毁草开荒而获得,加上渠、路、居民点、学校、单位的占地,使全县林草植被面积直接减少50万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加剧了荒漠化进程。由于疏勒河上游向玉门赤金峡调水,以及县内各种水库、水坝的加固和渠道防渗措施的广泛应用,使上游疏勒河来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为了满足耕地用水,县境内开始大量打井,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历史上干旱缺水的70年代中期,全县也只有380多眼机井提灌解决旱情,而到了2008年全县共有提灌机井1769眼,年提取地下水14420万立方米用于河水不足的补充灌溉。这种以打井提灌的补充措施,虽然缓解了缺水问题,但必然 10导致靠地表生态涵养水分的植被因水位下降而枯死,形成越提灌越干旱的局面,出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生长,使一些原本被固定的沙丘再度成为流动沙丘,加剧了绿洲的荒漠化和沙漠化。 3、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我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近20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祁连山冰川大幅缩减,造成我县两大水系-疏勒河、榆林河地表来水量逐步减少,加之疏勒河上游昌马水库建成蓄水、调水,阻断了地下水的补给,使得我县露头泉水断流,造成34座塘坝潜流断水,13座塘坝因枯水而放弃,全县湿地面积也由30年前的216万亩萎缩至现在的174万亩。疏勒河流域自然生态现状令人担忧。 4、由于我县财力困难,每年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加大,生态恢复治理进程相对较慢。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1、牢牢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主动出击,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合全县之力,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促使我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2.坚持禁牧、休牧与草原合理有效利用结合,进一步做好草原围栏保护工作,实行分区、分片有序轮牧,最大限度维系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切实提高草原的生态经济效益。 3.加强对移民的素质教育,加大对采挖野生植被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草地恢复补偿机制。 4、积极争取输配生态用水,力争修建昌马水库西干渠至双塔水库生态输水干渠,分水给生态需水区域,使瓜州绿洲得到有效保护。 5、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移民项目区相关建设资金的投入,如沼气配套设施建设、能源建设等,以缓解我县生态保护工作的压力。 由于我县地处内陆荒漠干旱区,干旱、少雨、风沙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客观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较大,我们恳请省、市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希望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以及采访团的各位记者朋友,通过这次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难给予客观、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关心瓜州的生态、环保事业,更多地关注瓜州的发展,在扩大对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我县创造有利的条件。 内容总结(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瓜州县人民政府(2009年9月9日) 瓜州县(原XX县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与肃北县毗邻,西北与新疆XX县区接壤,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10乡5镇,居住着汉、回、蒙、东乡等21个民族,总人口14.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