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46872188
资源大小:50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一中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一中 2019-20202019-2020 学年高二生物学年高二生物 9 9 月月考试题(含解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析)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白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血浆或组织液或淋巴淋巴和血浆淋巴和组织液A.B.C.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考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梳理内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然后进行判断【详解】白细胞运动性很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多分布于血浆、淋巴,也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因此其内环境是血浆或组织液或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毛细血管壁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呼吸酶D.脱氧核糖核酸【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葡萄糖可以存在內环境中,属于內环境的成分,A 正确;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2-在于红细胞内,不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因此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呼吸氧化酶为胞内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错误;脱氧核糖核酸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 错误。3.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A 正确;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B 正确;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 正确;D、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不能再渗回组织液,D 错误。故选:D。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C.激素与受体的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也发生在内环境中【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考查基本知识的识记和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详解】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人体内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A 错误.-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B 正确.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膜上或者细胞内,C 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D 错误.【点睛】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的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经常变动;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5.输液时常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来输送药物,主要原因是()A.为患者补充水分B.为患者补充无机盐C.保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D.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详解】人体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当于 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故输液时常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来输送药物,主要原因是维持内环境中的渗透压,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6.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 pH 的变化趋势、引起 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分()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答案】B【解析】【详解】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骨骼肌通过无氧呼吸作用产生乳酸,会导致血液 pH 降-4-低,但是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2C03/NaHC03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如乳酸增多就会与缓冲对中的 NaHC03发生反应,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7.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外液B.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血浆,是淋巴,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共同组成体液。【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汇入血浆,所以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 正确。故选:C。8.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5-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增多。【详解】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A 正确;B、毛细血管破裂与淋巴外渗关系不大,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会是组织液减少,与题干信息矛盾,B 错误;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与题干信息矛盾,C 错误;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不会使局部组织液减少,再有不会造成“某处皮下青紫”,与题干信息矛盾,D 错误。故选:A。9.通常情况下,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CO2的浓度依次为()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详解】CO2是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因此细胞内液中 CO2浓度最高;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通过-6-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再扩散到血浆中,即血浆中的 CO2的浓度最低。因此,C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 正确。故选:D。10.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毛细淋巴管阻塞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减少,使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A 正确;毛细淋巴管阻塞使组织液不能转化为淋巴,引起水肿,B 正确;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引起水肿,C 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1.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细胞外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详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7-面,不全面,A 错误;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 错误;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 错误;D、由 A、B、C 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 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详解】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故选:C。13.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A.3B.5C.6D.10【答案】D-8-【解析】【分析】大气中氧气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共穿过 5 层细胞膜。【详解】大气中氧气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共穿过 5 层细胞膜,10 层磷脂分子。故选:D。14.松花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时,抗洪官兵在抗洪中出大力流大汗,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变化情况及应对措施分别是()A.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D.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答案】D【解析】【分析】因大量排汗,将丢失水和钠离子,这将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同时体内的 PH 值也会增高,所以这时应补充生理盐水,调节人体的这一变化,而且不能大量喝普通水这样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机体正常生理机能,甚至会发生肌肉抽筋的现象,而喝水速度太快也会使血容量增加过快,突然加重心脏的负担,引起体内钾、钠等电解质发生一时性紊乱,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闷腹胀等,因此要适量、适度的补充一些淡盐水。【详解】抗洪官兵在抗洪中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说明失去大量的水和失去了部分无机盐。若人在大量出汗后感觉到口渴是失去水大于盐的比例。因此官兵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D 正确。故选:D。1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9-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意义。【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正确;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错误;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正确;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正确。故选 B。【点睛】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16.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A.是在神经、体液与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 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0-(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 正确。故选:B。17.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B 项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 项正确;由于细胞代谢的不断进行,机体细胞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 项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18.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 pH 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B.乳酸与 NaHCO3反应生成弱酸 H2CO3C.H2CO3分解成 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 H2CO3,H2CO3分解成 CO2经呼吸系统排-11-出,最终导致 pH 基本稳定。【详解】A、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 H2CO3/NaHCO3等,A 正确;B、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B 正确;C、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C 正确;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而不是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D 错误。19.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 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A 错误;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 正确;C、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此外外界环境也可能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C 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需要免疫系统参与,D 错误。故选:B。-12-2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战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D.口渴时,尿量明显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2、常见的稳态失调: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详解】A、寒战是竖毛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A 错误;B、从平原到高原,外界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正常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的人出现水肿,B 正确;C、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这样可以清除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并非失调,C 错误;D、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并非失调,D 错误。故选:B。21.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的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 pH 的变化更像缓冲液B.生物材料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的调节来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C.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D.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3-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 NaHCO3/H2CO3、Na2HP0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通过比较该实验的几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A 正确;B、离体的生物实验材料不能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 pH 稳定,B 错误;C、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自来水的对照实验,C 正确;D、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的对照实验,D 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设计实验时遵循对照的原则,要用自来水、缓冲液与生物材料作对照。22.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 pH 降低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 NaA.B.C.D.【答案】D【解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的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吃酸性食品后,体内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PH 不会有大的变化,错误;人体的体温一般维持在 37左右,一天中会在 37左右波动,不会一直不变,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正确;严重腹泻、呕吐时,会造成在-14-失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淡盐水,错误。故答案选 D。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23.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 1、2、3、4 分别是()A.循环、呼吸、泌尿、消化B.消化、循环、泌尿、呼吸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D.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详解】呼吸系统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 4 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可排出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所以 3 是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另三大系统相联系,故 2 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所以 1 是消化系统。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图解中的箭头,进入的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的为泌尿系统。2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B.细胞内酶活性正常发挥C.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D.体液中大量缓冲物质的存在【答案】A【解析】-15-【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 正确;B、内环境稳态能保持细胞内酶活性正常发挥,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B 错误;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C 错误;D、体液存在大量的缓冲物质可以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D 错误。故选:A。2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 项正确;B、加入 HCl 后,清水组的 pH 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 项正确;-16-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 HCl 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 项正确;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 项错误。故选 D。【点睛】1缓冲物质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 NaHCO3/H2CO3、Na2HP04/NaH2PO。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知识拓展:(1)人体血液中的 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 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 C02,并非调节 pH。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 内容:(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_。(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_,排出【】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系统和_系统的参与。(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_。-17-(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_才能完成。【答案】(1).消化(2).未被吸收的物质(3).氧气(4).二氧化碳(5).呼吸(6).循环(7).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8).内环境【解析】【分析】内环境的作用:【详解】(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由大肠排出的是未被吸收的物质。(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参与。(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4)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27.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2)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可将大剂量药物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 4 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18-A_、B_、C_、D_【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2).A 组织液、(3).B 血浆(4).C 淋巴(5).D 组织液(BC 顺序可调换)【解析】【分析】1、流感病毒引起的机体发烧等症状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2、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渗透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分别形成血浆和淋巴,然后汇集进入静脉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然后进入组织液,从而到达全身组织细胞。【详解】(1)流感病毒引起的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2)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 A 组织液,组织液可以渗透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分别形成B 血浆和 C 淋巴(BC 顺序可调换),然后汇集进入静脉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然后进入 D 组织液,从而到达全身组织细胞。【点睛】易错点:患流感发烧现象产生时,线粒体产生能量增加,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所需,同时使体温升高,是免疫调节的结果。28.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 pH 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 pH 难以恢复的原因是:_。pH 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_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 pH 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主要包括血浆、_、_。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19-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_调节。【答案】超过了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能力缓冲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组织液淋巴神经和体液【解析】【分析】动物内环境是指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主要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详解】(1)任何动物的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限度,生物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对血浆 pH 的维持也具有一定的限度,否则 pH 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缓冲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 pH 维持在正常水平。内环境是指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液体环境),主要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2)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激素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识记与理解。29.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_(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层膜才能被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20-(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答案】(1).(2).自由扩散(3).6(4).三(5).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中蛋白质含量很少【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为组织细胞,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为红细胞,A 为毛细血管动脉端,B 为毛细血管静脉端,故 B 端氧气和养料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含量增加。【详解】(1)据图示可知,该图表示体内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血浆,组织液。(2)氧气是小分子,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氧气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还原态氢结合生成水,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细胞利用,需要经过一层红细胞膜,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2 层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膜,2 层线粒体膜,故至少 6 层生物膜才能被细胞利用,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反应形成水。(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由于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即为组织液,但由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和组织液的区别为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点睛】易错点:第(2)问中注意氧气穿过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时,一层细胞两层膜。30.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问题。(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乳酸、pH 试剂。(二)实验流程序号A 组B 组1 号试管2 号试管3 号试管1 号试管2 号试管3 号试管?缓冲液血浆?缓冲液血浆滴加等量的 Na2CO3?-21-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结果?结论?(1)步骤中向 1 号试管中加入_。(2)步骤中向 B 组 3 支试管中加入_。(3)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A 组:_。B 组:_。(4)从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1).蒸馏水(2).等量乳酸(3).1 试管 pH 明显升高,2、3 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4).1 试管 pH 明显降低,2、3 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5).蒸馏水不具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pH 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通过分析实验的过程、目的和原理,再结合题意作答。(1)实验步骤: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设计 A、B 两个实验组,每组取 3 支试管。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本实验中要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进行对照,以证明血浆维持 pH 的恒定是类似于缓冲溶液的。先向 A 组中的 3 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 pH 并记录入表。(2)滴加等量的上述物质之后,开始滴加对 pH 值有影响的物质,比如 Na2CO3或者乳酸。一定时间后测量 pH 值并记录(3)若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则缓冲溶液和血浆均能维持 pH 相对稳定,因此 A 组和 B 组的实验现象应该均为:1 试管 pH 变化明显,2、3 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4)本实验中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作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