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河中石兽教师寄语热爱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目标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 学 过 程1.名家访谈评价:纪昀(yún),字晓岚,晚号石云,谥号文达。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编修。主要作品: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属纪昀晚年所著,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3.文体常识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一般地说,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笔记小说的特点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一、基础梳理1.字音辨识圮()棹()木杮()铁钯()湮没()啮齿()2.重点实词(1)求石兽于水中()(2)阅十余岁()(3)湮于沙上()(4)如是再啮()(5)一老河兵闻之()3.通假字(1)曳铁钯()(2)不亦颠乎()4.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 (2)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 (3)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4)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5)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今义: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二、初步感知1.请简要概括本故事的内容。 2.试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探究一为什么“寺僧”和“讲学家”会出现错误,而“老兵”的观点正确? 探究二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谁最终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一、基础达标1.选出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A.啮沙(niè)臆断(yì)湮沙(yn)木杮(shì)B.坎穴(kn)溯流(sù)臆断欤(yú)纪昀(yún)C.棹舟(zhào)曳钯(yè)携之去(xié)铁钯(bá)D.沧州(cng)圮于河(p)募金(mù)河干(g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3)尔辈不能究物理()(4)竟不可得()(5)渐沉渐深耳()(6)曳铁钯()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确切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D.竟不可得。(到底没有找到。)。5.填空。河中石兽的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代,学者。他所编纂的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是有很大贡献的。另外是他的一部著名的文言(笔记)小说。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13段,完成69题。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7.翻译下列句子。(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译文: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8.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