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发展与培养课件.ppt
关于品德的发展与培养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88页雷峰精神如果雷峰救了人,能否主动要求“求表扬”,其助人行为是否打折?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88页v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2010年8月1日京华时报)v“被救者感谢登报都不过分,但讨出来的,味道就差了。”v“如果做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榜样吗?”v八十岁老人救人,人格素质绝对高尚。俺非常敬佩,应该弘扬,赞扬。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88页“挟尸要价”的启示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v如何看待这些事件v产生怎样的感受v做人VS做某种人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88页第一节 道德品德的结构与形成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88页一、品德与道德的涵义v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v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88页品德与道德的区别v反映内容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内容全面 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v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v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88页品德与道德的联系v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v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v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88页二、品德的心理结构v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v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上意见并不一致。v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88页品德的心理成分说(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88页“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品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88页道德行为的五个层次v非道德行为v自我中心性行为v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v良心主义行为v理性利他主义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88页(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88页(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v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为对偶故事法v通过研究儿童对对偶故事的道德判断来探究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范。A 有一个小女孩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替母亲剪衣服,因为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把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刀玩,因为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刀,结果把衣服剪了一个小洞。v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v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88页(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v他律水平(10岁之前)n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v自律水平(10岁之后)n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88页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88页(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v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海因兹偷药海因兹偷药”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88页v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v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v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88页水平阶段态度理 由前习俗水平1赞成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掉,你将会有很大的麻烦。受到谴责和调查反对不该偷,将会被送进监狱,即使跑掉也会不得安宁,担心被抓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88页水平阶段态度理 由前习俗水平2赞成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算不了什么反对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不用受到谴责。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88页水平阶段态度理 由习俗水平3赞成偷药,没有人认为你坏,不偷就是没有人性的丈夫,将永远没有脸见人反对药剂师和其他人都认为你是坏人,会给你和家庭带来耻辱。使你没脸见人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88页水平阶段态度理 由习俗水平4赞成如果有责任感的话,就不会害怕,如果不履行对妻子的责任的话,将永远会有犯罪感反对绝望中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直到进入监狱。将会为自己不诚实和破坏法律而感到罪恶。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88页水平阶段态度理 由后习俗水平5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这样做虽不正确但应该得到辩护反对不能因为一个人感到绝望就允许去偷,动机好但并不能说明手段正当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88页水平阶段态度理 由后习俗水平6赞成应该去偷药,因为人类生命的尊严必须无条件地得到考虑。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88页(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v水平:前习俗水平(前道德阶段)n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惩罚服从取向n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v水平:习俗水平(因循阶段)n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n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v水平: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n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n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88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v阶段1:避避罚罚服服从从阶阶段段。个个体体以以行行为为对对自自身身所所产产生生的的后后果果来来决决定定这这种种行行为为的的好好坏坏,而而不不管管这这种种后后果果对对人人有有什什么么意意义义和和价价值值。以以为为任任何何一一件件事事只只要要被被惩惩罚罚了了,不不管管其其理理由由是是什什么么,那那一一定定是是错错的的。避避免免惩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v阶段2:相相对对功功利利阶阶段段。个个体体以以行行为为的的功功用用和和相相互互满满足足需需要要为为准准则则,开开始始知知道道了了人人们们之之间间的的关关系系是是根根据据像像市市场场地地位位那那样样的的关关系系来来判判断断的的,知知道道了了公公平平、互互换换和和平平等等分分配配,但但是是他他们们总总是是以以物物质质上上的的或或实实用用的的方方式式来来解解释释这这些些价价值值的的。认认为为符符合合自自己己需需要要的的行行为为就就是是正正确确的。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88页水平二:习俗水平v阶段3:寻寻求求认认可可阶阶段段。个个体体以以人人际际关关系系和和谐谐为为导导向向,认认为为凡凡是是讨讨人人喜喜欢欢或或帮帮助助别别人人而而为为他他们们称称赞赞的的行行为为就就是是好好行行为为。在在进进行行道道德德评评价价时时,总总是是考考虑虑到到他他人人和和社社会会对对“好好孩孩子子”的的期期望望和和要要求求,并并尽尽量量按按照照这这种种要要求求去去做做。对对行行为为的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开开始始从从行行为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v阶段4:遵遵守守法法规规阶阶段段。这这时时个个体体所所作作判判断断的的根根据据是是相相信信规规则则和和法法律律维维护护着着社社会会秩秩序序,因因此此,个个人人应应当当遵遵循循权权威威和和有有关关规规范范去去行行动动的的义义务务。由由于于情情、法法、理理三三者者有有时时难难以以兼兼顾顾,这这一一阶阶段段的的学学生生判判断断善善恶恶常常会会出出现现相相互互矛矛盾盾的的现现象象。只只要要违违反反了了规规则则,并并且且给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88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v阶阶段段5 5:社社会会契契约约阶阶段段。个个体体开开始始认认识识到到,法法律律或或习习俗俗的的道道德德规规范范仅仅仅仅是是一一种种社社会会契契约约,是是由由大大家家商商定定的的,也也可可以以因因大大多多数数人人的的要要求求而而改改变变。在在判判断断好好坏坏时时,认认为为只只有有兼兼爱爱的的行行为为者者才才是是道道德德的的,错错误误的的行行为为可可以以根根据据其其动动机机是是好好的的而而减减轻轻对对其其责责难难的的程程度度。但但并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v阶阶段段6 6:普普遍遍原原则则阶阶段段。以以人人生生的的价价值值观观念念为为导导向向,对对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的的判判断断标标准准超超越越现现实实道道德德规规范范的的约约束束,以以正正义义、公公正正、平平等等、尊尊严严等等等等这这些些人人类类最最一一般般的的伦伦理理原原则则为为标标准准进进行行思思考考。并并根根据据自自己己所所选选定定的的原原则则进进行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88页v9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使用第一二阶段的推理 v青年和成人使用第三四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的推理v10%的少数人在20-25岁后才能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良心或原则取向)。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88页(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v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v观察学习也成为替代性学习或模仿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而引起的行为变化。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88页v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88页班杜拉攻击模仿实验v研究者把儿童带到一个幼儿园相似的房间里,室内有花、图片等物品,还有一个充气娃娃,儿童可以在房间里自由玩耍。v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一个成人榜样走进来,对充气娃娃敲打、辱骂,表现出攻击行为。v另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成人榜样没有做出攻击行为。v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榜样打充气娃娃的儿童也表现出形同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88页观察学习的过程v1.注意过程:个体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v2.保持过程: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表象保持起来。v3.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v4.激发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88页有效榜样应具备的条件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2.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4.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88页强化的作用v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当个体表现出正确行为后,给予奖励;表现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的过程。v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Walters“抗诱惑”实验,把儿童带到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内;儿童可以翻字典但不能玩玩具A榜样+正强化:看影片(片中一男孩玩那些不允许玩的玩具),他妈妈进来后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B榜样+负强化:母亲训斥了男孩,男孩很害怕C没看影片结果A组儿童克制时间为80秒,B组为7分钟,C组为5分钟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88页四、不道德行为:好人也会做坏事吗?四、不道德行为:好人也会做坏事吗?不道德行为是指违背人们所广泛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地沟油、三聚氰胺、表哥、房叔等。中国社会盛行的关系行为,因其滋生腐败和损害公平而被视为非道德(Chen,C.C.,&Chen,X.P.2009),但当人们自己处于关系圈内时似乎丝毫未觉“关系”行为有何不妥。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88页不道德行为研究的理论转向v烂苹果理论(bad apples)。v此理论取向强调个体因素是影响不道德行为的主要变量。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皆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差异。在面临道德困境时,高道德发展水平的人比低道德发展水平的人,更可能做出道德的决策。个体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道德标准和道德信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外在道德行为。除道德认知水平外,其他的个体因素也与不道德行为相关。例如外控型人格比内控型人格更可能导致不道德行为(Forte,2005);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产生更多的不道德行为(Hegarty&Sims,1979)。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88页坏染缸理论(bad barrels)v该理论取向重视环境因素在引发不道德行为中的作用。Milgram 服从实验、Zimbardo 监狱模拟实验说明,外界情境可以致使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电击他人和虐待犯人)。环境线索对于不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作用在组织中也有所显现。例如道德氛围(ethical climate)反映的是员工对于组织中作为期望标准的某种形式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的共同知觉(Martin&Cullen,2006),与不道德行为显著相关(Kish-Gephart et al.,2010),处于工具性的道德氛围中的员工较之于处于关爱、制度化、规则化和自主的道德氛围中的员工,更可能产生不道德行为(Wimbush&Shepared,1994);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与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具有相关(Kish-Gephart et al.,2010),良好正向的组织文化可以减少组织内部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88页个人情境交互模型vTrevio(1986)提出个人情境交互模型,认为道德决策是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同时受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当个体面临道德困境时,决定其是否会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除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其他个体因素(如自我强度、场依存性、控制点)之外,还受到情境因素(如工作背景、组织文化、工作性质)的影响。个人情境交互模型融合了“烂苹果”和“坏染缸”理论,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模型。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88页问题权变理论vJones(1991)把道德问题本身作为影响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权变因素。道德决策随具体道德问题而变,问题的道德强度(moral intensity)不同,则个体的道德判断亦不同。其中,道德强度意指道德问题的紧迫程度,包括6 个维度:结果大小(magnitude of consequence),社会一致性(social consensus),效应可能性(probability of effect),时间即时性(temporalimmediacy),亲密性(proximity)和效应集中性(concentration of effect)。通过引入权变思想,不道德行为的解释模型趋于完善。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88页有限道德模型v理性道德模型在解释有意的不道德行为上已较为完善,然而现实中还有许多现象是其难以有效加以解释的,如“好心办错事”、“事后后悔”、“无心之过”、“恬不知耻”“不知者无罪”等。v有研究者指出,很多不道德行为和决策其实是缺乏理性和深思熟虑的,偏向直觉化、自动化和情绪化(谢熹瑶,罗跃嘉,2009;Haidt,2001;Reynolds,2006;Sonenshein,2007)。因此,研究者开始把视角从理性转向有限理性。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88页vSimon(1956)认为,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受到情境与人们计算能量的制约,并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随后Kahneman 和Tverksy 继承了Simon 的观点,从行为决策的角度提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认为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可利用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识别和发现问题时,易受知觉偏差的影响,从而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会以系统的方式偏离最佳决策和理性(Kahneman&Tverksy,1979)。根据有限理性和预期理论,在面临道德冲突和决策时,个体的理性同样会以系统的方式受到限制,产生“道德盲点”,表现出无意识的道德判断与决策上的偏差。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88页v在充分吸收Simon 和Kahneman 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Chugh,Bazeman 和Banaji(2005)系统地提出有限道德的概念,认为有限道德是有限理性在道德判断与决策领域的迁移,并将有限道德(bounded ethicality)定义为一种系统的和可预测的心理过程:它导致人们做出与自身的道德准则相违的不道德行为(Banaji,Bazerman,&Chugh,2003;Banaji&Bhaskar,2000)。Chugh 等人(2005)认为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意识扮演的可能只是一个次要角色,大多数思维、感觉和动机都是处于无意识模式下。因此,很多不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无意的不道德”(unintended unethicality)(Tenbrunsel&Smith-Crowe,2008)。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88页v根据有限道德的观点,个体外显行为与内在道德信念之间存在断层,在无意识情境下,道德认知退变为次要因素,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并非他所想的那样道德(Tenbrunsel,Diekmann,Wade-Benzoni,&Bazerman,2010)。国内学者茅宁和陈银飞(2012)扩展了有限道德的内涵,认为有限道德是指伦理决策的有限性,不局限于预测或评价自身的行为上,还涉及到对他人行为进行伦理判断和评价,并指出变化视盲、结果偏差和确定效应是有限道德的3 种表现(陈银飞,茅宁,2011)。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88页有限道德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表现v有限道德视角下不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在于行为主体的无意识性,个体在从事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并未觉知其道德性,但实际上该行为既损害了他人利益也背离了自身道德标准。无意识的不道德行为多种多样,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有:内隐偏见、内群体互惠、沽名钓誉、利益冲突和漠视未来(陈银飞,茅宁,2009;Banaji et al.,2003;Bazerman,2011;Bazerman&Banaji,2004;Tenbrunsel et al.,2010)。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88页内隐偏见(implicit discrimination)v个体在决策中通常会存在性别、年龄、种族和文化等偏见,但个体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偏见的存在,即内隐偏见(Chugh et al.,2005)。具体而言,内隐偏见指对特定群体的无意识偏见,源自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外显态度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认知而发展的信念和看法,是信息加工的有意控制过程,而内隐态度则是对经验自动反应的心理表征,无须意识努力。内隐态度常常以细微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判断、决策和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88页v由于内隐偏见是对特定社会群体和消极评价间的自动认知联系(Fazio,Jackson,&Dunton,1995),那么持有内隐偏见的人在受到环境中刺激线索的驱动之后,会无意识地对相应的社会群体产生消极的评价和认知,并在行为中反映出来。v虽然表面上我们存在着好意,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和老年歧视者(Fiske,2004)。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88页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现在学习的是第49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0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1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2页,共88页v女博士现在学习的是第53页,共88页v女博士反腐现在学习的是第54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5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6页,共8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7页,共88页内群体互惠(ingroup favoritism)v内群体互惠是指由于社会认同的作用,人们会无意识倾向于帮助内群体人员。划分内外群体的标准通常是人口统计学因素,人口统计学(如种族、性别、地域等)与己相似的人则被自动归为内群体(Verkuyten,2007;Mohr&Larsen 1998);也有研究者直接按照某种标准把被试划分到不同的组别中,相同组别内的被试属于内群体人员(Tajfel,Billig,Bundy,&Flament,1971)。事实上,当我们认为理所应当去帮助自己的朋友、老乡或者亲戚时,其实已经构成对那些外群体成员的歧视,导致资源分配产生实质性的不公,因此从群际层面考虑内群体互惠本质上也是非道德的。它与内隐偏见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偏爱内群体,后者则侧重于歧视外群体。现在学习的是第58页,共88页vVerkuyten(2007)对不同种族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被试对内群体的评估比对外群体的评估更加积极;Mohr 和Larsen(1998)对澳大利亚足球比赛中裁判的内群体互惠的研究发现,本地球队比外地球队得到了更多的任意球判罚;在组织中,内群体互惠效应依然存在,当面临同等合格的两个工作候选人时,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内群体成员(Lewis&Sherman,2003)。人们的内群体偏好程度越强,则为内群体分配更多的资源(Oishi&Yoshida,2002)。当基于个人无意识主观偏好而非客观标准的决策倾向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时,内群体互惠已经成为不道德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59页,共88页沽名钓誉(overclaiming credit)v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者以百分比来评估自己对于其合作成果的贡献,百分比之和往往超过百分之一百。沽名钓誉即指合作双方倾向于高估自己对集体成功的贡献,同时贬低他人的努力成分(Banaji et al.,2003)。v研究者认为,自我注意聚焦和自我记忆提取的简易性,造成了人们对于自身贡献的积极幻觉,即人们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贡献而忽视他人的贡献,同时人们也更容易回忆自身而非他人的贡献(Caruso,Epley,&Bazerman,2006a)v沽名钓誉的另一根源在于自利性归因偏差,这种归因偏差使得人们以偏颇的态度来解释事件的成因,对于集体的成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更大的功劳,而对于集体的失败,则倾向于认为自己承担很小的责任(Miller&Ross,1975)现在学习的是第60页,共88页第二节 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现在学习的是第61页,共88页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v内因社会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学因素v外因学校家庭社会现在学习的是第62页,共88页社会生物学因素v比较心理学的观点(本能)v猴子会不会欺骗?v有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体格相当小的卷尾猴,通常以740的数量群居,以水果和昆虫为食。研究者发现当遇到蛇或虎猫威胁时,它们会发出像打嗝一样的声音警告其他同伴,接受到信号的猴子开始四处逃窜。v研究者发现这些声音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警告声,一些卷尾猴在掠食者没出现时也会发出警告声。v研究者认为,如果虚假警告是蓄意制造的,说明它们已进化出复杂的思维模式,并有预料其他同伴反应的能力。这符合所谓的马基雅弗利智力假说欺骗是普遍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63页,共88页遗传素质的影响v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vXYY染色体异常个体v攻击特质中约有50%的变异来自基因的影响。v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现在学习的是第64页,共88页v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v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现在学习的是第65页,共88页生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已经发现人脑中有一个真实的“道德罗盘”,它可以指导人们评价他人的行为。“道德罗盘”区域就位于右耳后部的大脑中,当我们考虑他人行为属于行为不端还是慈善之举时,大脑中的“道德罗盘”就会变得异常活跃。相关实验现在学习的是第66页,共88页v在一个情境中,一名男子明知一座桥有安全隐患,还让女朋友过这座桥,女友侥幸没有出事。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志愿者不能接受男子行为。v另一个情境中,两名女孩参观化工厂喝咖啡时,甲让乙帮忙在自己的咖啡中放些糖。乙从一个贴有“有毒”标签的瓶子里舀出白色粉末。甲喝咖啡后安然无恙,因为那些白色粉末的确是糖。v我们是否接受这些行为?v但在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志愿者倾向接受男子和乙的行为。整体测试结果显示,志愿者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变得能够接受那些不负责任或故意伤害别人但结果没有造成伤害的行为。v他们变得接受那些没有造成伤害的企图害人行为,不接受那些好心但结果不好的行为。v(杀人未遂,过失杀人)现在学习的是第67页,共88页(二)现实环境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二)现实环境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等,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个外部条件使使品品德德在在遗遗传传素素质质上上提提供供的的可可能能性性逐逐步步地地变变为为现现实实性性,它它对对学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68页,共88页1.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v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良好的集体道德品质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改造品德不良的学生。v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班风好的班级,学生的人格特征较为完善。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水平的影响v教师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最大占到64.8%现在学习的是第69页,共88页v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拉女士从社会各阶层招募了3000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v结果发现:一般人谈话进行到10分钟后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开始说谎;v但是,如果谈话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那么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开始说谎。v她说:“高等教育使一些人的词汇量大增,也使他们更有信心进行欺骗。当然这种谎言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姑且称之为无伤大雅的谎言,但这些人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善诡辩,说的话也更似是而非。”现在学习的是第70页,共88页2.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v家庭特征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对孩子的溺爱与专制(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家庭是否健全(58的品德不良少年来自缺损家庭,而且 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影响更坏。父母长期的 敌对争吵会使子女心理产生严重的焦虑、多 疑或神经质,甚至引发人格障碍。)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现在学习的是第71页,共88页v家庭教养方式威信型父母(管之、望之、教之、爱之)专制型父母(管而不教,严而苛刻)宽容型父母(自由发展,接纳宽容)现在学习的是第72页,共88页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v社会风气的影响v道德的形成v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来自于直接观察的信息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响。v欺骗实验v责任分散效应现在学习的是第73页,共88页道德的形成现在学习的是第74页,共88页v我们让参与者在5分钟内完成20道数学题,每答对1道题可以获得50美分。v普通组参与者的答题纸被收回并评分,结果是参与者平均答对4道题。实验组参与者在答题结束后,答题纸被立即粉碎,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参与者究竟答对了几道题,参与者就可以通过撒谎来得到更多的钱。v结果是实验组声称自己答对的题目的平均数为6道,比正常组高出50%,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欺骗幅度为正常值的50%。现在学习的是第75页,共88页v如果在实验开始前要求参与者审视自己的诚信准则(如要求参与者签署诚信声明),则欺骗行为能够基本杜绝。v如果答对题目的回报是扑克筹码,随后能够兑换成相应的现金,那么平均欺骗幅度就会增加一倍以上。v在受到诱惑时,大部分人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诚实。v即使没有被发现的可能,大部分人也不会变成一个疯狂的说谎者,人的良知会对行为有所限制。v当欺骗的直接目的与现金分割后,欺骗幅度就会大大增加。非现金交换会极大地刺激人的欺骗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了操纵股价、虚假报表、关联交易等犯罪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76页,共88页v1964年的一天,美国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美国纽约市的一天晚上,凯蒂在她经验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v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一个持刀男子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她大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子:“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走,但后来他又返回来将热娜娅击倒在地,再一次刺杀她。v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现场,但热娜娅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v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警察在调查这件事时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警。一对夫妇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就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v如果有一个人能早些向热娜娅伸出援助之手的话,她也许就可以幸免于难。但是此时人们看到的却是对痛苦的冷漠。难道人们移居到拥挤的大城市里来,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爱人之心吗?现在学习的是第77页,共88页v按照我们通常认为的观点,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可能得到帮助。v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从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现在学习的是第78页,共88页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v民族文化的影响v在一些观念上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标准v中国人的性格v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道德价值观变迁研究现在学习的是第79页,共88页中国人的性格v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v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0多种性格特征,有褒有贬。v讲究礼貌 仁爱之心孝悌为先 v缺乏公心 缺乏同情 缺乏诚信 现在学习的是第80页,共88页三十年中国道德价值观变迁v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 8种道德价值观念的排名顺序依次是真诚、平等、利他、尊老、集体、责任,报答、律己。v20世纪90年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依次为守法、勤俭、友善、诚信、爱国、明礼、自强、团结、敬业、奉献v21世纪初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前10位的最有价值的道德目标是:责任心、爱国、孝顺、正直、宽容、守信、诚实、上进心、集体精神、自尊。前l0位的最无价值的道德目标是:虚伪、阴险、毒辣、残暴、势利、失信、无耻、自私、挑拨、下流。对道德价值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但个人本位倾向明显物质利益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多样化该项目由黄希庭教授主持,对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进行了横跨30年的持续研究。现在学习的是第81页,共88页道德价值观的性别差异v在道德目标价值上,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守信”、“集体精神”,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正直”、“诚实”、“上进心”;v在道德效果价值上,男生比女生更看重“精神文明”、“社会有序”,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自我愉悦”、“带来共鸣”,v而且,男生比女生更反对“伤害集体”、“扰乱人心”、“影响秩序”,女生比男生更反对“彼此憎恶”、“人心相离”、“使人烦恼”。v男大学生更加重视道德在社会、集体和秩序上的作用v而女大学生则喜欢从个体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现在学习的是第82页,共88页v道德认识的培养v道德情感的培养v道德意志的培养v道德行为的培养二、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现在学习的是第83页,共88页道德认识的培养v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己从片面到全面v道德认识的培养促使学生获得道德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教育者言行一致)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现在学习的是第84页,共88页道德情感的培养v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P126)v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v道德情感的培养现在学习的是第85页,共88页道德意志的培养v道德意志的三个阶段决定阶段树立信心阶段坚持恒心阶段v道德意志的培养(P129)现在学习的是第86页,共88页道德行为的培养v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v少年道德行为规法,没有青年巩固、成熟度有差异v少年常产生偏激和不计后果的行为,直到青年期才会产生稳定和可靠的道德行为v道德行为的培养(P131)现在学习的是第87页,共88页感谢大家观看现在学习的是第88页,共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