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初一(上)期中检测语文试卷.docx
-
资源ID:4718825
资源大小:239.6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202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初一(上)期中检测语文试卷.docx
2020-202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初一(上)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一、单选题1. 下列字形和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侍弄(sh) 匿笑 不落窠臼(gu) 人声顶沸B.逃窜(chun) 俦告 人迹罕至(hn) 截然不同C.澄清(chng) 云宵 混为一谈(hn) 恍然大悟D.荫蔽(yn) 蝉蜕 疲倦不堪(kn) 花团锦簇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梦想,不会是腾云的彩凤,更不会是_的蛟龙。只有内驱足够时,梦想才会驾驭着她的双翼,自由行走在青春的跑道上。驭梦而行,不是庄子梦游化蝶,_桃花源的_,需要浸透奋斗的汗水,_奉献生命的精华。A.潜沉 而是 国泰民安 并且B.潜游 而是 安居乐业 乃至C.潜沉 也不是 国泰民安 并且D.潜游 也不是 安居乐业 乃至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日关系能否走向正常,取决于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B.在这次煤矿事故中,他是所有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C.“戏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D.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4. 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跑”“公里”“非常”“哪里”“关于”等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B.“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C.“5月16日上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活动举行。D.“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课文所选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方正篇和言语篇。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家君、舍妹”属谦辞类,“令堂”“贵庚”则属敬辞类。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如朱自清先生的春,细腻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四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汉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龙须沟,话剧茶馆四世同堂等。二、名著阅读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_。 (2)下面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描写,请写出对应的人物。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_)我其时觉得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_)三、默写题 默写。 (1)水何澹澹,_。(曹操观沧海) (2)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潮平两岸阔,_。(王湾次北固山下) (4)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的句子是:“_,_。” (6)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_”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旅况的凄凉萧瑟。 (7)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_,_”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表现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四、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传统工匠工作时,不只是治造器物,更是身心的修炼,他们将技术塑造成一门艺术。徜徉在石窟艺术的雕像壁画前,留恋于精雕细琢的古建筑遗迹中,你能聆听到工匠们凝神聚气的呼吸,凝视_(A鬼斧神工 B巧夺天工)的青铜器,触摸美轮美奂的瓷器,你能感受到慢工出细活的精致。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雕像() 聆听()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_改为_。 (3)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写的恰当的成语是_。(只填序号)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据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比率高达93%,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达2.3小时。因上网导致睡眠不足的占54%,7%的学生有通宵上网玩手机的习惯。中小学生上网一般是玩游戏、聊天、刷视频,偶尔上网学习查资料。在学校,中小学生因玩手机导致的“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睡觉”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普及,不少学生对手机越来越依恋,不仅导致视力下降,还消耗精力,影响听课效率和心理健康。【材料二】智能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如何破解?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建议:尽快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材料三】很多家长把给孩子买手机作为对孩子的鼓励,可是一旦手机到手,孩子对手机就爱不释手,多数情况是:手机成了孩子学习成绩迅速下滑的“罪魁祸首”。 (1)【材料一】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中赵志忠院长建议通过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玩手机,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3)现在,是否立法还没有确论,中小学生玩手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此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让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不必说_的菜畦,_的石井栏,_的皂荚树,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文章中六个空白处依次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 、b 、c 、d 、e 、f (2)请用“/”在选文第一段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第一段文字中,句在结构上起_的作用;能概括下半段内容的中心词是_。 (4)“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第二段文字写了冬天百草园里的哪些趣事?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拾 荒万吉星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里。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她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连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这孩子有什么绝症。”“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透过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一篇题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凌晨拾荒,捡养弃婴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 (2)小说第段中写道:“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阅读第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第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小说最后一段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详细。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不亦说乎_学而不思则罔_不日进则日退_若既不出户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3)【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共同之处:_不同之处:_七、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要正确理解本诗的情感,应抓住的“关键”词语是( )A.玉笛B.春风C.折柳D.此夜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八、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成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生命之船悄悄地扬帆起航,意味着你的成长之翅渐渐地羽翼丰满,意味着你的人生之旅慢慢地丰富多彩成长的滋味:酸?甜?苦?辣?抑或是别的什么?请你以成长的滋味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0-202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初一(上)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一、单选题1.【答案】D【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不落窠臼”的“窠”应读作“k”,“人声顶沸”应写作“人声鼎沸”。B项,“逃窜”的“窜”应读作“cun”,“俦告”应写作“祷告”。C项,“云宵”应写作“云霄”,“混为一谈”的“混”应读作“hn”。故选D。2.【答案】D【考点】词义辨析关联词语成语的使用【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潜沉:是指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潜游:安静游憩;在水中游动。这里修饰“蛟龙”,且与前面的“腾云”相对,“潜游”符合语境。“庄子梦游化蝶”“桃花源”两个分句陈述并列的两种情况,故选“也不是”。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桃花源”描绘的是一种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故“安居乐业”符合语境。“浸透奋斗的汗水”和“奉献生命的精华”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故选“乃至”。故选D。3.【答案】A【考点】病句辨析【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B项,前后矛盾。“遇难”与“幸存”矛盾,可删去“所有遇难的矿工中”。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可删去“造成的”或“原因”。D项,搭配不当。“人,是习惯”主宾不搭配。删去“的人”。故选A。4.【答案】D【考点】词性短语类型句子成分复句【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D项,“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因此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5.【答案】B【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咏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方正篇和言语篇”错误,咏雪选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C项,“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四幅图画”错误,朱自清先生的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D项,“汉族”错误,老舍是满族人。“小说骆驼祥子龙须沟,话剧茶馆四世同堂”错误,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龙须沟是话剧。故选B。二、名著阅读【答案】(1)狗猫鼠,二十四孝图(2)范爱农,衍太太【考点】朝花夕拾课内名著阅读作家作品名著人物形象【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借动物比喻人,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资产阶级反动文人。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据此,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狗猫鼠;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2)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依据文本材料中“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的人物特点可知,这个人物是范爱农。他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依据文本材料中的教唆人“拿首饰去变卖”、教人学坏的事可知,这个人物是锁记中的衍太太。三、默写题【答案】(1)山岛竦峙(2)杨花落尽子规啼(3)风正一帆悬(4)夜发清溪向三峡(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6)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考点】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峨眉山月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名篇名句默写【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注意“竦”的正确书写。(2)注意“杨”的正确书写。(3)注意“悬”的正确书写。(4)注意“峡”的正确书写。(5)根据“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可推知答案,注意“岐”的正确书写。(6)根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旅况的凄凉萧瑟”可推知答案,注意“欲”的正确书写。(7)根据“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表现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可推知答案,注意“芦”的正确书写。四、综合读写【答案】(1)dio,lng(2)治,制(3)B【考点】成语的使用词义辨析常见易错字注音【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雕像”的“雕”应读作“dio”;“聆听”的“聆”应读作“lng”。(2)“治造”应写作“制造”,“制造”意为“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3)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巧夺天工”侧重指胜过天然的人工事物,而“鬼斧神工”侧重指非人力所能达到的大自然的力量。文中形容的是“青铜器”,因此应选用“巧夺天工”。故选B。【答案】(1)中小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普遍、问题严重;手机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危害。(2)示例:我认为应该通过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玩手机。因为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一旦玩手机,势必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容易上瘾沉迷其中,患上“手机综合征”,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3)示例:建议研发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手机。把禁止玩手机纳入到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做好远离手机的宣传。(任选两条作答即可)【考点】材料探究见解阐述提出建议【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解答时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细读【材料一】,通过“据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比率高达93%,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达2.3小时。因上网导致睡眠不足的占54%,7%的学生有通宵上网玩手机的习惯”“在学校,中小学生因玩手机导致的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睡觉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可以看出,全国中小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普遍、问题严重;“不少学生对手机越来越依恋,不仅导致视力下降,还消耗精力,影响听课效率和心理健康”则介绍了手机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危害。综合上述分析,概括得出答案。(2)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立场要鲜明,理由要充分,可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针对某种情况或现象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如本题可围绕“让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这一要求,提出“研发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手机”“把禁止玩手机纳入到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做好远离手机的宣传”等可行性建议。五、现代文阅读【答案】(1)a碧绿,b光滑,c高大,d紫红,e肥胖,f轻捷(2)/层意:第一层,总写百草园里的乐趣比比皆是;第二层,具体描写百草园里泥墙根一带的乐趣。(3)承上启下,泥墙根一带(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或以无味作陪衬);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的无限乐趣。(5)堆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考点】散文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对于课文里的名篇名段要将背诵落实到实处。这里应填写的词分别为:a碧绿;b光滑;c高大;d紫红;e肥胖;f轻捷。(2)结合本文段内容来看,作者用了总分的写作结构,先用句话总写百草园里的乐趣比比皆是;再用句具体写泥墙根一带的乐趣。故可以划分为:/。(3)“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引出下文对泥墙根一带事物的描写,关键词是“泥墙根一带”,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赞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作者在本段要突出的是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但却先说冬天的百草园很无趣,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以此来达到突出冬天百草园无限乐趣的目的。(5)根据“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可概括出堆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三件事。【答案】(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抬荒依旧(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弃婴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我要用这笔钱来回报社会。(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王婆婆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以及她的善良仁爱。示例二: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4)第段详细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5)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考点】小说阅读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修辞手法及作用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阅读全文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对应文章第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对应文章第段,“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对应文章第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对应文章第段。据此可知,第一空对应文章第段,第二空对应文章第段。第段可以概括为“儿媳以离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他处”,第段可以概括为“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最后将其分别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形式填入横线处即可。(2)分析第段中王婆婆的心理活动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在需要家人帮助时,儿媳以离家相要挟并拒绝了王婆婆;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儿媳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此外,从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可知,此时她还有将捐款用来回报社会的打算。综上,以王婆婆的口吻进行表达即可。(3)首先,这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准备拿钱救助弃婴时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拿钱的一系列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其次,抓住句中“像”这个关键词,可知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再联系前文“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等内容可知,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救助弃婴的决心,对自己的辛苦钱的不舍等复杂心理,表现出了王婆婆善良仁爱的美好品质。综上,选择自己更有把握的角度,阐释具体写法,分析妙处时要落到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4)文章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与中心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其余的与中心有关系的次要材料要略写;没有关系的不写。本文通过王婆婆捡拾、收养、救助弃婴的故事,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等美好品质。第段详写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突出她的这些美好品质。而第段学校的修建过程,则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略写。(5)该句位于小说结尾,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作答时,应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丢弃的某些东西”不仅指人们丢弃的垃圾,还指缺失的人性,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丢掉了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儿子儿媳拒绝收养、救助弃婴,丢掉了人善良的本性;儿子儿媳想将爱心款据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六、文言文阅读【答案】(1)同“悦”,愉快,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名词作状语,每天,门(2)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人们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3)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善于思考;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谈及学习应该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学习要常常反省;应该珍惜时间;谈及做人交友之道。【乙】主要谈论做学问的方法及重要性。【考点】论语十二章(论语)文言实词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翻译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解析】【乙文参考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地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就如面壁(不问世事)的人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人们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解答】(1)句意: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如果又不岀门去。户:门。(2)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夫: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勉:勉励,鼓励。(3)由【甲】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的“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可知,【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要勤勉学习,善于思考,以及做学问时要多与人探讨交流,有志同道合的好友。不同的是,【甲】文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学习要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学习要常常反省;应该珍惜时间;还谈及了做人交友之道。【乙】文的“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是谈论做学问的方法和学习的重要性。七、古诗词鉴赏【答案】CC【考点】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其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怨别怀远等情思。这正与本诗抒发的思乡之情相契合。故选C。(2)C项,“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表述有误,应该是悠扬的玉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八、写作【答案】成长的滋味成长之味,各有千秋。而我在成长中品尝到了苦瓜不苦的滋味。我不喜欢苦瓜。你看它那凹凸不平的瓜皮,青青涩涩的瓜肉,平凡得甚至有些丑陋。舌尖刚一触碰到那瓜肉,一阵浓烈的苦涩之味便从心中泛起,难以下咽。那深深的苦涩是少不更事的我从未品尝过的,我天真地以为世间万物唯有苦瓜最苦。有一天,家里的饭桌上又摆了一盘苦瓜炒蛋。我噘着嘴说:“苦瓜最苦了,我不吃!”妈妈笑了,用筷子夹起一片苦瓜送进自己的嘴里,细细地咀嚼着,像是在品味美食。我有些疑惑,难道妈妈不感觉苦吗?接着,妈妈又夹起一片苦瓜放进我碗里,淡淡地说:“不是苦瓜苦,是人生太苦。”说完便不再说什么了,只是继续默默地吃饭。当时的我并不理解妈妈这句话的奥秘,直到我也时常经历了考试失败之苦后,回想起妈妈那平淡的一句话才懂得它是何其波涛汹涌。妈妈在我七岁时失去了她的父亲,在我十二岁时又相继失去了母亲和哥哥,她现在又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她一生的命运如一叶小舟在浩荡的江面上孤独地漂泊。那比苦瓜苦得多的命运已让母亲饱尝生离死别的刻骨铭心之苦,舌尖上的味觉之苦相比心底那肝肠寸断的阴阳相隔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呢?那时我知道了,有一种比苦瓜还苦的东西,叫作命运。过了一年,我们全家去爷爷奶奶家吃饭。丰盛的菜肴之间有一盘苦瓜炒蛋。爷爷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苦瓜其实一点也不苦。”我问他:“是因为命运太苦了吗?”爷爷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是微微摇头。他夹起一片苦瓜,送进嘴里,闭上眼慢慢咀嚼。我也学他的模样,夹起一片苦瓜放入口中,但霎时一股苦涩之味向我袭来。正当我叫苦不迭时,爷爷让我闭上眼睛,慢慢咀嚼。我照做后顿时感到唇齿之间产生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清香之气,从舌尖涌到舌根,滑入喉咙,抵达心中。那是生命苦尽甘来后的滋味,是乐观旷达的人生之味。苦瓜虽苦,但慢慢成长的我却感受到苦瓜的苦中所蕴含的一分甘甜的滋味这便是成长的滋味。【考点】全命题作文记叙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注意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结合所给文字信息,在写作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成长”,应写体现“我”或他人成长的故事,其中“成长”可以是其本义,如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变化、思想的成熟等,也可以是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如心灵的成长;二是“滋味”,即心里的某种感受,这是本题目的关键词,因此写作时需要深挖成长的“滋味”的内涵。总之,本文既要叙述成长过程中的经历(遭遇),又要表达这些经历(遭遇)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启迪。【立意】根据以上审题分析,本题可立意为成熟、自信、理智、担当等。【选材】本题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因此本文应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中选材。如选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经历,品尝成功的滋味需要勤奋等。【思路】写“成长”的原义,如身体的变化给“我”带来的“滋味”长高了也长自信了或身体提早发育了,感觉很尴尬。写“成长”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