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评价创新研究.docx
幼儿园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评价创新研究摘要: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实施之后,自主性游戏开始成为幼儿园中最受欢迎的活动。 目前,幼儿园在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教师无法掌握自主性游戏的实质,也无法在自主性游戏的发展中找到教师指导和自主之间的平衡。自主性游戏本质上体现出对主体性的追求,是把预设与生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关系的存在。要想提高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质量,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住自主性游戏的特点,提高教师把自主性投入课程的意识、加强自主性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评价引言在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课程观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师们已经共同认识到从教师“教”转向幼儿“学”已经成为幼儿教学的趋势。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多开发能够提高幼儿自主性的游戏尤其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和关注。随着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陆续开展,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相关问题。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进行评价,探讨幼儿自主性游戏内涵记作用、开展的误区,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对策。一、自主性游戏与幼儿自主性发展(一)自主性游戏是对主体性追求的体现从词源上看,“自主的”( autonomous) 一词的起源是希腊语“autonomos”,由“autos”( 自身) 和“nomos”( 习俗和法律) 组合形成。在古希腊时代,这一词语最早应用于政治领域,指的是附属于大国的希腊城邦通过对内部事务的自我管理,从未获取自治权。分析自主性的词源,并不能考虑人们目前对自主性的理解。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的精神。布莱克姆( Blackham) 将人的自主性视为民主政治制度中的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人的自主性是一种理想与政治民主相一致的思想,并通过文化多元化得到加强。在政治民主、自由价值观和科学需求的氛围中,教育理论应该关注人的自主性,构建以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幼儿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大多长时间坐着听教师讲课,其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一直为了发现幼儿教育的新形式而不断探索,并且出现一些经典的课程项目,如区域活动、蒙台梭利教育、频谱项目、方案教学等。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课程计划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经典方案都是基于尊重儿童存在的理念。自主性游戏的兴起、流行和普及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精神的追求。幼儿园教学活动从以教师占主导地位转向以幼儿本体为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自主精神、自主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幼儿的探索、合作和自助能力,目的是帮助幼儿取得各方面发展。(二)幼儿自主性发展自主性是指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选择出合理的目标并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这不仅是幼儿需要发展和拥有的能力之一,也是为了实现当今社会中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社会中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具有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更能够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过适应能力较强的幼儿,发现适应性强的幼儿通常具有更佳的社会能力、目标感、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幼儿,培养他们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可以为未来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班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个人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从幼儿3岁开始,就已经开始出现有自主性的意识,这也符合了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心理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容易受到自身心理机制逐渐成熟的影响,对于那些新鲜的事物好奇心比较强。如果能够积极的引导幼儿发展这种好奇心,对于他们的好奇心予以一定的指导,对幼儿的探索进行鼓励和支持,这可以让其培养更好的自主性。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对幼儿的自主性培养进行鼓励与支持,容易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不自觉的接受他人的安排,缺少了自主性的意识。自主性是影响人们进行创造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成为创造性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最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自主性,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运用创造性处理复杂的问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自主性”已经成为了学前教育中的一项必备的学习内容。(三)评价的重要意义1.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自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由知情意三部分构成,“知”即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情”指的是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调节。从出生那一刻起,个体就踏上了迈向“自我”的漫漫征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有自己的性情、个性和价值观,有自己独特的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和创造力。尽管成为“自我”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然而,人生的前几年却至关重要,因为这几年为之后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其评价行为对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及健康自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师的评价行为与幼儿自尊水平有着显著的关系 自尊对于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自我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对自我的价值判断或称自我价值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行为表现及长期的心理适应。这种影响可以称之为自我预言的实现,即一旦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这种判断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自我就会朝向这个预言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导致预言的实现。(四)自由游戏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类型划分 1.认可 认可:认可是指幼儿的行为、态度或作品符合教师的期望,教师通过言语(好、棒、聪明、可以、对、感叹词)、表情(微笑、眼神、拥抱、抚摸、惊讶、摸头)行为(倾听、陪伴、击掌、拍照)等方式向幼儿传达,教师对幼儿的肯定,情绪比较积极正面,一方面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宜,另一方面在感情上幼儿也容易得到慰藉,有利于提升幼儿游戏的愉悦性,保证其游戏性体验。根据教师认可的不同方式,将其具体分为:细节式认可、整体性认可、信任式认可以及回应四类。(1)细节式认可 细节式认可是指教师在认可幼儿的同时,会具体表明教师对幼儿的那些行为比较赞同,让被认可的幼儿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是被教师许可的。 (2)整体性认可 整体性认可是指教师对幼儿的作品或幼儿本身做的一个肯定性的评价,一般具体包括“真棒、很好、有意思、真聪明和细节式肯定相比,这种认可方式比较笼统,对幼儿的指导意义不是特别明显。(3)信任式认可 信任式认可是指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耐心地倾听幼儿表达,并通过提问、重复、惊讶的方式回应幼儿,或者安静地陪伴幼儿游戏等,在这些行为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对幼儿的信任。(4)回应 回应,是指教师对幼儿的一种反馈,比较简单表示幼儿的行为是正确的,一般意味着对话的结束。 2.鼓励 鼓励:鼓励是指当幼儿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或者经过努力后依然没有达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等方式对幼儿在感情上进行的抚慰, 减轻其痛苦,从而使幼儿有信心继续某件事情,教师的情绪比较积极。3.激励 激励:激励是指教师利用单独提名、比较、奖励(优先权、特殊待遇、小红花等)、最 xx,第一个、喜欢 XX 等方式,激励其他幼儿像被表扬者一样。激励和引导不同的是,引导更侧重让幼儿学会怎么做,重点在于事情;而激励则侧重于人,在于唤起幼儿情感上渴望被肯定的需求,从而也积极从事某种事情。 激励是一种情感行为,它的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感情需求,使幼儿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努力做某事。二、自主性游戏开展中的误区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开展中教师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是,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自主游戏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目前,幼儿园中已经很少有教师在思想上拒绝幼儿自主性游戏。他们认为这样的游戏是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耍,只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事情。结果,他们把自主性游戏变成了教师主导的游戏。孩子们只是这种游戏中配合的部分。第二点是,概念理解的偏差。自主性游戏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自行发起或选择的活动。首先由他们自己确立其游戏目标和规则,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是受到自我引导或控制,不会被人强迫或操纵。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都是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见,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自发性、自主性、自由性。幼儿自主性游戏主要指的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内部动机性的活动,可以摆脱外在目标对其的控制。 玩家是自我支配的,这是一项具有高度自由选择权的活动。把自主性游戏和普通意义上的游戏这两个概念做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概念都具有自由和自主的特点。因此很多教师认为,既然两者的特点和本质都是一样的,她们认为提出自主性游戏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概念和表述。第三点是,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不平衡。在认知方面,教师可以意识到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己主导的游戏。他们具有选择游戏、支配游戏以及主动结束游戏的权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只具有设计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观察游戏活动以及记录游戏的权力。然而,在进行游戏时,有写教师往往无法从本质上理解自主性游戏,也无法找到游戏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之间的平衡。因此,他们就滥用自己的职责,在游戏中制订规则、主宰整个过程,使幼儿主导的游戏变成教师主导的游戏。还有一些教师发现自己难以确定在幼儿性自主游戏中的位置。三、幼儿园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一)构建教师正确的培养幼儿自主性观念构建正确的观念体系能够让教师对幼儿在自主性的发展上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也是其正常行动的基本保障。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对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关注是他们开展活动和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基础。教师需要学会尊重幼儿,理解发展概念的差异性。不同的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其中就包括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由此他们自主性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理清不同的差异性概念,并有针对性地理解和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同时,教师需要恰当的把握幼儿的自主性发展的观念,掌握幼儿主体观,将幼儿作为自主性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过程中都要以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作为前提,积极引导和规范幼儿的行为。(二)在游戏中引导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幼儿作为发展的主体,受到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影响,幼儿在主体性的发展上更多的是以来与成人的指导,特别是教师的指导。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差异性的存在和自主性的发展都需要教师合理地干预。幼儿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表现,出现状况时要及时干预游戏进行情况。在干预之前,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清晰地观察,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干预方法、干预时间和干预情绪做好准备。教师节在幼儿的角色游戏自主性发展中要清楚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游戏中。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因此行为的表现方式也具有差异。如果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流时,自己能把姿态放低,使用积极的情感和热情的语言,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支持,创造尊重和欣赏的环境,那么幼儿就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三)创建开放的游戏环节来培养幼儿自主性幼儿的发展和自身的环境有关,许多自主性游戏是由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共同组成的,这也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环境基础。在幼儿游戏中,幼儿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想象力,为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各自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要根据幼儿需求差异化的原则,还要在游戏的设置上划分区域进行区分。在幼儿的游戏中,幼儿可以独立地定制游戏的规则,这种做法可以使游戏规则更加灵活,也可以提高幼儿对规则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自主性。这种方式下,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提升。4.结语自主性游戏和传统意义上的集体教学以及传统的教学游戏都有很大的区别。自主性游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设计和实施能力进行游戏的组织和开展。因此,教师需要从本质上认真理解和领悟自主性游戏的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它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自主性游戏的质量,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参考文献1何妙玲. 主题背景下的自主性活动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2):151+159.2林银菊. 浅析如何在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J. 才智,2019(01):155.3吕燕. 游戏者身份重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新路径J. 上海教育科研,2019(01):88-90+96.4庄蜜. 玩转区域游戏 发掘幼儿潜能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发展幼儿自主性和创造力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5):87.5何桂金. 论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持续性开展J. 教育观察,2018,7(10):87-88.6樊丰富. 自主性游戏开展:误区、本质与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6):36-39.7黄瑞.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与生活教育的融合J. 课程教育研究,2018(07):23-24.8胡娟. 创造性游戏中幼儿自主性有效发展的策略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4.9黄海琴.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指导策略N. 江苏教育报,2014-07-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