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资源ID:4735030
资源大小:253.1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能力(15分)1. 请仔细辨认如图的书法作品截图,并用楷体端正地写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之相对应的词句。 2. 眉山市委、市政府为弘扬三苏文化,建立了“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对三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请完成问题。三苏文化研究院三位研究员刘川眉、刘小川、熊朝东分别完成了眉山苏洵眉山苏轼和眉山苏辙三本书稿,他们对三苏有如下描述:一个落拓不羁的旅行者,一个危害言论的预言家,特立独行的布衣、鸿儒,一个器识晚成的散文大家。性情沉稳温文,寡言少语,不善外露。古今为人者、为学者、为文者、为官者,如其者,有几人何!他是特立独行的,他一生都在受伤,而每一次受伤都使他变得更强大。他教我们看两点:活着要有意义,生活要有韵味儿。请据此写出相对应的人物。_;_;_。 3. 研究院一角挂着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书戴嵩画牛,此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下列文句中与文主旨最不相关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 后人作了这样一副对联:“眉山阅古数千载,三颗忧国虑民心;邺下论今八万里,一幅海晏河清图。”有同学对这副对联做了四处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眉山:三苏都是眉山人B.阅古:三苏都写过六国论C.邺下:曹魏定都邺下D.海晏河清:曹操希望像周公一样延揽人才5. 根据文意阐明苏洵为二子命名的用意。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性情和天赋做了很认真的分析和推断,作名二子说,以勉励二兄弟:“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1)取“轼”,诫子:_。 (2)取“辙”,诫子:_。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辙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宰相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青苗法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以为河南推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已见,不专用王氏学。”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落职知汝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B.青苗法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C.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D.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2)根据语意,苏辙熟议青苗书话语中的四个加点词,不能用括号内词替换的一项是( )A.以钱贷民(予)B.然出纳之际(时)C.虽有法不能禁(止)D.虽富民不免逾限(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目光如炬,明言新法本为民,却给了奸吏乱法的机会,也使百姓不免犯错。B.苏辙公心办事,既提出贬谪旧相以助司马光执政,又反对匆忙间改革科举科目。C.苏辙与兄情深,苏轼因诗获罪,苏辙也自求贬谪到筠州监管盐酒税,沉沦五年。D.苏辙为人沉静,徽宗即位后,他在许州筑屋室,保持整天默坐的习惯达几十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苏辙的行事有没有合乎苏洵为之取名的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苏轼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注这首题画诗写于元丰八年。陈直躬,宋画家,绘画、人品皆为世人推重。苕霅:水名。 (1)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最可能被编入的一项是( )A.古诗集萃B.乐府诗选C.律诗选集D.诗余菁华 (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用“众禽”的“纷争”反衬“野雁”的“闲洁”,“意自得”“若有节”为“闲洁”做注。B.诗的五、六句点明诗人境遇,虽然被贬黄州,衰老孤独,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C.诗的七、八句既表明此画的由来,又点明诗与画的关系:苏轼求画,陈直躬赠画,苏轼题诗。D.诗的最后四句中,斜月移动和大雁鸣叫都是画笔所不能呈现的动景,这都出自作者的想象。 (3)题画诗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两者的关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照周瑜的风华正茂、风流千古,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际,无比感慨,将自己的落寞、超然等复杂情绪融为“_,_”两句。 (2)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在“_,_”两句中通过对比流露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情绪。这种情绪与曹操短歌行开头的“_,_”两句感叹颇为相似。三、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章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必须忠于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苏轼很强调艺术的真实性,称赞龙眠居士李伯时的画说:“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这是在称颂李伯时绘画的逼真,如实地反映了山庄的一草一木。苏轼在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上,还区别了外表的真实与精神实质的真实,这集中表现在他关于形似和神似的绘画理论上。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绘画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做到如像“以灯取影”,“不差毫末”。但这还仅仅是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_,还必须进一步做到神似。苏轼对画工画是不大看得起的,认为画工画一般只能做到形似,不能做到神似。他对吴道子很推崇,认为吴道子远远高出一般画工,善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但当他把吴道子的画同王维的画作比较时,却更推崇王维。他说:“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骏,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所谓“犹以画工论”,就是吴道子画仍以形似见长;所谓“得之于象外”,就是不满足于形似,而做到了神似,画出了客观对象的精神境界。苏轼兄弟对韩幹画马的评价有过一次争论。苏辙称赞韩幹“画马不独画马皮”,而能“画出三马腹中事”,也就是赞美韩幹不仅能做到形似,而且能做到神似。苏轼却认为:“幹惟画肉不画骨,而况失实空余皮。”“画肉”“画皮”就是只做到形似;“画骨”“画出腹中事”就是指神似,画出了马的神情意态。文艺创作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而且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苏轼在画水记中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注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苏轼把这种仅仅形似的水叫作“死水”。他认为高明的画家应画出水的气势,“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这样的水才叫作活水。这种活水可给人以“汹汹欲崩屋”的感觉,“挂之高堂素壁”,能产生“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的艺术效果。这是仅仅满足于形似的画工画根本无法达到的。与形似和神似、死水和活水的观点相联系,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还提出了常形与常理的问题。常形是指器物所具有的固定形状,常理是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他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_。”前者是死物,能做到形似也就够了;后者是活动的,变化不定的,就应“随物赋形”,画出它的变化规律。苏轼说:“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黄筌画雀就是“常理之失”的典型例子。黄筌是五代后蜀著名画家,他画的飞鸟“颈足皆展”;而实际情况是“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这样的名画家之所以闹了笑话,就因为他没有掌握鸟飞的规律。画得不像,做局部修改也可由不像到像,如苏轼在传神记中所说的:“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如果画得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如黄筌所画的“颈足皆展”的飞鸟,改都没法改,只有推倒重来。因此,苏轼说:“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文艺创作毕竟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所谓似并非要求举体皆似,而是要把握住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传神。“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致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传神记)(摘编自曾枣庄苏轼的文艺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称颂李伯时绘画的逼真,如实地反映了山庄的一草一木,是因为李伯时的绘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B.苏轼认为绘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做到如像“以灯取影”,“不差毫末”,是说必须做到神似,形似可不作要求。C.苏轼兄弟对韩幹画马评价的争论在于苏辙称赞韩幹画马形神俱似,苏轼却认为韩斡只做到形似。D.苏轼认为高明的画家画出的水能产生“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的艺术效果,是抓住了客观事物的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画工画是不大看得起的,即使很推崇吴道子,但依然“犹以画工论”,可以看出其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更注重神似。B.苏轼曾公然嘲弄只知鹦鹉学舌,重复孔孟之道的“世之儒者”,这和他强调文艺创作忠于现实而不机械复制现实相一致。C.俗话“红花莲子白花藕”,汪曾祺鉴赏家中季匋民笔下白荷花的莲蓬却大而饱满,与黄筌画的飞鸟“颈足皆展”犯了同样的错误。D.苏轼曾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强调文艺作品要有主观的抒情写意,这与其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存在矛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苏轼“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观点的一项是( )A.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人两股间。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请用文中的观点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字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意在表达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B.文章引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借苏轼的感叹表达文赤壁古今变化之大。C.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他觉得音似“赤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D.作者在文中通过“命”与“名”的评议,引出对苏轼能在坎坷的命途中凭文才和情怀在后世留下美名的赞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一下车,远远望见”“迎面一座小山”“登临而观“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叙议结合,对黄州时期的苏轼展开联想。B.文章第自然段写迎面的小山山壁上被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既是实写,又是为了引出对苏轼流传后世之文采名声的评价。C.文章第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由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D.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其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 (3)请结合语境,写出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4)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东坡在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他家和他母亲的娘家关系紧张起来,也使他父亲的性格因而略见一斑。事情是,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姐姐许配给东坡外婆家东坡的一个表兄,新娘在程家并不快乐。也许她受程家人折磨,总之,不久去世。经过的情况激起苏洵的恼怒。似乎这个新儿媳的公公是个大坏蛋。苏洵写了一首诗,暗含毒狠的字眼儿,为女儿之死而自责。然后,他露了一手非常之举。他编了一个家谱,刻在石头上,上面立了一个亭子。为庆祝此一盛事,他把苏姓全族请到,他要在全族面前,当众谴责他妻子家。他又告诉两个儿子永远不要和那个表兄来往。苏洵的对豪门挑战与当众对豪门的谴责,略微显示出他激烈的性格,他的疾恶如仇,他儿子东坡在晚年时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推及的人与人之间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格局。请运用这一概念分析苏洵与程家决裂之事。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看世事有“变”与“不变”的角度。“变”未必如你所想而推演,“不变”也未必能为你所清晰辨识。同样是“变”,可能是革故鼎新,也可能是江河日下;同样是“不变”,可能是坚守自我,也可能是因循守旧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0-2021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能力(15分)1.【答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考点】综合读写【解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根据右下角最大的那个字我们不难辨认出是一个“樯”字,再回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句,与之对应的应该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答案】苏洵,苏辙,苏轼【考点】综合读写【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需要了解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已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态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所以由“器识晚成的散文大家”可以判断此处是苏洵。苏辙恬淡沉静,寡言沉稳,虽也坎坷多难,但官至宰执,得尽天年,享寿七十有四。所以由“性情沉稳温文,寡言少语,不善外露”可以判断此处描述的是苏辙。苏轼的一生,从眉山到京城,从京城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杭州,苏轼他忧心世间疾苦,他也会苦中作乐,他把心中的悲欢都化作诗稿,洒在大宋江山的蒙蒙细雨里。他一生仕途坎坷,起起落落,被贬在黄州期间,苏轼早已心灰意冷,却仍旷达酒脱,写下了无数名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面对滚滚长江,他发出无限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对着滔滔的江河他才敢抒发自己的抱负,感叹人生的渺小。所以由“他一生都在受伤,而每一次受伤都使他变得更强大”可以推知此描述的是苏轼。3.【答案】B【考点】赏析句段【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解答】语段的内容是牧童指出杜处士画中牛尾的错误,因为牧童成天放牛,所以对牛很了解,这说明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各行各业的人对自己的行业最了解。A句意是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研究,牧童比杜处士了解牛,符合主旨;B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和主旨最不相干;C比喻各有各的长处短处,牧童了解牛,是牧童的长处,杜处士不了解牛,是杜处士的短处,和主旨相关;D比喻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牧童于杜处士而言,对牛更了解,可以指出杜处士画里的错误。4.【答案】D【考点】对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解答】A注解正确;B注解正确;C注解正确;D 海晏河清: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5.【答案】不要过于外露(不要锋芒毕露)要善于避祸为福(要学会免于灾祸)【考点】文学常识【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轼,为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没有轼,车也不是完整的车了。苏洵给苏轼取名“轼”,是希望他能内敛,不要太露锋芒。辙,所有的车都会留有车辙,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也不至于有祸。苏洵给苏辙取名“辙”,是希望他平安免祸。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答案】DAC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示例:没有合乎。从文中来看苏辙评论禁廷之事,反对青苗法,上书要求贬斥在位新党,都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合乎。苏辙沉静简洁,不愿意为人知晓,虽然不断发表自己的政见,也被贬谪,但最后能筑室默坐,远离祸难。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宰相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 苏辙说:“把钱借给农民,让农民拿出两分的利息,本来是拯救百姓,不是为了利息,但这一出一进之间,官吏狼狈为奸,即使有法令的禁止也不能限制这种行为,钱到了百姓的手里,即使是良民也免不了胡乱使用;等到了还钱的时候,即使是富裕的农民也可能逾期不还。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青苗法实行,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让他任职为河南推官。住了二年,因哥哥苏轼作诗得罪朝廷,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后改任为绩溪知县。哲宗即位,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元祐元年,任右司谏。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而旧任宰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都在位,窥测朝政的得失,苏辙都把他们论奏去职。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六年,担任尚书右丞,升职为门下侍郎。 绍圣初年,降职为汝州知州。徽宗即位,改任永州、岳州。住在许州,自号颖滨野老,自己作了万余字的传。整天静坐,这样过了将近十年。政和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课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3)本题筛选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逐句识别,剔除干扰项。(4)本题考查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查找人物的典型事例,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采用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文中的评价性语句,然后概括归纳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解答】A.“于勤”是“辙虑或倦”的状语,应该是“辙虑或于勤倦”不能断开。因此错误。译文: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B.“王安石”是“抵”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译文:青苗法实行,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C.“宣仁后”是“临朝”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译文: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D.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译文: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断句正确。故选D。A.贷:借,予:给,两者意思不同,不能替换。故选A。C.“苏辙也自求贬谪到筠州监管盐酒税,沉沦五年”说法错误。“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意思是:因哥哥苏轼作诗得罪朝廷,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后改任为绩溪知县。可见,不是自求贬谪,也不是沉沦。故选C。附:依附,多:经常,很多,相牾:抵牾(违背、矛盾)译文: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掩:掩盖,掩饰,高处:高超的地方,殆:大致,相迫:相近。译文: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示例:没有合乎。苏洵给儿子取名苏辙的意思是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可见,苏辙评论禁廷之事,是知道后果的,他又反对青苗法,使“安石怒”,自己因此“以为河南推官”,后来返回朝廷“辙皆论去之”即“上书要求贬斥在位新党”,都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合乎。苏辙沉静简洁,不愿意为人知晓,“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他因为发表自己的政见和哥哥苏轼的原因不断被贬谪,但是也一直能被任用,王安石掌权“命辙为之属”“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等等,可见他的官职一直都有,甚至还做了高官,但宦海浮沉,他始终保持本心,最后能筑室默坐,远离祸难。答案:(1)D(2)A(3)C(4)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5)示例:没有合乎。从文中来看苏辙评论禁廷之事,反对青苗法,上书要求贬斥在位新党,都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合乎。苏辙沉静简洁,不愿意为人知晓,虽然不断发表自己的政见,也被贬谪,但最后能筑室默坐,远离祸难。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宰相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 苏辙说:“把钱借给农民,让农民拿出两分的利息,本来是拯救百姓,不是为了利息,但这一出一进之间,官吏狼狈为奸,即使有法令的禁止也不能限制这种行为,钱到了百姓的手里,即使是良民也免不了胡乱使用;等到了还钱的时候,即使是富裕的农民也可能逾期不还。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青苗法实行,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让他任职为河南推官。住了二年,因哥哥苏轼作诗得罪朝廷,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后改任为绩溪知县。哲宗即位,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元祐元年,任右司谏。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而旧任宰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都在位,窥测朝政的得失,苏辙都把他们论奏去职。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六年,担任尚书右丞,升职为门下侍郎。 绍圣初年,降职为汝州知州。徽宗即位,改任永州、岳州。住在许州,自号颖滨野老,自己作了万余字的传。整天静坐,这样过了将近十年。政和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10分)【答案】AB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考点】古诗词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能力。平时要注意识记文体方面的文学常识。(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在仔细赏析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感情。【解答】C律诗为八句,这里显然不是律诗,排除。D“诗余”指词,这是一首诗,排除。乐府诗对诗歌本身的押韵等并没有严格要求,而古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本诗押韵,韵脚别是“洁”“节”“月”“雪”等。所以最可能被编入古诗集萃,排除B。故选A。B“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理解错误,作者不甘杂伴鹅鸭,吐露的是遭受打击以后苦闷的心绪,又寄托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情怀。“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诗一开始,作者用画外的“众禽”“纷争”反衬画中的“野雁”“闲洁”,也在鄙弃与倾羡之间写进了自己的心声。接下去,“徐行”“俯仰”写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神情,是“闲洁”二字的绝妙注脚。诗人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最后两句中出现的这只野雁一边张嘴长鸣,一边奋力鼓翅,以致吹乱了身边的“芦花雪”,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诗以咏画为主,行文中又时时插进作者的思想情绪,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答案:(1)A(2)B(3)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考点】名篇名句默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重点字:臾、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