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市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docx
-
资源ID:4745769
资源大小:309.9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2021学年重庆市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docx
2020-2021学年重庆市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二: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材料三: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5)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屋后的槐花树白莹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枕花早已下肚。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饭了。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球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额生动。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上文化消逝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冯道,字可道,瀛州城人。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天佑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徐属,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救免。守光败,监军使张承业征辟为本院巡官。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庄宗与梁军央河对垒,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观,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喧动群议敌人若知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虽素未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一日,道因上谒既退,明宗顾谓侍臣曰:“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晋少帝即位,加守太尉,进封燕国公。道尝问朝中熟客曰:“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说?”客曰:“是非相半。”道曰:“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然道之所持,始终不易。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B.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C.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D.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即“微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徽”,官府征召称“辟”。B.“衣冠”,古代土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用“衣冠”指代缙绅和士大夫。C.“太尉”,古代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称“大司马”,唐宋时定为最高级武官。D.“中书”,中书令的简称。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喜欢读书,文采斐然。从小以读书为乐,善于写作,特别擅长韵文歌赋,所写文章典雅清丽,被人们传诵。B.冯道有胆有识,敢于直言。在庄宗发怒时,身为太原掌书记的他能够挺身而出,权衡利弊,使庄宗息怒,也替同僚解了围。C.冯道身居要职,提携贤良。对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也加以重用,对行为浮躁的人一律贬抑不用。D.冯道正视荣誉,坚守正道。面对人们对他毁誉参半的状况,他以圣人孔子自比,表现出淡泊名利的胸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 (5)选文注重从侧面刻画冯道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王安石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注: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朱轓,古代高官之车,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金节,诸侯使臣的符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C.颈联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的情怀。D.本诗以送别为题,着重描写离别场面、路途遥远,抒写与王詹叔的离别之情。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三、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对赤壁雄奇的景象进行总结,并引出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写沦为金人统治的地区,一片祥和景象,百姓安于现状的句子是“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四、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年夏季,各种荷花顶着骄阳,争相竞馥。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墨绿的荷叶上,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微风拂过,随着荷叶的摆动在滚动,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从容不迫的泰然,贫贱不移的气度。_,而优雅的荷花却可以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荷花,并不只有这些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每当想起荷花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暇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联想到高洁的品质,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意,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设问排比B.比喻反问排比C.比喻设问反复D.夸张反问反复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荷花象征着和平、和谐、合作、团结,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的两个人物的对话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要求: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性格。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示例: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翻开史记,项羽说:“_。”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_。” 认真观察下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简要概括上图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50个字。 (2)拟写一则宣传语,号召大家妥善处理使用过的口罩。五、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所谓“时尚”,即一段“时间”内“崇尚”某种趣味。有人爱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可以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有人则拒绝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致丧失自我。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0-2021学年重庆市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BC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媒介影响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体的具体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考点】社会科学类科普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2)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见论证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等。(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解答】A“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策略发生变化”;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获取路径。B“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C“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故选D。B“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可见人可能被新技术控制不一定是由“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C“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的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养,不属于媒介素养。故选C。本题中,材料一采用并列结构,主要论证了“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这个方面,从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和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这个方面,从解构权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和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这个方面,从享受技术优势和防止人的异化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这个方面,从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两个方面进行正反论证。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了“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即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即媒体的具体作用。接下来再论证了媒体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最后提出了解决办法:“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从材料一中论述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各自的正反作用来看,我们应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材料二中“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从材料三中“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可以直接概括出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根据材料三中澳大利亚、美国和我国内地的媒介素养策略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答案:(1)D(2)B(3)C(4)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媒介影响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体的具体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5)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2.【答案】DA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饭还是那个味,但奶奶已经不在,心境已不同的情感体验,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写树、写人,取材广泛自由、写回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构自由,综合运用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怀念之情,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考点】散文阅读【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3.【答案】BCD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安然。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认为我错的人,十人里恐怕有九人。以长官、皇帝赏识重视他的文采,人们传抄他的文章,侧面刻画他擅写文章,才华横溢的形象;以契丹欲抢走他、明宗询问并夸赞他,侧面塑造他的威名昭著、品行优良的形象;以明宗的话语,侧面塑造他安贫乐道的形象。参考译文: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天祐年间,刘守光担任为幽州掾。守光率领军队讨伐中山,在徐属寻访到他,冯道常用利弊的话来规劝他,刘守光生气了,把他投入狱中,不久被人救出免罪。刘守光失败后,监军使张承业征召他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写文章的能力和品行,他很受优待。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占据河北,文牍事务繁忙,都由冯道掌管。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当时契丹的势力正强,向来听说冯道的名声,想要掠夺获取他,恰逢边境的人有防备,因而得免。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考点】分析评价思想、观点、态度文言文比较阅读内容概括与分析【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塑造人物方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理解文本含义,再根据题干要求“侧面描写”,从文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分点概括作答即可。【解答】根据句意断句。“向来之言”作“以”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不可”修饰“以向来之言”,排除A;“敌人”作“若知”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译文: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C“唐宋时定为最高级武官”错误,唐时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D“他以圣人孔子自比,表现出淡泊名利的胸怀”错误,原文“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不是拿孔子自比,而是说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尚且受到非议,何况我自己这样浅薄的人呢?负米奉亲:典故,指孝顺地奉养父母;惟:只;虽:即使;户:门;湛如:安然。译文: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安然。同者:与自己意见相同的;是:正确;第一个“非”:错误;第二个“非”:认为错误,非议。译文: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认为我错的人,十人里恐怕有九人。文中,通过“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通过他人赏识,委以重任和远近传写,来侧面烘托他擅长写文章,才华横溢;“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通过敌人想要掠夺获取他,明宗初进入洛阳就询问他并夸奖他,来衬托他威名昭著;“明宗顾谓侍臣曰: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通过明宗的话,侧面衬托他安贫乐道的性格。答案:(1)B(2)C(3)D(4)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安然。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认为我错的人,十人里恐怕有九人。(5)以长官、皇帝赏识重视他的文采,人们传抄他的文章,侧面刻画他擅写文章,才华横溢的形象;以契丹欲抢走他、明宗询问并夸赞他,侧面塑造他的威名昭著、品行优良的形象;以明宗的话语,侧面塑造他安贫乐道的形象。参考译文: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天祐年间,刘守光担任为幽州掾。守光率领军队讨伐中山,在徐属寻访到他,冯道常用利弊的话来规劝他,刘守光生气了,把他投入狱中,不久被人救出免罪。刘守光失败后,监军使张承业征召他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写文章的能力和品行,他很受优待。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占据河北,文牍事务繁忙,都由冯道掌管。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当时契丹的势力正强,向来听说冯道的名声,想要掠夺获取他,恰逢边境的人有防备,因而得免。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即使和他素来不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