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十四五”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docx
长春市“十四五”产业体系开展规划纲要长春市开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21年12月 尚属于中高端,但整体产业链不完善,核心产品、关键技术 环节配套能力不强,产业生态不健全问题仍较为突出。中心 城区与外围县市产业经济活动联系不紧密。更多停靠在空间 距离的“紧靠”,而不是要素、功能、产业等方面的“密切” 关联。3 .产业创新转型有所突破,但产业产出效率不高创新成开展起搏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十三五” 时期,累计立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工程1900余项,获得国家 技术奖30余项、省级960余项,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长客“复兴号”新一代高铁上线运营,“吉 林一号,卫星成为长春的科创名片。科技创新资源持续集聚, “十三五”期间,在长12所重点高校院所共获科技成果产出 17000余项,现有国家和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5个。创新型企业快速增长。创新型企业快速 增长,2020年,长春市在孵企业到达3239户,科技型中小 企业235户,高新技术企业215户,累计上市公司11家。产业用地粗放,开发效率有待提升。开发区集约水平排 名方面,长春市各个国家开发区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 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近5年来,长春高新区排名下降35名, 长春经开区下降142名,汽开区下降10名,兴隆保税区下 降12名。开发区数量方面,长春市平均每个县(市、区)的 省级开发区数量为1.73个,距离全省“一县一区”的要求具 有一定差距。土地利用强度方面,长春局部国家级开发区新 增用地地均产出低于长春市平均水平。4 .产业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开放水平偏低通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以来,综合保税区 正式运营,长春新区成为第17个国家级新区,中韩(长春) 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陆续获批。国际大通 道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龙嘉国际机场二期建成使用,年吞吐 量超过1400万人次,中欧班列开通运营。对外交流合作取得 巨大进展。与天津、杭州对口合作不断深化,天津港长春无 水港揭牌通航。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元,外资企业接近 800户。东北亚博览会、国际汽车博览会、长春国际电影节、 长春航空展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区域协作效能尚未得到有 效发挥。贸易总量较低,外贸经济对汽车产业依赖度较高, 存在贸易逆差。2020年长春市出口额为153.4亿元,进口额 为892.2亿元,是出口额的5.8倍。2020年长春市直接利用 外资3.8亿美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而汽 车和汽车零配件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远 域联系较弱,辐射能力缺乏。长春目前定期国际通航城市数 量为13个,定期国内通航城市数量为73个,均少于哈尔滨 和沈阳,经贸联系有待提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 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开展 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开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坚决落实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全 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开展战略,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为引领,立足长春市现有基础与传统优势,加快建设工业强 市、农业强市、生态强市,努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消 费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 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 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六城联动”'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形成 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开展的产业开展新格局。(二)基本原那么创新引领。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数字经济 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探索现代农业“产学研展贸”开展新路 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和创新激励机制,为核心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融合开展。推动产业开展与城市功能和定位相衔接,协 同推进城市产业开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推动产业间的1六城联动:国际汽车城、现代农业城、“双碳”示范城、科技创新城、新型消费城、文化创意城。9互动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相互支撑和不同产业间 的融合共生。推动大小企业间、国企和民企之间的融合共生, 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形成技术引领、服务满意、人才流动 的产业生态。集群带动。围绕“六城联动”,统筹城区开发区要素资 源配置,明确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和开展要求,形成按产业 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集聚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 产业板块,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绿色转型。落实“双碳”战略,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挖掘绿色增长点,加快新经济新业态开展,加 快探索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开展的经济模式,着力构筑绿色开展 新优势。(三)开展定位世界车辆之城。汽车产业重点打造整车与核心部件生产 研发基地、智能网联汽车生产研发基地和汽车全产业链服务 高地。轨道客车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长春世界级轨道客车装 备制造中心。构建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汽车与轨道客 车产业集群,将长春市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汽 车生产基地。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围绕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使命,立足“数字长春”建设,重点开展光电信息、人工智能、工10 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进和 推广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技术,开展卫星应用、航空航天、 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促进长春市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 向高端化、国际化开展,鼓励探索新能源新材料在电子信息、 汽车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国家现代农业开展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 化,开展绿色高值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效园艺特产 业以及都市休闲农业,构建农业金融、农业会展交易、农业 科技教育培训服务和市场运营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科技 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将长春市建设成为我国绿 色农产品之都、农产品加工研发生产基地。东北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高地。培育开展金融服务、智 慧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开展影 视文创、新型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 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 级,全面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打造东北服务业高质量开展 引领区,实现服务业开展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四)开展目标到2025年,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长春市域经济总量 到达万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汽车产业产值超万亿, 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 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国家级11 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东北地区战 略新兴产业高地作用更加凸显,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 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 转型升级融合开展进一步增强,粮食平安和产业平安得到保 障,服务业全产业链水平得到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 55%。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区域协同开展取得突破,现代都市经济体系初步建成。12三、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作用把保障粮食平安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加快转变农业开展方式,以农高区为引领,发挥农业科技芯 片作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粮 食产业、精品畜牧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一二 三产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探索现代农业开展道路上 创造更多经验,打造粮食平安的“压舱石”。到2025年,全 市粮食产量到达270亿斤水平。(一)做强做优粮食产业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扛稳国家粮食平安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 水利工程建设,用先进装备、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开展饲料玉米、专用玉米、食用玉米, 增加绿色水稻、有机水稻、优质大豆、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等 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打造3-4个“中 国好粮油”示范县,开展8户以上“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 水稻加工率到达90%以上,优质大米供给量提高20%左右。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行动,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像保护“大熊猫” 一样保护黑土 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 田控制线,严守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建设 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13化作业的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和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以农高区为引领,发挥农业科技 芯片作用,大力引进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打造高科技农业生 产、研发、服务全产业链条。依托吉林农大、吉林省农科院 等科研机构开展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高新技 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支持组织实施农业重大产品开发、应 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程,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中 心长春分中心、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集成推广旱作节水、 绿色防控、保护性耕作、航化作业等增产增效技术,扩大推 广覆盖面和集成度。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秋、玉米籽粒 收、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率 先实现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加快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建设,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到达95% 以上,建成“吉林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提升农业设施水平。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提升抗旱 排涝能力,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开展节水灌溉,推广 喷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建设 特色高效蔬菜生产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设施温棚提升 改造工程,增强冬春季蔬菜生产能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 设,强化重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粮食平安气象14保障,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农业气象保 障能力。专栏3-1:粮食产业重点工程黑土地保护行开工程、公主岭现代种业产业园工程、国家级玉米批发市场 工程。(二)大力开展精品畜牧业开展绿色高值化畜牧业。稳定生猪、肉牛、禽类、蛋品 等供给,以丰富的精饲料资源为基础,以高收入阶层为市场 需求导向,以畜产品品质高级化和畜产品生产过程高度化为 核心,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推动力,以追求更高的经济 回报和实现绿色农业开展为最终目标,开展绿色高值畜牧业。 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继续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生 态养殖和良种化,促进全产业链可持续开展,加速打造长春 现代畜牧业升级版。全面提升养殖业开展水平。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清 洁化为重点,开展环境友好型畜牧养殖业。推进养殖方式转 变,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不断提高粪污处理能力。实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科学发 展,逐年提高清洁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保证畜牧业产品质量平安。重点开展生猪、肉牛、肉羊、 肉鸡、肉鹅、梅花鹿、肉兔、乳制品8条产业链。组织实施 良种繁育、无抗养殖、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秸秆饲料化 工程,以疫病防控、生产平安监管、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为15 重点,推进“三个全覆盖”。创立国家级食源性优质平安畜 产品基地和粮肉奶综合供应基地,开展畜牧业溯源体系建设, 做到畜产品可追溯,保障畜产品质量平安。专栏3-2:畜牧业重点工程皓月肉牛创新中心工程、肉牛养殖深加工工程、肉鸡现代农业产业园工程、 鹿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三)高效开展特色农业构建特色主导产业。根据市域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 产业开展基础,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开展蔬菜、苗木花 卉、瓜类、果类、食用菌、薯类六大主导产业,推动经济作 物种植,联动开展县域重点城镇周边的蔬菜生产基地。开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好九台波泥河花卉苗木、双阳 绿色有机蔬菜、公主岭鲜食玉米、榆树棚膜蔬菜、农安“三 辣”、德惠市海瓜果等特色优势区。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推动蔬菜、苗木花卉、瓜类、果类、 食用菌、薯类等经济作物种植,通过现有优势特色园艺特产 业和已有品牌优势,采用品牌营销、“走出去”开展战略, 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开展园艺特色作物种植区,建设现代农 业推广示范区。以品牌和营销带动规模化开展,以规模提升 品牌影响力,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创新产销衔接方式。开展和完善特色农业订单产销模式, 引导生产主体与农产品收储、加工、销售企业签订订单购销 合同,按照订单要求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平安16目录前言1一、开展环境和基础2(一)开展机遇与挑战2(二)开展现状与问题5二、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那么9(三)开展定位10(四)开展目标11三、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作用13(一)做强做优粮食产业13(二)大力开展精品畜牧业15(三)高效开展特色农业16(四)着力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业17(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18四、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20(一)巩固提升汽车产业20(二)做大做强轨道客车产业22(三)开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业23五、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25(一)加快开展光电信息产业25(二)创新开展生物医药产业27(三)突出开展航空航天产业30 水平,满足企业对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需求。推进电子商务线 上交易,创新特色农产品物流业态。联动建设仓储设施,实 现特色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常年均衡供应,消除季节性销售 难的矛盾。专栏33:特色农业重点工程奢岭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工程。(四)着力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落实习总书记对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的要求,依托长春市农业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烟、酒、 乳、水”等税源工程,“米面油、肉蛋奶、菌菜瓜”等优势 工程,“特色食品、休闲、保健品”等特色工程,建立种业、 花卉、中药材特色农业支撑体系,大幅提高长春农业及食品 加工业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玉米深加工产业。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 米产业开展。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改造升级,发挥生产规模 优势,大力开展延长产品链的新产品。支持中粮集团、大成 集团等企业创新研发功能型食品添加剂,加快秸秆、畜禽副 产品综合利用,开展生物新行样和生化制品。推进可降解聚 乳酸原料及聚乳酸制品等生物基产品研发,加强下游产品研 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支持生物基产品延伸至医用、化工、 汽车等应用制品领域。禽畜肉类加工。依托皓月、华正、德祥、正大等龙头企17 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开发精细化、 高端化产品,提高深加工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美誉 度。以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主导类产 品为重点,延长禽蛋产业链,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 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建设可靠 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完善的禽畜肉类加工产业链。快速消费品。以餐桌食品、休闲食品为重点,依托九三、 中之杰、可口可乐、广泽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消费类食品 行业,推动油料、生态食品、优质酒、果蔬类系列饮料、乳 制品加工等产品的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工厂 +餐厅超市”等模式,强化产销有效对接。依托高榕生物、佐 丹力等重点企业,加强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鼓 励企业深度开发食用菌、坚果、梅花鹿等特色资源,运用生 物工程技术研制符合新型消费需求的营养食品。挖掘民族特 色,开展一批具有朝鲜族、回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底 蕴的传统民族特色食品。专栏34: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程中之杰农产品深加工创新开展示范工程、德惠稻米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园项 目。(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创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示范园。立足于满足城市 蔬菜副食品供应和城郊农民就业增收的需求,建好“高效特 色产业园”。围绕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功能,立足于满足市18 民不断增长的对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精神生活 需求,建好“市民休闲游乐园”。围绕生态功能,立足于满 足城市建设开展需要特别是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 需要,建好“城市后花园”。大力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农业会展。加快培育“美 丽经济”,鼓励建设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 美丽田园。盘活闲置农房等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开展乡村旅游, 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鼓 励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 乡村民宿等。支持开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合作社,加强休闲 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创立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 范县、星级企业、休闲示范乡村,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 重点培育长春农博会、长春君子兰节和其它农业专业展会, 着力把长春农博会打造成中国农博会,努力打造具有长春特 色的中国农业会展名城。专栏35:融合型农业重点工程公主岭农高区建设工程:谋划建设黄金玉米小镇、科创中心、精优食品产 业园、医药产业园、医疗健康养老基地、农副产品检测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基 地等12个工程。19U!K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立足我市资源禀赋,遵循产业开展规律,加快产业转型 升级,夯实汽车产业的主导地位,积极开展轨道客车、智能 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我市制造业创新开展新局面。(一)巩固提升汽车产业顺应当前汽车产业开展的“高技术化、电动化、智能化、 网联化、共享化”开展趋势,围绕一汽“六个回归”,以实 现产品加值、服务增值、品牌价值为目标,着重打造汽车及 零部件生产基地、智能网联车研发基地和汽车文化及服务高 地。到2025年,力争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整车及零部件。以一汽集团为龙头,推动一汽红旗、一 汽解放、一汽奔腾、一汽群众、一汽丰越5大整车品牌协同 开展,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稳固传统汽车领域的规模优势。 实施民族品牌振兴计划,支持一汽红旗、一汽解放等汽车品 牌建设,积极开展自主品牌汽车。全力助推一汽集团打造合 资合作2.0版,保持群众、奥迪品牌力第一,拓展一汽丰田 产品规模,转型提升合资整车。充分发挥公主岭汽车零部件 制造基地优势,提升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推动汽车零部件 轻量化智能化开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单位产品的价值创 造能力,着力促进整车、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增量提质,巩固 传统汽车的生产研发基地优势。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车。以开展智能网联车和新能源汽车20为新增长点,以创新环境为跨界企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提供土壤,依托恒大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整车厂、国家智能 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等重大工程,积极扩大新能源、 智能网联车整车产能。科学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大 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开发智能高端汽车制造产品,构建智 能化制造体系,同步开展智能化零部件研发和监测,推广新 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新 能源车全产业链提标升级,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生产研发基地。推动汽车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开展。围绕服务一汽集团, 开展“售、修、改、饰、赛”等汽车后市场服务。推进汽车 超市、互联网汽车融租平台等新型销售模式开展,支持企业 建立金融公司,加快开展汽车会展、汽车博览、汽车赛事、 汽车主题乐园等汽车文化产业,建立汽车信息、共性技术研 发、试验检测、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汽车营销与 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报废回收等 行业开展。专栏41:汽车产业重点工程在建工程: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工程、玲珑轮胎工程、中法智能产业 园工程、繁荣智能制造产业园工程、丰田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工程、解 放长春基地增能新建J7专用生产线工程、富赛汽车电子产业园工程、和润工业 园工程、致博新能源低温产业园工程、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工程、新 能源汽车产业园工程。研究谋划储藏工程:奥迪新能源汽车基地、L4和L5级无人驾驶量产整车、 氢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及量产、智能网联汽车超算平台、全域智能网联汽车智能 网联汽车示范区、全球汽车研发中心、汽车贸易博览城、长春汽车学院等。21(二)做大做强轨道客车产业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制造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积极发 展轨道交通整车、零部件及配套服务,力争到2025年,轨道 交通产业实现产值550亿元。轨道交通整车。重点开展高速动车组、电气化铁路客车、 新型地铁客车、出口专用客车、现代有轨电车和高速综合检 测列车,研制时速400公里以上跨国联运高速动车组,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集成能力。突破体系化平安保障、 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推进标准高速动 车组产品系列工程化验证和新产品开发,混合动力动车组、 高铁卧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突破无 人驾驶、信息化服务终端、在途检测、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 加快研制节能环保、平安可靠的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 谱系化下一代城铁车辆产品,满足国际标准的地铁车辆研发 生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到2025年,形成年产1000辆高速动车组、1200辆城市轨道 交通车辆能力。轨道交通零部件。优先开展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转向架 及传动系统、制动及连接系统、城轨客车平安及电子系统、 牵引及动力系统、轨道客车内饰六大配套体系。支持零部件 企业紧跟整车开展,不断提升配套装备及零部件研发、设计 和制造水平,满足整机装备需求。加强与美国、德国、法国、22 日本等兴旺国家的战略合作及关键核心技术、工程的定向招 商,引导配套企业向主机厂周边集聚开展,推进配套装备及 部件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和属地配套率。轨道交通配套服务。拓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实验验 证、运维保养等增值业务,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 制造服务业开展。拓展轨道车辆检修及运维服务业务,加快 动车组检修基地、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开展轨道客车装备车辆检修、仓储物流等产业,建立 碳钢车身及高速动车综合检修基地。开展服务型制造,拓展 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实验验证、维修保养等产业链增值服 务,建立以智能轨道交通车辆为移动终端,集车载智能化状 态监测、故障灾害检测系统等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基于物 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三)开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业利用长春市装备制造已有的产业基础和集聚态势,顺应 装备制造的智能化开展趋势,加快培育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业, 打造长春“智谷”。到2025年,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50 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依托我市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 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做大做强北 方灌装、美格专用设备、合心机械、大正博凯等重点企业, 开展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等,提升23 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 唐华创夏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工程,打造一批百亿级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依托长春新区光电智能产业园 为载体,以大正博凯、施耐利机器人、吉客现代、金沙数控 等在汽车行业开发集成自动化生产线的高科技企业,重点发 展工业机器人、工业机械手等汽车专用智能装备,服务于整 车和零部件厂商。以融成智能设备、合心机械为龙头,重点 开展化工灌装行业自动化智能装备、自动焊接机、追溯系统 等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实施万丰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重点工程。高端仪器仪表。依托中机试验、希迈气象、隆华测控、 锅炉仪表等科技资源,重点开展工业用各种试验检测设备、 自动气象站、自动环境监测站、双色水位计、云母板式双色 液位计、管式双色液位计,开发工业在线检测技术及产品等。专栏42: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工程在建工程:长客数字化准时柔性生产建设工程、长德智能装备产业园、先 进制造产业园、万丰智能制造产业园。储藏工程:东北亚先进制造产业园。24五、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前瞻布局、改革带动、跨越开展,加强 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大力推动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航空 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拓展产业发 展空间,打造高质量开展增长极。(一)加快开展光电信息产业围绕打造“屏、端、网、云、智”产业链,重点开展新 型电子元器件、激光、半导体照明、光显示、智能光电仪器、 汽车电子等硬件,突出开展信息网络、新兴软件和服务、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软件服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等新兴技术与光电信息产业融合开展,推动光电信息与汽车、 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到2025年, 光电信息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光电子。光显示和半导体照明方面,依托长春光机所, 推进LED高端半导体照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国家 级有机发光显示工程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实 现OLED平板显示模组产业化工程突破,完善有机显示产品 生产、配套技术与生产技术开发等有机发光显示产业链,做 大做强海谱润斯、奥来德等OLED材料企业。激光制造方面, 依托永利激光,加快激光制造及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开展高 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加工制造成套设备、雷达测技术和 产品。智能光电仪器设备方面,依托奥普光电、奥来德、希 达电子等重点企业,开展CMOS集成电路芯片、高精度光电25 编码器、数控型光栅测量等智能光电设备,形成完善的 CMOS传感器芯片研发、生产、封装、检测体系。发挥长春 高新区半导体照明与显示、激光及光电设备等电子关键元器 件的领先优势,推动光电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璀璨产业园建 设,开展光电子芯片产业,重点建设千亿级华为鳏鹏产业园, 支持华为长春研究院、华为云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在高端芯 片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打造华为鳏鹏生态。汽车电子。坚持信息技术产业与汽车行业融合开展,围 绕电子控制系统统和车载电子装置,重点开展汽车电子关键 组件,重点开展车载电子、车用微控制器芯片、车身控制、 动力控制,加快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集聚开展,逐步建立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电子产业体系。车载电子方面,依托启 明信息、丽明科技、一汽延锋伟世通等重点企业,重点开展 多功能车载信息平台、车载远程信息系统、移动办公系统、 车内信息管理系统、车载导航系统、车载多媒体系统、车载 视频娱乐系统、车载数字音视频系统等。车用微控制器芯片 方面,依托大陆汽车电子、德赛西威等重点企业,加快建立 汽车电子应用的嵌入式软件及软件调试平台,建立车载通信 导航系统、智能交通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测试等模 拟仿真平台。车身控制方面,依托博世、东光集团、马瑞利 等重点企业,扩大平安气囊控制器、座椅电动控制装置、电 子防盗系统等产品规模,加快电子式仪表、开关控制系统、 灯光智能控制、自动空调控制、悬挂电子控制单元、轮胎气 压监测报警等系统得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大陆汽车电子、富 晟李尔电子部件及线束生产线工程、富奥电动系统逆变器等26(四)大力开展新材料产业31(五)培育开展新能源产业33六、优化现代服务业主体作用35(一)突出开展产业融合型服务业35(二)培育开展数字赋能型服务业38(三)大力开展文旅带动型服务业40(四)积极开展都市集聚型服务业43七、产业空间布局48(一)产业空间布局48(二)产业集群开展指引51(三)产业园区开展指引54八、重点任务58(一)产业新动能培育工程58(二)产业高质量开展工程63(三)产业双向开放工程66(四)产业生态要素培育工程71九、保障措施74()组织保障74(二)资本支持74(三)人才支撑74(四)机制保障75II 重点工程建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启明信息、吉大正元、嘉 诚信息、博立电子、易华录等本土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布局 完善的软件研发生产产业链,面向用户核心需求,打造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品牌和APP应用程序。推进软件及信息 技术服务业与汽车、轨道客车等装备产业的融合;推进信息 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全面推进服务业信息化,积极 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强信息科技国际合作,打造东北亚国 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合作共建、产权共享、融资租赁、 特许经营等方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 备开放使用,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产 业互联网工程,促进汽车、农业、金融、装备制造等特色行 业“互联网+,快速开展。鼓励引导“互联网+ ”、电子商务、 服务外包、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服务业企业集聚开展。 创新开展新兴信息技术相关服务,包括云数据中心运营服务, 搭建基础设施服务(laaS)、平台服务(PaaS)和软件服务(SaaS)运营平台等。专栏5-1:光电信息产业重点工程在建工程:长春经开光电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智能光谷产业园、电 子信息产业研发中心、光电子信息产业园、CMOS感光芯片、华为云数据中心、 启明软件园。储藏工程: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华为鳏鹏产业园、晶圆测试探 针台研发及产业化、永利激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8英CMOS感光芯片、联东 U谷产业园。(二)创新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围绕“制造-研发-配套体系”的转型升级,树立医药制造27 要聚焦高端、打响品牌,重点开展中药、生物药、化学药、 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引领推进“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 业走廊”建设。打造东北地区创新药物研发核心区、中国长 春生物医药制造研发基地、东北亚一流的生物技术创新高地 和大健康产业名城。到2025年,生物与医药产业产值力争突 破400亿元。生物药。坚持创制与仿制并举,以抗体药物、血液制品、 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等产品开发生产为突破口,巩固增强长春 疫苗、胰岛素和生长素等生物药产品在国内的竞争优势。加 快治疗性疫苗、联合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多表位重组疫苗 等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展基因重组药物的开发与 产业化,开拓生物药产业新领域。支持金赛药业、百克生物、 长春生物制品所、安沃生物等重点企业,加快研发抗体偶联 药物、双功能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新型抗体。依托金赛、 康宁杰瑞、国药一心在单抗领域和抗肿瘤领域实现新突破。化学药。坚持一手抓专利即将到期的“大药”仿制开发, 一手抓创新药物研制与孵化,加强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药 物晶型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 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和个性化治疗药物。以仿制药质量 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为契机,依托亚泰、修正、普华、吴太等 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促进优势企业 的优势品种、独家批文或独家品种做大做强,加强国外专利28 到期药物首仿、非专利药物的仿制开发与产业化。中成药。积极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别离与深度开发, 重点推进复方中药新药、天然药物的研发,加快名优中成药 及大品种的开发与产业化,提升中药智能化制造水平,推动 中成药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加快对胃乐新、肾炎康、云芝 肝泰等菌物药物的二次开发。以饮片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 产品开发生产为突破口,加快中药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 产业规模。支持北药中药制药集团产能升级和标准化中药材 基地建设工程,打造成为行业龙头企业。高性能医疗器械。依托迪瑞医疗、迈达医疗、博迅生物、基蛋科技、朱雀医疗等,围绕医疗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 医用材料等领域,巩固诊断试剂、血糖仪等优势领域,壮大 开展便携式医疗器械、新型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口腔科用设 备等,积极培育光学医疗设备、微创手术器械、医疗机器人、 保健设备等新兴产品,加强体外诊断设备、检测试剂、信息 化管理软件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整合创新。加快实施威高医疗 器械、圣博玛医用材料等一批重大工程,打造高性能医疗器 械特色产业集群。康养服务。加快开展远程医疗系统、可穿戴检测设备、 健康管理系统等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展家用医 疗设备和康复医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医疗健康大数 据资源开放和共享平台。推进健康医疗与居家养老、家政等29相关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培育精准医疗、新型养老等新领 域、新业态,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投资建设养老服 务中心。专栏52: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工程在建工程:百克疫苗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安沃基因工程抗体类药 物、吴太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储藏工程:卓谊生物疫苗、海外医药智能工厂。(三)突出开展航空航天产业做大做强航天信息服务、航天制造、通用航空三大产业 链,打造以卫星应用为重点的北方航空航天产业高地。到 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亿元。航天制造。重点开展轻量化、高承载的卫星零部件及整 备制造,培育开展航天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片、星载计算和 通信设备等产品,打造高质量、高稳定性产品序列。航天信息。支持长光卫星“吉林一号”完成138颗卫星 组网提升遥感数据信息加工能力与下游应用创造能力,推动 感信息在市服务、环境监测、工程测绘气象服务等领域的广 泛应用。通用航空。依托长春航展和中国(长春)通用航空开展 大会优势,支持物流、测绘巡检、高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 工业级无人机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展公共作业服务与航空旅 游服务,开展直升机和固定翼私商照、无人机、通航应急救 援等教育培训。30专栏53: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工程在建工程:航空航天产业园。储藏工程: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四)大力开展新材料产业依托长春应化所、大力纳米、中科英华、富士康科技、 中研高塑等龙头骨干企业,立足为区域内汽车、轨道客车、 先进装备、光电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先进实 用材料,以“高效节能、绿色低碳”为导向,鼓励对集成计 算材料工程(ICME)等国际先进开发技术的探索应用,加快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高端金属材料。针对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 等领域节能、轻量化需求,重点开发和利用高强高韧轻质合 金、稀土铝、镁合金、仿生功能金属等材料,扩大铝镁合金 应用领域和配套能力。新能源材料。重点开展光伏原辅材的制备技术,培育非 晶硅、化合物和染料敏化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制备技术, 依托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储能材料 开发应用模式。积极引进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 液等核心关键材料落户,推进磷酸亚铁锂、三元材料等动力 电池正极材料的工程化开发、产业化推进。推动石墨烯、碳 纤维在汽车、建材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纳米材料。依托吉林大学研发仿矿化原位合成技术,利31 用双阳区石灰石矿藏资源储量优势,推进纳米碳酸钙产业化 工程建设,推动面向橡胶、塑料、涂料、油漆、造纸等应用 需求的下游产品开发。特种塑料。面向市场应用新趋势,推动车用高性能聚碳 酸酯/ABS树脂、尼龙/ABS树脂和涤纶树脂/ABS合金等升 级开展,重点培育聚乳酸原料及塑料购物袋、聚乳酸无纺布 制品,以及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可降解塑料及可 降解塑料制成品等新型生物基材料。扩大聚醴醵酮、聚酰亚 胺、聚乳酸等产品的产业规模。复合材料。重点依托中科院应化所稀土资源利用、高兴能合成橡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推动稀土催化材料、 航空轮胎等核心材料产业化。依托长光宇航等重点企业,建 设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及 制品、完全可循环利用工程塑料,支持纤维增强聚合物力学 性能的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开发,支持以碳纤维、碳化硅纤维 等纤维为增强材料,以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 非金属材料或铝、镁、钛等金属材料为基体,推进各种复合 材料的应用开发。重点开展汉麻在日化用品、新型材料、食 品饮料、生物制药等方面研发生产。专栏5-4:新材料产业重点工程在建工程:应用化学产业园。储藏工程:有机电子材料产业化工程。32(五)培育开展新能源产业以中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