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严进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合作探究法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人格尊严不可辱】1、视频导入,引出话题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们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你们的爸爸妈妈通过工作获得收入,老师生病打针吃药,分别享受到的是什么权力?(生答) 是的,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力不受非法侵害,但是我们生活中仍存在这样一些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多媒体播放视频“拾荒者”。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通过“乞丐有尊严吗?”“对待拾荒者的方式合法吗?”这两个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出:(1)说明人人都有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表现)(2)法律保护人格尊严权(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多媒体展示相关连接的内容,了解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师小结: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2、侮辱人格尊严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展示雷锋和光头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品行表现评价所用的词名誉优良(诚实、善良、正直等)(好的名誉)不良(奸诈、邪恶、卑鄙等)(坏的名誉)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小结:1、名誉的含义及良好名誉的影响2、创设情境,落实重点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多媒体展示周某侵害黄某名誉权案例,请学生回答。小结:2、名誉权的含义及表现师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家长、老师语言不妥,同学之间歧视性侮辱性外号)教师注意引导:外号有善意的、褒奖的,也有歧视性的、侮辱性的,我们谴责的是后者。为了收到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课前个别指导。教师指导总结:给同学起善意的、褒奖的外号,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给同学起具有歧视性的、侮辱性的外号,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教材 38 页的表格中。小结:3、侵害名誉权的方式及危害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1侮辱 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用文字或漫画等贬低他人等 既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又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而且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 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2诽谤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诬告陷害等【多媒体展示相关连接的内容,了解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小结:4、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分析案例,反馈信息。阅读案例: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讨论:1、大江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如何?2、他为什么有好名声?3、小明的话出于什么目的?4、事情的结果对小明有什么危害?5、大江被诬陷会有何感受?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他应该怎么办?6、你怎么看这件事?此步骤着重在于,学生在老师的问题提示下,用情感、理智去抚摸文本,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誉权,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名誉的重要性。如何维护名誉权,如何在道德和法制的轨道上与人交往。这样使学生更好的抓住了教材知识,结合课本知识来加深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在这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一个小结,得出我们在维护名誉的同时要履行义务,懂得我们在享有名誉权、维护自身名誉时也应该尊重他人名誉。4、回归生活,作业延伸通过“让你当法官”活动,巩固今天所学内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导行的目的。五、板书设计2.4.1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人格尊严不可辱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具体表现2、侮辱人格要承担法律责任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力1、名誉的含义及良好名誉的影响2、名誉权的含义及其表现3、侵害名誉权的方式及危害4、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六、课堂总结:尊严是一个人支撑信仰与生命的骨架;尊严是一个民族永不下跪、永不屈服的铁骨;一个民族只有人人都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个民族才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不可战胜的民族。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名誉,首先自己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课后练习:一、 单项选择题1、 有些同学,利用他人的缺陷给他人起外号,这种行为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 )A 荣誉权 B.名誉权 C.姓名权 D.生命健康权2、 某学校一学生寝室丢失了物品,老师怀疑是本学校的学生所为,经过调查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在班级投票“选小偷”。这种做发( )A. 保护了同学的财产所有权B. 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C.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D. 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手段3、 某校初二学生张某和李某星期天去乒乓球馆打乒乓球,玩了三个小时后,他们付了钱,交回乒乓球拍后准备回家。但是出门时被报案人员拦住,以两副昂贵的乒乓球拍丢失为理由,强行将二人脱去外衣,对其身体和背包进行搜查。你认为两位中学生应该( )A. 忍气吞声B. 纠集朋友到乒乓球馆大吵大闹,使其无法正常营业C. 对报案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使其付出代价D. 寻求法律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 某中学为了方便管理,规定交费多的同学与交费少的同学穿着不同颜色的校服,以区分“贫富”学生。对于学校的这一做法,你认为这一规定( )A. 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 体现了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C. 属于正当的学校保护D.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5、 某村村民张某因为个人恩怨,购置高音喇叭、扩音器等广播器材,自命为“人民广播站”,在村中以广播的形式,散布时任村委会主任李某贪污受贿、盗窃及村霸等“十大罪状”的谣言。对张某行为的评价,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张某的行为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B. 张某的行为是在打击贪污等犯罪活动的有效方式C. 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D. 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6、 某校班主任每周组织一次“最好”和“最差”学生的评选。热按后把表现最好的同学安排在前排,而最差的则安排在最后的墙角边。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1)该做法有利于加强课堂管理 (2)该做法有损学生人格尊严,应坚决制止 (3)该做法不科学,但也不违法,不提倡,也不必禁止 (4)该做法属于违法行为A.(1)(2) B.(3)(4) C.(1)(4) D.(2)(4)7、 下列行为不属于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有( )A. 王林和李明由于一件小事产生分歧,王林就对李明不满,故意在同学中造谣说李明曾在书店偷窃书籍B. 王某由于考试不及格,老师在班级队会上批评王某时说“你真笨,像蠢猪”C. 法院对犯罪分子公开审理D. 某校一学生寝室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本校师生所为,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们投票“选小偷”8、 某班级班主任想组织一次“民主测评会”,让学生不记名投票,在全班选出“最不受欢迎的同学”。若你是班级中的一员,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 )A. 按照班主任的要求认真填写选票B. 在选票上写上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认为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的同学的名字,这样还可以帮助他改正自身的缺点和毛病C. 向法院耆宿,请求法院给予刑罚处罚D. 即使劝阻班主任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有损班级同学的人格尊严,是一种违法行为11、某人到公司去应聘被拒绝,因为在他的档案中有一次考试作弊的记录。这件事告诉我们( )A. 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B. 肖像权对我们很重要C. 姓名权不能乱用D. 要珍惜自己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