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docx
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摘要:行业高校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行业性、独特性、专才性, 这使得行业高校劳动课程建设也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和实 践路径。本研究结合我国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从 价值意蕴、理论逻辑方面探讨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理论机理, 并从积极引导主体、充分尊重客体、多元打造介体、系统构建环体等 四个方面,提出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行业高校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行业高校是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全面推进劳动课程建设是保证行 业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目 标的关键。行业高校与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天然稳固的紧密联 系,为全面推进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无限动力和能量。这就需要行业 高校深刻把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理解推进劳动课程 建设的理论逻辑,系统规划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一、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一)凭行业而立德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爱岗敬业的行业创新型人才是 行业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具体表达。比方,局部粮食类高校在专业教 学过程中,突出粮食行业技术变革史和行业人员奋斗史所呈现出的使 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以此来激励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 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进而形成课堂授课与劳动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 使劳动课程建设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聚行业而固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开展之本。校企合作等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实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 就业能力的本科教育目标,又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最 新开展方向的紧密结合。比方,局部交通类高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 局,与企业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采用在校学习和“双导师 制”,创新“微学位模式”等方式,积极与行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接 互动。(三)借行业而融通行业高校鲜明的行业性特点使其具备较为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 科沉淀,但其在多学科协调融合开展方面具有明显缺乏。因此,局部 财经类高校积极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创新通专融合的人才培 养模式,既表达学科开展前沿,又融入通识教育理念,使劳动课程具 备通识教育的作用。(四)因行业而强特作为行业高校最大的优势和竞争力,特色优势学科群为行业高校 全面推进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扎实的行业资源和强化特色的行 业基础。比方,局部农林类高校在劳动课程建设中以服务乡村全面振 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结合学校历史积淀和行业优势,积极强 化农林行业特色、强化劳动课程特色。二、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第一,产教融合逻辑。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点, 劳动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推进行业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行业高校应主动构建学校、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三方共建的人才 培养平台,定期安排学生前往行业企业顶岗实习,或者邀请行业业务 骨干到校授课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一线情况,从而提高学生 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自觉,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第二,区域融合逻辑。行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结合更为紧 密,因此,行业高校要全面借助和有效利用地方区域的各类资源优势 推进劳动课程建设。行业高校要善于创造性地将区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肩负起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职 责,将其与学校育人建设紧密融合,寻找两者的最正确契合点,进一步 丰富育人载体,不断开展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高校开展逻辑。行业高校致力于培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与劳动课程建设在目标追求、路径选择、方法 设定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行业高校推进劳动课程建设,不仅是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出特色开展、提高高等教育 对接行业开展精准度的重要途径。第四,课程实现逻辑。专业劳动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 道,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充分发挥专业劳动课程在学科 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专业劳动课程把劳动教育同专业教育 紧密结合起来,把劳动价值教育同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表达 了劳动育人的方向和宗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专 业劳动教育的隐性课程,与专业劳动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劳 动育人的价值。三、行业高校推进劳勤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一)积极引导主体一是突出专业课程的劳动育人功能。高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 渗透性、生活性等特点,开发利用专业资源,涵盖校园文化、管理工 作、社团活动等,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渠道、新方式。例如,高校可以 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入生产一线,使学生 通过动手实践,深刻领悟职业标准、团队协作、工匠精神等。二是提 升劳动课程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要从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视角, 将劳动课程建设与行业教育有效结合,提高劳动课程的教学成效。例 如,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AI、VR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让学生体验现代化生产的场景,感受专业技能实际操作的魅力, 以此提高劳动课程的亲和力和说服力。(二)充分尊重客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那么。开展劳动课程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的原那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双方是独立 的、平等的,让学生充提供受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学 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比方,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根据劳动教 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分门类、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课 程目标。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 不仅要注重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效果,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喜爱程度和 心理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劳开工具 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活动。例如,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尽 可能要求学生采取团队合作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任务,淡化教 师主导。(三)多元打造介体一是教材选用要严谨。教材是劳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意 志的表达。行业高校应在选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集中专业骨干教 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课程教材。例如,农林类高校劳动课程教 材应以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实践为内容,结合当地农林生产特色,整 合校外场站基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支农帮 扶等内容编写乡土教材。二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合理。行业高校要结合 行业特点,科学设计各专业的劳动课程教学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劳 动教育的全课程、全过程、全领域。例如,本科一年级以基础理论为 主,二年级以劳动实践为主,三年级以专业实训为主,四年级以就业 创业为主,研究生以科研创新为主,分层分类、本研贯通。三是课程 教学方法要科学。行业高校可以利用贴近实践、贴近社会的办学优势,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传授启发统一,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达“润 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例如,行业高校可以成立“耕读会”,建立 耕读教育基地、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定点扶贫 和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服务性、创新性劳动实 践。(四)系统构建环体一是建立劳动教育运行制度。行业高校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规律, 出台严格的运行制度和工作计划,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例如,行 业高校可以成立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校劳动教育 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劳动教育的组织协调和争议仲裁等工作,定期 分析、研讨、解决劳动教育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完善劳动教 育投入机制。行业高校应统筹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加大人力物力财力 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培养劳动教育人才,全面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 究。例如,行业高校每年定期划拨劳动教育课程专项建设经费、课题 研究经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教育人才给予职称评审、绩效分配 倾斜,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鼓励二级学 院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劳动教育措施,成立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 落实系室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开发劳动教育评估系统。行 业高校应定期对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评估,认真分析评估结果,及时改 进劳动教育的缺乏。例如,在学生学习层面,将学生劳动实践完成情 况纳入学业预警考评范畴,催促学生如期完成规定学习内容;在学校 工作层面,将学生劳动教育纳入日常督导与学院年度考核,以督查促 落实,以督查促整改,确保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参考文献:1张振振.高校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实践路 径探究J.枣庄学院学报,2022 (6).2李帅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背景下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 探索仃.科技风,2022 (30).3朱文辉,许佳美.从分立窄化到固本创新:我国劳动教育的发 展历程与价值取向J.教师教育学报,2022 (6).责编:初心基金工程:2022年度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本科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与实践工程“高校经济学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事业教育的 课程融合路径研究”(编号:JMJY-202203) ;2022年度河南工业大 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程(编号:JXYJ2022024)作者简介:李治(1989),男,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 师,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