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病因病机精选PPT.ppt

    • 资源ID:47936515       资源大小:2.15M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病因病机精选PPT.ppt

    关于病因病机第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病因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询问病因询问病因2.辨证求因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辨证求因后进而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审因论治。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内经、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宋宋.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朱丹溪、王清任等。、朱丹溪、王清任等。概概 述述第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中医病因中医病因1.六淫六淫 2.七情七情 3.疠气疠气 4.饮食饮食 5.劳逸劳逸 6.痰饮痰饮7.瘀血瘀血 8.结石结石 9.外伤外伤 10.寄生虫寄生虫 11.药邪药邪 12.先天因素先天因素 13.医过等医过等西医病因西医病因1.生物病原: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如细菌、病毒、真菌等。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3.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4.营养因素: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如偏食、营养不良等。5.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如情绪、心理等。6.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如遗传病等。第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一节第一节 六淫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外感性: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2.季节性: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地区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4.相兼性:相兼性: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 热、风寒、寒湿等。热、风寒、寒湿等。5.转化性: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 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第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生五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所引起的病理反映。第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一、风一、风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轻扬开泄(浮越)病位在上病位在表头痛、鼻塞、咽痒。恶风、发热、汗出。善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主动动摇不定眩晕、抽搐、拘挛、角弓反张,两目上吊。为百病之长致病先导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第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组成: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第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二、寒二、寒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寒为阴邪寒证,伤阳气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形寒肢冷。凝 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产生疼痛局部冷痛,遇热缓解,遇冷加重收引腠理汗孔收缩恶寒、无汗、发热筋脉牵引拘急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寒者热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者热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第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重浊周身困重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粘滞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病程的缠绵性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趋下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三、湿三、湿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温药,升阳,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厚朴、半夏、桔梗、枳壳、栝楼、贝母、枇把叶之类。温药,升阳,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厚朴、半夏、桔梗、枳壳、栝楼、贝母、枇把叶之类。木来泻土,行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木来泻土,行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第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四、燥四、燥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温燥凉燥时间初秋深秋气候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结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证候燥而偏热(温燥证)燥而偏寒(凉燥证)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易伤肺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第1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方解方解苏叶(苏叶(15g15g)解肌发表,开宣肺气解肌发表,开宣肺气君君杏仁(杏仁(15g15g)宣肺止咳宣肺止咳前胡(前胡(15g15g)疏风降气,止咳化痰疏风降气,止咳化痰臣臣桔梗(桔梗(10g10g)枳壳(枳壳(10g10g)理气,一升一降,助君理气,一升一降,助君药苏叶、杏仁宣利肺气药苏叶、杏仁宣利肺气半夏(半夏(15g15g)理气祛湿化痰理气祛湿化痰佐佐橘皮(橘皮(10g10g)茯苓(茯苓(15g15g)臣臣杏苏散杏苏散第1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调和药性,合桔梗调和药性,合桔梗 清利咽喉清利咽喉甘草(甘草(5g5g)生姜(生姜(3 3片)片)大枣(大枣(4 4枚)枚)佐佐使使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轻宣凉燥,理肺化痰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功用功用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弦。功用功用第1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方解方解桑叶一钱(桑叶一钱(5g5g)轻宣燥热轻宣燥热君君杏仁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8g8g)宣利肺气,润肺止咳宣利肺气,润肺止咳豆豉一钱(豆豉一钱(5g5g)解表,助桑叶之功解表,助桑叶之功臣臣贝母一钱(贝母一钱(5g5g)沙参二钱(沙参二钱(10g10g)清热润肺化痰清热润肺化痰栀皮一钱(栀皮一钱(5g5g)清泄肺热清泄肺热佐佐梨皮一钱(梨皮一钱(5g5g)润肺止咳生津润肺止咳生津 清热润燥化痰清热润燥化痰桑杏汤桑杏汤第1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轻宣温燥轻宣温燥功用功用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浮数而右脉大主治主治第1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辛润药杏仁、桔梗、细辛、芥子、苏子、当归、石营蒲、远志等30余种,上燥:桑叶、杏仁、沙参、芦根、贝母、知母等中燥:麦冬、石解、花粉、玉竹、案皮、蔗浆等下燥:地黄、白芍、阿胶、龟板、鸡子黄某氏,心中烦热,正值经来而热渴不已,若潜肺气则大谬,应用复脉法,炙甘草、生地、阿胶、麦冬、枣仁、蔗浆第1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炎热灼燔为阳邪,实热证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炎上,症状多见于上部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易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倦乏力少气。易生风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热极生风)。易动血热迫血妄行,如吐血、咯血、衄血、尿血、皮肤发斑。易扰心神高热,狂躁,神昏,谵语,失眠。易致肿疡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五、热(火)邪五、热(火)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少火及壮火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少火及壮火的概念)第1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郁发之荆防败毒散,用于疮疡初起,兼有外感之腠理闭塞,邪热怫郁。方用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等解表取汗以散之,正取其“发”的作用。普济消毒饮用升麻、柴胡疏散上焦风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泻黄散用栀子清降胃火,用防风发散郁伏之火;清胃散用黄连清胃火,用升麻宣达郁遏火邪第1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六、暑邪六、暑邪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炎热为阳邪,实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升散上犯头目伤暑:头昏、目眩。上扰心神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腠理开泄多汗伤津耗气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多夹湿暑湿夹杂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腻。第1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为传统中成药,过去有丸剂,现在又有软胶囊。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法半夏、甘草等。解暑祛湿: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鲜藿香解暑力较强。和胃止呕: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配半夏、生姜治胃寒呕吐。芳香化浊: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症,常配砂仁、木香。第1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二节第二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的概念内涵七情的概念内涵七情的概念内涵七情的概念内涵 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对客观事物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体验。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病。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第2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在中医学中,七情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在中医学中,七情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1.七情属七情属“神神”的范畴。的范畴。2.七情是以心神为主导的,与五脏活动(气血)有关,是相互协七情是以心神为主导的,与五脏活动(气血)有关,是相互协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曰: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张介宾。张介宾类经类经:“故忧动于心则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志唯心所使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曰: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影响情志的变化。灵枢灵枢.本神本神曰: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则悲,实则笑不休”。3.七情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的结七情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果。第2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七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 若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导致内脏阴阳、气血等方面的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为“内伤七情内伤七情”。情志致病大致有以下条件:1.情志久蓄或反应太过是七情内伤的条件之一。情志久蓄或反应太过是七情内伤的条件之一。2.暴发性或积渐性情志变化是七情内伤的另一条件。暴发性或积渐性情志变化是七情内伤的另一条件。情志异常的病因情志异常的病因情志异常的病因情志异常的病因 外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个人处境及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外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个人处境及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响。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个体素质主要决定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性格陶冶、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当突发性的强烈刺激或长期持久的精神负担超过了机体对情志调节的灵敏阈时,就产生了七情病变,灵敏阈的高低标志着个体体质的差异性。第2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1.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皆从心而发 张介宾张介宾类经类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五志唯心所使也。”2.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 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3.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情志志异异常常引引起起的的变变证证、挟挟杂杂证证多多。如如暴暴怒怒伤伤肝肝,引引动动肝肝火火,火火盛盛伤伤阴阴,或或气气滞滞日日久久又又可可导导致致血血瘀瘀或或痰痰凝凝。情情志志病病变变有有虚虚实实之之分分。实实证证多多是是气气乱、痰火、瘀血等;虚证则是脏腑精、气血、津液的亏损。乱、痰火、瘀血等;虚证则是脏腑精、气血、津液的亏损。4.多发为情志病多发为情志病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第2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 情志疾病可以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也包括一些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具体而言,中医所论的情志疾病包括有:(一)七情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一)七情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在中医临床上常见之于郁证、厥证、脏躁、心悸、不寐、癫狂、痫病等。(二)七情(二)七情内伤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内伤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这种以形体症状为主的病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疾患,如:哮喘、噎膈、泄泻、阳痿、痛经等。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六淫、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但若病因以情志内伤为主,则归属于中医七情内伤的范畴。(三)由于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三)由于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一类疾病。如妇科常见的绝经前后诸证等。总之,中医七情致病的范围广泛,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第2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三节第三节 疠气、劳逸、饮食、疠气、劳逸、饮食、外伤、寄生虫外伤、寄生虫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大头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乱”、“鼠疫”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1.1.传染性强传染性强2.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1.1.气候反常气候反常2.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预防隔离工作不好4.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第2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劳逸失当劳逸失当过劳过劳过劳过劳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饥饱失常饥饱失常过逸过逸过逸过逸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房劳过度劳神过度劳神过度劳神过度劳神过度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劳力过度饮食偏嗜饮食偏嗜饮食不洁饮食不洁第2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外外 伤伤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全身、局部)烧烫伤、冻伤(全身、局部)化学伤、溺水、雷击伤、虫兽伤化学伤、溺水、雷击伤、虫兽伤寄生虫寄生虫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疟原虫、血吸虫等。疟原虫、血吸虫等。中医称寄生虫病为中医称寄生虫病为“虫积虫积”。第2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四节第四节 痰饮痰饮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新的病变,则为继发病因。用于机体,导致新的病变,则为继发病因。痰饮痰饮有形之痰有形之痰:实质性痰浊和水饮实质性痰浊和水饮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痰饮导致的特殊的是痰饮导致的特殊的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用治痰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用治痰饮方法能获得疗效。饮方法能获得疗效。第2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外感六淫饮食失宜饮食失宜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劳逸太过劳逸太过肺肺失宣降失宣降脾脾不健运不健运肾肾气化失司气化失司肝肝失疏泄失疏泄三焦三焦水道不利水道不利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气化不利伤及内脏伤及内脏津液代谢障碍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水液停滞 痰饮痰饮 痰饮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常、或七情内伤、或劳逸太过痰饮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常、或七情内伤、或劳逸太过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的气化功能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的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生成。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生成。第2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痰饮致病的病位痰饮致病的病位痰饮致病的病位痰饮致病的病位痰痰随气机的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随气机的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病位广泛。达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病位广泛。饮饮部 位主要病症饮停于肺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吐清稀痰液(支饮)饮在肠胃脘腹胀痛、肠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痰饮)饮在胸胁胸胁胀满、咳嗽引胁作痛(悬饮)饮溢肌肤水肿、身重无汗、尿少(溢饮)饮停腹中腹胀大如鼓、尿少、腹壁青筋显露(腹水)第3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致病特点主要病症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湿困中焦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痰聚于局部痰核、瘰疠、阴疽流注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咳喘、眩晕、瘰疠、胸痹、癫痫、流注、中风、痰核、阴疽易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失常的病证:精神不振,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多见滑腻舌苔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第3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五节第五节 瘀血瘀血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产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血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血液停滞于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而成为继发病因。液停滞于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而成为继发病因。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 瘀血形成的病因:包括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瘀血形成的病因:包括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太过,以及外伤等原因。逸太过,以及外伤等原因。第3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外邪外邪情志情志饮食饮食劳逸劳逸外伤外伤外伤外伤络伤血溢络伤血溢气虚气虚气不摄血气不摄血血热血热迫血妄行迫血妄行损伤机体损伤机体血离脉道,血离脉道,停积体内停积体内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1.1.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2.2.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3.3.血寒致瘀血寒致瘀血寒致瘀血寒致瘀 4.4.血热成瘀血热成瘀血热成瘀血热成瘀气虚气虚血行无力血行无力气滞气滞血行受阻血行受阻血寒血寒寒凝血滞寒凝血滞血热血热煎熬粘滞煎熬粘滞血行不畅血行不畅阻滞脏腑阻滞脏腑经络经络瘀瘀血血第3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第3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六节第六节 结石结石结石的概念结石的概念结石的概念结石的概念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理产物,称为结石。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形成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胆结石胆结石空腹食柿子空腹食柿子胃结石胃结石水质水质肾结石肾结石肝胆气郁,胆汁蕴结肝胆气郁,胆汁蕴结胆结石胆结石长期腹用钙、镁、铋等药物长期腹用钙、镁、铋等药物胃结石胃结石长期服用碱性药物,某些磺胺类药物长期服用碱性药物,某些磺胺类药物肾及膀胱结石肾及膀胱结石气机不利,湿热内生气机不利,湿热内生结石结石2.情志内伤情志内伤3.药物服用不当药物服用不当4.外感六淫,过度安逸外感六淫,过度安逸第3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特 点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临床上虽有肾结石,但更多见到胆结石、胃结石、膀胱结石。2.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多由湿热气血淤阻,日久煎熬而成;症状由结石的大小和停留的部位不同而不同。3.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与排泄;可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4.甚则发生绞痛一般可见到局部的胀痛、酸痛;若结石导致通道梗塞不通,可发生绞痛、冷汗淋漓、恶心呕吐。结石致病的特点结石致病的特点结石致病的特点结石致病的特点连钱草、车前子、忍冬藤、石韦、徐长卿、霍麦、滑石、冬葵子、木通连钱草、车前子、忍冬藤、石韦、徐长卿、霍麦、滑石、冬葵子、木通 第3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七节第七节 药邪、医过、先天因素药邪、医过、先天因素药药药药 邪邪邪邪用药过量用药过量炮制不当炮制不当配伍不当配伍不当用法不当用法不当1.多表现为中毒症状多表现为中毒症状2.发病急,病势易趋发病急,病势易趋 危重状态危重状态3.加重病情,变生它疾加重病情,变生它疾语言不妥语言不妥文字不规范文字不规范误治误治操作不当操作不当医医医医 过过过过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指人未出生前因父母体质或指人未出生前因父母体质或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病因。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病因。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某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某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的致病因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的致病因素。素。第3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第八章第八章 发病学说发病学说Theory of Occurrence of DiseaseTheory of Occurrence of DiseaseTheory of Occurrence of DiseaseTheory of Occurrence of Disease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临床发病类型中医临床发病类型第3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一节第一节 发病原理发病原理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的基本原理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3.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4.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第3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外感卫表证候等等。2.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疫疠病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和康复能力。能力和康复能力。正气的作用方式正气的作用方式:1.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2.2.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3.病后或虚弱状态时的自我修复病后或虚弱状态时的自我修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第4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邪气损正邪气损正1.导致机能失常导致机能失常2.造成形质损伤造成形质损伤3.改变个体体质特点改变个体体质特点正气抗邪正气抗邪1.抵御外邪抵御外邪2.驱邪外出驱邪外出3.自和康复自和康复4.影响证候类型影响证候类型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第4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气候、地域气候、地域2.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3.情志因素情志因素4.体质因素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体质系指形成于先天,体质系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第4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二节第二节 发病类型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感邪即发2.伏而后发伏而后发3.徐发徐发4.继发继发5.合病与并病合病与并病6.复发复发发病类型发病类型第4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感邪即发感邪即发感邪即发感邪即发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卒发”、“顿发顿发”。临床常见:临床常见:新感伤寒或温病新感伤寒或温病 疫疠致病疫疠致病 情志遽变情志遽变 毒物中毒毒物中毒伏而后发伏而后发伏而后发伏而后发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临床常见:临床常见:破伤风、狂犬病破伤风、狂犬病 伏暑、伏气温病伏暑、伏气温病徐徐徐徐 发发发发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临床常见:临床常见:外感湿邪外感湿邪 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第4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继继继继 发发发发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临床常见:临床常见:间日疟反复发作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继发疟母 病毒性肝炎失病毒性肝炎失 治误治治误治臌胀臌胀 糖尿病日久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等。目盲、坏疽等。合病与并病合病与并病合病与并病合病与并病合病是指两经和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临床见太阳少阳合病;合病是指两经和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临床见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临床常见气血两燔、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脘痛并发大出血等。胃脘痛并发大出血等。第4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复复复复 发发发发邪未尽除邪未尽除正虚正虚 未复未复诱发因素诱发因素复发复发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交替如胆结石如胆结石休止与复发交替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如哮喘疾病少愈及复发疾病少愈及复发多见较重的外感多见较重的外感热病如湿温热病如湿温第4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复感新邪复感新邪食复食复劳复劳复药复药复 气候、精神、气候、精神、地域等地域等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房室而致复发或房室而致复发病后用药不当病后用药不当复发的诱因复发的诱因复 发第4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第九章第九章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Theory of PathogenesisTheory of PathogenesisTheory of PathogenesisTheory of Pathogenesis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中医病机的概念中医病机的概念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基本病机内容基本病机内容 疾病的传变及其规律疾病的传变及其规律第4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一节第一节 病机学说概述病机学说概述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行康复的病理变化。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整体观整体观整体观整体观辩证观辩证观辩证观辩证观立足于整体联系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病第4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中医病机学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系统病机疾病传变疾病传变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形体官窍病机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化症状机理症状机理症状发生机理,包括全身症状症状发生机理,包括全身症状和各系统病变常见症状机理和各系统病变常见症状机理第5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二节第二节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虚实病机第5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实的病机实的病机邪气盛则实含义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特点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形成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表现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白虎汤:石膏一斤,碎白虎汤:石膏一斤,碎(50g),知母六两(,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甘草二两,炙炙(6g),粳米六合,粳米六合(9g)第5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虚的病机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含义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特点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形成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表现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八珍汤八珍汤第5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虚实真假(1)真虚假实)真虚假实(2)真实假虚)真实假虚第5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含义“虚”为病机本质,“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等假象。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含义“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形成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第5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二、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将息调养,方能康复。邪盛正虚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邪正相持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第5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三节第三节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

    注意事项

    本文(病因病机精选PPT.ppt)为本站会员(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