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模考考试题72.docx
2022年教师招聘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由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引起,与信息传递无关C.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答案】 B2. 【问题】 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决战,前秦大败。这场决战史称(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答案】 B3. 【问题】 下列曲目中不属于江南丝竹乐的是()。A.欢乐歌B.旱天雷C.三六D.行街【答案】 B4. 【问题】 嘎达梅林描述的是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英勇和顽强的精神,为后世很多文艺形式所引用。A.新疆B.内蒙古C.云南D.陕西【答案】 B5. 【问题】 下列生理过程中,不消耗ATP的一组是( )。A.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B.染色体的复制和运动C.C02还原和胰岛素分泌D.质壁分离和复原【答案】 D6. 【问题】 宋人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称为()。A.太常寺B.大乐署C.钧容直D.瓦舍【答案】 D7. 【问题】 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解二元一次方程,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 )。A.抽象思维B.直觉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答案】 D8. 【问题】 下列属于完全协和音程的是()。A.大二度B.大七度C.纯四度D.减五度【答案】 C9. 【问题】 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采集蚯蚓进行观察,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顺序最恰当的是()。A.B.C.D.【答案】 C10. 【问题】 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属于()。A.病原体B.抗原性物质C.抗体D.自身物质【答案】 B11. 【问题】 下列表述中,符合17世纪欧洲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伦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B.英国建立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C.西班牙获得了“还是马车夫”的称号D.法国颁布了航海条例【答案】 B12. 【问题】 班级活动的评估主要从班级活动的计划评估、班级活动的过程评估和班级活动的效果评估这三方面进行,评估要做到()。A.全面性、客观性和发展性B.全面性、自主性和发展性C.全面性、客观性和过程性D.整体性、客观性和发展性【答案】 A13. 【问题】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B.工矿业发展迅速C.耕地扩大,生态破坏D.畜牧业水平提高【答案】 C14. 【问题】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答案】 A15. 【问题】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学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氮不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B.缺硼会导致油菜只开花不结果实C.铁参与组成的血红蛋白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之一D.磷是组成NADPH及核糖等化合物的元素【答案】 B16. 【问题】 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A.纬度位置较低B.受西风影响较弱C.地势相对较高D.距地中海较近【答案】 B17. 【问题】 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蜜蜂B.青蛙C.蚯蚓D.蜗牛【答案】 B18. 【问题】 根据我国传统的八音分类,鼓属于()乐器。A.金音B.丝音C.竹音D.革音【答案】 D19. 【问题】 被称为“印度小提琴”的乐器是()。A.风笛B.萨朗吉C.卡曼贾D.排箫【答案】 B20. 【问题】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材料说明设置军机房的目的( )。A.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B.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C.军机房设置是为了加强西北的边防D.军机房设置是雍正为了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 C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来看,目前我国的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 )。A.基本行为规范教育B.基本道德品质教育C.爱国主义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答案】 ABCD2. 【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是( )。A.新生儿会吸吮妈妈的乳汁B.看到人手里拿着棍子,狗会害怕C.老鼠通过练习能够每次都通过最近路线走出迷宫D.皮肤突然遇到冷空气会起鸡皮疙瘩【答案】 BC3. 【问题】 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促进社会政治变革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D.人的培养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答案】 BCD4. 【问题】 以下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C.素质教育跟传统教育没有差别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E.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答案】 ABD5. 【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包括( )。A.教师应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B.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C.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D.教师是权威【答案】 ABC6. 【问题】 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C.脑、体劳动的分离D.教育经验的积累E.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答案】 ABC7. 【问题】 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应当承担责任的选项是( )。A.学生董某在体育课时猝死,经法医鉴定为脑部血管瘤破裂所致B.学生吴某、胡某在宿舍发生冲突,吴某用凳子将胡某砸成重伤C.学生董某踢球击中教学楼外墙,致使外墙砖脱落砸伤路过的郭某D.学生课间在教学楼道嬉戏,张某失足坠楼受伤【答案】 BCD8. 【问题】 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包括( )A.分析和准备阶段B.搜索阶段C.加工阶段D.观察阶段E.理解阶段【答案】 ABC9. 【问题】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A.教育的自身状况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E.气候条件【答案】 ABCD10. 【问题】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具有最佳动机水平,而且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表现为( )。A.在低难度任务中,处于较高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B.在中等难度任务中,处于中等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C.在高难度任务中,处于较低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D.在高难度任务中,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工作效率无关【答案】 ABC11. 【问题】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学原则之一。直观手段种类繁多,分为(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实体直观【答案】 ABC12. 【问题】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A.时限性B.具体性C.预测性D.实际性【答案】 ABC13. 【问题】 印象形成效应有(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E.远近效应【答案】 ABCD14. 【问题】 小毛的妈妈经常为孩子急得哭:小毛迷上了游戏机,一次,一次,又一次,妈妈把小毛从游戏机房拽回来;一次,一次,又一次,小毛挡不住游戏机的诱惑,偷偷溜进游戏机房。急得没法子,小毛妈妈只得每天提前到校接小毛,督促他回家看书做作业,双休日更是形影不离。A.孩子没有去玩游戏机了,小毛妈妈的做法起到了效果B.小毛妈妈的做法使得小毛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习上C.游戏机动感强烈,内容新奇多变,小毛妈妈不应阻止小毛玩游戏机D.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转过来,成绩可能并不会有所提高E.小毛妈妈用心良苦,她的做法值得其他家长学习【答案】 ABC15. 【问题】 做好个别学生教育的一般要求有( )A.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B.热爱和尊重学生,促其转化C.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逐步提高D.自我剖析,制定措施,接受监督E.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答案】 ABCD16. 【问题】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分为()。A.原型操作B.原型内化C.原型定向D.原型整合E.原型同化【答案】 ABC17. 【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 )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B.加大环境保护力度C.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D.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 ABC18. 【问题】 人本主义对有意义学习的理解是( )A.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B.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C.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等发生变化D.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E.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答案】 ABCD19. 【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A.这种做法虽然违背记忆规律,但有时也是迫不得已,也是行之有效的B.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C.这种做法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D.“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下一步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E.这种做法影响了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了一些心理障碍【答案】 BC20. 【问题】 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E.在教学中应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答案】 AB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研读音乐案例春的教学过程,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此课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法?其教学的核心授课内容是属于哪一个领域?并阐述具体体现在该领域的哪些方面?教学过程:师:研读音乐案例春的教学过程。生:雨声、鸟的叫声、流水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等等。(学生模仿)师: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仿佛真的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刚才大家模仿了鸟的叫声,你们想听听真实的鸟的叫声吗?(放鸟的叫声的录音)你们都听出了什么鸟在叫?生:杜鹃、燕师:听这段唢呐曲,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唢呐曲百鸟朝风片段)生:用喷呐模仿的鸟的叫声,我们仿佛看到许多小鸟在自由地歌唱的热闹场面。师:作曲家经常用乐器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想象。你再听听这段音乐,你又听出了什么?【答案】(1)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案例中教师注重了方法的渗透,使用多媒体,一步步引导设问,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使用了欣赏法、谈话法,趣味-愉快教学法:注重课堂趣味,为学生制作愉悦体验;探究-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答疑、归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法主要体现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方面。具体体现在此案例中为:学生从模仿到听辨、想象,主要使用了聆听体验、激发想象、动作模仿、探究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从初步从初步感受到深入体验,完全把自己带入到音乐的世界,而且还会把这样的一种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其他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2)根据案例可知,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属于感受与欣赏领域(3)感受与欣赏领域(79年级)的内容(学生根据感受与欣赏的内容要求,结合课例内容扩展答题)?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加深对人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出各类人声和常见乐器的音色特点。?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2.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也没有学过教育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请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答案】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一样可以进行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解释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从实践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教育实践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育理论,这些教育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3. 天天,男,小学一年级新生,身体健康,于是前来求助心理老师。1.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6分)2.简述当前小学新生的表现和原因。(6分)【答案】1.小学生因自身、家庭、学前教育学校及社会因素等影响,常出现入学适应困难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作为心理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入学适应心理辅导:(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可以通过谈话、参观学校、组织游戏等打消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陌生感。(2)引领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的学生家庭成长经历、性格给予不同的单独辅导。2.(1)小学生不适应的表现有:儿童的生活由“以玩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从而产生了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对儿童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从而产生了不适应学校集体生活的困难:上学后人际关系变化,从而产生了不适应校园人际关系的困难。(2)小学新生不适应的原因有:小学生自身的因素:身心发展不均衡等:家庭的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前教育的因素: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学校因素:教师只关注传授知识,没有启蒙心理;社会因素:现代城市的单元化,缺少群体同伴生活4. 户外活动时,思遥举着一个法国梧桐树结的种子跑过来:“李老师,我捡了一个这个。”显然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时很多孩子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哎,这是什么呀?”“我摸摸。”“梧桐果”被传来传去,“真扎手。”“那么硬。”“我还以为它的毛是软软的呢,原来那么硬!”看到孩子们对“梧桐果”的兴趣浓厚,于是李老师就问:“谁认识这是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多数孩子。李老师又问思遥:“你在哪捡的?”他马上跑到梧桐树下,“在这儿。”孩子们抬起头,“树上还有那么多呢。”“这是法国梧桐树。”“我猜是梧桐果。”“李老师,它能吃吗?”李老师笑笑没回答,转向其他的孩子说:“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旁边的张照宝说:“能吃,它像荔枝一样,里面有肉。”“不对,里面是空的。”“不对,准和粟子一样,它的皮能剥开。”孩子们充分运用生活经验猜测着,李老师接着说:“李老师也不知道能不能吃,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的,那应该怎么办呢?”“把它掰开看看不就行了吗?”“行,那就请你帮我们掰开看看吧!”“梧桐果”被孩子们用手指弄开,“哇,是什么呀?那么多毛毛。”“是小伞兵。”“对,跟蒲公英似的。”“是种子,是种子!”孩子们兴奋地喊了起来。李老师笑了:“这回你们知道了吧,这是什么呀?”“是梧桐树种子。”很多孩子捏几粒小种子四散走开,他们那么认真地将这些小种子放在操场四周的土地上。他们一定在期待着它能长出小树苗来!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在教育组织指导策略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2)请对李老师的教育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行简要分析与说明。【答案】(1)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作出相关的规定,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方面: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方面)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感官一动作一探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交流一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在教育组织指导策略方面: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2)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幼儿教育中“不要依据成人的经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然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要注意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操作,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案例中李老师让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经验出发,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一步步地探索、学习。美国幼教专家卡洛科贝尔在生成课程一书的前言中谈到:“生成”就是强调课程计划必须是从孩子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孩子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它提醒我们孩子的自发性需要一个他们能够自由活动和学习的空间。在案例中,李老师利用儿童自己发现的“梧桐果”引导儿童从自己的兴趣中寻找答案,让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效地与教育目标的对接,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将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扩大教育的时空观。在本案例中,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但是儿童没有见过的“梧桐果”出发,引导儿童探索、发现,最终让儿童自己发现这是梧桐的种子,激发了儿童的探究欲望和认识不同事物的兴趣。把儿童的一日生活与教育目的联系在一起。5. 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只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要求: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条理清晰,不超过400字。【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学业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只是是否努力。(1)为了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其中,努力是唯一的可控的因素,所以当学生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到成功。(2)但是只做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是当学生已经付出十分努力但是仍然无法成功的时候。所以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外,也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归因。比如将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那么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变,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然后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掌握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综上,此观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