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省教师资格高分题型.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下列四种生物中,哪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种的细胞有明显区别 ()A.酵母菌B.乳酸菌C.青霉菌D.蘑菇【答案】 B2. 【问题】 眼是人和动物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觉器官,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A.角膜B.巩膜C.视网膜D.脉络膜【答案】 C3. 【问题】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衰老就会产生癌变B.细胞衰老,其形态萎缩C.细胞凋亡对个体发育有利D.细胞凋亡有特异蛋白合成【答案】 A4. 【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其代表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教育学讲授纲要【答案】 A5. 【问题】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具有()。A.群落结构层次简单B.抗干扰能力强C.矿物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答案】 B6. 【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中提到生物课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这一表述符合下列哪一条课程理念 ()。A.倡导探究性学习B.与现实生活的联系C.面向全体学生D.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答案】 C7. 【问题】 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B.棉花的保蕾保铃C.人工培育无子辣椒D.促进香蕉成熟【答案】 D8. 【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答案】 C9. 【问题】 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体现出来的。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内容D.教科书【答案】 A10. 【问题】 学期结束前,教师为总结生物学教学拟定了详细计划,对学生本年级所学生物学内容进行了测验考试,这样的考试属于()。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配置性评价【答案】 A11. 【问题】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种植物激素协调控制植物生长发育B.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C.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D.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答案】 C12. 【问题】 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O2B.只要提供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D13. 【问题】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动物的行为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B.动物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C.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有重要作用D.捕捉老鼠是动物的学习行为【答案】 B14. 【问题】 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答案】 C15. 【问题】 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求知欲【答案】 C16. 【问题】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描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组织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出现稳定性差异C.老年人白发与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有关D.细胞凋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答案】 A17. 【问题】 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原则。A.启发性B.直观性C.因材施教D.巩固性【答案】 C18. 【问题】 细胞内含C、H、0、N、P五种元素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A.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C.催化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D.参与光合作用【答案】 A19. 【问题】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叙述中与蛋白质无关的是()。A.溶酶体处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侵入的一般病毒B.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血液循环引起靶细胞作出反应C.细胞核实现对细胞质中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作用D.甲基绿和吡罗红进入盐酸处理后的口腔上皮细胞【答案】 D20. 【问题】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答案】 A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变式就是不同形式的或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A.直观材料B.丰富资料C.事例D.事物原貌E.客观过程【答案】 AC2. 【问题】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包括()A.系统分析模式B.过程模式C.手段模式D.目标模式E.内容模式【答案】 ABD3. 【问题】 巴甫洛夫提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A.消退律B.效果律C.练习律D.泛化与分化律E: 准备律【答案】 AD4. 【问题】 教学的社会环境包括( )。A.课堂纪律B.课堂气氛C.教学设施D.师生关系E.同学关系【答案】 ABD5. 【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是促进个体的德性社会化的活动。A.思想B.政治C.情感D.道德品质E.智力【答案】 ABD6. 【问题】 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B.信息传递C.控制D.激励E.情感交流【答案】 BCD7. 【问题】 学生间的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 )A.场独立与场依存B.自我型和开放型C.深思型与冲动型D.辅合型与发散型E.安静与兴奋【答案】 ACD8. 【问题】 研宄发现,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A.攻击B.恐怖C.焦虑D.退缩E.自杀【答案】 ABCD9. 【问题】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答案】 ABC10. 【问题】 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体现在(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答案】 CD11. 【问题】 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A.“博学之”B.“审问之”C.“慎思之”D.“明辨之”E.“笃行之”【答案】 ABCD12. 【问题】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A.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B.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C.1911 年中华民国宪法D.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答案】 AB13. 【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专有的权利有( )A.获得公正评价权B.申诉权C.免试入学权D.就近入学权E.不交学费权【答案】 CD14. 【问题】 学生迁移的基因理论有( )。A.形式训练说B.奥苏伯尔的认知观C.经验类化说D.相同要素说【答案】 ABCD15. 【问题】 根据课程的管理制度或制定者,可将课程分为()。A.国家课程B.核心课程C.地方课程D.学校课程E.广域课程【答案】 ACD16. 【问题】 发展性心理教育主要是()A.提高性的B.矫正性的C.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D.面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E.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答案】 AC17. 【问题】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作用表现在( )。A.强制作用B.导向作用C.激励作用D.评价作用【答案】 BCD18. 【问题】 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A.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B.课外活动也能在校内进行C.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属于课外活动D.课外活动是近代学校才出现的教育活动E.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答案】 AB19. 【问题】 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A.模块说B.整体说C.机能系统说D.定位说E.模板说【答案】 ABCD20. 【问题】 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包括。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E.调节策略【答案】 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恍撞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擁香烟熏黄了,便严*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些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麵対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叫工友挎自己所有的烟取来,当众销毁,还打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職说:.从此版,我与渚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答案】【卢璟原创范文】树立正确教师观,为人师表做榜样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成才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典范。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点】教师不仅是教学目的的贯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才,关键因素是教师。张伯苓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他指出:“任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当他劝告学生戒烟而被责难时,立刻当众销毁自己所有的吕宋烟,还折断使用多年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之后果然言而有信,成为戒烟的榜样。正是他的为人师表,才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民办教育卓有建树的典范,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个上课迟到,学生作业不及时批改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一个像范跑跑那样在危险时刻只顾自己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白爱岗敬业的道理?一个沉迷于有偿家教、把出售知识当作本职的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师德的高尚?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处处是学生的模范,事事是学生的榜样。【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幼儿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在幼师选拔和评价中,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人才选拔标准,把像母亲一般爱每个孩子的优秀毕业生吸收到幼师队伍中来;注重锻炼培养,在保教工作中培养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加强制度建设,在幼儿园考核体系中,把道德作为首要的考核标准,以科学的方式监督考核。【联】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完美无缺、值得依赖的人,是仁慈善良、温柔和蔼的人。让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为人师表,给这些幼苗一个充满阳光的花园,一个充满爱心的园丁,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总】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导语洞庭湖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扬,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答案】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闪耀着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从古至今,也有很多名人志士都拥有先忧后乐的抱负。宋代的岳飞为了收复失地,用生命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意义。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只身一人,与元军谈判,结果不幸被俘,但他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诗篇。李大钊、刘胡兰、孙中山他们的名字将永垂青史。历史上也有很多相似意义的名言。如“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作为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吗今天的刻苦学习不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吗在班集体中,我们也应培养并具备“先班级之忧而忧,后班级之乐而乐”的意识。3. 案例:一节音乐公开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老师非常投入地描绘着音乐之美。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一个男生说。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还是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氛围,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节课是公开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人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这位老师也能让课堂保持者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井有条的。但是在这井井有条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枯燥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中,做法欠妥。在学生进行提出不喜欢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并未作出回应,而是选择忽略不和谐的声音继续开展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灵活应对这类教学事件,充分发挥才能,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解决问题,如充分听取学生的异议,并与学生展开一场音乐之美的讨论,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4.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学生:运动非常剧烈。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学生:一致。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生:不会。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生:当然会躲。师:为什么生:因为铅球太重了。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因为速度不一样。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即p=m。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5. 传统教学具有注重预设,忽视课堂生成的倾向。新课程教学主张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生成,引导生成,强调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教师,或忽视生成,或回避生成,或压制生成,从而把生成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或是让生成“花自飘零水自流”。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堂生成也要坚持建构主义的指导,对生成的引导、利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生成的建构过程。一教师教学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就教材涉及到的反腐败问题,师生共同列举了一些干部收受贿赂的事例。突然,一位学生在下面嘀咕:“当干部没有好下场!”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某机关一位干部违法了,某镇一个镇长被判了,某学校一位校长被撤职了教师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立刻土崩瓦解,课堂陷入了混乱。而此时教师却无奈地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嘛,毕竟还有很多好干部。请根据建构主义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不当之处。【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理论既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案例中教师的“模糊”做法,实际上是规避了教师的责任。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求知的促进者,进步的指导者,成长的引路人。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我们不能含糊,不能回避,而应当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价值引领,不能让良好的教育契机丧失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