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研究课题方案.doc
-
资源ID:48060240
资源大小:12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研究课题方案.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研究课题方案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研究课题方案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研究课题方案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 李娟一、 问题的提出:平时我们在参加培训听课时,一般都是新授课,新授课每一节都上得都很精彩,学生学得也很有趣,可是一到了练习课,就不那么热闹了,学生学得也没有多少兴趣了,听课也没听头,“练习课到底应该怎么设计?”尤其是“计算类的练习课”又该怎么设计?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计算类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课堂听课中发现部分老师对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经常会呈现很多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先做,再核对。一题完成了接着又是这样,学生就是不断的去练,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就可以了。有时也会设计成闯关的形式,有时制做一些精美的课件和图片,课堂上看起来也挺热闹的,但还是觉的学生练了再练,练的有点累。总体来说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主要存在这样几种问题:(1)欠火候。注重了情景,忽视了知识的整理、建构和内化缺乏知识的梳理指导、方法的提升,也就是缺乏思维价值内涵。(2)少佐料。重视了知识线索,但忽视了生活应用缺乏生活问题的支撑,也就是缺少数学的应用价值。(3)层次不清楚。没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教学。(4) 针对性不强。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一刀切”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上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两个原因,那就是:一,我们对计算类练习课的功能特点认识不够,导致我们对计算类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还不到位;二,对计算类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计算类练习课设计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计算类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计算类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找到一条提高数学计算类练习课有效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操作程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 课题的界定练习课:练习课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练习课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为主要任务,起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作用。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设计:许多专家对教学设计下过不少定义,比较权威的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解到过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即对教什么、怎么教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包含如下基本要素:(1) 分析教学对象,即学生;(2) 制定教学目标;(3) 选用教学方法(媒体);(4 ) 开展教学评价。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2、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机械地学习是一种低效的学习。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4、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9-11岁,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5、新课程理念。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共同成长”。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有效练习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设计的创新。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方式和方法,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计算类的练习课的设计的既简单又实在,趣味性浓,数学味足,将数形很好的结合,让在学生练习课中不断的观察,探索,计算,思维含量重,把计算课上的厚重。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有效设计。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让老师爱上计算类练习公开课。从而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本课题研究着重从1、备课中教师如何进行计算类练习课的优化设计研究。优化计算类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设计好计算类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设计计算类练习要注意: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由易到难,呈现题组;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2、开展教材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计算练习的应用价值研究。“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使它更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3、开展低效计算类练习课教学的对应策略研究。对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针对无效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五、研究对象、研究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1、研究对象:四年级两个班学生,每个班有54人。四年级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2、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组建有校级领导亲自参与、负责、主持和学校骨干数学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把教学重点放到教育科研上来,使教学工作在研究状态下进行,使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研究方法:(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探索,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的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计算类练习课教学的现状,总结、推广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创造的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3、研究实施步骤(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确定课题,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的内涵及研究原则。(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个案分析、行动研究,收集典型案例,研究小学数学计算类练习课的设计的具体策略。(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论文交流,形成研究报告,接受课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