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4820074
资源大小:19.4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本曲。2.学习古诗词思乡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3.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与赏析,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本曲。2.学习古诗词思乡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与赏析,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诵读导入)最近读书时,老师发现了几首很有特色的诗,想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定学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悲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天涯客里秋容晚。妖红聊戏思乡眼。一朵醉深妆。羞渠照鬓霜。找一找这四首诗的不同点:出自不同朝代,是不同文学体裁。那么有共同点吗:有同样的情感思乡。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文人雅士所热衷抒发的主流情感。为什么呢?古人由于战乱频繁、仕途坎坷等原因,再加上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此感时触景,引发远人思乡、闺中怀人、思念亲友之情。今天,我们就从元曲天净沙.秋思中来感受这种亘古不变的愁思。这是一首元曲,由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作。二、新授1.读标题,识体裁(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2)“天净沙”是曲牌名、中间的小圆点是连接符号,“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揭示诗歌主要内容。(3)总结思乡诗标题特点:多含 “客” “泊”“旅”“月”“忆”“思”等能够体现漂泊行旅、客居思乡之意的词语或有 “中秋”“重阳” “除夕”等古代节日名。2.读曲子,识情感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名篇,被称为“秋思之祖”。它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成就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探讨。(1)自由诵读先请你自由地诵读几遍,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读准字音,并读得流利。(2)你从哪一个句子最能感受思乡之情呢?明确:最后一句,作者直抒胸臆(板书),用“断肠”来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孤苦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3)插入作者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4)读出情感将这种情感融入进去,再深情地将小令齐读一遍。(二)找意象,品意境1.读景物诗人是如何铺垫这种情感的呢,来看一组图。注:判断时,每擦出一个景物就对该景物进行描绘。总结:诗人通过10种景物的堆叠来铺垫和抒发这种断肠之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明意象这种能够寄托人的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情感的抒发需要借助意象,而我们的思乡一般具有这样的一些典型意象:重阳、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枯藤、日暮、鸟归、子规、杨柳、花落等。3.看图背诗根据这幅画面,咱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小令。4.描画面刚刚咱们根据别人的画来背诵了这首小令,其实我们也可以以文字为画,让别人看到我们用文字描绘出的画面,就能想起这首小令来。大家分为三个小组,各组负责一句的画面描绘。(学生分组描绘画面,做展示。)5.谈感受前两组描绘完画面时,大家的感受如何?后一组呢?明确:前两组描绘的景物是萧条昏暗的,而后一组描绘的景物是清新安适的。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板书)的手法,两边分别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将两幅画面进行对比,来突出地表现了对家的眷恋以及对漂泊的厌倦。6.明修饰词作用假设今天,马致远不是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游子,而是衣锦还乡的高官,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一一替换词语,创造一首崭新的诗,由此更深地体会和感受写景时修饰词的表情作用。)三、总结提升1.这首小令的主题是思乡。回顾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呢?                    借景抒情抒情方式 :                    直抒胸臆2.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羁旅思乡诗,再来复习一下,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这首思乡小令的?明确:标题、意象、抒情方式。3.练习小游戏:从标题、诗句、意象三方面出示诗句,请学生判定哪些属于思乡诗。在今后的思乡诗学习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分析和学习。四、熟读成诵在背诵中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