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温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37640.docx

    • 资源ID:48205689       资源大小:52.21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温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37640.docx

    温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一、前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定和实施我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指导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重大信息化工程决策水平,促进我市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目录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参照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导则,特制订温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温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引导下编制的温州市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是规范和指导今后五年(即2006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概况“十五”以来,我市抓住全球信息化的机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2001年初所启动的温州数码城建设项目,在推进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温州市为“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城市”。为了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总体成本、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温州市政府于2003年制订出台了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并成为指导温州市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着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几年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产业稳步发展,信息化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十五”信息化建设现状。1. 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五”以来,我市建成覆盖全市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接入灵活、多样便利的信息基础传输网络,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共同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铺设通信网、计算机网光缆超过48万芯公里,全市出口带宽增至56.1G。全市拥有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容量478.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5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8.3万户,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63.8部/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04.5部/百户,互联网注册用户84.76万户(其中宽带用户57.7万户),2005年全市电信业务运营收入67.2亿元;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4、97.6,有线电视用户达115.3万户;城市每百户拥有计算机75.0台,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0.8台。目前我市的网络传输能力、互联网和电话用户数、计算机拥有量均处于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2. 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启动,建设力度逐步加大,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间最后两年市级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近2亿元。市本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成,门户网站开通并投入使用,一些部门的业务系统、办公系统相继建成。全市各县(市、区)启动电子政务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先后开通。市、县政府门户网站与以往相比,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实用性有所增强,更加突出文件查询、表格下载、群众意见反馈等功能,促进了政务公开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化系统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其中公安、教育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分别被列为公安部、教育部全国信息化示范单位。市政府门户网站在2004年度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排名中,列地市级第5名。市本级、鹿城区、苍南县、乐清市等电子政务工程被列入了省“百亿信息化工程数字城市项目”。3. 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初见成效。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改善社会公众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我市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城市居民信息化意识和水平逐步提高;确立了一批信息化试点社区;社保信息系统第一期建成;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全面铺开。初步建成温州农网,让农民以较低的费用,通过手机和信息电话上网获取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并可发布自己的产品供货信息,为信息下乡增添了新的渠道。信息化在金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广泛、便利的信息化应用服务。4.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随着我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意识普遍增强。一大批企业率先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获得了良好的效益。有相当一批企业在信息化硬件、应用软件投入的水平和数量上情况较好,已开始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中部分大型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企业进入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组织评选的“2004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到2005年底,共培育了73家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23家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9个行业中心。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性逐步提高,加大了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最新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规模以上企业中,49%的企业建立了内部网,87.34%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37.97%的企业建设了电子商务系统。5. 信息产业稳步发展。(1)信息产业制造业。“十五”以来,我市信息产业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开拓能力强等优势,在产业规模扩大与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以轻工业为主、电子基础比较薄弱的温州,信息产业制造业已开始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信息产业制造业规模稳步增长,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提高,成为我市工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产业制造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42.1亿元,增长20.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8;完成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7.8%;实现利税总额23.4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信息产业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在乐清的虹桥镇及周边区域,形成了以联接器、开关、电子元器件、接插件等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产业,年产值48亿多元;在乐清的柳市、白象镇,以电力电子设备产品为代表的智能电器设备制造产业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传统的低压电器生产向智能、高压电器转型的企业逐渐增多,智能电器设备产出在当地工业产值中的比例逐年增大;在市区、瑞安及平阳,以智能点钞机、验钞仪、指纹鉴伪仪及金融防盗安全设备为主导产品的智能金融设备制造产业开始形成,产品开始打入欧美市场;企业数量占全国同类企业的近一半,2005年销售收入达15亿多元。在温州市区,以数字交换设备、光交换设备和通信附属设备为主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骨干企业,2005年总计完成销售收入4亿元;在瑞安、乐清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汽车电子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大型传统行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汽车电子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并抓住我国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机遇,迅速介入汽车电子领域,现已研发生产出多种汽车电子产品,并开始打入中低端市场;分布在苍南县和乐清市的电子机电产品和电子仪表制造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70多亿元,主导产品有光纤、光缆、微特电机和智能仪表等。产品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十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制造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和产业开发计划等立项或资助的重大项目10多项,获得省级科技产业化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等立项或资助的项目数十项,获得省级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近10家,完成各级新产品开发项目上百项。在积极引导企业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设立了“温州市软件及信息产业制造业专项资金”。企业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开始起步。(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五”期间,我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了平稳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300多家从事计算机系统销售、集成、软件开发企业,从业人员近5000人。一些系统集成和软件企业正在成长壮大,目前全市共有以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50余家,已认证软件企业18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包括智能化管理软件、监控软件、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等,其中有的软件企业的产品已在某些行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得到了应用行业的好评。2005年,我市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达1.5亿元,已登记软件86项。由于这几年我市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稳步发展,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IT企业入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网络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增值服务业发展迅猛,网络游戏服务业异军突起,如游戏茶苑网站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在国内同类游戏网站排名中名列前茅。以通信服务为主、软件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为新增长点的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73.5亿元,实现增加值59.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9%。6. 信息安全保障积极推进。我市在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加强对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了温州市数字证书分中心,制定了数字温州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实施“数字温州”、“信用温州”和“平安温州”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安全保障与指导规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以来,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和IT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IT专业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等共性问题外,主要还表现为;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受条块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信息共享机制、公共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建设尚未启动,政府信息的公享化水平还较低,影响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制约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的服务性和公众参与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目前电子政务服务项目偏少,服务的范围、对象不广,互动性、便利性、实用性差,各政府网站间缺乏协同机制,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无法真正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属各单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应用系统软件和数据库,但由于有些单位的软件是由其上级提供,相应的数据也归其上级主管部门管辖,除了查询和提交某些数据,没有其他使用权限,或者由于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等原因,使得目前相当多部门拥有的数据虽然是相互关联的,却不能互相共享,造成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已经成为温州市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所在,高度重视公共数据库建设是当前的首要问题。2. 社区、农村信息化起步晚,应用水平低。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和最基层的单位,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涉及计划生育、人口(治安)管理、劳动保障、低保就业、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医疗保健、商业金融、交通旅游等,点多面广,有迫切的信息化服务需求,急需一个通用而又能很好解决社区工作问题的应用系统,但目前由于资金、体制等原因,对社区信息化的重视和落实程度还不够。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差,特别是偏僻的农村几乎是信息化的空白点。从近几年温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统计数据来看,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就学校的计算机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而言,一些农村地区学校仅为市直属学校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3. 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由于意识、资金、技术等因素,量大面广的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规模以上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造成了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盲目上马,缺少“第三方”的监理,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在信息系统工程完成后,也没有科学定量的评测标准,难做评价和验收。4. 信息产业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优势尚不明显。我市信息产业制造业中小企业居多,列入省统计局统计范围内的441家规模以上信息产业制造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0多家,大部分企业的年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下,规模效益较差。主导产业只是初具雏形,缺乏核心优势和集聚效应。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值与销售收入在我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过低,其产品在市场上还不具备足够的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还未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集聚一批中小企业的特色产业链与市场链。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及出口能力弱。信息产业制造业中,高技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在全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年工业总产值中,以电子接插件、线束、电子开关和微特电机等为主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机电产品就占了65%,智能仪器仪表等整机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产品几乎为零。一些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低档产品、同构产品、低价竞争的局面。个别制造企业还由于长期技术储备不足,导致生产滑波,甚至出现亏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出口能力弱,2005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8.6亿元,只占到行业产值的11.8%。出口产品中,以配套产品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类产品明显偏少。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自主产品研发能力弱,缺乏为推进信息制造产业发展作强有力支撑的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地方高校在信息制造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国内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间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受生产要素制约,引进项目严重不足。受整体产业布局和土地、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约束和影响,我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基本上以本地企业为主,在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或重大合作项目方面尚无大的突破,与长三角经济圈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5. 软件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有待改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和竞争力薄弱。目前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资产在5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主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单位占了绝大多数,并且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缺少政府的大力支持,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软件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为中小软件企业研发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以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战略任务,从有利于温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有序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瞄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坚持创新与务实结合,建设与整合并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推动体制创新,力求信息化建设有新突破;以信息产业园区和软件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上新台阶;发挥信息化在温州现代化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战略推动作用,为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二)发展原则。1.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实施中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系统的整体设计,强调系统的集成性和开放性,留有合理的扩展空间,同时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2. 坚持“超前”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快发展,既要密切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紧跟国际信息化的进程,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又要立足我市实际,兼顾各个行业,紧密结合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采取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从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有限目标,坚持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不盲目求新求高,重在应用,讲求实效。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体制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同时,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产业化机制。4. 坚持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加强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秩序、人才引进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服务作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坚持整合资源与发展优势信息产业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互动发展、信息共享和市场推动,努力发掘本地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互为配套的产业链,有效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迅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使信息技术加快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6. 坚持推进信息化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市民、强化服务。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信息化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形成完整的温州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构架,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信息产业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1. 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促进电话网、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业务融合,打造高效、便捷、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宽带点播等业务广泛应用。在市区及发达的城镇,建成高速传输、光纤到户的信息网络,在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城镇,实现网络覆盖面到自然村。信息化水平主要指标达到:互联网用户达200万户,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达100%,全市出口带宽增至120G,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户210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户260部,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120套以上电视节目,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00台以上,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30台以上。2. 政府信息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办公的电子化,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主要载体,网上服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电子化办公成为政府办公的主要手段,公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基础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基本完成,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业务整合和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发挥支持作用,基本建成全市电子政务框架体系,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改善与加强。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政府服务。到“十一五”期末,政府网站将成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渠道,70以上的政府服务项目要在网上实现,政府网上服务能明显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公务人员提供高效易用的电子化工作环境。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到所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机构;至2010年,80以上的市级政府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90以上的公务人员能熟练使用电子化办公系统,明显提高工作效率。3. 社区、农村信息化。建立遍布主要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的综合信息服务终端,为公众生活提供更加便捷、丰富和富有乐趣的信息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温州农村信息网络,根据需求不断开发、推广新的应用系统,不断丰富农村信息化应用;让城市优质的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通过网络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的信息家电拥有率逐年提高,市区及主要城镇中等以上收入家庭基本普及计算机,建设社区宽带网,逐步推行光纤网络到户。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效显著,全社会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数字化。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网上教育、网上图书馆、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娱乐、影视点播、日常生活等各种网络服务不断增加和完善,大力推广市民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居民各个方面的需要;大力推广住宅和小区智能化管理,开发各类居民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区数字化管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广运用农业设施自控技术,加快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完善覆盖全市的温州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光纤网络宽带到乡镇,各种终端到农户;整合各种涉农网络资源,统一建立全市农业科技、市场、政策、气象、水文、资源、环境、病虫害等专业数据库,使信息化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4. 企业信息化。根据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思路,确保我市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至“十一五”期末,具体目标为:省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和50%以上市重点骨干企业、10%左右中型企业、少数有条件的规模以上小型企业达到高级信息化水平。90%以上的市重点骨干企业、50%以上中型企业、10%以上小型企业达到中级信息化水平。所有中型企业、50%左右小型企业达到初级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200家,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80家。5. 信息产业制造业。根据温州现有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坚持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大力扶持的发展思路,稳步提高我市作为浙江省“十一五”信息产业的副产业集聚区中心城市的地位,缩短我市与长三角经济圈内信息产业制造业强市之间的差距,具体目标为:以现已形成雏形的汽车电子、电力电子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交换设备、智能金融设备等产业为基础,培育并建成4到6个在国内具有高度竞争力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信息产业制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相应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并以这些主导产业为基础,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2个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和2个市级信息产业园区或基地,体现产业集聚的有序性和产业的区域特色。显著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为主导产业建立技术力量雄厚、服务规范的技术研发基地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力争在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汽车电子、智能金融设备和网络设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显著提高信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到2008年,全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出口交货值80亿元;到2010年,争取全市信息产业制造业销售收入翻一番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出口交货值120亿元。 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培育为突破口,提高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竞争力与知名度,提高优势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影响力。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骨干企业12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51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050家;培育23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015个省级名牌产品。建立起一支适应我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咨询、企业管理、技术开发、工艺与装备、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高层次专业与管理人员在全行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得到明显提高。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立省级软件产业园,形成相对集中的软件产业基地,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孵化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软件企业,培育或引进若干大型软件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数超过500家,从业人员达2万人以上,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率20%以上,其中软件产品的销售收入2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软件企业10家以上,并争取培育超亿元的软件企业,有30家以上软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12家企业通过CMM三级以上认证,努力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四、建设内容和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温州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继续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步伐,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三是加大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信息化建设。1. 公共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智能光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为基础,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建设光纤主干网、市区干线网和各县(市、区)二级干线网,加快完成市区接入网改造、城市居民小区接入网改造和郊县节点进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网络通信承载能力。固定电话网要按照“大容量、少局所、多模块、广覆盖”的要求,进行网络优化和升级,建立安全、快速、覆盖面广、适度超前的交换网络,逐步实现业务汇聚到宽带、智能、开放的下一代综合业务网络。积极引导运营商多渠道、多方式投资建设统一规划并且覆盖全市的无线网络,拓展有线宽带网络,建设天地一体的城市宽带网。积极追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最新动态,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展多元化业务。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的应用,实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向各社区楼幢提供高速接入,实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加快电话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融合的步伐。2. 数据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整合、建设和完善以下数据库: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四类重点基础数据库,以及地方法规与标准数据库、信用信息库、办公资源信息库、重大项目信息库、财政税务信息库、国有资产信息库、文化与宣传数据库、科技成果信息库、人才管理信息库、抗洪防灾信息库、农业信息库、海洋经济信息库、医疗信息、房地产信息、国际经贸与招商信息库等一批基础数据库。及时启动温州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承载城市公共信息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一个公共数据平台,作为全市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中心,协调各部门的数据收集工作,整合各单位的数据资源,为各部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数据交换、数据存储服务。 3. 政府和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根据上级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覆盖所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机构,成为各级部门建设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统一基础平台。各部门已建的业务系统和网络,要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逐步调整和规范到统一平台上来,实现互联互通。要制定并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边界保护、入侵检测、整体防毒、漏洞检测、安全监控等网络安全防范设施,构建以PKI(公钥基础设施)/PMI(授权管理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逐步形成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保障电子政务应用和信息的安全。建立面向公众的“一站式” 政府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和内容,以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站直接、快速、有效的特点,通过网站全面、及时地向公众发布各项重大决策、政策法规、工作动态、人事变更、政府招标等各种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大力推进网上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要根据“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逐步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和各种在线电子化服务功能,实现各类审批和办事项目的网上预审、申报、受理、咨询、查询和反馈,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推广“一表式”企业电子申报系统,采用统一的格式实现企业与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报表传送,减轻企业负担,方便数据共享;设立网上咨询、建议和投诉窗口,规范办理、答复制度,使网站成为公众参与政务和政府了解民意、沟通市民的重要渠道;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积极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的建设,形成“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处理”的办事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政府服务。建立面向公务人员的电子化工作平台。从政府工作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优秀系统应用成果的推广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完善,为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提供方便易用的网上办公、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要大力推广政府办公自动化应用,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80以上的市级部门内部实现公文、信息、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依托电子认证、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公文、信息的无纸化传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重要领域的宏观决策服务系统和各种辅助决策模型,实现对领导科学决策的支持;大力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政府办公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推广,90以上的公务人员能熟练使用电子化工作环境。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明显提高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政府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能力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2)加快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文化教育科技领域。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继续完善城域教育网,加快实施以校园网为标志的高层次“校校通”,2010年,中小学生机比达到101,全市60的教室可直接上教育网或互联网;建设与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与管理体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进一步扩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果,在2010年前,实现全市小学学籍、教师、校产等管理的电子化和全市教育系统办公无纸化。加快远程教育发展与全日制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城域教育网的资源,为城乡人们提供良好的终生学习环境,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上科技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以温州市科技信息网为基础,建设好全市科技信息综合网络平台和科技信息库。在政策发布、成果公告、文件传递、技术交易、经济交流、信息互通等方面,继续完善网络化运作。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主要载体,做好温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按照文化部要求2008年前建成县(区)镜像站点和社区基层服务点,2010年前完成包括农村乡镇基层中心的建设,并在所有的村文化室建立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相结合,与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相结合,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送入千家万户。公众服务领域。公众服务领域方面,主要完成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市民信息服务系统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这三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升信息化程度,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即建立支持劳动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决策支持等核心应用的劳动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劳动保障业务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劳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地查询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查询劳动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个人帐户情况,从参保登记到待遇发放,从招工录用到解除中止劳动合同,从登记事业到接受就业培训、服务和政策享受,都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继续完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劳动保障电子政务网站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办公自动化、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保障信用系统、技能鉴定证书管理等劳动保障机关主事务一体化。建立市民信息服务系统。主要通过建立账单处理和支付系统(简称“付费系统”)达到以各种银行卡为支付手段,为广大企事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电子账单查询、账单代收、在线支付、数据分析及各类增值服务,实现账单处理及支付的电子化、无纸化,基本实现“多卡服务,走遍温州”的功能;通过建立公共信息发布查询系统(简称“公共信息系统”),有效快速地实现公共信息的传播和查询。力争在2007年前开发出一套成型的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到2010年80的社区能建立起信息服务站。让居民迅速了解政务公告、焦点政务、社会生活、旅游、娱乐信息动态、常用电话、消费旅游、订票购物、电子地图等方面的信息,提高社会、家庭、个人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和完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好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和完善内部信息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网络建设的步伐,推进资源共享,逐步开展包括健康教育、卫生防疫、急救信息、医药咨询、远程会诊、学术交流、电子病历等的医疗卫生信息交流和服务。社会综合管理领域。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实施市级“金土工程”,掌握国土资源管理的各类信息,建设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政务信息化体系,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积极实施数字化管理,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运用3S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精确定位,优化管理模式和方法;通过建立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国土房产管理、环境与市容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精确、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水平。防汛、水利管理方面,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防汛水利信息化的四大支撑保障工程,即全市水文站网设施和信息化工程、全市水利普查和数据库工程、全市防洪风险图制作工程、防汛调度系统工程,为防洪决策、调度、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撑。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开发环境信息资源,加强环境统计信息和环境监测信息两大基础信息库建设,建成温州市环境基础数据库、环境空间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信息网络,实现相关部门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统计数据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完善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模拟,改进环境决策,提供环保信息社会化服务。人口管理信息方面,以公安、劳动、社会保险、组织人事、计划生育等部门的个人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有关部门的公民个人信息应用系统网络连接起来,提供人口信息查询、监督、跟踪管理功能,为城市发展规划、制定人口发展政策等决策提供人口基本状况信息,并向社会提供人口信息网络化服务。城市档案管理方面,建立数字档案馆系统,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2008年底前将温州市档案馆所有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数字化,对档案文件实施数字化管理。与政府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联接,通过互联网向政府和社会提供

    注意事项

    本文(温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37640.docx)为本站会员(jix****n1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