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与会计核算39360.docx
-
资源ID:48264672
资源大小:60.4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与会计核算39360.docx
第五章 企业业所得税及会会计处理第一节 企企业所得税概概述一、企业所得税税制度的形成与与发展历程(一)形成阶段段。国务院 1984年年9月18日日国营企业业所得税条例例(草案)和和国营企业业调节税征收收办法,财政部 11984年110月18日日发布中华华人民共和国国国营企业所所得税条例(草草案)实施细细则,标志志着我国企业业所得税法的的产生。国务务院 19885年4月111日发布中中华人民共和和国集体企业业所得税暂行行条例,财政部 11985年77月22日发发布中华人人民共和国集集体企业所得得税暂行条例例施行细则;国务院 1988年6月25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财政部 1988年11月17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国务院;(二)发展阶段段。19911年第七届全全国人民代表表大会第四次次会议通过的的中华人民民共和国外商商投资企业和和外国企业所所得税法(以下下称外资税税法)适用用外资企业;内资企业适适用19933年国国院发发布 中华华人民共和国国企业所得税税暂地条例(以以上称内资资税法)。自自20世纪770年代末实实行改革开放放以来,为吸吸引外资、发发展经济,我我国地外资企企业采取了有有别于内资企企业的税收政政策,这种内内外资企业分分别立法实践践证明是必要要的,对促进进我国经济发展展起到了重要要作用。随着我国近几年年经济迅速发展展,社会主义义市场经济体体制初步建立立。加入世贸贸组织后,国国内市场对外外资进一步开开放,内资企企业也逐渐融融入世界经济济体系之中,面面临越来越大大的竞争压力力,继续采取取内资、外资资企业不的税税收政策,必必将使内资企企业处于不平平等竞争地位位,影响统一一、规范、公公平竞争的市市场环境的建建立,同时,现现行内资、外外资企业所得得税制度在执执行中也暴露露出一些问题题,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形势要求:一一是现行内资资税法、外资资税法差异较较大,造成企企业之间税负负不平、苦乐乐不均。现行行税法在税收优惠惠、税前扣除除等政策上,存存在对外资企企业偏松、对对内资企业偏偏紧的问题。根据全国企业所所得税税源调调查资料测算算,内资企业业平均实际税税负为25%左右,外资资企业平均实实际税负155%左右,内内资企业高出出外资企业近近10个百分分点。内资企企业要求统一一税收待遇、公公平竞争的呼呼声较高。二二是现行企业业所得税优惠惠政策存在较较大漏洞,扭扭曲了企业经经营行为,造造成国家税款款的流失。比比如,一些内内资企业采取取将资金转到到境外后再投投资境内的“返程投资”方式,即“披着洋皮的的狼”,享受外资企企业所得税优优惠等。三是是现行内资税税法、外资税税法实施100多年来,我我国社会经济济情况发生了了很大变化,需需要针对新情情况及时完善善和修订。以以部门规范性性文件发布的的许多重要税税收政策,也也需要及时补补充到法律中中。(三)逐步完善善阶段。中中华人民共和和国所得税法法的颁布。为有有效解决企业业所得税制度度上存在的上上述问题,有有必要尽快统统一内资、外外资企业所得得税。企业所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取消外外资企业的超超国民待遇,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企业所得税税纳税义务人人根据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所得得税法规定定,我国企业业所得税纳税税义务人分为为居民纳税义义务人和非居居民纳税义务务人。(一)居民企业业,是指依法法在中国境内内成立,或者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律成立但实际际管理机构在在中国境内的的企业。居民企业应应当就其来源源于中国境内内、境外的所所得缴纳企业业所得税。(二)非居民企企业,是指依依照外国(地地区)法律成成立且实际管管理机构不在在中国境内,但但在中国境内内设立机构、场场所的,或者者在中国境内内未设立机构构、场所,但但有来源于中中国境内所得得的企业。非非居民企业在在中国境内设设立机构、场场所的,应当当就其所设机机构、场所取取得的来源于于中国境内的的所得,以及及发生在中国国境外但与其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机、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实际管理机机构,是指对对企业的生产产经营、人员员、账务、财财产等实施实实质性全面管管理和控制的的机构,机构构包括:(一)管理机构构、营业机构构、办事机构构; (二)工厂、农农场、开采自自然资源的场场所;(三)提供劳务务的场所;(四)从事建筑筑、安装、装装配、修理、勘勘探等工程作作业的场所;(五)其他从事事生产经营活活动的机构、场场所。非居民企业委托托营业代理人人在中国境内内从事生产经经营活动的,包包括委托单位位或者个人经经常代其签订订合同,或者者储存、交付付货物等,该该营业代理人人视为非居民民企业在中国国境内设立的的机构、场所所。上述实际联系,是是指非居民企企业在中国境境内设立的机机构、场所拥拥有据以取得得所得的股权权、债权,以以及拥有、管管理、控制据据以取得所得得的财产等。三、纳税对象和和应税所得来来源地的确定定(一)纳税对象象居民企业和非居居民企业应税税所得是指销销售货物所得得、提供劳务务所得、转让让财产所得、股股息红利等权权益性投资所所得、利息所所得、租金所所得、特许权权使用费所得得、接受捐赠赠所得和其他他所得。(二)应税所得得来源地的确确定,按企企业所得税法法规定,所所得来源地按按下列原则确确定:1、销售货物所所得,按照交交易活动发生生地确定;2、提供劳务所所得,按照劳劳务发生地确确定;3、转让财产所所得,不动产产转让所得按按照不动产所所在地确定,动动产转让所得得按照转让动动产的企业或或者机构、场场所所在地确确定,权益性性投资资产转转让所得按照照被投资企业业所在地确定定;4、股息、红利利等权益性投投资所得,按按照分配所得得的企业所在在地确定;5、利息所得、租租金所得、特特许权使用费费所得,按照照负担、支付付所得的企业业或者机构、场场所所在地确确定,或者按按照负担、支支付所得的个个人的住所地地确定;6、其他所得,由由国务院财政政、税务主管管部门确定。四、企业所得税税的税率企业所得税法法规定20008年1月月1日起企业业所得税率分分为:(一)一般税率率为25,适适用于:(二)限定税率率为20,适用用于小型微利利企业,是指指从事国家非非限制和禁止止行业,并符符合下列条件件的企业。(三)优惠税率率为15,适用用于国家需要要重点扶持的的高新技术企企业国务院发出通知知对过渡期的特别别规定:1、自20088年1月1日日起,原享受受低税率优惠惠政策的企业业,在新税法法施行后5年年内逐步过渡渡到法定税率率。其中:享享受企业所得得税15%税税率的企业,22008年按按18%税率率执行,20009年按220%税率执执行,20110年按222%税率执行行,20111年按24%税率执行,22012年按按25%税率率执行;原执执行24%税税率的企业,22008年起起按25%税税率执行。2、自20088年1月1日日起,原享受受企业所得税税“两免三减减半”、“五五免五减半”等等定期减免税税优惠的企业业,新税法施施行后继续按按原税收法律律、行政法规规及相关文件件规定的优惠惠办法及年限限享受至期满满为止,但因因未获利而尚尚未享受税收收优惠的,其其优惠期限从从2008年年度起计算。3、西部大开发发企业所得税税的优惠政策策,继续按照照财政部、税税务总局和海海关总署联合合下发的财财政部、国家家税务总局、海海关总署关于于西部大开发发税收优惠政政策问题的通通知(财税税20011202号号)的规定执执行。企业所所得税过渡优优惠政策与新新税法及实施施条例规定的的优惠政策存存在交叉的,由由企业选择最最优惠的政策策执行,不得得叠加享受,且且一经选择,不不得改变。4、对经济特区区和上海浦东东新区新设立立高新技术企企业实行过渡渡性税收优惠惠作出规定。对对经济特区和和上海浦东新新区内在20008年1月月1日(含)之之后完成登记记注册的国家家需要重点扶扶持的高新技技术企业(以以下简称:新新设高新技术术企业),在在经济特区和和上海浦东新新区内取得的的所得,自取取得第一笔生生产经营收入入所属纳税年年度起,第一一年至第二年年免征企业所所得税,第三三年至第五年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率减半征收企企业所得税。经经济特区和上上海浦东新区区内新设高新新技术企业同同时在经济特特区和上海浦浦东新区以外外的地区从事事生产经营的的,应当单独独计算其在经经济特区和上上海浦东新区区内取得的所所得,并合理理分摊企业的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计算的,不得得享受企业所所得税优惠。六、企业所得税税的税收优惠惠(一)国债利息息收入免征,是指企企业持有国务务院财政部门门发行的国债债取得的利息息收入。(二)居民企业业之间的股息息、红利等权权益性投资收收益免征,是指居居民企业直接接投资于其他他居民企业取取得的投资收收益。(三)在中国境境内设立机构构、场所的非非居民企业从从居民企业取取得与该机构构、场所有实实际联系的股息、红红利等权益性性投资收益免免征。(四)符合条件件的非营利组组织的收入免免征。具体条件是是指:1、依法履行非非营利组织登登记手续;2、从事公益性性或者非营利利性活动;3、取得的收入入除用于与该该组织有关的的、合理的支支出外,全部部用于登记核核定或者章程程规定的公益益性或者非营营利性事业;4、财产及其孳孳息不用于分分配;5、按照登记核核定或者章程程规定,该组组织注销后的的剩余财产用用于公益性或或者非营利性性目的,或者者由登记管理理机关转赠给给与该组织性性质、宗旨相相同的组织,并并向社会公告告;6、投入人对投投入该组织的的财产不保留留或者享有任任何财产权利利;7、工作人员工工资福利开支支控制在规定定的比例内,不不变相分配该该组织的财产产。上述规定的非营营利组织的认认定管理办法法由国务院财财政、税务主主管部门会同同国务院有关关部门制定。(五)业的下列列所得,可以以免征企业所所得税:1、蔬菜、谷物物、薯类、油油料、豆类、棉棉花、麻类、糖糖料、水果、坚坚果的种植;2、农作物新品品种的选育;3、中药材的种种植;4、林木的培育育和种植;5、牲畜、家禽禽的饲养;6、林产品的采采集;7、灌溉、农产产品初加工、兽兽医、农技推推广、农机作作业和维修等等农、林、牧牧、渔服务业业项目;8、远洋捕捞。(六)企业从事事下列项目的的所得,减半半征收企业所所得税:1、花卉、茶以以及其他饮料料作物和香料料作物的种植植;2、海水养殖、内内陆养殖。七、征收管理企业所得税的征征收管理除本本法规定外,依依照中华人人民共和国税税收征收管理理法的规定定执行。除税税收法律、行行政法规另有有规定外,居居民企业以企企业登记注册册地为纳税地地点;但登记记注册地在境境外的,以实实际管理机构构所在地为纳纳税地点。居居民企业在中中国境内设立立不具有法人人资格的营业业机构的,应应当汇总计算算并缴纳企业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取得得本法第三条条第二款规定定的所得,以以机构、场所所所在地为纳纳税地点。非非居民企业在在中国境内设设立两个或者者两个以上机机构、场所的的,经税务机机关审核批准准,可以选择择由其主要机机构、场所汇汇总缴纳企业业所得税。非非居民企业取取得本法第三三条第三款规规定的所得,以以扣款义务人人所在地为纳纳税地点。除国务院另有规规定外,企业业之间不得合合并缴纳企业业所得税。企企业所得税按按纳税年度计计算。纳税年年度自公历11月1日起到到12月311日止。企业业在一个纳税税年度中间开开业,或者终终止经营活动动,使该纳税税年度的实际际经营期不足足12个月的的,应当以其其实际经营期期为一个纳税税年度。企业业依法清算时时,应当以清清算期间作为为一个纳税年年度。企业年年得税分月或或者分季预缴缴。企业应当当自月份或者者季度终了之之日起15日日内,向税务务机关报送预预缴企业所得得税纳税申报报表,预缴税税款。企业应应当自年度终终了之日起55个月内,向向税务机关报报送年度企业业所得税纳税税申报表,并并汇算清缴,结结清应交应退退税款。企业业在报送企业业所得税纳税税申请表时,应应当按照规定定附送财务会会计报告和其其他有关资料料。企业在年年度中间终止止经营活动的的,应当自实实际经营终止止之日起600日内,向税税务机关办理理当期企业所所得税汇算清清缴。企业应应当在办理注注销登记前,就就其清算所得得向税务机关关申报并依法法缴纳企业所所得税。缴纳纳的企业所得得税,以人民民币计算。所所得以人民币币以外的货币币计算,应当当折人民币计计算并缴纳税税款。第二节 企业业所得税的计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的计计税依据是应应纳税所得额额。应纳税所所得额是企业业每一纳税年年度的收入总总额,减除不不征税收入、免免税收入、各各项扣除以及及允许弥补的的以前年度亏亏损后的余额额。一、收入总额的的确定企业所得税法法对“收入”部分的规定定进行了诸多多创新。除规规定了“收入总额”外,还借鉴鉴国外先进的的立法经验,首首次引入了“免税收入”、“不征收税收收入”的概念,并并对“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入”作了具体明明确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法法规定,企企业以货币形形式或非货币币形式从各种种来源取得的的收入,为收收入总额 。包包括销售货物收收入。提供劳务收收入。转让财产收收入。股息、红利利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收入。其他收入。其其中:销售货物的收入入,包括销售售库存商品、产产品、在产品品、原材料、包包装物、低值值易耗品、半半成品及其他他货物取得的的收放。提供劳务的收入入,包括企业业提供建筑安安装、交通运运输、金融保保险、仓储、邮邮政、饮食、旅旅店、旅游、娱娱乐、广告、教教育、技术、文文化、卫生、体体育、法律、会会计、咨询、代代理和其他、劳劳务服务活动动取得的收入入。转让财产收入,包包括企业有偿偿转让固定资资产、无形资资产、股权、股股票、债券、债债权及其他有有价证券、财财产面取得的的收入。股息、红利收入入,包括企业业因对外进行行权益性投资资面从被投资资方取得的股股息、红利和和其他利润分分配收入。利息收入,是指指纳税人购买买各种债券等等有价证券的的利息、外单单位欠款付给给的利息以及及其他利息收收入,不包括括购买国债的的利息收入。租金收放,是指指纳税人出租租固定资产、包包装物以及其其他财产面取取得的租金收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收入,是指纳纳税人提供或或转让专利权权、非专利技技术、商标权权、著作权以以及其他特许许权的使用费费用而取得的的收入。企业接受捐赠收收入,包括企企业接受捐赠赠的货币和非非货币资产的的收入,应全全额计入收入入总额。企业所是税法法首次引入入了“不征税收入入”的概念。企企业所得税的的不征收税收收入,是指从从企业所得税税原理上讲,应应永久不列为为征税范围的的收入范畴。收收入总额中的的下列收入为为不惩税收入入: 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并纳入财政管管理的行政事事业性收费、政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如果对这种性质的收入征税,会导致无意义地增加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成本。 企业所得税税法引入了了“免税收入”的概念。免免税收入是指指属于企业的的应税所得但但按照税法规规定免予征收收企业所得税税的收入。也也就是说,民民属于政府可可以根据经济济政策目标的的需要,在一一定时间免予予征税,而在在一定时期又又有可能恢复复惩税的收范范围,免税收收入属于税收收优惠。企企业所得税法法规定企业业的下列收入入为免税收入入: 国债利息收收入。符合条件的的居民企业之之间的股息、红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内设立机构、场场所的非居民民企业从居民民企业取得与与该机构、场场所有实际联联系的股息、红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的非赢利组织织的收入。企业的收入总额额减去不征税税收入、免税税收入、扣除除额以及允许许弥补的以前前年度亏损的的余额,为应应纳税所得额额作为企业所所得税的计税税依据。二、准予扣除项项目企业实际发生的的与取得收入入有关的、合合理的支出,包包括成本、费费用、税金、损损失和其他支支出,准予在在计算应纳税税所得额时扣扣除。1、企业发生的的公益性捐赠赠支出,在年年度利润总额额12%以内内的部分,准准予在计算应应纳税所得额额时扣除。2、企业的下列列支出,可以以在计算应纳纳税所得额时时加计扣除: 开发新技术术、新产品、新新工艺发生的的研究开发费费用。安置残疾人人员及国家鼓鼓励安置的其其他就业人员员所支付的工工资。3、创业投资企企业从事国家家需要重点扶扶持和鼓励的的创业投资,可可以按投资额额的一定比例例抵扣应纳税税所得额。4、企业的固定定资产由于技技术进步原因因,确需加速速折旧的,可可以缩短折旧旧年限或者采采取加速折旧旧的方法。5、企业综合利利用资源,生生产符合国家家产业政策规规定的产品所所取得的收入入,可以按一一定比例实行行税额抵免。6、企业购置用用于环境保护护、节能节水水、安全生产产等专用设备备的投资额,可可以按一定比比例实行税额额抵免。税收优惠的具体体方法,由国国务院规定。根根据国民经济济和社会发展展的需要,或或者由于突发发事件等原因因对企业经营营活动产生重重大影响。国国务院可以制制定企业所得得税专项优惠惠政策,报全全国人民代表表大会常务委委员会备案。三、不得扣除的的项目根据企业所得得税法的规规定,在计算算应纳税所得得额时,下列列支出不得扣扣除:向投资者支支付的股息、红红利等权益性性投资收益款款项。企业所得税税税款。税收滞纳镏镏金。罚金、罚款款和被没收财财物的损失。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赞助支出。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四、资产的税务务处理(一)固定资产产折旧在计算应纳税所所得额时,企企业按照规定定计算的固定定资产折旧,准准予扣除。下列固定资产不不得计算折旧旧扣除:房屋、建筑筑物以外未投投入使用的固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赁方式租入的的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二)无形资产产的摊销在计算应纳税所所得额时,企企业按照规定定计算的无形形资产摊销费费用,准予扣扣除。但下列列无表资产不不得计算摊销销费用扣除:自行开发的的支出已在计计算应纳税所所得额时扣除除的无形资产产。自创商誉。与经营活动动无关的无形形资产。其他不得计计算摊销费用用扣除的无形形资产。(三)应纳税所所得额的其他他规定1、企业对外投投资期间,投投资资产的成成本在计算应应纳税所得额额时不得扣除除。2、企业使用或或者销售存货货,按照规定定计算的存货货成本,准予予在计算应纳纳税所得额时时扣除。3、企业转让资资产,该项资资产的净值,准准予在计算应应纳税所得额额时扣除。4、企业在汇兑兑计算缴纳企企业所得税时时,其境外营营业机构的亏亏损不得抵减减境内营业机机构的盈利。5、企业纳税年年度发生的亏亏损,准予向向以后年度结结转,用以后后年度的所得得弥补,但结结转年限最长长不得超过55年。6、非居民企业业取得本法第第三条第三款款规定的所得得,按照下列列方法计算其其应纳税所得得额:股息、红红利等权益性性投资收益和和利息、租金金、特许权使使用费所得,以以收入全额为为应纳税所得得额;转让财财产所得,以以收入全额减减除财产净值值后的余额为为应纳税所得得额;其他所所得,参照前前两项规定的的方法计算应应纳税所得额额。规定的收入、扣扣除的具体范范围、标准和和资产的税务务处理的具体体办法,由国国务院财政、税税务主管部门门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所得额时,企企业财务、会会计处理办法法与税收法律律、行政法规规的规定不一一致,应当依依照税收法律律、行政法规规的规定计算算。六、特别纳税调调整反避税制度是完完善企业所得得税制度的重重要内容之一一。借鉴国外外反避税立法法经验,结合合我国税收征征管工作实践践,企业所所得税法将将反避税界定定为“特别纳税调调整”,进一步完完善现行转让让定价和预约约定价制度。为更好地防止避避税行为,企企业所得税法法明确了转转让定价的核核心原则,即即“独立交易原原则”;明确了企企业及相关方方提供资料的的义务;增列列了“成本分摊协协议”条款。增加加这些内容,进进一步完善了了转让定价和和预约定价立立法的内容,强强化了纳税人人及相关方在在转让价调查查中的协力义义务,对成本本分摊协议的的认可和规范范有利于保护护本国居民无无形资产收益益权,防止滥滥用成本分摊摊协议,乱摊摊成本费用,侵侵蚀税基。1、企业与其关关联方之间的的企业来往,不不符合独立交交易原则而减减少企业或者者其关联方应应纳税收入或或者所得额的的,税务机关关有权按照合合理方法调整整。企业与其其关联方共同同开发、受让让无形资产,或或者共同提供供、接受劳务务发生的成本本,在计算应应纳税所得额额时应当按照照独立交易原原则进行分摊摊。2、企业可以向向税务机关提提出与其关联联方之间业务务往来的定价价原则和计算算方法,税务务机关与企业业协商、确认认后,达成预预约定价安排排。3、企业向税务务机关报送年年度企业所得得税纳税申报报表时,应当当就其与关联联方之间的业业务往来,附附送年度关联联业务往来报报告表。税务务机关在进行行关联业务调调查时,企业业及其关联方方,以及与关关联业务调查查有关的其他他企业,应当当按照规定提提供相关资料料。4、企业不得提提供与其关联联方之间业务务往来资料,或或者提供虚假假、不完整资资料,未能真真实反映其关关联业务往来来情况的,税税务机关有权权依法核定其其应纳税所得得额。5、由居民企业业,或者由居居民企业和中中国居民控制制的设立在实实际税负明显显低于规定税税率水平的国国家(地区)的的企业,并非非由于合理的的经营需要而而对利润不作作分配或者减减少分配的,上上述利润中应应归属于该居居民企业的部部分,应当计计入该居民企企业的当期收收入。6、企业从其关关联方接受的的债权性投资资与权益性投投资的比例超超过规定标准准而发生的利利息支出,不不得在计算应应纳税所得额额时扣除。7、企业实施其其他不具有合合理商业目的的的安排而减减少其应纳税税收入或者所所得额的,税税务机关有权权按照合理方方法调整。8、税务机关依依照本章规定定作出纳税调调整,需要补补征税款的,应应当补征税款款,并按照国国务院规定加加收利息。第三节 企业业所得税应纳纳税额的计算算一、应纳税额的的计算方法企业的应纳税所所得额乘以适适用税率,减减除依照企企业所得税法法关于税收收优惠的规定定减免和抵免免的税额后的的余额,为应应纳税额。例如,某生产企企业当年取得得产品销售收收入1 0000万元,出出租房屋取得得租金收入550万元,产产品销售成本本300万元元,销售税金金及附加为110万,各项项费用合计1150万元,营营业外支出440万元,取取得借款利息息30万元,各各项支出均已已按税法规定定予以调整。请请计算该企业业当年应纳所所得税额。(1)应纳税所所得额=1 000+550+30-300-110-1500-40=5580(万元元)(2)应纳税所所得额=5880×33%=1191.4(万万元)二、税额扣除1、企业取得的的下列所得已已在境外缴纳纳的所得税税税额,可以从从其当期应纳纳税额中抵免免,抵免限额额为该项所得得依照本法规规定计算的庆庆纳税额;超超过抵免限额额的部分,可可以在以后55个年底内,用用每年度抵免免限额抵免当当年应抵税额额后的余额进进行抵补:居民企业来来源于中国境境外的应税所所得;非居民企业业在中国境内内设立机构、场场所,取得发发生在中国境境外但与该机机构、场所有有实际联系的的应税所得。境外所得已纳税税额的扣除有有全额扣除与与限额扣除两两种方法。我我国实际限额额扣除,即纳纳税人来源于于中国境外的的所得,已在在境外缴纳的的所得税款,准准予在汇总纳纳税时,从其其应纳税额中中扣除,但是是扣除额不得得超过其境外外所得依照中中国税法规定定计算的应纳纳税额。已在境外缴纳的的所得税款,是是指纳税人来来源于中国境境外的所得,在在境外实际缴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不包括括减免税或纳纳税后又得到到补偿,以及及由他人代为为负担的税款款。境外所得依照我我国税法计算算的应纳税额额是指纳税人人的境外所得得,依照企企业所得税法法的有关规规定,扣除为为取得该项所所得摊计的成成本、费用以以及损失,得得出应纳税所所得额,据以以计算应纳税税额。该应纳纳税额即为扣扣除限额,应应当分国(地地区)不分项项计算,其计计算公式为:纳税人来源于境境外所得在境境外实际缴纳纳的税款,低低于按上述公公式计算的扣扣除限额的,可可以从应纳税税额中扣除;超过扣除限限额的,其超超过部分不断断得在本年度度的应纳税额额中扣除,也也不得列为费费用支出,但但可用以后年年度税额扣除除的余额补扣扣,补扣期限限最长不得超超过5年。2、居民企业从从其直接或者者间接控制的的外国企业分分得的来源于于中国境外的的股息、红利利等权益性投投资收益,外外国企业在境境外实际缴纳纳的所得税税税额中属于该该项所得负担担的部分,可可以作为该居居民企业的可可抵免境外所所得税税额,在在上述规定的的抵免限额内内抵免。第四节 所得得税的会计核核算一、所得税会计计差异在税会合一的模模式下,应纳纳税所得额和和总前利润一一致,所得税税与一般同性性质事项相比比,只是要在在会计利润基基础上按适用用税率再一次次进行计量,所所得税会计处处理的原则没没有特殊之处处。但在税会会分离模式下下,会计标准准和税法对资资产、负债、所所有者权益、收收入和费用的的确认、计量量标准不同,会会计利润和应应纳税所得额额不一致,如如何处理这些些所得税会计计差异?对所所得税事项的的实质和特点点不同的认识识,对税会差差异的不同处处理思路形成成了不同的所所得税会计方方法。所得税税会计差异按按照产生的原原因可以分为为永久性差异异和暂时性差差异两类。(一)永久性差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指在某一会计计期间,由于于会计准则、制制度和税法在在计算收益、费费用或损失时时的口径不、标标准不同,所所产生的税前前会计利润和和应纳税所得得额之间的差差异。这种差差异不会影响响其他会计期期间,也不会会在其他会计计期间得到转转回。就我国国税法而而言,永久性性差异包括免免税收入和收收益、税法作作为应税收益益的非会计收收益、不可扣扣除的费用与与损失和可扣扣除的非会计计费用。根据永久性差异异产生的结果果可将其分为为两类:一是是税前会计利利润大于应税税所得;二是是税前会计利利润小于应税税所得。第一一种结果下,产生的永久性差异不需要缴纳所得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从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永久性差异,将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所得;时第二种结果下,产生的永久性差异需要缴纳所得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庆加上永久性差异,将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所得。对于永久性差异,无论在哪种所得税会计方法下,均按照税前会计利润加上或减去永久性差异调整为应税所得,按照税所得和现金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永久性差异不会在将来产生应税金额或可扣除金额,只影响当期的应税收益。所以,永久性差异不必进行财务调整处理。(二)暂时性差差异根据我国企业业会计准则第第18号所得税(20066),暂时性性差异,是指指资产或负债债的账面价值值与其计税基基础之间的差差额;未作为资产产和负债确认认的项目,按按照税法规定定可以确定其其计税基础的的,该计税基基础与其账面面价值之间的的差额也属于于暂时性性差差异。按照暂暂时差异产生生的性质,分分为时间性差差异和其他暂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性差异对未来来期间应税金金额的影响,分分为应纳税暂暂时性差异和和可抵扣暂时时性差异。应应纳税暂时性性差异,是指指在确定未来来收回资产或清清偿负债期间间的应纳税所所得额时,将将产生应税金金额的暂时性性差异。可抵抵扣暂时性差差异,是指在在确定未来收收回资产或清清偿负债期间间的应纳税所所得额时,将将导致资产可可抵扣金额的的暂时性差异异。1、资产的计税税基础。具体体表述如下:简单讲,一项资资产的计税基基础就是按照照税法的规定定,该项资产产在销售或使使用时,可以以作为成本或或费用在税前前扣除的金额额。但是,如如果该项资产产在减少时产产生的经济利利益流入不需需纳税,那么么该项资产的的计税基础即即为其账面金金额,如其他他应收款。即即:一项资产的计税税基础=未来来可税前扣除除的金额如果一项资产的的账面价值比比其计税基础础高,意味着着在未来期间间按资产账面面价值可回收收的现金利益益大,而允许许抵扣的小,则则产生应纳税税的暂时性差差异,两者的的差额作为未未来利益而应应纳税,在权权责发生制下下形成递延所所得税负债;如果一项资资产的账面价价值比其计税税基础低,意意味着在未来来期间按资产产账面价值可可回收的现金金利益小,而而允许抵扣的的大,则产生生可抵减的暂暂时性差异,两两者的差额部部分抵减应税税收益,表现现为所得税支支付额减少而而使经济利益益流入企业,应应将其确认为为递延所得资资产。2、负债的计税税基础。具体体表述如下:一项负债的计税税基础就是其其账面价值减减去该负债在在未来期间可可税前扣除的的金额。即:一项负责的计税税基础=该项项负债的账面面价值-未来来可税前扣除除的金额如果一项负债的的账面价值比比其计税基础础高,意味着着在未来期间间清偿的现金金利益大而不不能抵减应税税收益的小,则则产生可抵减减的暂时性差差异,两者差差额部分抵减减应税收益的的大,表现为为所得税支付付额减少而使使经济利益流流入企业,应应将其确认为为递延所得税税资产;如果果一项负债的的账面价值比比其计税基础础低,意味着着在未来期间间清偿的现金金利益小而不不能抵减应税税收益的大,则则产生应纳税税的暂时性差差异,两者差差额部分应调调培应税收益益,表现为所所得税支付额额增加,而使使经济利益流流出企业,应应将其确认为为递延所得税税负债。产生可抵减的暂暂时性差异的的特例情形;研究开发费费用的加计扣扣除、质量三三包费用、退退休福利费、向向后结转的待待弥补经营亏亏损以及所得得税抵减结转转以后年度。企业会计准则则第18号所得税(22006)要要求对符合条条件的可抵减减的暂时性差差异,全部确确认为递延所所得税资产。(三)暂时性差差异的处理1、当期计列还还是跨期摊配配。2、部分分摊还还是全部分摊摊。所得税会计处理理方法主要是是解决所得税税的确认和计计量问题,其其中确认主要要包括确认计计税项目、确确认计税时间间;计量则主主要指税经的的选择。由于于对所得税费费用的确认时时间以及税率率的不同选择择,各国在实实务纳税影响响会计法分为为递延法和债债务法两种,债债务法又分为为利润表债务务法和资产负负债表债务法法两种。由于于应付税款法法不确认时间间性差异对未未来所得税的的影响,本期期所得税费用用等于本期应应付的所得税税,不符合收收入与费用的的配比,因此此世界上大多多数国家不再再采用这种方方法。我国现现行的企业会会计制度允许许企业在应付付税款法和纳纳税影响会计计法两种方法法中任意选择择,而我国企企业会计准则则第18号所得税(22006)则则要求采用资资产负债表债债务法。在我我国所得税会会计处理实务务中,使用纳纳税影响会计计法的企业甚甚少。鉴于此此,本书只介介绍应付税款款和纳税影响响会计法中的的资产负债表表债务法。二、所得税会计计的账户设置置和基本处理理方法(一)账户设置置企业在选择应付付税款法时,应应设备“所得税费用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税”账户。企业在选择纳税税资产负债表表债务法时,应应设置“所得税费用用”、“递延的所得税税资产”、“递延所得税税负债”、“递延所得税税资产减值准准备”、“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税”账户。1、“所得税费费用”账户。2、“递延所得得税资产”账户。3、“递延所得得税负债”账户。4、“递延所得得税资产减值值准备”账户。5、“应纳税费费应交所得得税”账户。(二)所得税会会计处理的基基本方法1、采用“应付付税款法”的企业,按按应税所得额额计算应交所所得税时的会会计处理。2、采用“资产产负债表债务务法”的企业的会会计处理。3、实际上交所所得税时的会会计处理。三、应付税款法法的会计处理理 应付税款法是是企业将本期期税前会计利利润与应税所所得额之间的的差额所造成成的影响纳税税的金额直接接记入当期损损益,而不递递延到以后各各期的一种所所得税会计处处理方法。在应付税款法下下,本期发生生的暂时性差差异不单独核核算,与本期期发生的永久久性差异一并并处理。将税税前会计利润润调整为应税所所得,再按应应税所得计算算应交所得税税,并将其作作为本期所得得税费用,即即本期所得税税费用等于本本期应交所得得税。暂时性性差异产生的的影响所得税税的金额,在在会计报表中中不反映为一一项负债或一一项资产,仅仅在会计报表表附注中说明明其影响。(一)资产负债债表债务法的的特点资产负债表法是是指按预计转转回年度的所所得税率计算算其纳税影响响数,将其作作为递延所得得税负债或递递延所得税资资产的一种方方法。资产负负债表债务法法从资产或负负债的账面价价值与该资产产或负债的税税基不一致,从从而产生暂时时性差异这一一本质出发,分分析暂时性差差异产生的原原因以及对期期末资产、负负债的影响。作作为资产负债债表项目的递递延所得税资资产或负债直直接由资产负负债表项目比比较中得出。资产负债表债务务法确认所有有的递延所得得税资产和递递延所得税负负债,以使资资产负债表上上的“递延所得税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税负债”项目金额更更有实际意义义。(二)资产负债债表债务法基基本核算程序序资产负债表负债债法以资产负负债表为重心心,核算时对对资产负债表表项目直接确确认,对利润润表项目间接接确认。具体体核算步骤可可归纳如下:(1)按照本期期应税所得和和适用税率确确认应交所得得税费用(或或利益)。(2)确定资产产负债表日每每项资产或负负债的计税基基础。(3)根据该资资产或负债的的账面价值与与其计税基础础的差额,确确定暂时性差差异。(4)暂时性差差异乘以适用用税率,考虑虑结转以后年年度的本期弥弥补亏损与所所提税抵减,求求得递延所得得税资产或递递延所得税负负债的期末余余额。(5)本期发生生或转回的递递延所得税资资产或递延所所得税负债,即即递延所税费费用(或利益益)应是其期期末、期初余余额的差额。(6)计算确定定当期所得税税费用,应交交所得税费用用(或利益)加加上递延税款款费用(或利利益)即可。上述过程用公式式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