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组织行为学串讲幻灯片.ppt

    • 资源ID:48380073       资源大小:3.06MB        全文页数:12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组织行为学串讲幻灯片.ppt

    组织行为学串讲组织行为学串讲第1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1 1、串讲目的:、串讲目的:2 2、参考教材:、参考教材: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 3、串讲知识点:、串讲知识点: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第一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四个层次。个体层次(第二编):个体的认知、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个体的创造性行为与事业生涯设计 群体层次(第三、四编):群体的概念、类型、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群体之间的互动,领导理论。组织层次(第五、六编):第五编主要讲组织如何激励员工以及有关理论;第六编主要讲组织的设计、组织结构、组织的发展与变革、组织文化。当然在这一部分也包含了组织行为学的第四个层次:组织的外部环境。第2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一、三个概念一、三个概念 1、组织的概念:从静态上看,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从动态的角度看,组织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总之,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动静结合)2、行为的概念:狭义地说,行为是指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活动。广义地说,行为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在组织行为学中,多指狭义概念。(广义狭义)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派生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第一章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3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二、三个学科性质二、三个学科性质 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和多层次相交切,其中多层次指四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2、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两重性由多学科性、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两重性、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3、应用性 三、一个理论体系三、一个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理论框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通过依次地对个体、群体、组织、组织外部环境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四、一个理论模式四、一个理论模式(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参见教材18页)该公式用语言表述就是:人的行为就是人的主观特征对客观环境所作的反应,也可以说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于两个大类的影响,一类是人的主观上的特征,包括生理、心理、文化等;二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第4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五、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或作用五、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或作用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个体)2、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群体)3、可以促使领导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领导)4、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5、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组织变革与发展)6、可以使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第5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章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包括三部分:六大特征、四或六大过程、五大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六大主要特性一、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六大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试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第6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二、组织行为学的四大或六大研究过程:二、组织行为学的四大或六大研究过程:1、四步骤研究过程:观察和试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2、六步骤研究过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供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试验、说明研究结果。(提出者: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西拉杰和华莱士)第7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三、组织行为学的五大研究方法三、组织行为学的五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试验法)1、案例研究法 优点: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等五个统一,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基础。缺点:由于受众多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构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的说明,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研究结果。2、观察法 分类: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优缺点:第8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参与观察法优缺点:、优点:观察者以组织成员身份参与观察,避免了被观察者的伪装和做作,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缺点:观察者的主观性会影响观察的信度和效度;观察别人时会使别人感到不自然。非参与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虽然该方法也受到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但和参与观察法相比更客观;、缺点:和参与观察法相比,该方法更加使被观察者感到不自然。第9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自然观察法不操纵自变量,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典型性,更易于应用于实际。、缺点:不能肯定被观察者的行为变化是由何种自变量引起的。控制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相对于自然观察法,更容易知道被观察者行为的变化是由何种自变量引起的;、缺点:由于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容易伪装和做作,得到的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受到影响。第10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的信度:可靠性,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心理测验法的效度:有效性。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4、调查法 分类: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法所采用的媒介的不同)优缺点:面谈法的优缺点:、优点:信息收回率高,得到的结果比较丰富、确切;、缺点:给被调查者增加心理负担,使人容易产生防御心理,要求研究这具备一定的谈话技巧,费时费力。第11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电话调查法的优缺点:优点:花钱费时不多,能调查到较多的人;、缺点:得到的结果没有面谈法丰富、确切,对没有普及电话的地区不适用。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优点:调查范围广,花钱费时不多,匿名回答问题使被调查者敢于如实回答一些敏感的或关于本人的问题,被调查者还有较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卷中的问题。、缺点: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收回率较低,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收回率高,但花费的人力和时间多。5、试验法:类型(实验室试验法、现场试验法、准试验法)第12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三章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个体差异与管理 本章包括四部分:知觉差异与管理、价值观差异与管理、态度差异与管理、个性差异与管理。一、知觉差异与管理一、知觉差异与管理 1、知觉、自我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应。它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比感觉更全面,更深刻。自我知觉的概念: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第13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2、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个阶段。3、影响知觉的因素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连续、封闭、接近、相似)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第14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4、知觉差异与管理 X理论:领导者把被领导者看成了:懒惰、没有抱负、唯利是图、因循守旧、自我中心、缺乏理性的人,相应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就是:把被领导者看成机器,运用制度惩罚、金钱刺激被管理者,忽视情感的作用。Y理论(与X理论刚好相反,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归因理论:把以往工作或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外因中的稳定性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是影响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成功期望与坚持努力行为的关键。如果把失败归结为内外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失去信心,不再坚持努力行为;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外因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强信心,坚持努力行为。所以,管理者应尽可能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不稳定性因素。(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第15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二、价值观与管理二、价值观与管理 1、价值观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2、价值观的分类:、按人员的不同对象: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按有无价值:理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6类。(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的观点)、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等7类。(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格雷夫斯提出的)第16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按照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等3类。在中国可以分为生产型价值观、生产经营型价值观、经营型价值观等3类。、在中国:生产型价值观、生产经营型价值观、经营型价值观等3类。3、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树立和培育健康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组织的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之一。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就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价值观也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管理者应根据各国价值观的差异来进行生产、服务、管理,以增强竞争力。价值观还可以作为招录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因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共同价值观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第17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三、态度差异与管理三、态度差异与管理 1、态度的概念: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它由认知、情感、意向等三个因素构成。2、态度的特性或特征: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极性;态度的间接性。3、组织认同感的概念: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即: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4、工作参与度的概念: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为了便于理解,要区分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的联系与区别)第18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5、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表明管理者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利)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个人目标)改善工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权)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激励)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第19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四、个性差异与管理四、个性差异与管理 1、个性的概念: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有机组合。2、个性的性质:组合性。个性是一组心理特征的组合。独特性。稳定性。只有那些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个性。倾向性。具有内在意识倾向性。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是统一的整体。第20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个性的内容与结构:个性倾向性特征: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征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分为四个类型:多血质(活泼型)、胆汁质(兴奋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有两种划分方法:按其适应性为标准,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按其发展程度为标准,分为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有四种划分方法: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或混合型;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可以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可以分为顺从型与独立性;按人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A型、B型、C型、D型、E型。第21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个性差异与管理:知人善任。通过研究个性差异可以使各级领导重视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从而根据每个不同的个性安排相适应的工作,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通过研究个性差异,可以使各级领导班子的配备合理,除了要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外,还要考虑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如谨小慎微型应与大胆果断相互补充,防止工作失误。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通过研究个性,可以使各级领导考虑科技人员、工人、行政干部等不同职业人员的个性特点,以及深入了解每一个人的不同个性与性格,从而采取相适应的领导与管理方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如对重面子的职工不宜过多批评,对于自大的职工不宜过多表扬。第22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4、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含义或概念: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分类:内因控制论(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和能力的发挥)、外因控制论(强调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采用以技能为本位的、按绩效行赏的报酬制度,促使职工更倾向于内因控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组织的工作绩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因控制论者更加努力,外应控制论者也受到影响。管理者应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因为内因控制论者愿意参与到影响他们自己的决策,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另外,参与还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工作绩效。第23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四章第四章 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本章主要讲述创造性行为的概念、特点、类型与培养。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创造性行为的概念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各种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创造性行为的特点: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主动性。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创造性行为的类型: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第24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四、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四、创造性行为的培养 1、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富于灵活性、善于应用、怀有好奇心、充满自信、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坚持到底。(九个方面)2、客观环境:家庭环境: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家庭教育方式对创造的需要和动机影响极大;从家庭气氛来看,民主型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从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看,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水平高,容易激发创造动机。学校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实行教育民主,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不搞权威式统治的老师更能培养学生观念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为。组织环境:要有一个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同质、异质);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社会环境(6个方面)第25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五章第五章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管理、选择、变动四个方面。一、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一、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 1、事业生涯的概念:事业生涯又叫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事业生涯包含行为与态度两个方面,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2、事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事业生涯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计和计划的过程。第26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事业生涯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等方面的开发性活动。4、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二、事业生涯管理二、事业生涯管理 1、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2、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职工的事业生涯自我管理;二是组织对事业生涯的管理。第27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事业生涯的自我管理的内容 、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四大能力,即设计规划能力、接受能力、沟通反馈能力、调整能力)4、事业生涯的组织管理内容 、在招聘过程中,应把现有职工的事业生涯计划、新职工的职业期望与兴趣、组织的要求以及组织所能提供的事业发展途径等三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招聘:三结合)、人力资源的配置也需要与事业计划和规划统一起来。(招聘后:配置人力资源)第28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鼓励和指导职工进行事业生涯的设计规划。(工作开始:制定计划)、监督职工事业计划的执行,并及时向职工反馈信息。(工作中:监督计划执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是对员工事业计划的监控。(工作中:定期考核)、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开发活动,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其事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以实现生涯目标。(工作一段时间后:培训)5、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个人的责任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特长进行事业生涯设计。组织的责任是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管理全体成员的事业生涯。)、必须有高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因为事业生涯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第29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三、事业生涯的选择三、事业生涯的选择 1、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个人因素、父母因素、朋友、同辈因素、社会文化因素。2、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个性类型(现实操作型、调查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了解组织的性质、结构、规模、经营状况、竞争能力、组织文化、领导风格。了解组织内部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条件,实质就是了解工作资格。了解组织内部发展机会、晋升途径、工作报酬。第30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四、事业生涯的变动与发展四、事业生涯的变动与发展 1、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纵向变动:就是在组织内部,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横向变动:就是在组织内部,职工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经营性企业中一般的职能包括生产、市场、财务、工程、会计和人事等。、向核心变动:就是在组织内部,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的内圈方向变动。第31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2、事业生涯的阶段划分:、按生命周期划分:成长阶段(0-14),占主导地位的是各种需要和幻想。探索阶段(15-24)自我考查、试验扮演角色、进行职业方向探索。创立阶段(25-44)寻找适当的领域创立事业,在该阶段初期有一定的试验性。维持阶段(45-64)占住某个工作领域,继续沿着所创立的事业前进,个人所关心的是如何一直守住这个工作领域。衰退阶段(65岁)工作活动过程停止。、按事业的先后划分:(参见115页表5-2)早期生涯。第一位的是要得到工作。中期生涯 晚期生涯第32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六章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从本章开始,直到第十二章,共七章的内容,主要讲述群体,主要内容有群体心理,群体互动和领导行为、领导理论、领导决策等。本章共有群体概念、群体规范、群体角色、群体凝聚力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点。一、群体的概念、类型、有效性一、群体的概念、类型、有效性 1、群体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第33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2、群体的类型:、第一种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第二种分类: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多见于正式组织中,而利益型、友谊型群体多是非正式的联盟。命令型群体是由组织结构规定,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组成。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不仅仅局限于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关系。所以,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第34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惩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 等八个方面)、群体成员资源。(个人能力;性格特点)、群体结构。正式领导 群体规模:偶数比奇数更受欢迎;5-7人群体更受欢迎。群体构成:异质性群体可能拥有更多地能力和信息,运行效率会更高。、群体任务。(简单任务,也就是常规性和标准化的任务,需要较小的群体规模;而复杂任务,也就是那些新颖而又非常规性的任务,则需要较大的群体规模。)第35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4、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一般而言,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是不同群体能为其成员提供不同的利益,满足个人的不同需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工作中的人际相互作用是人们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第36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二、群体规范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含义: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2、群体规范的功能:标准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动力功能。3、群体规范的类型: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的群体规范。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的群体规范。与非正式的社交约定有关的群体规范。与资源分配有关的群体规范。第37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4、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成员说做的明确说明。通常是群体的主管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任务。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这种事件通常是群体制定某种重要规范的起因。私人友谊。群体内部出现的第一个行为模式,常常为群体成员的行为定下了基调。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来自于其他群体的成员在进入一个新群体时带来的宅院群体中的某些行为期望。第38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三、群体角色三、群体角色 1、角色的概念:角色是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2、角色的特性:角色的同一性;角色知觉 ;角色期待;角色冲突。3、如何处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就很难服从另一种角色的要求,它的极端情形是角色矛盾。解决角色冲突的方式有:A、采取正规式的、官僚式的反应,即依靠能够调节组织活动的规章制度来解决。B、采取退却、拖延、谈判或重新定义事实或情况,使不同的角色趋于一致。第39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四、群体凝聚力四、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凝聚力越强,而在一起的机会的多少又和成员之间的物理距离有关。、加入群体的难度。加入群体越困难,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低。第40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女性的凝聚力比男性高。、外部威胁。如果群体受到外部威胁时,群体的凝聚力增强。但有两个例外:一是当群体成员认为群体无力应付外部威胁时,群体作为安全之源的重要性就会下降,群体的凝聚力很难提高。二是如果群体成员认为外部威胁仅仅是因为群体的存在而引起的,只要放弃群体或群体解体就能终止外部威胁时,群体的凝聚力可能下降。、以前的成功经验。如果群体一贯有成功的表现,就容易建立起群体合作精神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第41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七章第七章 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 一、群体促进效应一、群体促进效应 1、概念:群体促进效应,又叫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2、对群体管理过程的意义:通过集体训练员工完成某项简单的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杂任务,这样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会带来最大收益。二、社会惰化效应二、社会惰化效应 1、概念: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一个人在群体工作时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一种倾向。2、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群体懒惰的扩散 群体责任的扩散。3、社会惰化效应对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如果管理人员想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强化士气和工作团队,他们就必须提供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第42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三、协同效应的概念三、协同效应的概念 是指有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合。协同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所谓正效应,就是群体互动的结果大于个体努力的累加之和。所谓负效益,就是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的累加之和。社会惰化现象属于负协同效应四、群体压力与从众四、群体压力与从众 1、群体压力的含义: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指群体能够给予其成员巨大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2、从众的含义:从众就是指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3、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个人的判断和态度的影响:(阿希试验)群体规范能够给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致。因为他们都渴望成为群体的一员,而不愿与众不同。推而广之,如果个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的看法很不一致,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驱使他与他人保持一致。第43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智力因素。智力水平越高,越不容易从众;智力水平越低,越容易从众。情绪的稳定性。情绪比较稳定,则不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则要么极容易从众,要么极端拒绝从众。一般来说,同一个人在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时最容易从众。自信心。自信心强,不容易从众;自信心弱,则容易从众。个性特点。服从性和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容易从众。第44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从众行为;鼓励个性和独立性的群体,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群体的竞争性。群体内部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从众;群体内部竞争程度越高,越不容易从众。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高,越容易导致从众。群体成员的共同性。一般而言,成员的共同性越多,越容易从众,但必须是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群体目标。群体目标越是一致和明确,越容易从众。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对于个体是否从众,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第45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五、沟通的类型五、沟通的类型 共有三种划分标准:1、按照沟通的表现形式划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都属于语言沟通。口头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普通的形式,书面沟通是正式形式,非语言沟通是补充形式。2、按照沟通的方向划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3、按照组织的结构特征来划分:类型: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第46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正式沟通的五种基本形式:(赖维特的观点)、轮式沟通。、Y式沟通。这是组织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沟通形式。、链式沟通。适合于保密程度要求高的沟通。、圆式沟通。优点是:突出了沟通网络中成员的平等属性,有利于提高参与沟通的成员的满意度。缺点是:缺少沟通的集中性,使沟通的速度慢,不利于群体的领导。、全方位式沟通:是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沟通形式。非正式沟通的四种基本形式:(戴维斯的观点)、集束式。非正式沟通中的最普通形式。以几个人为中心,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偶然式。传播的对象选择性差,以偶然方式进行。、流言式。有一个主要的信息中心,并主动广泛传播。、单线式。强调保密性,信息单线传递。第47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六、有效沟通的障碍六、有效沟通的障碍 失真源、沟通焦虑、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七七、有效倾听有效倾听 使目光接触、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提问、复述、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八、群体决策八、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2、群体决策的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3、群体决策技术:群体决策技术主要有四种主要方法:脑力激荡法、命名小组技术、德尔斐技术、电子会议技术。第48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脑力激荡法和命名小组技术允许群体成员正式的聚在一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也可以提出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群体成员聚在一起,对于地理位置较远的群体不适用。、德尔斐技术能够保证群体成员免予他人的不利影响。另外,德尔斐技术不需要群体成员相互见面,可以使地理位置分散的群体成员参与到一个决策中来。但德尔斐技术的不足是:占用大量的时间、如果要迅速作出决策,就不适用了。另外,群体成员相互不见面,无法出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激发创建的情况。、电子会议的主要优势是匿名、迅速、可靠。但它的不足是:口才好但打字速度慢的人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想出好的建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得到的信息丰富。第49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八章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和作用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和作用 1、人际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多种关系,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的作用:、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影响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二、社会交换理论二、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1、提出者:霍曼斯。2、理论内容: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交换论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多的报酬。第50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三、人际反应特质概念和类型三、人际反应特质概念和类型 1、人际反映特质的概念:在人际关系中,个人对待他人时所具有的独特的反应倾向。2、人际反映特质的分类:主动型包容需求,表现为主动与他人往来。被动型包容需求,表现为期待别人接纳自己。主动型控制需求,表现为支配他人。被动型控制需求,表现为期待别人引导自己。主动型感情需求,表现为对别人表示亲密。被动型感情需求,表现为期待别人对自己亲密。第51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3、研究人际反映特质的作用或意义:了解人际反映特质,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往反映,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反映特质因人而异,但每个人的特质都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通过把握每个人不同的人际反映特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交往策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人际反映特质的认识,加深对员工和下属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和效率。第52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四、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四、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因素:、容貌。主要是面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容貌美丽更惹人喜欢。、个性特点。个性特点包括热情、聪明能干、自信等。其中,热情是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2、交往因素:、邻近: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邻近,彼此接触的机会较多的人容易相互喜欢、相互吸引。、相似:人们之间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越是彼此相似,相互一致,就越能情投意合,相互喜欢。、互惠: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最强而有力的因素就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也就是喜欢导致喜欢。第53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五、竞争与合作五、竞争与合作 1、合作与竞争的概念:竞争是人们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竞争的特点在于:个人在竭力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力图阻止而不是支持别人接近目标。合作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包括分工与互助两种主要形式。第54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2、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动机。成就需要强,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表现出竞争倾向;而交往需要强,交往动机高的人则倾向于表现出合作行为。、威胁。双方都没有威胁手段,比一方拥有威胁手段时实现合作的可能性更大;而一方拥有威胁手段比双方都拥有威胁手段时,更容易实现合作。、信息沟通。、个性特征。好胜的、多疑的人倾向于竞争,自制力强的人、自信的人更容易合作。在能力方面,能力大致相当的人们之间更倾向于竞争,而能力差距悬殊的人们之间更倾向于合作。、组织文化。鼓励竞争的组织、以个人的业绩作为评价成员唯一指标的组织的成员之间更容易竞争;而鼓励团队业绩的组织成员之间更容易合作。组织内部信息沟通顺畅更容易导致合作,沟通不畅则更容易导致竞争。第55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 一、群体间行为的特性一、群体间行为的特性 1、含义: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群体互动以某种群体关系为基础,是连接两个不同组织群体的桥梁。2、群体间互动行为的方式:分为两种:建设性互动、破坏性互动。当群体之间呈合作状况时,群体互动就表现为建设性互动,当群体之间呈现利益冲突时,就会产生破坏性互动。3、影响群体互动的因素:群体的相互依赖性。群体的相互依赖性可以分为三种方式:联营式、顺序式、互惠式。、群体任务的不确定性。、群体的时间与目标取向。第56页,共12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二、群体间冲突二、群体间冲突 1、冲突的定义: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人际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行为学串讲幻灯片.ppt)为本站会员(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