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先进事迹材料.docx
王宇先进事迹材料王宇,中共党员,1985年5月出生,2003年参加工作,现为驻马市中心医院医学检验科主管技师。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与病患接触的最前沿,始终奋战在检验工作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市级“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一、热心公益,邻里和睦。王宇同志朴实,善良,勇敢,持家。作为女儿她孝敬父母,任劳任怨;作为妻子她贤良淑德,谨言慎行;作为母亲她不辞辛劳,无私付出;她注重言传身教,持家有方,使家里老小一派祥和,其乐融融。她每年带孩子到敬老院,探望老人,送衣物、送礼品,传承着中华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她真心待人,邻里和睦,她主动承担楼道卫生打扫,热心为邻居看病送药,帮助邻居购物买菜。她热心公益,长期为平舆县魏楼村的贫困孩子送温暖、献爱心10余次,购买书包、文具衣物共2000多元。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王宇同志政治立场坚定,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王宇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执行院党委的决定,服从科室安排,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她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知识,能够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用,高质量完成医院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冲锋在前,模范带头王宇同志做为科室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生化类项目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她十几年如一日,用标本、仪器、数据作为与病魔斗争的武器,始终战斗在检验一线。做为一名党员,王宇同志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她履职尽责,认真落实三好一满意的服务要求,视病人为亲人,把病人的满意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她在工作精益求精,在近二十年的检验工作中,积累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能熟练掌握免疫、临检、生化等各种检验项目的实验操作,认真做好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及日常维修。她热心帮助同事,发挥科室的骨干作用,做好传帮带作用,对新上岗人员、实习生们,认真指导,耐心讲解,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各项难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斗中,王宇同志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走在前、作表率,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四、逆行而上,担当责任挺身而出,奋勇前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在院党委的号召下,她第一时间书写请战书,要求到最危险的第一线。由于疑似和确诊病人每天都要做检测生化类相关项目,阳性标本高速离心时会产生较强的传染性气溶胶,经科室统筹安排,作为一名党员、经验丰富的老兵,需要继续负责生化项目的检测,负责处理阳性标本。2月10日,医院招募第二梯队志愿者,她再次请战被批准后,迅速和2名同事进入发热门诊接管检验工作,发热门诊病情复杂、检测技术要求高,病人数量多、感染风险大,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检验技师不仅要对感染者、疑似感染者的样本进行分析,还要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高危险废物进行高压灭菌后处理,以保证生物安全。她和战友们克服困难、不怕吃苦、不怕危险,日夜奋战在一线,为门诊的发热患者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护线。精益求精,严控质量。发热门诊的检验数据是防疫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医生做出新冠肺炎判断的重要科学依据。王宇同志严格遵守科室精益管理规定,严把检验前中后的各个质量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将所有数据核实再核实,确保每一份标本的采集、检验、生成报告都符合质量规范,经她手检测的每一份报告无任何差错。“每一份报告的出具,都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责”,王宇同志用精准检测质量展示出一名防控疫情防控的优秀侦察兵。不畏安危,守土尽责。作为疫情防控的“幕后英雄”,门诊检验的危险无处不在的,危险程度与病房里的医护人员相比毫不逊色,血液、大便、小便提取的病人检验标本病毒随时可能存在,王宇同志每天都是在这样高压力环境下工作,为了早一秒出检测结果,早一点确诊,减少一分传播的风险,她努力提升工作效率,只要一上岗就不敢喝水、不去卫生间,尽量减少脱穿防护服的时间消耗,身穿厚厚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她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危险正是体现了我们检验成果的价值,只要守住人民群众的健康,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截止目前,王宇同志王宇同志已在发热门诊奋战30余天,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景华先进事迹材料王景华, 56岁,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下河村胡坑组村民。她教子有方,儿子赵开宇留学日本攻读航空航天自动化专业博士,放弃国外的工作机会,坚决回国从事航空航天事业,发明多项专利在国内国际获奖,其事迹被央视报道,传遍了海内外。她主动抚养弟弟和妹妹四个家庭的6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其家庭被授予“驻马店市最美家庭”。她博爱无私,所获尊崇无数;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用爱心与真情谱写的一个个平凡故事。王景华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母亲,因为母亲是世界上最神圣最伟大的称谓,一位善良的母亲至少影响3代人,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家族。“家长做表率,孩子就会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王景华深有感触地说。她的丈夫赵付家是镇中心学校的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分繁忙,几乎没有时间顾家,所以重视家教的王景华就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独生子赵开宇的身上,立志让儿子从小就在欢笑和知识的海洋里幸福成长。夫妻俩平时相敬如宾,从来没有发生过口角,从不在孩子面前露出半点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引导孩子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教育孩子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培养孩子不贪财的纯洁品德,在利益面前与人与事无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武装强大自己,将来报效祖国。王景华自始至终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仁爱品质列为育儿的侧重点,孩子从小到大对人际关系及交流沟通总是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儿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良好的教育息息相关。勤劳质朴的家风,家庭的熏陶促使赵开宇逐渐成长为一个孝顺善良、诚实活泼、自信努力上进的好苗子。生活中的他热爱读书,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在儿子牙牙学语的时候,王景华就认真的念叨着古诗,儿子不到两岁就会颂出28首古诗。孩子读初三的时候,她就引导孩子写好学科日记,数学方面让儿子想办法每天都额外多解答一题很典型的数学题,并且用专用本子记录好。在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的前提下,写出解题体会,名叫“每日一题”。 学习上王景华总是在自己读书时,让孩子在身边模仿。儿子上高二的时候,她就给儿子约定与孩子比学习,她就按约定每天学一句英语,把学习的内容写在挂在墙上的稿本上,孩子周末回来看到此情此景都受到了感染,儿子的学习也有了很好的计划性和很强的毅力,成绩也与日俱增,从初中到研究生博士的漫长学海里,很少让家人操心,成为家人的骄傲。2012年儿子自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考入日本千叶大学自动化学院,攻读航空航天自动化专业博士。经过刻苦努力学习,两年后博士毕业,他放弃国外的工作机会和优越条件,坚决回国供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绵薄之力。他全身心投入事业,发明多项专利,且在国内国际获奖,其先进事迹还被央视报道,传遍了海内外。教育管理好儿子是本分,而把别人家的孩子视为己出则是一种大爱。1999年初,在深圳务工的丈夫的弟弟和弟媳喜得贵子。为了支持小两口挣钱养家,王景华主动把一个不到1岁的娃娃从深圳抱回河南老家精心抚养,这一养就是9年,街坊邻居无不夸赞王景华待小侄子如亲生。时间到了2000年,王景华妹妹的两个孩子和两个弟弟家的3个孩子,相继由王景华接回家辛勤养育、供养上学。当时孩子年龄最小的才半岁,最大的9岁,吃穿睡洗,问医陪学,样样俱到,王景华把心底的爱全倾注于6个年幼的孩子,这样的爱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培养着孩子。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个别引导教育,从小的生活习惯到品质的培养,无不渗透着她的心血。十几年如一日,紧绷着育儿之弦,王景华基本没有过上一天轻松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才了,个个升学深造,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公司高管,有的是医生。如今王景华看到了自己辛辛苦苦养育6个孩子分别在建设祖国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她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王景华的慷慨无私、善良孝顺在当地有口皆碑。丈夫的叔叔是个患胃癌的单身老人,她经常端吃端喝,嘘寒问暖,老人曾经两次病重到县医院住院治疗,王景华精心护理,无怨无悔。去年,78岁的老人临终前断断续续的对王景华说:“好闺女,要不是你孝敬俺几十年,俺的老骨头早就沤糟了!”每年的四季,王景华总是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亲和公公婆婆送零花钱,买新衣服和新鞋袜,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给老人们买好吃的补养身体,让他们开心幸福,颐养天年。这几年她远在北京带孙子,可是她仍心系父母和公公婆婆,经常打电话开视频,有时她还安排时间专程回到老人们身边探望才放心。“景华这个人心肠特别好,哪里有灾有难,谁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她知道了都要尽可能的帮一把。”下河村花甲老妪吴彦华这样评价她。“王景华还是一位裁剪师,在生活比较困难的上个世纪90年代,她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家庭免费裁剪和缝制衣服,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1995年9月,邻居余倩因儿子患重病急需钱到县医院住院治疗,王景华取出家里唯有的600元钱交给心急如焚的余倩,余倩情不自禁潸然泪下。2013年6月,一位协助自己给电子厂代发产品的女工友患病住院,王景华立即送去医疗费给予安慰,令这位普通关系的女友感动不已。2014年秋,马谷田镇中心学校特困生秦银梅被县二高录取,但因其父亲突发脑溢血半身不遂,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经济拮据。王景华闻讯资助其读书,秦银梅3年后考上郑州大学。在镇上读书的王冲村女孩葛青青,其父母离异,她与八旬奶奶相依为命。2017年葛青青身患皮肤病较严重,由于家徒四壁濒临辍学,王景华就主动给其治病,葛青青病情痊愈后愉快地走进教室学习。为了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勤劳智慧的王景华2005年和2006年走遍河南、广东、浙江等地寻找合作项目。经过努力,终于让几家电子产品手工加工项目落地泌阳,安排了一大批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就业有了挣钱门路。 王景华深怀尊老爱幼之心,关心他人,积福行善,从点滴小事做起,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默默地影响着身边人、身边事,因此其家庭被授予“驻马店市最美家庭”称号。卢军令先进事迹材料卢军令,现年41岁,确山县双河镇凌楼村段庄组村民,中共党员。她众所周知的贤妻良母,确山县双河镇凌楼村的一名党员干部。作为新时期的女性,肩负着工作与家庭两副重担。她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爱来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处理得协调有序,在家她不愧为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敬老爱幼;在村委她无愧于文明之星的光荣称号,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热爱工作,乐于奉献。在疫情期间,她始终把“村民的安全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疫情开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做好村民的安全防护工作,积极地作为一名志愿者每天坚守在一线,只要在村里的村口准能看到她,同时她还自己出钱地为村民准备口罩,保证每家每户都能带上口罩有安全保障。工作中,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勉励自己,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得到领导和村民们的肯定。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她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那些残病儿童、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树立起信心,让他们都能健康成长。作为村委一个干部,她能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村委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敬老尊长,以身作则。经人介绍,2008年与现任丈夫段红东结婚。婚后十多年来,她与丈夫一起照顾公公婆婆、丈夫前妻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共6位老人,并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与丈夫是再婚家庭。1994年,她的丈夫和他前妻结婚,婚后有一个女儿,一家人的生活温馨而平静。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她丈夫的前妻因患癌症去世。2008年,她与丈夫相遇、相识、相恋。但当她决定嫁给他时,亲戚和朋友都极力劝阻她,因为他丈夫为了给前妻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又带着一个女儿,而且父母身体欠佳。面对这些阻力,她全然不顾。在她看来,丈夫能倾其所有为前妻治病,这种情谊及其可贵,嫁给他,自己一定会幸福。公公今年69岁,早年得过一场大病,一直不能干重活。婆婆身体也不好。她嫁到段家之后,对公公婆婆十分孝顺,常给公公理发、洗头,给婆婆捶背、洗头、按摩。她觉得“孝敬公婆是自己的本分”。她的公公2016年得了一场重感冒,一直好不了。她带他去市中心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并进行了住院治疗。他问她花了多少钱,她对他说只花了几百元钱。后来她公公才知道她“谎报了军情”,花了好几千元钱。逢年过节她都要给公公婆婆买衣服,而且总说很便宜才几十块钱。说实话几十块钱能买到这么好的衣服吗?因为她怕他们心疼钱。丈夫的前妻因病去世,而她没有兄弟姐妹,她的父母无依无靠。丈夫的前妻的父母就成了他们的父母。她与丈夫结婚后,她就做起了两位老人的女儿,她一直管他前妻的父母,叫爸!叫妈!他丈夫前妻的父亲2012年突患脑梗,虽然抢救及时,挽救了生命,但从此落下残疾,行动不便。为了让老人活动更方便,她为老人买了一辆轮椅。老人高兴坏了,坐着轮椅出门,遇到熟人便自豪地说:“看,这是俺闺女给俺买的!”丈夫前妻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女儿的去世更是给了她致命的打击,使得她病情加重,以致认不出一个熟人。但是,她对她记得非常清,从不曾忘记。有一年,她老人家在信阳市平桥医院住院,卢军令忙前忙后,对她护理得十分周到。老人非常感动,逢人就拉着卢军令跟别人介绍:“这是俺的亲闺女。”她尽心照顾公婆和丈夫前妻的父母,受到村民的尊敬和赞扬。可她心中有一个痛:嫁入段家后,很少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她的母亲患有糖尿病,由弟弟照顾。2014年的一天,她到弟弟家看望母亲,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不放。于是,她准备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但因为家里需要照顾的老人太多,接母亲到家居住的计划一拖再拖。当年,母亲突然病逝,她的心中充满愧意,跪在母亲遗体旁放声大哭,这也成了她心中最大的遗憾和最深的痛楚。现在她尽心照顾着父亲。父亲身体很差,胃癌手术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落下了腿疼的毛病。她不敢再疏忽,经常回娘家帮父亲按摩,陪父亲说话。她孝老爱亲的事儿感动了乡邻。2018年上半年,她被评为确山县“文明之星”和“孝老爱亲”模范;2018年7月,她被评为第二季度“驻马店好人”;2018年11月她荣登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2018年底她又被评为“感动天中”十大人物。关爱孩子,以身作则。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心,始终用自己的“正气”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她既是一位慈祥的妈妈,又是一位严格的教师,还是一位亲切的大姐姐,与孩子同喜同忧。教育孩子,她始终认为从小事抓起,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如:孩子每天回家看书,做作业时,她从不外出,从不看电视,而是同样坐在一旁静静地看书,营造安静、勤学的氛围。晚饭后坚持与孩子一起散步,边走边交流,教给他们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节假日休息时间,总不忘带着孩子去看望年迈的父母、公婆,带去祝福,从小培养孩子敬老的美德。在教育孩子友爱他人时,自己首先做到尊重团结同事,乐于为邻居服务,在母亲的感染下,孩子团结同学,待人诚恳,总是面带微笑面对学习、生活。当自己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想方设法去解决,毫不气馁。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总能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款献爱心。在浓浓的慈爱滋育下,孩子健康成长。听党指挥,品格高尚。确山县双河镇凌楼村作为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点,她主动请战,带头积极配合村委会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一个主动拆除自家危旧附属房,在子女都在读书,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前提下,按照村规定的统一风格进行房屋改造。有的村民不理解,说他有钱乱花,好好的房屋还要改来改去,她耐心地解释:“我们每家花一两万块钱改造房屋,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自家人住着也舒坦。其实,政府对我们凌楼村投入的资金更多,我们要看得远点。按照规划,我们组还要新建水泥路、公共厕所,场地也要绿化,到那时,我们组脏、乱、差的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变,我们得了大实惠”就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好几户农户主动加入到村里美好乡村建设中来,一带十、十带百,村里更多人投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中。美好乡村建设完成了,卫生和绿化苗木也需要常态化管理,她积极动员本组留守群众义务清洁道路。这样一位好邻居、好干部怎能不让我们去爱护、去尊重?她是一位好干部、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好公民,是每位女性学习的楷模,我们心中最美的“妈妈”。刘春玲先进事迹材料刘春玲,现年53岁,中共党员,新蔡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任同安医院业务院长。原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一科主任,曾荣获驻马店拔尖人才,驻马店妇产科学科带头人,省妇科微创学术委员,省妇科肿瘤学术委员,省产科重症学术委员,驻马店市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目前省内外知名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专家,在驻马店率先开展妇科微创手术,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曾以河南妇产科医生情暖藏区百姓妇产科的一天白衣天使用爱创造奇迹妇幼健康的使者等为题,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受到医患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11年被驻马店市文明办授予"市文明市民标兵"光荣称号。学好本领,服务基层。在全市妇产科领域,刘春玲是地地道道的行家里手。为支援卫生医疗欠发达地区,她曾多次作为志愿者支援新蔡,特别是任卫生部“妇产科降消项目”驻马店市专家组成员期间,几乎常驻新蔡妇幼保健院,她克服种种困难,手把手教一线医生开展诊断与手术。为解决新蔡妇产科医疗技术欠缺的问题,她毅然决定放弃三甲医院优厚待遇,过来支援偏僻的新蔡,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服务广大新蔡百姓。政治过硬,心系百姓。自参加工作以来,从青春时代到年过半百,她一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坚持不忘初心,行医为民,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展示了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风采。她秉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和“服务至上,为病人着想”的理念,弘扬勤学乐思、善做善成的匠人精神,成为了呵护女性健康的布道者和守护神。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刘春玲好学上进,刻苦钻研,为了减轻患者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她三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妇科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勤奋学习,与时俱进,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诊断病例。她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潜心钻研妇产科手术技能,着力提升医疗水平,走在了妇产学科的前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中国保健营养收录了她的学术论文重复异位妊娠57例临床分析,学术论文改良盆底重建治疗脏器脱垂疗效分析发表在当代医学上。她擅长宫腔镜下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宫腔粘连分离术、子宫纵膈切除术、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宫颈癌等妇产科手术的治疗,对宫颈疾病、不孕不育症、产科疑难杂症等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今年全球流行肆虐的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刘院长马不卸甲,人不解衣,连续吃住在院里五十多天,除了接收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病人,为了缓解新蔡县豫东南医院(指定新冠肺炎治疗医院)接收病人高潮,承担了全县80%的妇科孕期重症发热患者接收病例。3月中旬,新蔡县一名因宫颈经常性出血的患者慕名来找刘春玲看病。刘春玲热心地为患者进行妇科筛查。当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时,刘春玲一边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一边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增强治疗的勇气与信心。患者及家属相信刘春玲的本事,同意积极配合治疗。刘春玲第一时间组织全院临床相关科室专家进行病例讨论与分析,制定出患者手术和术后治疗方案。这项手术在妇产科领域是一道高难度的技术。手术从上午9点开始,刘春玲首先考虑到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可能出血多,盆腔淋巴结组织清扫难度大以及随时出现并发症多等问题,她在手术中为患者使用了先进的超声刀。盆腔淋巴结清扫清扫的是骼总淋巴结、骼外淋巴结、骼内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由于精细操作,手术过程没有出现意外和曲折,一切顺利。术后,患者恢复正常,正在接受后期的药物治疗。这种手术是新蔡首例,在整个驻马店市能做此项手术的医生极少,有的可开刀做,但是在腹腔镜下能做到的极少,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大爱无疆,行医行善。刘春玲从医30多年,尽管身在一线,但她的手术水平绝对能代表着天中的高度。她的省、市学术头衔就有20多个,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及科技奖达30多项。她是驻马店市专业拔尖人才,妇产科微创手术的开创者,被誉为“天中刘一刀”。从医以来,她经手的手术10000多例,一例例都浸透着她的智慧和心血。她不仅医术精湛,更有一颗救死扶伤、行医行善的仁爱之心。她坚持做到:对待病人像亲人,对患者负责到底。这是她的口头禅也是她的座右铭。她会因担心看病的老人对就诊流程不清楚,像亲闺女一样全程陪同;她会为需要憋尿检查的老奶奶不停地添加热水,问询她的感觉;她的耐心和爱心感动着患者,感动着身边每个人。刘春玲爱岗敬业,责任心特强,现在还坚持值班坐诊。院长主任一肩挑。她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把妇产科事业当作天大的事。她端庄秀丽、朴实无华,更懂女人的艰辛与苦痛,对病人总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一个朋友问“春玲,您怎么不坐自己的院长办公室坐诊啊?”春玲说:“这是医院,这是基层一线,我哪有那闲功夫摆谱,患者忧心如焚,我都嫌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早替患者看好病,病人就少受一分病痛折磨。”这种心态这种境界令人肃然起敬,身边的女大学生都把她看作学习效仿的偶像。刘越慧先进事迹材料刘越慧同志是驻马店市驿城区税务局南海分局的一名税务干部。作为母亲,她支持儿子以生命守护生命,把白衣作为战袍;作为儿媳,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演绎着大爱无言、大孝无声;作为一名税务干部,她在平日里埋头苦干、一职多能,在疫情来临时,不忘初心、挺身担当。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她在平凡的人生履历中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闪耀着勤劳善良、大爱无疆的高贵品格。一、大爱无疆,支持儿子“逆行”武汉“儿子,转眼你去武汉已经10天,家中一切都好把理想实现在别人需要的地方,苦会变得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胜利的曙光已在眼前,妈妈为你而骄傲。”这是驿城区税务局南海分局税务干部刘越慧于3月4日发给儿子的一条微信。她的儿子祁博作为驻马店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于2月24日出征驰援武汉,成为我市市援鄂五勇士之一。2020年冬春之交,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祁博与急诊科工作的新婚妻子一直忙碌在岗位上,在全国疫情地图上,武汉地区的红色越来越深,伤亡数据攀升,医疗资源紧张,确诊患者与一线医护人员疲劳紧张甚至耗竭崩溃2月23日,医院接到省卫建委关于组派心理援助医疗队的通知,祁博征求母亲刘越慧的意见。“英雄莫问出处,战士何须年长!从小你就爱做“超级英雄梦”,救死扶伤是你的理想,妈妈当好你的大后方。”看着90后儿子年轻的面庞,刘越慧坚定地说。然而话语的背后是她作为母亲无尽的担心和牵挂。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逆行武汉后,她也曾几次偷偷落泪,但每次与儿子视频,她都是微笑着鼓励,叮嘱儿子积极勇敢面对,在忙碌中保持体力才能更好、更多的解决病人的病痛。在与亲友谈论疫情时,她说:“儿子和儿媳都拼在第一线,我这个妈妈为他们自豪!”儿子驰援武汉后,她有担心、有牵挂、 有低落、有焦灼,唯独无悔,因为她明白:灾难让人成长,实践是最好的课堂,青春身影终将成为栋梁二、大志平凡,于无声处听惊雷儿子、媳妇在一线“战”疫,刘越慧也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着力量。疫情爆发后,国家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从支持防护救治、支持物资供应、鼓励公益捐赠、支持复工复产四个方面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大部纳税人因对政策了解不全面或操作不当错开了发票,未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刘越慧心里明白“税务人的责任就是守好税务阵地,将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落细落小落到实处,这是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做贡献”,为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把疫情影响降至最低,她主动请缨到单位加班,逐户查询、点对点辅导,为纳税人讲解相关政策,解决疑难问题,一直忙到华灯初上,为最后一位纳税人解释完毕,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单位。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刘越慧工作扎实、任劳任怨,服从领导,和同事相处融洽;对待纳税人更是耐心细致。每天上班,她总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打扫卫生、办理业务、报送材料、帮助同事,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她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赢得了领导同事的尊重、纳税人的认可。自从事税务工作30多年来,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26次。三、大孝尊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刘越慧不仅是一位通情达理、识大体、顾大局的妈妈,还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妇。当年婆婆病重,子女们在一起商量筹钱医治,刘越慧把丈夫拉到一边说:“咱们家钱不多,但是所有的积蓄都在这里,先给咱妈看病最重要”。婆婆去世后,她多次对丈夫说:“把咱爸接咱这儿吧,他一个人不方便。”公公怕给子女们添麻烦,不愿意住一起,她就经常去公公那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不管多么脏乱,从不嫌弃、毫无怨言。在她的诚意感动下,老人终于搬了过来,她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给公公喂饭,洗衣换药,清理卫生,她事无巨细,只要天气好,就能看到刘越慧带着公公下楼晒太阳,八十多岁的公公逢人就夸:“越慧这样的儿媳实在难找,亲闺女能做到这一点都不容易!”她敬奉孝道,无怨无悔的悉心照顾,用诚挚的爱心和质朴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感动了亲友邻里。若有情义藏在心,岁月从不败好人。这就是刘越慧,我们身边一位平凡无奇的女人,但平凡之中饱含着伟大,这位平凡的母亲拥有中国女性善良、贤惠、能干、坚强的特质,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她用大爱之心温暖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事业和家庭,甘心奉献却又默默无闻,用春晖寸草之心,谱写着生命的华章。吴月霞先进事迹材料爱的温度吴月霞老师出生于1983年1月,2002年6月汝南师范学校毕业后,怀着一颗爱心来到驻马店市实验幼儿园。从那一天起,她就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成为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妈妈。她说,每天听着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按理说,她的生活,也应该如她所想的且像幼儿园一样富有童话般的诗意浪漫和简单美好。2006年,吴月霞老师怀着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然与丈夫梁涛走到了一起,第2年,女儿梁有玉出生了,在吴月霞老师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幸福就像春天来了百花开一样自然而然。然而造化弄人,吴月霞的生活之路既不像她想象的聆听花开的声音平静平凡,更没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轰轰烈烈,迎接她的却如平地惊雷、地裂山崩的命运多舛,她的人生之路上,布满荆棘,充满了坎坷!2009年以来,吴月霞的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婆婆患尿毒症去世,继而丈夫梁涛受不了失去母亲的打击,罹患高血压引发并发症造成肢体瘫痪,又因脑萎缩造成器质性病变性精神分裂,后来又有公公突患直肠癌10年来,吴月霞老师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带着年幼的女儿选择了默默地坚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颠覆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那些传统的认知,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无数个日子里,她拖着不到90斤的身躯,夙兴夜寐,扶老携幼,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这种坚守,是让人窒息,让人看不到未来的坚守,因为公公和婆婆患的是让人谈病色变的绝症,丈夫的病又是不可逆的,永远没有治愈的可能。除此之外,她还要照顾丈夫以及自己幼小的女儿。丈夫生病的日子,好多好心人的劝她:“你对丈夫也尽了情分,也算做到了仁至义尽,与其跟着他看不到未来,还不如早点离开他算了,毕竟,你还年轻啊!”然而,在她的信念里,既然执子之手,就当与之偕老。因为她相信:“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为了给丈夫更好的治疗,她独自带着丈夫到省级医院看视。在省医院里,由于孩子年幼,离不开妈妈,她便一直带着,白天陪着丈夫治疗,还要哄着孩子开心,晚上就在病床旁边的地上随便铺张垫子带着孩子胡乱睡下所谓爱情,就是一张垫子而已!由于医院面积较大,病房楼和康复楼相距较远,有一次下大雨,她又不想把康复停下,便推着轮椅上的丈夫兼顾带孩子,她就让两岁多的孩子自己撑一把大雨伞,让坐在轮椅上的丈夫撑一把雨伞,自己在脖子上夹一把雨伞就这样,风里雨里,吴月霞老师推着病的,扶着幼的,三口人一个家,踽踽而行,一个罹患重病无精打采神情晦暗,一个幼小如嫩芽渴盼雨露阳光正需培育扶持,一个身形瘦小弱不禁风却如参天大树一般艰难而坚定地地扛起了一个完整的,成了医院一道别样的风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吴月霞老师心里,此情此景此种滋味,便纵有万般悲苦,更与何人说?10年来,吴月霞老师陪护丈夫治病养病,陪他谈心聊天,陪他一起亲近大自然换换心情,鼓励他战胜疾病痛苦,树立起生活信念她用真情感动着丈夫,把丈夫从绝望中拉了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月霞老师的坚守和付出也在感动和改变着丈夫,慢慢地,丈夫梁涛选择了积极面对。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终于从颓废和自暴自弃的阴霾中走出来,又重新鼓起生命的风帆。如今的梁涛,虽手脚不灵便,但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脸是红润的,眼睛是笑着的,全身上下都洋溢着被爱人宠着的幸福。家风传承大象无形,大言稀声。吴月霞老师的生活里,似乎天天都是阳关雨露,温柔和平。虽然一个又一个灾难降临在她身上,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家外、工作生活,她一样开朗乐观,兢兢业业,把每件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潜移默化中,她也把自己的开朗乐观传递给了她可亲可爱的女儿梁有玉。如今梁有玉正读六年级,一如她的母亲一样开朗乐观,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积极主动,且独立性极强,深受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喜欢。她心地善良,乐观向上,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由于爸爸在她两岁多时就因高血压造成了左侧肢体瘫痪,对于正坐在爸爸怀里撒娇的孩子来说,她无疑是不幸的,但她很快就懂事了,她听懂了妈妈的话,不再缠着爸爸撒娇,而是变成了陪爸爸游戏、让爸爸开心的开心果。有时候病情使爸爸烦躁,甚至不愿意吃药康复治疗,梁有玉就学着幼儿园老师的样子给爸爸发小红花来督促爸爸。梁有玉七岁那年,爸爸患上了脑萎缩,像个家长一样反而照顾起了爸爸,有好吃的,她给爸爸一份,出去散步,她牵着爸爸的手,怕爸爸摔倒。妈妈工作忙,周六周日加班,照顾爸爸的任务就落到了她的身上,她会给爸爸热馒头,给爸爸泡泡面,还会在泡面里加上鸡蛋火腿肠。爸爸脑萎缩任性,不该吃的东西非要吃,为了防止爸爸乱吃东西,她的视线不离开爸爸。学习时,她就把爸爸带到她的房间坐在她身旁,还找来一年级时的加减运算让爸爸做题,得意地说让爸爸锻炼大脑。有一次,她去卫生间的间隙,爸爸偷偷吃掉了好几次的药量,发现后她立刻给妈妈打电话带爸爸去医院洗胃。虽有惊无险,但小有玉很自责,从那次后更加细微地照顾她的爸爸。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她懂得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如今的小有玉,她用自己的孝心和善良为词,用自己的热心和宽容为曲,弹奏着暖人心扉的歌。桃李不言“生活纵有万般辛苦,善意偶尔会被辜负,还是应该满怀信心往前走。初夏的微风打在脸上,也打在我泪湿的眼眶。做记者很多年,第一次遇见哭一屋子的的状况。每一个受访者都是眼含泪花地在讲诉,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温暖的小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社会的温暖。今天采访的主角是一名35岁的女人。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觉得她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意义,从她身上,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已经遗失和丢弃的所有美好品质。女孩20多岁的时候嫁给了比自己大9岁的丈夫,结婚两年多,女儿不到两岁的时候,丈夫突发脑溢血住院。从那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丈夫第一次发病到现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她从20多岁的青春年华走到了现在的35岁。十年来,她的体重没有超过90斤。她照顾患直肠癌的公公,照顾智力退化到儿童,饭都吃不好的丈夫,照顾丈夫和前妻的儿子,照顾幼小的女儿。她还要上班,这样糟糕的生活,她留给同事们的却只有笑容。接受记者采访的每一个她生活的旁观者,都哭了。她的领导,她的同事,她的闺蜜,这样哭着进行的采访,我是第一次经历。那些泪,好像也流进了我的心里,冲刷了心里的雾霾。反而是当事者本人,乐观得让我感动。她说丈夫已经倒下了,如果自己不管他,会一辈子良心不安。她说自己不敢生病,因为自己倒下了,孩子、老人、丈夫都没有了依靠。所以她每天都带着笑容生活。看她的时候,也不像是遭受生活打击的样子,妆容精致,衣着得体,反而像是养尊处优的幸福女人。她说,生活其实很幸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是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丈夫最好的情况也不过现在,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在这样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她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说刚和丈夫结婚的前两年里,丈夫对她特别好,所以丈夫病倒的时候,她就要不离不弃。她讲诉了和丈夫结婚的过程,她的家人强烈反对。轻描淡写,却让我看到了当时的不易。她没有说一个爱字,我却听到了情深意重。说到后来她哭了,她说自己的选择,要坚守。 亲爱的吴老师,我愿你幸福。我也希望自己平复心情之后,可以用最好的语言把你的故事讲诉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采访你的时候,我庆幸我是一名记者,能够有这样的机遇倾听你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会幸福。”以上是一位记者在2018年5月11日采访吴月霞之后的感言。该园园长李辉说:“有家才有国,在吴月霞老师的家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和人性的光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 民族舍己为人、诚实守信、善良隐忍、坚韧自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美德,正是有吴月霞老师这样的女性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宋爱霞先进事迹材料宋爱霞,1975年出生,西洪乡司马小学教师。1994年,宋爱霞毕业于驻马店市教育学院。毕业后的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心甘情愿地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农村教师,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在亲朋和同事眼里,她是一位敬老爱幼,善良博爱,坚强乐观的年轻母亲,更是一名爱生如子、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作为新时期的女性,肩负着家庭和工作两副重担,她用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家,用满腔热情对待工作,把家庭和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5月份,宋爱霞在经历十月怀胎的辛苦后生育一名男婴,担负起了作为母亲的神圣职责,然而孩子一出生就被医生鉴定为脑肢体一体残疾,送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6个多月,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初为母亲的她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管以后生活怎样艰难,她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治疗。郑州、石家庄、北京,她记不得跑了多少家医院,她认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她全力以赴。可是由于病情严重,直到现在孩子已经十七岁了,生活仍不能自理,不会坐、不会翻身,更不能行走。仅仅是孩子的一日三餐,都要她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由于孩子不能自己吃饭,吃每顿饭的时候不得不给他咀嚼,咀嚼以后再放在勺子里,最后再喂给孩子,一顿饭下来,常常要用一两个小时,这给她精神上和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令她欣慰的是,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渐渐能听懂她说的一些话,能用笑容和哭脸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