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深化“三评”改革 创新科技评价体系.doc
-
资源ID:48435283
资源大小:13.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深化“三评”改革 创新科技评价体系.doc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深化“三评”改革 创新科技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工程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深化“三评”改革,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形成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才能、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施行创新驱动开展战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科技评价体系的革新就必须加速,这已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的一个广泛共识。共识之建立,缘于现行人才评价机制暴露了不少弊端。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即坦陈,“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分类评价缺乏、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也缘于工程评审、机构评估中一些形式的做法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很大困扰。正如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才能、质量、奉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施行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可谓势在必行。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意见亮点颇多。不同门类、不同岗位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一刀切”的弊病不言而喻。如今意见明确“坚持分类评价”,即按照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特点,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根底,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程度业绩与开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才能、业绩和奉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在分类评价的机制中,一个应用型人才从此不必再为一年应该发表多少篇论文而苦恼。长期以来,一个科研人员只要获得某种荣誉,就相当于贴上了“永久牌”标签,个别地方又以这种荣誉性称号论英雄,工程、资、经费近乎垄断,不但有欠公正,也助长了急躁和功利之风。如今意见一方面要求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当各类国家科技方案工程、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防止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另一方面强调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无疑有利于各种人才走出唯学历、唯荣誉、唯资历困境,从而激发出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砍掉繁文缛节,革新评价体系,释放科研人员的活力,这一步必须走。但在中国科技投入持续升高的背景下,在以往一些程式性的审批被革除之后,如何防范学术不端是又一个紧迫的问题。这也正是科研诚信体系建立成为意见另一个重点的原因。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与处理方式过于柔软有关。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所谓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学风建立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视机构,但人员多为兼职,机构形同虚设。前不久“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立的假设干意见,本次意见不仅强调建立完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信息系统,更提出了“对纳入系统的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制止其获得政府奖励和申报政府科技工程等”详细的惩戒措施,显示中国科研诚信建立已经长出“牙齿”,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正在落实。用新的制度解放科研人员,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尽展其才,同时又更加注重科研诚信,如此两翼齐飞,中国的科研环境逐步走向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可以期待。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