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信息传播与英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系.doc
论教学信息传播与英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系摘 要: 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信息传播是一个涉及到诸多因素的综合过程,教学信息、教学媒体与学生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纽带式的三角形。在教学设计中,通常采用的语言信息构建和非语言信息构建更是两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它们对教学信息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使之形成三种不同的变换模式:信息重组模式,信息从表层意义转化为概念化模式及信息的知识性转向技能性的模式。【关键词】:p : 三角形;教学信息;构建;信息变换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21)01-0024-0005在当今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教学设计。本文作者试图站在信息传播学的角度,以传播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来探讨这个主题。本文借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指代在英语教学课件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三角形、两个构建和三种信息变换模式。1 一种三角形关系在语义学中有一个一直被众多语义学家、心理学家、甚至哲学家反复探究的现象:客体、符号与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Ogden与Richards称之为语义三角形。在教学中,人们一直在探究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可谓岁月悠悠,方法与模式也林林总总。但我一直认为,就教学的目的、模式和方法而言,无论在哪个国度,不论在哪个时期,又不论是哪个学科,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三个因素,即教学信息、教师和学生来做文章。我们不妨以下面两种图式来表示,如图1:从表层来看,这是一个线性模式,而实质上,三者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为联结的元素,形成一个三角形。如图式2所示:非常清楚,这是一个循环的三角形模式,它与语义学中的语义三角形实在有几分相似。用这个三角形来比喻教学模式或过程的基点并不在于三角形中三个因素的质的关联,而是看中其形式的相似性。这样,我们便可以用教学的三角形来阐教学中的种种关系了。在语义三角形中,关键的元素是过程,即对客体认知的过程。说它是关键,是因为它会使客体的意义发生变化。而在教学“三角形”中,主导的因素是教师,其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控制两个环节上。称其为主导,是因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信息发生量变或质变。说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与其对教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妨用下面的图3式来作进一步的说明。这里,我们己经将教学的三角形变换成三个环节了。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可将众多的因素比作一盘棋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实质上是在对这盘棋子做布局。下棋是一个追求胜利的过程,而教学设计则是一个争取最优化的过程。显然,两者都在写两篇永远写不完的文章。从信息传播模式看,教师环节又像一个信息通道,或一个传播教学信息的综合媒体,如果这个比喻恰当,那么,教师当属媒体的一种,即活媒体。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教师几乎把所有关于教学信息的组织、控制和传递工作承担起来了。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2 教学设计中的两构建问题2.1 语言信息的构建一般而言,一个课件内容的构建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知识因素、技能因素和触媒因素(启发因素)。(1) 知识因素。就英语学科而言,这里说的知识因素指的是课文知识和课文以外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其中包括语言知识(含听、说、读、写、译知识等)、文化知识、历史和地理背景知识,等等。通常,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素材取向范畴,教学目标设置和媒体选择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领会、掌握的主体内容。(2) 技能因素。依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技能因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学习语言的方法,二是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吸收前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的结晶,达到传承知识的目的;而后者则是在传承知识的过程中,将前人的东西加以灵活、创新的运用,使之发扬光大,达到发展的目的。技能因素在课件中呈现的方式和所起的作用是: 以具体的教学信息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以得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以恰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运用所学知识的条件或平台,提高语言实践能力。(3) 触媒因素。这是课件中一种合理的潜在性因素,它隐藏于知识与技能两种因素之间,并对它们起到映衬和彰显的作用,故能启发和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在己有知识的条件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多元、多层次、发散性的思维联想,从而收到知识联结、重构和延伸的效果。在一个课件中,己学内容(或与前一课相连接的知识)在学内容和将学内容(即与下一课有延伸关系的知识)是构建上述三个因素的三种主要成分。然而,无论是三个因素还是三种成分,它们都不是一定要在课件中占有相等的位置,或对称地存在着的,而是教师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给它们以适当的定位。因此,在课件设计时,教师不要刻意地让它们平分秋色,也不一定让它们在课件中同时露面,而要对它们“登场”的顺序做好安排,或让某一个因素暂时在课件中缺席。2.2 课件界面的构建粗略看来,课件界面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结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确,课件界面本身就是为教学内容的展示服务的,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课件界面就是教学内容。依此类推,界面构建就是内容构建。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界面主要是指教学信息的结构形式,强调的是形,是整体;而教学内容则只是指教学信息的本身,它既可以指整体,也可以指个体。实质上,从层次角度而言,界面构建主要考虑的是课件中的各种元素如何组合才合理、科学、才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及人的感官需要。从这个角度看,界面构建就必须考虑到文字信息的构建形式,图像与符号信息的构建形式,以及空间信息的构建形式等诸多教学信息的构建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更加清楚地看到,课件界面的构建与教学内容构建之间的实质性关系了。(1) 文字信息的构建形式。英语教学属语言教学的一种,突出语言特征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对文字的准确运用又是对语言教学的起码要求。文字信息的构建也是如此,只是课件界面的文字组合方式及其功能意义的表达倾向与课文的形式或平时的板书模式有所有不同而己。教学课件中文字信息的构建特征是:a.措辞精到,结构简练;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具有引领思维之功效。同时,设计时要考虑的不仅是界面的容量限度,还要顾及到界面阅读的特点。b.文约义丰,意景相嵌。对文字的运用虽惜墨如金,对图像的构成虽谨小慎微,但却能使认知中的熟悉效应、典型效应和逻辑效应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让人读罢不仅有文字意义的收获,还在隐约之中有情景的欣赏。我们不妨用一个英文范例来作佐证。有一篇文章是这样来描写纽约的:the tall buildings, the heavy traffic, the speed, the noises, the smell, the busy activities.所用词汇是极平常的、简约的,但每个词都富有形象的动感,就那么几个词,便将一种鲜明的层次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呈现了出来,纽约那繁华的情景就自然地跳跃于读者眼前。文中有景,画中有诗,课件中文字信息构建的妙处就在这里。(2) 非语言信息的构建。这里,非语言信息主要指图像和符号(包括图表、标志等)。利用图像及符号等非语言形式构建教学信息是课件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因为它是人们最喜欢采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图像主要指情景图像和人物图像,而符号则包括一切具有标志性和说明性的、人们能通过视觉感官接受其意义的表现形式。图像具有造型直观、形象、富于寓意、隐喻性强、象征意义显著等特征。一幅好的图像或一个典型的符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字意义,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力。正如美国一位学者所言,一幅画等于一千个文字。人物图像通常以人的面部特征、表情、服饰式样或动作的造型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事的职业、年龄层次或所进行的活动。京剧行话中有一句叫“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它的弦外之音很清楚,是说人的五官在传情表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揭示了构建人物图像的方法和原则。符号、图像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表达特定意义的方式,它既蕴含着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所持的认同感,又镶嵌着一定的文化色彩。在一个课件中或在一个界面上,非语言信息的构建要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并依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而定,图像、符号的选择要得体,使之富有意境和想象因素,无不起到景意相通的效果。如果在一个教学课件中出现图像或符号构成不合理的现象或有过剩现象,就会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进而降低课件的教学效果。(3) 空间信息的构建形式。空间信息是一个不常用的词,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得借助空间图像思维来说明。空间图像思维是一个哲学名词,它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基础上,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推断和重构条件以外的客体或意义,从而产生一个多值逻辑或模糊逻辑的推导、理解模式。人们可以想象,这个模式应该是混浊型的、非线性的。很明显,空间信息既可以理解为可视的信息,也可以理解为可听性信息或一种想象中的信息。倘若从英语多媒体教学的角度来看,空间信息是指课件界面上除了文字、可视图像和符号以外的空间,同时也包括课件在教学展示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构成一个让人们可间接推导出来的信息体。在一个课件中,空间信息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辅助物和支撑点,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和空间信息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课件整体。在教学中,空间信息能给学生提供许多思维的激活点和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地无景似有景,语言的意义和特殊的景象便在亦真亦幻和似有似无的思维想象中逐步形成和呈现出来,这就是空间信息的魅力。空间信息的构建是要讲求一定的艺术审美意识和图形构成能力的,在教学课件设计时,必须用美学、教育心理学和构成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平时的教学课件设计中,我们一般首先给予关注的往往是文字信息、图像和符号信息,即对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界面构建时,总是在这两种信息上面大做文章,认为界面上的文字、图像和符号越多,教学信息就越丰富,课件就越完美,才能达到现代媒体教学的目的。因此总喜欢把大量的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图像、符号信息堆积在界面上,造成信息重叠、主次不分,忽略空间信息的呈现,致使教学的主要信息得不到凸现,学生难以把握学习重点。应该注意到,教学理念对课件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将这种影响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那么,这个问题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以向学生传播知识为主还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这两个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有关部门曾对中小学优质教案进行随机抽查,发现在128个教案的230个教学目的中,只有45个是体现技能实践和智力开发的,而强调知识传播的竟有175个之多,占总数的76.1。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播、轻智力培养的倾向和一种与现代教育有所偏离的现像。在广为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这种倾向和现像进行反思。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由知识因素、技能因素和启发智能因素按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而合理、科学地构建起来的学习平台,使需要学习的知识,实践的技能和方法在这个平台上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稳定性和具体性的,充满教学信息的载体。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内容并打算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如下三点值得考虑: 要看教学内容有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或条件(如用一般教学模式就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可考虑不用多媒体形式); 如果要使用教学课件,课件应该表现哪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即知识、技能训练、辅助性和娱乐性的内容); 用什么形式表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表现方面要做到实用、准确,一切从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比如,在一篇课文中如果没有新的知识点作为课件需要表现的内容,又没有对学生己学过的知识作重复的必要时,就不必勉强地在课文中进行苦苦搜索,更没有必要拿一些己学过的东西来充数。这时,如非用课件教学形式,可考虑从历史、文化这两个角度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值得表现的东西。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可考虑制作欣赏性的课件,或干脆不使用课件表现形式。否则,课件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课件审美疲劳,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媒体教学中用什么形式传递信息是一个策略性问题。有些人认为,教学课件设计要完全忠实于课文,不宜使用课文以外的素材。有些人认为,教学课件设计要打破课文的格局,完全使用课文以外的素材,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而许多人则认为,教学课件设计主要是对图像的选择和运用,不管什么教材,不管对什么层次的教学对象,都应该是图像先入为主,总认为图像最能激活学生的兴趣,无形中产生了一种依赖图像教学的倾向,有意无意地将课件教学与图像展示划上了等号。客观地说,上面三种想法都是不足取的,都有片面的思维取向。应该指出,对一个好的课件而言,内容构建和界面构建是一个统一体。换言之,内容构建的元素和界面构建的元素在课件中是一个需要通过科学处理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中,众多元素的组合依据是教学目的,任何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位思维取向都应尽力避免。然而,要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中要考虑的因素是多元的、多维的,这点对大家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课件设计时,我们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有目的地促使信息载体课件中的信息相互渗透而又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并且相互制约,促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知识学习与运用在教学中的耦合,并在保质教学信息体在平衡的机制中产生积极的作用,使课件中所有的信息元素都能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什么样的课件形式实施教学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教学内容的特征出发,从媒体条件出发,全面地考虑课件的结构形式及运用步骤。诚然,任何教学课件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但是它的结构内容应该尽量做到恰当、合理、科学和适用。另外,还应有意识地在教学课件中创造一些失衡性的成分,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和理解把这种失衡的东西平衡起来,并在平衡过程中产生逻辑构建、思维构建和审美意识构建的激活元素。对高层次的学生更应这样。3 教学信息的三种变换模式信息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并不是外界的全部信息,而且输出的信息也不会与输入的信息相同或相等。这说明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一般都存在差异性量的差异或质的差异。无疑,这种差异性的产生原因一是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流动并在流动时发生变化,二是因为人的理解和记忆在接受信息时存在个体差异。这里指的不仅是一般信息的传递状态,教学中的信息传播同样如此。教学信息论将教学信息划分为三种:课程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和教学环境信息。课程信息很好理解,在此不必赘言。那么,什么叫教学状态信息呢?我以为,教学状态信息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对教学信息处理的活动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接受过程,这是引起信息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信息传播论的层面看,教学状态信息强调的不只是信息量的本身,还有处理信息的种种方式,归纳起来,即指客观方式和主观方式。至于教学环境信息,一般人将它理解为教学的环境和条件。笔者也持同样的看法,因此,特将教学媒体列入环境信息之列。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教学状态信息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关于这点,我们自然会提起前面谈及的教学三角形关系问题,在教学中的教学信息大部分都是经过教师的设计后再传递给学生的,那么,信息传递模式的形成和信息状态的变化都会存在于在教学之中。请看下面的图4式:这个图式揭示了四种不同的变量关系:输入量输出时?或输入量输出量?或者输入量输出量?或输入时的知识结构输出时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教学信息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过程始终充满着错综复杂的量变因素,而这种因素又与多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如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媒体的关系,教师与教学信息的关系,学生与媒体的关系,学生与教学信息的关系,等等。我们不妨将这种种关系的构建称为信息变换的过程,变换的模式有:(1) 知识的重新组合。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播、启发和媒体的帮助,对在学知识进行强化性或机械性的记忆和模仿,进而获得表层性的知识,起到目的性与适应性的作用,收到顺应(acmodation)的效果。因为这时学生所获的知识与媒体所传播的知识并不等量,只是部分的或不系统、不连贯的,它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记忆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传承性的构建模式,用这种模式构建教学信息一般保质着原生态的状态。(2) 知识从表层性向概念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p 、理解和概括后,使之变成一个概念或一种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并以一种理论性的形式贮存于大脑之中,成为自己掌握了的不容易忘记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largest, biggest, narrowest等结构形式,掌握形容词最高级的构词法。知识的同化就是这样凸现出来的。如果与知识的重新组合阶段相比较,知识的概念化层次则是深刻的变化过程。(3) 知识性向技能性的方向转变。这是典型的知识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解决问题和创新使用中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知识,使之得到巩固和发展,起到目的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作用。这时,课件中构建的教学信息会从深加工的状态转变为探究式的状态,成为学生拓展思维的元素或学习兴趣的激活点。4 结语当今,英语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己经被相当普遍地运用了,作为教学中一个反复使用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似乎显得格外平常。这既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好事无庸多说,问题却值得一提。什么问题呢?即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极易产生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或者说盲目性),并由此带来的设计上的不合理性和课件使用的低效率。英语多媒体教学,表面看来似乎简单、容易,实质上并非如此,它因为媒体的介入而带来更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元素,倘若这些元素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和恰当的对待,它们就会对教学信息的传播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学课件的设计者和实践者,研究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并以之作为设计的指南,是做好设计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推动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做法。【参考文献】:p 1 Palmer,F.R.Seman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2 张铁民.教学信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_1.4 北京语言学院出国预备人员培训部编.出国留学人员英语听力技能训练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semina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the Design of English Instruction with Multi-mediaCHEN Ji-t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ges, G_NU, Guilin, Guang_i 541000, China)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with multi-media is a prehensive process of transmitting 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which involves many factors.And this process has formed a triangle linking 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teacher and students together and made them influence each other.The formations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non-linguistic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re the two ple_ processes and they influenc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transmitting of 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and as a result, they can form three different changing models: re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meaning into conceptual meaning and change of knowledge into techniques.Key words: Triangle; 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hange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