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研究.doc

    • 资源ID:48538035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研究.doc

    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研究摘要 本文从西厢记文本出发,首先分析了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对爱人远行无比伤心忧虑的崔莺莺,面对心爱女子展现出责任感与担当的张生,以及世俗精明、处事圆滑的和尚法本。三个人物性格鲜明,各有特色。其次,对崔莺莺面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作出了别样的解读。在这一折中,崔莺莺表现出的并非是对科举功名的轻视,而是在爱情与科举之间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崔莺莺选择爱情而放弃功名,是因为她本身就已经拥有了功名富贵,担心张生求取功名的路上会移情别恋,崔莺莺的这一选择展现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并不能武断地说她轻视功名。最后,分析了这一折中的经典唱词,对戏剧语言进行了鉴赏。得出长亭送别的戏剧语言化用诗词、多用口语、雅俗共赏的结论。关键词 长亭送别 崔莺莺 张生 法本 功名 戏剧语言The Study of Changting Farewell” in West Chamber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text of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in changting farewell. The Cui yingying that goes far to lover matchless sad worry, the Zhang sheng that show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assume in the face of beloved woman, and a worldly, shrewd, tactful monk named Fa ben.The three characters are distinctive and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the author makes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Cui yingying's attitude toward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is compromise, Cui yingying did not show her contempt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but made a helpless choice between love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Cui yingying chose love and give up fame, because she has already had a wealth of fame and fortune, worried about Zhang sheng on the way to fame will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love, Cui yingying's choice to show concern about the future, and can not arbitrarily say that she despised fame.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lassical lyrics in the middle of the fold and make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ramatic language.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drama language of changting farewell is composed of poetry, spoken language and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Key words Changting farewell , Cui yingying , Zhang sheng , Fa ben , imperial fame , drama language目 录摘要 2Abstract 2引言4一、人物形象分析4(一)哀伤忧虑的崔莺莺4(二)展现责任感的张生6(三)世俗精明的和尚7二、崔莺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8三、长亭送别语言之美9(一)巧妙化用前人词句9(二)融入市井口语10(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10结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2引 言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一折主要描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忧愁之感,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珍视,体现出张生负责任有担当的一面,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本文立足于长亭送别的文本,对莺莺、张生、和尚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研究,对崔莺莺在文中表现出的对科举功名的态度进行探讨,并欣赏这一折的语言特色。 一、人物形象分析(一) 哀伤忧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西厢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她作为“才子佳人”小说的经典形象,具有令人赞叹的美貌,是个性格沉静、颇有才情的美丽少女,文中写到她“针黹女工, 诗词书算”无所不能。由于父亲逝世,崔莺莺需要守孝三年,所以她十九岁仍待字闺中,同老夫人扶柩归葬时因战乱在普救寺居住,这才遇见了张生。美丽的少女多有青春寂寞,她一开始的唱词便道:“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无与怨东风”1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一页。以下引文凡出此书者,皆不注。因此第一次在普救寺遇到张生时,二人就互相产生了好感,莺莺眉眼传情:“临去秋波那一转”。而后又与张生隔墙相会,感叹自己“兰闺久寂寞”。少女心事如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多番波折,她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自荐枕席,同张生私下成了夫妻。她是多情的,见到张生便与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情之中,她也是勇敢的,努力冲破了世俗对女性的束缚,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更是谨慎的,精心安排了与张生幽会一事。王实甫对她性格特点的描绘真实又细致,长亭送别一折中,更是将她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长亭送别的开篇,崔莺莺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忧心忡忡、哭哭啼啼,由于心爱之人远去而伤心难过的小女人形象,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许多恋爱中的女子一样患得患失。第一句唱词便是“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交代了今日所做之事,是在长亭设宴,送张生进京赶考。由于被迫和爱人分离,崔莺莺的心里是非常伤感的,恰巧正是在暮秋,所见之景皆暮气沉沉,便不由得责怪起天气来,这种行为也体现了崔莺莺作为贵族小姐骄矜的性格。对于张生即将进京赶考一事,崔莺莺表现出了深切的哀怨和浓烈的不舍。长亭送别,才刚刚结为夫妻的二人即将面临分别,莺莺被愁绪笼罩,也无心打扮自己,世人总说“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情郎即将远去,怎么能有心情“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她此时是一个忧愁痛苦,被离别愁绪裹挟的弱女子,此时憔悴的她已不同于刚开始青春年少的娇小姐,而是充满了对婚姻前途未卜的害怕,她害怕张生此去不能考取功名,老夫人有了理由阻止他俩的婚姻,也担心张生一直考取不了,平白蹉跎时光,让她苦苦等候,更担心张生会在未知的旅途中会爱上别的女子而抛弃她。这时候的崔莺莺是患得患失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她都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如水中浮萍漂泊无依。因此她有着无法排解的离愁别恨,眼中所见之景都笼罩了深深的愁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枫叶林,红得仿佛滴血,而这浓重的红色,是她眼中流下的血泪染成的。张生远行,莺莺感觉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这烦恼忧思之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让人不由得想到李清照武陵春一词,都是将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量化,李清照写“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崔莺莺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样。此时的她,是一个忧愁、无助痛苦的迷茫女性形象。崔莺莺的形象读来显得非常真实,充满了普通人也经常陷入的矛盾,比如对功名利禄取舍的矛盾,对爱情是否信任的矛盾,她的多情、勇敢、谨慎让人感到敬佩,而她的脆弱、哀伤、前途未卜又让人同情。长亭送别时崔莺莺虽然痛苦、忧愁、哀伤,但她对张生的远行也是颇为关切的。一开始她凄凄切切,对张生此去路途表示担忧,嘱咐他照顾好自己:到了京城要“服水土”,在旅途中要“节饮食”,荒村雨露的时候要早些睡,野店风霜的时候要晚些起。字字句句皆是关心,担心情郎吃不好睡不暖,路上挨饿受冻,细细叮咛,体贴周到。这表现出了崔莺莺深情、细心的一面。这一折中,着重凸显了崔莺莺另一重性格特征,就是觉得自己的爱情比功名富贵更重要。崔莺莺觉得“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如状元及第”,如果要舍弃爱情才能换来情郎状元及第,她宁愿不要。这与古代传统大不相同,古代女子谁不盼望着夫君可以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从而加官进爵,封妻荫子。但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的地位是高于一切功名富贵的,这也表现出她思想的先进性。崔莺莺不想让张生参加科考,是因为担心张生在取得功名之后移情别恋,成为那负心之人。老夫人下场之后,二人互诉衷肠,莺莺作了一首诗送给张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崔莺莺的这首诗,用想象的手法,展现出了她心底最深层次的忧虑,就是张生移情别恋,曾经怜惜的人儿如今在何方,希望你还像对我那样对眼前的新人,表面上宽容大度实际非常在意。所以她一定非常想把张生捆在身边,但不放张生去科考,二人就无法成婚,她没有办法,只好被迫赌这一把,她的心中无比忐忑。接下来的唱词也表现了这一点。“你休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直截了当地对张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二人本已是自由恋爱心心相印,崔莺莺还是没有安全感。因为她知道,无论张生能不能考中进士,他们的爱情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果张生得中,自然是皆大欢喜,老夫人可以将女儿嫁给他,张生莺莺终成眷属。但如果张生得中之后爱上别人怎么办?古代的进士是官商人家择婿的优选,“榜下捉婿”的故事并不少见,张生有可能贪图别家富贵,抛弃崔莺莺,谁又知道张生能不能抵挡住诱惑?或者如陈世美一般,面对皇家赐婚不容抗旨,这时的莺莺又该如何呢?张生没有高中,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样老夫人就不会同意他娶莺莺,二人无法成婚。张生还曾放出话说“金榜无名誓不归”,如果他一直没有考中,一直不回来,崔莺莺已经十九岁了,还能等几年呢?更何况张生借宿普救寺,与崔莺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这势必会影响他准备考试,得中的希望越发渺茫。此时崔莺莺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慌。崔莺莺也不乏小女儿的情态,面对即将踏上未知旅途的情郎,她细细叮嘱:“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句话带了些任性,警告自己的心上人,在异乡看见别的女子,可别再像这样了,你只许为我一个人停留。略显霸道的语气,使崔莺莺这个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总之,在这一折中,崔莺莺表现出的是一个充满哀伤与忧虑的女子形象,她对于爱人的远行哀伤不能自持,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安全感。作者细腻的描写,使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千古传唱。(二)展现责任感的张生张生的身份比起崔莺莺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他只是一个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借宿普救寺,从而认识了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并且展开了大胆的追求。古代的话本小说经久不衰的题材便是“才子佳人”,西厢记由莺莺传改编而来,所以张生是一个典型的才子形象,与崔莺莺是一对世人喜闻乐见的夫妻人设。张生温文尔雅、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与崔莺莺初次相遇时,即使在佛殿,二人也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崔莺莺好感张生的英俊儒雅、才思敏捷,张生倾慕崔莺莺的美丽端庄、气质高华。二人隔墙对诗时张生表现出来的才情更让莺莺深深着迷。张生也有着同莺莺如出一辙的轻视功名利禄而更重爱情的想法,在与莺莺情投意合之后,他便想放弃进京科考。但是身份成为了他和崔莺莺之间最大的挡路石。他不得不答应老夫人的要求,取得功名之后再来娶崔莺莺,所以也就有了后面的“长亭送别”。长亭送别一折中,主要表现的是张生对爱情的坚定态度。老夫人一开始的话里话外便充满了对这桩姻缘的勉强,字字句句掌控了大局,展现出了久居高位的气势,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对张生此次进京的要求”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崔府是官宦豪门,张生一个穷书生便想娶相国小姐实在是高攀,所以这次进京科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便不能娶自家女儿。话语中充满了贵族阶级对平民阶级的不屑一顾,又碍于二人已成事实夫妻,只好先退一步,提出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一个平民男子的最高要求,言语刻薄毫不留情。张生要娶人家女儿,所以回答句句谨慎,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错,体现出他文弱书生的一面。而他也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志向,给老夫人和崔莺莺一个保证:“小生托夫人馀荫,凭著胸中之才,视官如草芥。”张生是自信的,他也不得不自信,莺莺凄凄惨惨哭哭啼啼,对他充满担忧,张生为了自己心爱之人放心,不得不说出这一番话,老夫人不信任他,他为了让老夫人更加认可自己,也必须这样说。老夫人下场之后,崔莺莺无需顾虑老夫人的态度,一颗心完全偏向了张生,崔莺莺叮嘱他:“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表明自己并不在乎张生考不考中,在乎的是他这个人能不能早些回来。而张生面对心爱女子的满腔维护,必须表一番决心来让她放心:“小生这一去白得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体现了张生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不金榜题名,如何能配得上崔莺莺,自然也没有脸面回来娶她。崔莺莺担心的不仅是张生科举是否成功,最忧虑的是张生在考取功名之后,还会不会履行承诺,回来成婚。老夫人下场之后,二人再无顾虑,开始互诉衷肠。莺莺赠了一首诗给张生送行,想象张生变心后的场景,言辞哀婉动人,表达了自己害怕张生移情别恋的心情。对于莺莺的这种深切的忧虑,张生当即表了决心:“小姐之意差矣,张生更敢怜谁?”并且也作了一首诗答复莺莺:“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表示自己除了崔莺莺,不会爱上别人,只有崔莺莺是他此生知音。二人的这一段剖白,将彼此之间的不舍之情刻画得真实细腻,也给了崔莺莺足够的安全感。张生的这些话,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人有担当的一面和求娶崔莺莺的决心。张生有才、深情、专一、有责任感,着实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男人。(三)世俗精明的和尚对于长亭送别的主要人物崔莺莺和张生,前人都多有研究。但这一折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配角,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人就是普救寺的住持和尚法本。法本是崔相国的“剃度和尚”,代替崔相国剃发出家,在崔相国修造的普救寺中担任住持。他经常与官府中人来往,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利,使寺庙成为了崔、张二人私定终身的场所。他谎称与张生有亲缘关系,欺骗治家甚严的老夫人,张生原本不信佛,他却让张生参与崔相国的法事,制造机会使张生与崔莺莺接触。法本擅长察言观色、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完全不像一个潜心修行的僧侣。作者对法本的描写虽然不多,但非常立体,几件事就体现出法本处事油滑、精于世故、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长亭送别一折中,法本和尚的作用,是使舞台上活跃些。虽然仅有几句台词,但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物性格。当老夫人关照张生赴京“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张生积极表态后,法本说了第一句台词:“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这句话说得周全妥帖。站在老夫人立场,说“夫人主见不差”,夸赞老夫人的眼光,表示她赏识张生是正确的选择,对张生未来的期望也是合理且有远见的,维护了老夫人的权威。观众不会忘记,当初老夫人可是赖过莺莺与张生的婚约,老夫人的主见当时是极差的,背信弃义的赖婚行为也是不合伦理的。现在法本说老夫人“主见不差”,好像忘记前情了;可见此话也不是事实。当然,说话不揭人短,更何况和尚还要依仗老夫人的支持,自然要恭维老夫人。从张生的角度来看,法本对他进行了鼓励,说他不是落后的人,肯定了张生的才能,并且暗示他不要做落后的人,落后的人便是指沉迷于男女之情便忘了自己志向的那种人,短短一句话传达出了对张生的鼓励与告诫,照顾了双方的情绪。和尚的第二句话是:“此一行别来无话,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这句话表达了法本对张生科考极高的期望,对于自己促成的这桩姻缘的满意以及对二人能终成眷属的愿望。下一句还表示了对张生旅途的关心,让他一路多多保重。“从今经忏无心理,专听春雷第一声。”用夸张的手法,展示了自己对友人的重视,从今天开始念经礼佛都无心理会了,专门等着金榜题名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这个愿望与张生此时的愿望是重合的,张生一定认为和尚是自己的知己,这也是老夫人喜闻乐见的结果,一段话不动声色地讨好了两方人,彰显了法本说话的艺术。这段话中,还能品读出法本的私心:“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张生莺莺二人在普救寺相识,成就了一番姻缘佳话,那这做亲的茶饭,会不会也在普救寺摆呢,到时候,新科进士与相国小姐的爱情故事广为传播,普救寺也能打出名气,香火一定会更旺,普救寺的收入也就更多了。和尚作为佛门弟子,心中却有这么多弯弯绕绕,让人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有其合理性。和尚虽是出家人,原来也是精通世事、趋炎附势、贪恋钱财的人。二、崔莺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前人的研究大多表示,崔莺莺是一个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崔莺莺宁要爱情不要功名的态度在老夫人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可贵。老夫人觉得崔家不能要没有功名的女婿,并且态度非常坚决,除非你科举高中,否则别想娶我家的女儿。作为平民,张生和崔莺莺门不当户不对,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获得功名才有资格来娶莺莺。本来张生出现在普救寺,就是为了上京赶考,只不过遇到了崔莺莺才滞留在此,现在已经和崔莺莺情投意合,那自然就应该继续前去科考。所以他说“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对于张生来说,爱情和科举并不是矛盾的,鱼和熊掌兼得最好。如果以白衣书生的身份娶崔莺莺,在世人的眼里便是入赘,是不太体面的,所以张生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了足够的地位,可以顺利成章地和崔莺莺成婚。因此他对于科举,抱了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老夫人和张生的态度是类似的,都认为科举得中才更有资格求娶崔莺莺。只有崔莺莺反对张生参加科举,但这就能说明崔莺莺鄙视功名,轻视荣华富贵吗?认为崔莺莺鄙视功名的观点是片面的,她愿意抛弃功名利禄,是在功名与爱情二选一的情况下,崔莺莺认为爱情比功名更珍贵,如果二者都可以拥有,那她一定不会抛弃荣华富贵。崔莺莺在长亭送别一折中这样陈述她的爱情观,她对张生说:“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便可以“妻荣夫贵”,并且直接在爱情与功名之间作出了选择:“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如状元及第。”崔莺莺能做到“轻功名”的前提基础便在于此她的身份已经是相国小姐了,她已经拥有了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所以并不想让张生前去科考,而是“妻荣夫贵”,和她一起享受已有的财富,如果莺莺此时是一个贫家孤女,她一定不会让张生留下,还会鼎力支持他去科考,从而封妻荫子共享荣华。崔莺莺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她的身份这个前提之上的,她为此感到优越,并把这当做爱情的筹码。崔莺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过着压抑的生活,一旦体会到这种自由恋爱热情如火的爱情,就变得患得患失起来,害怕情郎变心。所以她这样说也是害怕张生金榜题名之后另寻新欢,所以不想让他前去。崔莺莺强调自己相国小姐的身份就是告诉张生,我已经有了如此显赫的家世,如果你想考中进士娶大户人家的女儿完全是多此一举,所以打消这个念头,对我一心一意,不要移情别恋。崔莺莺以相国小姐的身份为荣,加大自己在爱情中的竞争力。她也并非有意炫耀,只不过相国小姐的身份已经根植在她的性格里,话里话外无意间便流露出来。所以说,崔莺莺并没有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她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荣华富贵,又怎么能说她不在意这些呢?崔莺莺总体表达的态度,是不希望张生前去科考的,因为功名对她来说不重要,并不是娶她的必要条件,二人在一起不分离才是崔莺莺最想要的,只是迫于老夫人的压力,不得不让张生去参加科举。崔莺莺的唱词里有这一句:“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意思是,我母亲让你去考试,不能不去,你就去考一下吧。但考得中考不中就不能保证了,就算你考不中,也一定要尽早回来,别让我等太久。崔莺莺不想让张生前去科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舍不得情郎,想日日与他在一起。二是崔莺莺对自己的爱情缺少安全感,生怕她不在身边,张生就会移情别恋,甚至一去不回,空留她在此等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的崔莺莺,并不能说她轻视功名利禄,只能说,在爱情与功名之间,崔莺莺宁愿不要功名而选择了爱情。所以崔莺莺并不是真的鄙视轻视科举、鄙视功名富贵,她的这种选择,表现的是她对未来深切的担忧和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在这种立场上,把崔莺莺的这一选择说成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崔莺莺最突出的叛逆精神体现在她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有着与寻常女子不一样的主见,冲破了世俗的观念,大胆地与张生私定终身。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是一种石破天惊的举动,即使在现在,这种勇气也是为人称道的。在分析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应结合实际背景和实际内容,把握人性的本质,才能更加精准客观地分析。今人一味拔高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给她安上了自己的立场,但事实上,崔莺莺就是一个冲破封建礼教阻力,勇于追求幸福的贵族小姐,不能将现代人的思想强加在她身上。崔莺莺的确具有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意识并付出了行动,尽管她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但这种举动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崔莺莺仍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女性形象。三、长亭送别语言之美西厢记作为我国元杂剧的一颗明珠,除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塑造真实丰满之外,于语言上,自然也有它独特的魅力。长亭送别是全书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一折,其语言既包括古诗化用,也多有市井口语,称得上是雅俗共赏。(一)巧妙化用前人词句开篇第一首唱词【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便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句子结构非常相似但意境和情感迥然不同。苏幕遮是一首表达羁旅乡愁的诗,描绘的画面清旷辽远,抒发了作者借酒浇愁思念家乡的心情,气象宏大开阔,不失沉雄之气。而【端正好】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离别时的景物,昔日枝头绽放的花朵被西风吹得满地,不正如崔莺莺饱受离别之苦变得憔悴不堪吗,如此凄清的景色,恰好映衬出二人心中满怀的不舍之情。收尾唱词“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烦恼和忧愁本来都是无形的,但又使人心里无比沉重,好似千斤重的石块压在心上。这句唱词让人不由得想到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模仿前人,将无形的烦恼具象化。作者思及莺莺此刻坐在回程的马车中,心被离愁别绪挤压着,好像这些石头块也在马车上一样,于是想到了李清照同是坐在小船上,便写下了相似的词句。这样的比喻新奇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使读者感受到了莺莺此刻心中愁思之盛。(二)融入市井口语元杂剧脱离了唐诗宋词高高在上的鉴赏对象,走进了瓦舍勾栏之中,因此需要让平民百姓听懂,就得多用市井语言,做到雅俗共赏。长亭送别的唱词也极具生活气息,【叨叨令】一曲中,就有很多儿化音的运用,“车儿”、“花儿”、“被儿”、“衫儿”、“书儿”等等,将崔莺莺撒娇的语气写了出来,充满了口语化的色彩,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一些叠词的使用,“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等等,一唱三叹,颇有音韵美,仿佛耳边能听到崔莺莺哀怨的叹息。以及“兀的”、“也么哥”这些语气词,也是平民百姓常用的词汇,无形之中拉近了文本与读者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这一段唱词让我们仿佛听见崔莺莺直抒胸臆,无遮无拦、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切的哀愁与焦虑,运用排比的句式,音节回环流转,朗朗上口,极具音律美。(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针对每一个人物,作者为其设置的语气都不相同,从语言中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崔莺莺全篇都是沉溺于离别之情中,“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满句满篇都是对张生的不舍之情,对二人刚结为夫妻就要分离的哀怨。崔莺莺感叹道,我对你的心意可是如痴如醉,让我茶不思饭不想,整个人都消瘦了。词句间还有些对着情郎撒娇的意味,表露出崔莺莺小女儿的娇气。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直接表现了崔莺莺对张生的喜爱和浓重的离别哀伤。张生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是这样对崔莺莺表决心的:“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表现出了张生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和一定要娶崔莺莺为妻的决心,足见张生诚恳、坦率的人物形象。总而言之,作者仔细揣摩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用不同的语言展现他们的情感,人物形象就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了。结 语西厢记作为我国戏剧的一颗明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经典篇目长亭送别更是广为流传。这一折中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但传统研究结论认为的崔莺莺轻视科举,却存在不合理性,崔莺莺比起科举更重视爱情,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可直接下结论认为她鄙视功名富贵。该剧的戏剧语言精炼巧妙,多用诗词,更加口语化,显得通俗易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元杂剧雅俗共赏的特点。 参考文献1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 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3 张广银.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的别样解读J.语文天地,2011(7)4 欧阳炜.满纸莺莺泪,谁解其中味长亭送别崔莺莺心理赏析J.高中作文,2018(4)5 陈紫薇.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的双重性J.文学评论,2015(3)6 徐黎. 浅析“法本”形象的典型性J.河南教育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 文建华.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待科举态度的重新审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8 韩昆.崔莺莺重爱情,却并不轻功名长亭送别幺篇质疑J.青年与社会,2014(1)9 薛斯元.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J.新西部,2016(33)10 闫清学.幽林曲涧,珠玉之辉试析长亭送别语言美J.四川戏剧,2009(6)11

    注意事项

    本文(《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李**)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