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堂中因材施教——小学低段数学分层教学机制研究.doc
-
资源ID:48538255
资源大小:18.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趣味课堂中因材施教——小学低段数学分层教学机制研究.doc
领导给我提的要求:能够去分分大点小点加上标题。这样更清楚一些 于趣味化课堂中因材施教 小学低段数学分层教学机制研究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谓分层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 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符合新课程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发现,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太多教师的欢迎。为什么这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普及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方面,容易形成紧张的学习气氛,分层后会给学生带来心理暗示,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其心理压力,一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二是教师方面,分层教学在备课、上课、作业与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都要比传统教学复杂, 这无疑给教师繁忙的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强度,使其没有时间与精力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 那么,如何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分层教学和学习呢?针对这两个问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首先针对分层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采取“趣味竞争机制”改变以往纯粹以分数为标准的方法,让学生们把竞争当做一种乐趣,而非压力。具体方法是在分层教学前,设计一种有趣的符合学生心理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既能乐于接受分层,又能心服口服。 在一年级学生走进校园时,通过习惯的培养,让他们都成为星星队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以课堂表现、考试成绩、课后作业、学习态度为主要依据,不断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奖励星星, 满10颗星能升为一星级学生。当学生到达十星级后,就可以升级到更高一级月亮级,月亮级以同样的方式努力到月亮十级,再向太阳级努力,而太阳级不封顶,太阳十级还可以向太阳11级或更高级努力,使学生意识到在竞争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而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思想的出现。这样,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星星级、月亮级、太阳级这三个层次的竞争后,(以下简称 C、B、A 三层)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生动而具有趣味的层次名称,让暂时落后的学生不会感到自卑,反而会促进他们在轻松的氛围里更努力地前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步的分层形成以后,根据加星、扣星的方式,还应动态地调整对学生的分层,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 A 层学生的危机感。 其次,上课趣味化,运用讲故事、多媒体、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通过创设这种情境,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又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通过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然后我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针对分层可能加重老师负担的问题,我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上课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培优辅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教师为此常在课堂中手忙脚乱。分层教学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把分层教学渗透入传统教学模式呈现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下:(新授课)基本上可分为:导入新课(合)探索新知(分)学生反馈、教师指导(合)练习 、反馈(分) 课内总结(合)。 第一步导入新课(合),这是教学起始阶段的集体学习,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用多种方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与动机。二是铺路架桥,促进迁移。复习对学习新知识有启发和促进作用,它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迁移。 第二步探究新知(分),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当探究内容不是很难时可采用独立探究式,即当问题情境呈现后,教师提供几个探究建议给学生选择,A、B、C各层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或选择直接探究,或根据教师建议分步探究。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例图给出的信息为:“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这里,我让学生单独探究。学生可选择找出一种或多种方法,也可以选择分步或综合列式解答。结果,C层的大部分学生找到了22+13=35(人)、35-6=29(人)和22-6=16(人)、16+13=29(人)这两种方法解答。而A、B层学生不仅学会了用综合算式解题,还提前学会了小括号,列出了22+(13-6)=29(人)。当探究内容有一定难度时,可采用合作学习式,即请 A、B、C 三层学生按安排好的异质组合4人小组进行自学、尝试,小组讨论交流;C 层学生离开座位,围拢到讲台前和老师组成一组,(同质组合)教师直接进行指导或参与讨论,解答学生困惑,帮助他们学习新知。如教学二年级“对称图形”一节,在表格中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结果,A、B 层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画图的诀窍,即找准对应点、数好格子;而 C 层学生通过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也掌握了画对称图形的技巧。 第三步学生反馈、教师小结(合),即教师针对重点、关键及学生质疑的问题,做必要的指导性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步巧练(分)、分层练习。在这一环节,切不可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题。这样会让高层的学生觉得不公平,让低层的学生偷懒,不思进取。 所以,对于练习题的设计,可逐项加大难度和灵活度。这样,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从而很自然地进行到综合性、创造性的习题,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基础题,甚至尝试提高题。 第五步反馈(合),即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捕捉信息,选择典型错例及时组织评议改错,可抽查 C 层学生,并及时加以辅导。 第六步小结(合),即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从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本课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这几个环节为主,根据数学课的具体课型和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做到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培优辅差的“分”环节。这样,不但自然地融进了自学、讲解、质疑、探讨、操作、辅导、评价、练习、小结等教学过程,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学生动静支配的矛盾。 最后,在有了良好地分层教学机制后,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分层评价机制至关重要。我们目前仍然用统一的测试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价,这样如何能检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呢?我的做法是合理利用统一试卷,(统一测试卷一般会以下限目标为主)把其中一些已经重复出现或不重要的的基础题作为选做题,增加 12 道较灵活的题也做选择题,让学生二选一完成,(这两处选做题分值相同)鼓励 A、B 层学生完成附加题,C 层学生完成基础题, 以附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全部完成(当考卷内容较灵活时,我们就反之进行,增加基础题,把达到上限目标的题改为选做题)。这样,不仅兼顾了传统的考试制度,而且设定了一个弹性的空间,使分层评价更具可操作性。 以上做法只是我在开展分层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该呈现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景象。分层教学能使每条“鱼”都跃起,能使每只“鸟”都高飞。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更积极地探索与实施,分层教学就会有更大、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周术扩. 2007.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机制浅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9):82-852丁燕芬. 2007.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4):32-343许卫兵,范小丽. 2011.小学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3):36-374刘莉.2010.浅说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8):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