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北京铁路局客运段服务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6).docx

    • 资源ID:48538470       资源大小:60.34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铁路局客运段服务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6).docx

    郑州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网络优化研究(稿一)郑州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网络优化研究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引起了城市景观破碎化严重的现象,造成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生态服务功能不断降低。生态网络的构建和优化能够对破碎的生境斑块进行有效连接,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对生物多样保护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显著意义。 本文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年、2011年、2015年、2019年郑州市卫星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通过Envi和GIS平台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图和MSPA景观类型图,对郑州市十年来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郑州市2019年绿地空间格局现状,利用生态连接度指数对重要的核心区与桥接区进行斑块重要性分析,选取郑州市生态源地;其次,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等因素对生物迁移造成的影响,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生成研究区生态廊道,进一步提取构建潜在生态网络并结合网络分析法对网络结构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通过分析郑州市绿地斑块构成、生态源地分布,总结郑州市绿地空间格局现状问题,分析绿地生态网络的可行性与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本研究成果可以为郑州市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2007-2019年间郑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可以得出,郑州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在2011年后出现了明显向东部郑开同城示范区和南部航空港区方向发展的趋势;而林地和草地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耕地和绿地空间造成了侵蚀。通过MSPA景观类型图对郑州市绿地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的总结可以看出,随着核心区面积先下降后上升而桥接区面积和占比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性变化,郑州市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破碎-分散-聚集”的发展特征,2015年后核心区、分支区和环道区面积的显著回升,说明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研究区孤岛面积上涨,桥接区面积下降,表明市域绿地空间破碎化程度增加。(2)通过对研究区2019年绿地斑块构成和重要性评价可以看出郑州市绿地空间中小型斑块(1km²以下)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巨型斑块面积占比最大,是市域绿地空间的主体部分,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以及北部的沿黄地区。本文共选取了dPC值较大的15个重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保护区等,并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生态阻力面,郑州市综合阻力面呈现东高西低,城市建成区阻力值较高。在此基础上,生成潜在生态廊道提取区域生态网络,并通过计算得出网络闭合度指数(指数)、网络连通度指数(指数)、网络连通率指数(指数)分别为0.5、1.5、0.67,表明研究区生态网络可供物种选择的路径不足,廊道连通性不强,整体网络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3)从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的分布和生态网络结构指数来看,郑州市绿地空间格局现状存在绿地分布不均、城市建成区生态服务功能薄弱、绿地生态网络覆盖度不足、东西部区域连通性差异化明显、近郊区绿地碎化严重等问题,针对问题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时,以延续区域自然山水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矛盾为目的,对城市以西南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源地加强保护,分类分级建设缓冲地带;将0.5dPC1的重要斑块升级为“二级生态源地”作为生态网络中的“踏脚石”斑块,利用MCR模型结合“二级生态源地”再次构建生态廊道,确定规划新增廊道位置;增补“暂栖地”斑块,构建水系道路廊道恢复修补被道路切割的生态断点,结合最小费用距离生成的生态廊道,串联起一级生态源地、踏脚石、暂栖地,形成了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框架。 关键词:绿地空间格局;生态网络;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AND ECOLOGICAL NETWORK OPTIMIZATION OF GREEN SPACE IN ZHENGZHOU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isorderly spread of construction land, the urban landscape is seriously fragmented,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can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broken habitat patches, improve the connectivity of regional landscape, and has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function.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Zhengzhou City in 2007, 2011, 2015 and 2019 as the data source, and obtains the land use change map and MSPA landscape type map of the study area through data preprocessing on ENVI and GIS platform,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 space pattern in Zhengzhou City in the past ten years.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space pattern in Zhengzhou City in 2019, th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index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patches in the important core area and bridge area, and the ecological source area of Zhengzhou city is selected. Secondly,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type, slope, ele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on biological migration,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of the study area is generated based on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and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is constructed Finally,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green patch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ources in Zhengzhou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space pattern in Zhengzhou City,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shortcomings of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network.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Zhengzhou ecological network,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The main achievements are as follows:(1)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in Zhengzhou City from 2007 to 2019,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Zhengzhou City has improved,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has obviously developed to the eastern Zhengkai city demonstration area and the southern airport area after 2011; while the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s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urban green space, have a downward trend, indicating that the expans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rable land and green space caused erosion.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evolution trend of Zhengzhou green space pattern based on MSPA landscape type map, it can be seen that with the fluctuating change of core area decreasing first and then increasing, while the area and proportion of bridge area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Zhengzhou green space system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ation dispersion aggregation", and the area of core area, branch area and ring area has a significant return after 2015 However, on the whole, the area of isolated islands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and the area of bridge area decreased, indicating that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creased.(2)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importance of green space patches in the study area in 2019,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atches (less than 1km2) in green space of Zhengzhou city is larg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he area of giant patches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green space of the city,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in the southwest and 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north. In this paper, a total of 15 important patches with large DPC value are selected as the ecological source areas, including scenic spots, forest parks, cultural reserves, etc., and the ecological resistance surfac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surface of Zhengzhou is higher in the East and lower in the West, and the resistance value of urban built-up area is higher. Based on the connectivity index of corridor network, th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index () and the ecological path strength index () are 0.67 and 0.5 respectively And perfect it.(3)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ources,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ecological network structure index,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reen space in Zhengzhou City, such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green space, weak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urban built-up area, insufficient coverage of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obvious difference of connectivit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serious fragmentation of green space in suburban areas and so on For the purpose of regional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allevi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source areas of the city, which are mainly scenic spots and forest park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city, and build buffer zones by classification; upgrade the important patch of 0.5 < DPC < 1 to "secondary ecological source area" as the "stepping stone" patch in the ecological network, and use MCR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ary ecological source area",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is constructed agai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the new corridor; the patch of "temporary habitat" is added to construct the water system road corridor to restore and repair the ecological breakpoint cut off by the road; combined with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generated by the minimum cost distance, the primary ecological source area, stepping stone and temporary habitat are connected, forming an ecological network frame for regional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a shelf.KEY WORDS: Spatial pattern of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MCR) 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纳入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绿色生态城市成为了国家乃至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城市大型生境斑块破碎化程度上涨,斑块之间的连接出现弱化,景观连通性不断下降的一系列问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被逐渐削弱,妨碍了景观生态过程以及生态调控能力的正常运转,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了损坏,并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性产生了耗损,致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下降1 尹海伟,孔繁花,祈毅,王红扬,周艳妮,秦正茂.湖南省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J.生态学报,2011,31(10):2863-2874.,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专家学者们陆续提出了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构筑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系统的方法为城市生态效应的发挥提供有力保障2 刘建锋, 肖文发, 江泽平,等. 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002):222-226.。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是维护城市整体绿色生态空间稳定的基本保证,也是城市践行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生态网络的建立可以把之前破碎斑块间的生境全面连接,提高绿地斑块间的物质转换及不同物种间的交流,使景观破碎化程度对物种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大幅降低,进而更加全面的使生境网络发挥其功能型连通的效应,更好地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物种的繁衍生存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是有效提高区域斑块连接度的方法之一3 Cook E.A. Urban landscape networks :an ecological planning frameworkJ. Landscape Research,1991,16(3):715。区域生态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绿地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绿地结构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状态与区域景观的功能以及景观的未来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科学合理的区域绿地空间结构有利于保持区域多样性景观的特征,对构建多功能复合型生态网络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在探究区域绿地景观分布状况以及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以绿地空间格局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将区域生态网络理论体系相结合,优化构建适合区域物种活动的生态网络4 张培. 北碚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信息图谱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 2011.。郑州位于中原腹地,作为新一轮国家级中心城市,其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建设对于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发展中,郑州市的绿地建设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1985年,郑州市区绿化覆盖率为35.25,人均绿地面积4.12平方米,位居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17个大中城市之首,有“绿城”之称。但是,80年代后期直至整个90年代,由于城市规模迅猛扩张和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等情况接踵而至,到了2005年前后,郑州市在绿地总量方面与国家相关标准及其他发达城市的差距较为明显。各城区生态网络的建设及优化迫在眉睫。面对这样的情况,郑州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道路,使城市的发展模式趋于绿色生态的方向,必须力求达到通过生态网络的建设,创造和谐统一的绿色生态系统。但既有对于郑州市相关研究重在定性地梳理相关政策的变迁,侧重对城市绿道的规划和构建以及具体规划案例对中国的启示等。目前还未有研究定量地探究郑州绿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生态网络连通性情况。鉴于此,本文将郑州市作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出研究区域当中具有一定生态意义的核心区景观要素,分别对研究区2007年、2011年、2015年和2019年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并对2019年的绿地生态网络进行提取与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生态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国内其它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为政府及规划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1.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城市作为商贸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地带,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出现对原生地形地貌和生态资源的改变与耗损,也因而加剧了城市生态问题的恶化程度,因此如何平衡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协调稳定,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完善的绿色城市,是未来国家发展和城市规划中的重点。郑州市是整个中部平原的核心发展地带,其生态网络空间的合理构建既关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安全,同时又与城市人居环境营造息息相关。基于研究区本身的迫切需求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对绿地生态格局的恢复与发展,采用交叉学科的方法,将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及生态网络、网络连通度等内容结合起来,利用ArcGIS、envi、eCognition等软件平台,对郑州市绿地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并基于现状绿地空间分布提取生态网络,分析生态网络景观特征与构成要素,针对绿地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并提出未来城市生态网络优化发展路径,从物质形态层面丰富了城市生态网络的理论研究,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意义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是21世纪人类面对诸多环境危机所衍生的新的价值取向,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切实的影响,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此,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形态性空间格局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等方式,在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网络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对郑州市绿地生态网络进行提取构建和优化研究,为市域层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和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提供保障,针对现状问题网络优化策略的提出,也对区域自然资源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2 相关理论及概念研究1.2.1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在生态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融合而成,将整体景观作为对象,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研究一切景观系统的空间结构、功能特征、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5 郝丽君.城市绿道空间构建与规划策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具体来讲包含城市绿地系统、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等多个方向,涉及范围广泛。其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德国著名地理植物学家C.特洛尔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资源、全球环境以及人口激增等问题矛盾的加剧,使得景观生态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迫切希望通过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解决人类生存所需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随着当代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普及和运用6 苏伟忠,杨英宝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色彩,其学科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景观生态学中以斑块、廊道、基质为景观组成的基本结构单元,其中斑块是一种形状上与周边环境不同的非线性区域,斑块的形状、数量和面积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斑块形状的不同会对其周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作用力,对斑块内部和边缘物种交流时的阻力高低有一定关联;斑块数量的高低可以体现出区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完整性强弱;斑块面积的大小则可以反映物种的生产力水平和分布情况。廊道则是与周边环境有明显差别的带状要素类型,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将景观组件分离的“障碍物”起到隔离的作用7 张远景.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连接破碎景观单元的“纽带”起到通道的作用,物种的交换扩散主要通过廊道完成,而宽度较大的廊道本身也能形成一个小型生境,斑块与斑块间由廊道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网络系统,目前建立生态廊道是解决景观破碎化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基质顾名思义是斑块和廊道的“背景”8 郭诗怡.基于生态网络构建的海淀区绿地景观格局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6.,在景观组成元素中面积最大,占比最高,虽然不作为生态网络的构成要素,但能够对斑块间物质能量转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基质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网络连通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景观结构单元的确立也是景观生态格局研究的基础,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以生态源地保护和环境的稳定性为主,通过对生态节点、生态廊道的保护提质和规划增补,调整区域网络中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成分类型,实现景观结构的优化,促进生态功能的发挥。这些思想为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绿地空间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1.2.2绿地空间格局绿地空间格局主要包括城市绿地斑块的大小、类型、空间配置及分布特征。通过将绿地空间格局的尺度特征与不同类型的绿地空间分布及其生态效益进行对比,能够以此判定主导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演变发展的影响因子与机制,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是由自然、社会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影响产生的结果9 蔡春雨.基于GIS的北京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绿地斑块的种类、数量、大小以及空间分布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对城市绿地的功能及生态作用发挥起到控制作用。同时,城市绿地斑块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转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确定城市绿地斑块布局位置、绿地的空间形态以及绿地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将绿地景观区分为基质、斑块、廊道和边缘 4 种空间类型,反映出城市绿地单元细胞的空间特征10 杨杰.城市绿地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科技,2018(06):77-81.。1.2.3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网络”又被称为“绿道网络”11 张远景.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其研究最早侧重于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大型国家公园的方式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但此方式对于城市发展带来的物种迁移交流问题收效甚微,无法缓解人类社会活动与建设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长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增加景观斑块间的连接度,恢复区域网络的动态性比单纯保护生物栖息地的方式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12 黄冬蕾.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目前,不同学科对于生态网络的定义不同,学界对于生态网络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但均强调了网络过程的一致性13 Ignatieva M, Stewart G H, Meurk C.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networks in urban areasJ. 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7(01):17-25.。“网络”是通过线性空间将各个孤立的节点、区域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各要素间相互流通的动态有机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侧重于其视觉水平维度上的要素联系,景观生态学上把由斑块、廊道、基质等要素构成,通过多条生态廊道交错形成的网络自然现象称为生态网络14 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04):71-74.。“绿地生态网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动态概念,糅合了多种学科的多种定义而形成。“绿地生态网络”中包括有自然保护区、河流、风景名胜区等自然资源丰富的源地区域以及带状防护林、交通运输网和公园等廊道要素,以“线”连“源点”的方式,构成了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动态景观系统。在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中强调斑块与斑块间的连通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平衡性,成熟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类活动对生物迁移造成的干扰,并起到调节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作用。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将具有一般网络特征的,以绿地斑块为节点,以生态廊道为路径,以城市区域为背景的,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形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系统称之为“绿地生态网络”,简而言之本文所指的绿地生态网络是以生态源、生态节点、生态廊道为基本要素构成的生态网络空间。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绿地空间格局研究19世纪中期“城市公园运动”的引领者A.J.Downing对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规划,拉开了城市绿地空间建设与发展的序幕;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巨大改变,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加剧,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一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想和理念开始出现,其中以英国社会活动学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设想为代表,通过大面积环城农业带对城市建成区的包围式设计,来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问题,同时在城市中心区域配置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居民住宅和城市道路呈放射状分布,便于城市内外居民的交通往来。这种理想城市发展模式的提出,首次将城市环境的营造与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结合起来15 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 London :Faber and Faber,1946.2-10.,对后续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两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思想开始被融入于各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例如美国学者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和“邻里单位”理论,其通过疏散人口的方式有效增加了城市的绿化用地,被许多城市广泛用于增加绿地面积的实践建设中16 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06):39-43.。随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浪潮,以西蒙兹大地景观为代表,将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与绿地规划相融合,不仅丰富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还促进形成了宏观、大范围绿化新趋向,城市的绿地建设整体呈现出建设指标先进、规划设计延续性强、建设过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化建设特征17 王俊帝,刘志强,邵大伟,余慧.基于CiteSpace的国外城市绿地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园林,2018,34(04):5-11.。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方法的不断更新和计算机、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得到了加强,区域大尺度范围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 贾媛媛.快速城镇化地区绿地空间格局评价与调控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绿地空间信息的识别和提取得到实现,例如学者Houseman以GIS技术对佛罗里达州生态绿地进行的整体性“绿地结构规划”19 Doug Houseman, Doug Housema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World,2016.,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也为动植物的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表1-1绿地空间格局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对比Table 1-1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green space pattern research阶段划分代表人物及思想发展特征启蒙形成阶段(19世纪中-19世纪末)A.J.Downing纽约中央公园,霍华德“田园理论”注重城市公园和带状绿地建设,整合公园发展,构建具有整体性的城市公园体系,以缓解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在城市规划中提出生态设计理念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佩里“邻里单位”理论全球兴起保护生态环境高潮,生态城市思想理论发展形成,并广泛运用于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先进,规划设计层面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注重建立全面的动态绿色生态网络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联合国决议设立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性环境会议人类宣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大量涌现,综合运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实现区域大尺度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注重构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性生态网络系统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铁路局客运段服务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6).docx)为本站会员(李**)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