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楚国饮食文化研究.docx

    • 资源ID:48540072       资源大小:50.67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楚国饮食文化研究.docx

    楚国饮食文化研究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第一章 绪论41.1研究背景及目的41.1.1研究背景41.1.2研究目的41.2研究方法41.3研究意义4第二章楚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62.1楚人主食体系62.2楚人肉食体系62.3楚人高超的烹饪技巧72.4楚人的饮品体系72.5楚人饮食礼节8第三章 楚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原因103.1自然因素103.2地理因素103.3社会影响因素10第四章 楚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24.1博采众长,兼容并包124.2怡然无为,洒脱随心124.3楚国饮食的巫祭色彩134.4楚人饮食的仙道色彩13第五章 结论15参考文献16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特重饮食的国度。饮食蕴含着丰富的符号意义,研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往往能抵达其文化最核心的部分。首先,楚人饮食呈现出斑潮的地域文化色彩。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楚人饮食面貌在主体上呈现出南方特色。楚国地处东西南北之中,因之楚国在与四方各国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饮食上吸取了他们的特点,使楚人饮食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这与楚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楚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善于学习的精神有关。据饮食记载表明楚人在烹饪文化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与楚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自然物产、文化繁荣及贵族们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楚人饮食的烹调方法、过程扣思想等方面来看,楚人烹饪文化已经相当成熟。除了饮食描写,与饮食紧密相关的宴饮文化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人们在宴饮活动中谨守礼仪规范,而在楚国宴会上,“士女杂坐”,乐舞激狂,弥漫着浓烈的酒神精神和纵情享乐之风,氏族社会风习的盛行使楚国宴饮文化呈现出原始的野性和自由性。这种宴饮文化上的差异折射的正是周、楚文化的差异。楚地巫风炽盛,招魂风俗盛行,楚国饮食主要为祭祀饮食,有着浓厚的巫祭色彩。楚人饮食中有一些特殊的饮食现象,一是服食香草、美玉,二是餐泉含霞,吸风饮露。 总之,楚人饮食文化内涵丰富,通过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楚国饮食文化的探究,希望不仅能了解楚国当时的饮食面貌和烹饪水平,更能从中感受楚文化的脉动,触摸楚人的精神世界。关键词:楚国饮食文化;特点;影响因素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has been a country with a very heavy diet. Food contains rich symbolic meanings, and the study of a nation's diet culture can often reach the core of its culture.First of all, the Chu people's diet shows a tidal wave of regional cultural color.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s the Chu people's diet show the souther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ain body. The State of Chu is located in the east, west, north and south. As a result, the State of Chu has also absorb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iet while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which makes the diet of the Chu people present a colorful color. This is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Chu State, but also to the mind of the Chu people, who are good at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dietary records, the Chu peopl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oking cultur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rich natural products,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nobles'pursuit of appetite. From the aspects of cooking methods and process deduction thought of Chu people's diet, Chu people's cooking culture has been quite mature. In addition to dietary description, the banquet culture closely related to diet is also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People strictly abide by the etiquette and norms in the banquet activities, while at the Chu banquet, "women and gentlemen sit together", the music and dance are fierce, filled with a strong spirit of Dionysian and indulgent enjoyment of the wind, the clan social customs of the full exercise of Chu banquet culture presents a primitive wild and free. This difference in banquet culture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Zhou and Chu cultures. The witchcraft in Chu is flourishing and the soul-inviting custom is prevalent. The food of Chu is mainly sacrificial food, which has a strong witchcraft sacrificial color. There are some special dietary phenomena in Chu people's diet. One is to take herbs and jade. The other is to drink dew and wind in the dining spring.In a word, the Chu people's diet culture has rich connotations. By exploring the Chu people's diet culture from the above aspects, we hope that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Chu people's diet appearance and cooking level at that time, but also feel the pulse of Chu culture and touch the Chu people's spiritual world.Key words:Cuisine Culture of Chu Stat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及目的1.1.1研究背景现当代对楚国的饮食研究已不限于对饮食烹饪及其特色的探讨,而是力图通过关于对饮食描写来解读楚人的风俗、信仰、民族性格及楚国的社会状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为楚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视角,注入了活力,也为进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借鉴。本文的创新点是引入人类学观点对楚人饮食现象做出巫术的解读。1.1.2研究目的我国当今特别注重文化,而楚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当今饮食大兴,各地美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我对楚国饮食文化很感兴趣,于是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发现对楚文化的研究中没有系统讲解楚国饮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形成原因等知识,现有研究成果不是很全面、很系统,而我作为本地人又很想了解相关知识。因此,通过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全面系统了解楚国饮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形成原因,从饮食这个方面增加对楚文化的理解。1.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先去图书馆和上网查阅、下载有关楚国饮食文化的资料,然后阅读、分析这些下载的资料,了解有关楚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楚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楚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楚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原因。归纳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有关楚国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进行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自己的认识,最后从楚国饮食文化的内容,特点,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比较法。把楚国饮食文化与北方诸侯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深入论述楚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3研究意义饮食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清楚楚国饮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形成原因可以增加对楚文化的全面系统的了解;楚国饮食文化是春秋长时期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清楚楚国饮食文化也有利于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第二章楚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楚人以稻为主间杂五谷的主食体系,注重于肉食,喜好水产品和野味,并具有超高的烹饪技巧,还注重酒的发酵与品类。在饮食中还有相应的礼节。2.1楚人主食体系荆楚地区气候温和僱降雨量充沛适宜稻谷生长。因而先秦荆楚主食则是以稻谷为主但同时又兼备其他。楚人有四种粮食滁了稻谷外还有粢、稻麦和粱粢是指米质较次的旱地谷类作物;“穡麦”就是小麦;粱是糯性粟,乃粟中上品。而将多种谷物相杂在一起煮饭则是楚人一种较为独特的饭食方法。我们所了解的“稻粢稻麦黄粱些”就是指这种杂合饭。将榴、稷、麦掺杂再加上一些有香味的黄米撒做出的饭芳香可口。江汉平原一带至今仍有 这种做饭方法。最具楚地特色的主食则要数“五穀六仞设菰梁只”中的“菰”了。“菰”实称“放”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葫芦科嫩茎称“茭白”或“蒋”-先秦时作为谷类。如今一般当做蔬菜食用。其果实称“菰米”或“雕胡米”一般为煮食,总而言之当时楚地的主食具有多样性的结构特征以稻谷为主,兼有其他。尤其是在自然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等特征的影响下先秦楚人养成了以种植、食用稻米为主兼爱杂粮的饮食特点。2.2楚人肉食体系楚人在当时有多达22种的肉食这其中包括家畜、家禽类5种(牛、羊羔、乳猪、狗、鸡)野味12种(鸿、鸽、鹌鹑、鸹、雀、豺以及鹄、凫鸽鹅各二种)水产品(鳖、鲼、蠛二种),这种规模更是远远超出了周王享用的“六牲”,由此可见楚人极好肉食亦尤为看重野味以及水产品。 “江汉之鱼鳖鼋量为天下饶” 就表现了荆楚水资源丰富不光产鱼亦盛产其他水产品尤以两栖类珍奇异味居多1。而实际考古资料亦能证实这一点,大溪文化遗址中的一些墓葬里就经常能够发现殉三四条大鱼和龟。 同时由于楚地植被丰茂山峦迭起故而其中野生动物颇多这也成为了楚人获取肉食的一大渠道。“荆有云梦,犀兕麇鹿盈之”这也说明了荆楚地区珍禽异兽品种是比较丰富的1。 与之不同的是中原地区在先秦时期一直把肉类食物当作奢侈品所谓“肉食者鄙”、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等都可看做中原人对肉食的一种克制。而在荆楚出土的食礼器中烹煮生肉的镬鼎和承肉酱的漆豆是出现精品最多的两种食器,由此可见楚人肉食来源充沛重视肉食的饮食风俗。2.3楚人高超的烹饪技巧楚人饮食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对美食的烹饪技巧上。尤其是在对肉食的处理上,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例如“肥牛之腱孺若芳些”这一句就是讲烹制肥牛之腱不仅仅要将其煮的烂熟还必须加入杜若这种香草,这样烹制出来的牛肉才会有既嫩软又芳香的绝佳口感2。 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在对不同禽类的处理上楚人则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烹饪手法。像“鹄酸腈凫·煎鸿钨些”一句就讲到对于鹄(天鹅)要在煮的同时加一定的酸味料主要是喝汤而对于鸿(大雁)、鸽(鱼鹰)则要煎着吃那样才美味3。 但总体而言楚人在烹饪上更喜用蒸和煮、煎这三种手法例如“腼鳖炮羔”、肥牛之腱礪膈若芳些”、煎鸿鸲些”等都是描写了楚人烹饪时三种手法的运用这与中原乃至北方地区对肉食的烤、炸二法大有不同。 除此之外楚人在其他烹饪方法上也运用自如。有“腼、懦、炮、煎脍、炙、郯、紧”等几乎具备了所有现代的烹饪方法。而这在马王堆考古发掘成果中也有印证马王堆号墓简牍所记录的菜谱则极尽奢靡之能事,有:猪大羹烤猪腿、红烧猪、细切牛肉片、汤濯牛百叶、牛芫菁羹、红烧牛蹄筋、狗中羹、烤狗胁、烤狗肝、熬鹧鸪、熬鹌鹑、熬麻雀等。其烹饪方法更是不厌其精:炙、脍、熬、炖、焖、濡羹式式俱备4。 不单只是烹饪上的高超技艺在制作糕点上楚人更是有着自己的超群之处。而且这类糕点能够摆上正席足见楚人对其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对自已糕点技艺的自信。这也由此可见在楚国时期制作糕点的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了。2.4楚人的饮品体系在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 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北方诸国, 如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样, 饮酒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儒家虽然不反对饮酒, 用酒祭祀敬神灵, 养老奉宾, 都是礼乐制度所提倡的, 但儒家强调饮酒的德行, 讲究酒德二字, 而反对像夏纣王那样, 颠覆厥德, 荒湛于酒。孔子经常反躬自省, 提醒自己努力做好的几件要事中, 其中一条就是不为酒困。和北方诸国相比, 楚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弱, 因而饮酒之风盛行, 制酒技术精湛。楚人饮用的酒通常以麦曲和白蘖为发酵剂,曲是发霉的粮食,蘖是发芽糖化的谷粒。麦曲就是以麦做的酒曲。小麦中含有较高的淀粉和适宜的蛋白质, 同时又有较强的粘连性和松散性, 有利于曲霉的繁殖。麦曲在酿酒过程中, 不仅起糖化发酵的作用,而且对芳香成分的生成起重要左右。 江汉平原民间有做米酒的习俗。做米酒用的酒曲都是自做自用,一般是采摘田头野地里植物花 ( 如芝麻花、荆棘花等 ), 捣碎,与米粉混合后制成圆丸形。楚人以谷芽酿酒, 吴醴白蘖, 和楚沥只。 蘖为芽米, 白蘖就是指嫩白、纯净的谷芽。醴者, 稻醴也。用稻米和白蘖做成酒味较淡的薄甜酒, 就是醴8。为了得到纯度更高的酒,在制酒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加入酒曲,封存发酵, 经过两次以至多次复酿,就可以得到上好的醇酒。经过三次复酿的酒称为酎。酎, 三重醇酒也。而楚人为了得到好酒, 往往要经过四重复酿。四酎并孰,不涩嗌只。用这种方法制作清酒, 后人总结为喂饭法, 即多次添加投料, 增加酒曲。曹操用这种方法酿出了闻名的九酝酒, 就是经过九次递加原料发酵而成。现在楚地民间, 一般只经过两次复酿, 称为双投酒。没有经过多次投料制作出来的甜酒,可以不滤去酒渣直接食用,故楚都江陵民间称其为甜糟;滤去酒糟后的就可以得到清酒,这个过程称为挫糟。挫糟冻饮, 酎清凉些。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酿, 捉去其糟, 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多次过滤后,得到的最好的清酒就是楚沥5。酒者所以养老也, 所以养病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饮酒具有养身保健的作用, 并将一些中草药浸泡在酒中, 以强化药效。椒浆和桂酒是楚人最喜欢喝的两种保健药酒。2.5楚人饮食礼节在宴会上有来自郑国、卫国等地的美女陪座侍酒所有人不分男女间杂坐在一起。宴会中无论君臣、不分男女坐在一起是楚人独特的风俗。这与谨守周礼的中原地区那座次井然、威严恭敬的宴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楚国形成这种风俗很可能是受到楚地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可知男女共坐共眠是苗人的风俗。就今天看南方的其它少数民族也有此类习俗。上古先民们同氏族、同部落的人围坐篝火四周不分男女老幼。少数民族的风俗许多也是原始遗风的残存。楚国本就是三苗故地因此楚人习惯于宴饮中男女杂坐这可能就是受到境内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影响。楚国一般宴席上的进食顺序大抵是先喝酒,再吃肉,最后吃饭。宴饮时多用双手捧执耳杯相互敬酒,再以琴瑟歌舞作乐。客人的席位尊卑有别,敬酒的顺序也不相同。饮酒时,宴会主持人先敬献地位高的人,等其饮后举杯先向在座的来宾劝饮,然后主持人再分别按照地位高低献酒。分餐制成为最开始的饮食方式。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人们开始给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套上枷锁。森严的礼乐制度下,分餐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强化。矮小的俎案、宽大的服装都与分餐制相适应,互为依托。楚人对酒的防范意识就比较弱, 甚至发生临战饮酒, 延误军机大事的事 8 ( P 1350 )。并且制定了非常繁琐的饮酒礼节, 就是为了防止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因饮酒过量, 不能自制而误事误国。楚国宫廷以乐侑食有三个特点:其一,鲜明的楚地特色,涉江、采菱、扬荷、劳商都为楚地乐曲;其二,追新逐奇,中原宴饮场合总是依次吹奏几首固定的曲目,充满仪式感,楚人却更偏爱新造歌曲,喜接触新鲜事物,楚地的新歌,吴地、蔡地的歌谣,代国、秦国的曲调,乃至郑卫的靡靡之音他们都陶醉其中,演奏方式随意且灵活;其三,当楚国宴会的气氛达到高潮时,音乐和舞蹈也呈现出激烈迷狂的风格,这与楚人保留了自由奔放的天性有关,也与楚地巫风有关。宴饮场面与巫术活动密切相关,巫师有时会借助舞蹈来达到一种极度兴奋乃至癫狂的状态,以便与神界进行沟通,因之此时激烈的乐舞也是巫师进入一种兴奋状态中的表现。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在中原宴饮场合中的,且不说这与儒家讲究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格格不入,更何况当时周文化已经远离鬼神崇拜,为理性精神所照耀,“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楚人眼中,仍然是鬼神至上。第三章 楚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原因楚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自然,地理、社会影响等一系列因素是分不开的。现从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及社会影响因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3.1自然因素楚地河流密布、湖泊众多 温暖湿润,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楚国地处中国南方江汉流域, 这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江河交错,湖泊众多,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农业经济类型。公元前四千四白年至公元前三千三百年,长江中游两岸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楚人饮食与南方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南方山多林密,雨水充沛,江河交错,湿地辽阔,空气湿度大;而椒姜之食,除湿去寒,暖血益神,最能化除南方的湿气。南方多炎热天气,人们则食甜、冷、酸、脆、苦味,以消暑解渴,帮助消化。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的这些特殊的嗜好,代代相传,至今还保存在长江中下游各地。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够得到迅速而顺利的发展壮大,应该说是与楚国楚地的自然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总体状况来看,楚国疆域环境温暖而潮湿的气候条件、宏富的水利水能资源、辽阔而肥沃的冲击平原和类型复杂的亚热带丘陵山地,在气温、降水、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诸多方面都为楚人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 据历史文献记载,楚人的重要生活习俗是“饭稻羹鱼”。稻米是楚人的主要粮食食品。这是与楚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楚国地处南方,是传统的稻作农业区域。因此,水稻对于楚国来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粮食作物。一直以来,长江流域有着种植水稻的悠久传统,从考古发掘来看,长江流域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粗略的统计,至今在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栽培水稻遗存地点有着80多处,其中长江中下游占了64处,究其原因应与长江中下游的气候条件有关。 长江流域一带年降水量达8001600mm,而黄河流域一半区域降水量仅为400200mm,较前者其受旱灾的影响较大。长江流域的降水比黄河流域多达一倍,楚国农业生产比黄河流域具有更大的地理优势,从而楚国的农业生产比黄河流域具有更大的地理优势。再就整个中国先秦时期降水的季节分配而言,各地亦不均衡,这与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雨季迟早与时间的长短均不同。一般自阳历5月上旬,雨季开始在华南出现,6月中旬跳跃式移到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到7月上旬再一次跳跃至华北,8月下旬以后,雨带方开始向南撤,这样,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由南向北,雨季出现的时间愈来愈短。在黄河流域,雨量集中降落在6、7、8月,春季均干旱缺水,迫使其地只能发展旱作作物;7、8月之间不雨造成旱灾,多雨则又造成水灾,形成旱、涝并存的局面,春旱秋涝成为经常状态,远不如长江流域相对变率小于30%,降水均衡。楚地一年四季,冷热均衡,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条件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6。 3.2地理因素楚国地处江汉平原,湖泊密布,山林富饶,从地理学上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与动物的繁殖。汉书地理志7曾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推动了楚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楚人以稻米为主粮,以水产品为辅食的饮食面貌。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就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稻北粟”的差异。到了夏商周时期,大致形成了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和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饮食文化区。北方饮食文化区以粟 麦等旱地植物为主食。由于南北方地理条件的差异,在北方人眼里稀少而珍贵的稻米却成为了楚人最常见的主食,形成了楚人在饮食上的首要特色。楚国崛起于湖北,从湖北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正处于东西南北之中。楚国地处江汉平原,四通八达,反映在饮食中,就带上了融汇南北,贯通东西的色彩。小米、麦子、黄米、豆类是北方常见的农作物,属于北方饮食文化区,而它们却与楚人的主食稻米并提于食单中,可见这些北方粮食品种也早已被楚人引进种植。楚人向南迁移后,立国之初,还在荆山与睢山之间采用“火耕”的方式种粟,自楚武王开始,楚人向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路纵深推进,并从当地的楚蛮那里学会了“水耨”的耕作方式,此时,稻便取代粟成了楚人的主食。“火耕”主要用于种粟,而“水耨”则用于种稻。楚人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因此而兼有了“北粟南稻”之利。这说明,楚人在坐通南北的江汉平原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其善于学习、兼容并蓄的精神,他们不固步自封,具有一种开放兼容的民族心态。一定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样式。楚国自然环境优越,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楚国农业发展程度高,生产工具众多,食物来源与构成多样,农田水利工程发达,农业科学技术相对先进。这些便利的条件,使楚人容易取得大量的食材,进而影响楚人的饮食结构。加上楚国吸收了周边地区的饮食特点,并融合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运用多种烹饪工艺,滋养了楚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形成重视农业、讲究饮食的传统8。3.3社会影响因素从楚国的社会因素来看,学者们认为楚国的风俗习惯对其饮食文化有着较严重的影响,楚国人更加信仰鬼神等,对于巫术更是十分推崇,举行招魂仪式,希望其亡魂能够复归故国,在楚国得受百姓的祭祀。在“招魂”仪式中,对饮食进行巫术的理解是必要的,毕竟它本身就是一种巫术的活动。蕴涵着深刻的民俗文化,既有中国传统中的“阴阳平衡”学说,也有楚地流传的巫术思想;既有营养学的知识,也有人文学的知识,楚国饮食文化是受到楚国社会因素所影响的。楚人口味重,嗜酸辣,这与当地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有关,却也能反映出楚人性格上的几许特色。楚国的君主很多都锋芒毕露、极具个性,如熊通开诸侯僭越称王之先河,这种“不服周”的精神在当时足以为其他诸侯所侧目。楚国的将领性格极其刚烈,史载楚国将领从屈瑕开始就有自杀以谢罪的传统。楚国因战败而自杀的将领如此之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实属罕见,楚国人性情之刚烈果敢可见一斑。此外,楚国多出性格浓烈的传奇人物:屈原自沉以殉国,申包胥为救楚哭于秦廷七日七夜,伍员惨遭灭门之祸,复仇之火令他鞭平王尸以泄愤。秦灭六国以后,民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后秦朝果然被楚人所推翻。楚人强烈的个性与他们浓烈的饮食口味可谓是相映成趣,楚地饮食口味正映射着南方楚人性格上浓重的色彩,刚烈的特质9。第四章 楚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楚人在饮食上的表现就是;南稻北麦皆有种植,狩猎捕鱼无一不精,酸甜苦辣无一不嗜;吃飞禽下吃走兽的随心与洒脱;并具有一定的巫祭色彩与仙道色彩。4.1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楚人从先祖血缘上就是多次二元兼容的重组,到楚王熊绎时已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再加上荆楚地处两湖平原,来往四通八达,交流与融合比其他地区都要频繁、便利得多。而这些反映到楚人饮食上就是南稻北麦皆有种植,狩猎捕鱼无一不精,甜酸苦辣无一不嗜。主食原料上的大体相同,烹饪方法的十分近似,从中亦可看到南北饮食文化共同点还是多于差异,这也反映了当时楚人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从楚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楚国饮食招魂是以“食、膳、羞、饮”为顺序的,总体上与周礼·天官所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的次序相同,礼记·内则在记述中原饮食结构时,也以“饭、膳、羞、饮”为次序。尽管在研究楚国饮食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是,楚国饮食上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但其所述都与中原地区以主食为先的观念一致。儒家强调虽然肉食种类繁多,但仍要以粮食为主,也是楚民族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的必然表现10。4.2怡然无为,洒脱随心实际上由于楚地物产丰饶经济发达不仅仅只是楚国贵族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通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其他诸国来说更为舒适一些。而楚辞中所述的精致美食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楚人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也正是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楚地”这样一个环境与背景下,老子才会在其所设想的理想生活是: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就是指的是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这是一个必须结合楚地这个特殊历史区域特征才能正确理解的政治理想。也只有在考虑到楚地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为充分地理解老子所谓: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的无为之道。也正是因为老子品尝过了楚地山珍河鲜的原味,才会将“味无味”体会得如此入木三分,才有深刻的生活经验将治国以“烹小鲜”作比。楚人得天地之厚,无饥无寒,衣食无忧,很容易养成墨守自然的生活方式、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食睡之余,探索宇宙与人类自身的秘密,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11。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楚人上吃飞禽,下吃走兽的随心与洒脱。研究的书籍中那些多达十余种的各色野味,亦将楚人喜食奇珍异味的特点显现无疑,其中就认为肉食味道最美的应是猩猩的唇、猪獾爪后跟那块软肉、鸭的尾巴、象的鼻子等,这就十分近似南方两广、福建和四川人的口味。尽管在研究中所得知的文学想象与夸张的成分在,但是却把楚人那种认为无物不可吃的气魄显露得生动真切,而且这也与中原民众那种做事情要耐心去做,认真去做,不贪快,不贪方便的谨慎的态度大异其趣。4.3楚国饮食的巫祭色彩饮食与祭把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祭祀起源于饮食,礼最初产生于饮食,是一种向神祈福的祭把活动,先民们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陈列酒肉等祭礼供神灵享用,向他们表达敬意,这便是最初的祭礼。正因如此,上古时期的礼器大抵都是食器,“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一种食器12。意即祭祀是以手持肉献给神灵。汉字中,食部字就有许多表示祭祀名称和祭品名称的字,而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有着原始遗风的世界其他民族的部落群体,以食物献祭给神灵、鬼魂都是最为通常的做法。楚国文献中有一大部分的饮食正是献祭给魂灵的饮食,带有浓厚的巫祭色彩。楚辞·二招中以饮食召唤楚王魂魄归来,是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重饮食的反映,其中也折射出楚人的生命观与宗教观12。这种盛大的以食招魂的巫术仪式体现了楚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热爱,种“此岸、现世的宗教态度”四。前面已经论述过楚地的招魂风俗,所谓招魂其实就是以巫术召唤灵魂复归肉体,以达到让人复活的目的。尽管招魂风俗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以饮食招魂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段,但是从相关资料来看,其他招魂仪式中所陈设的饮食记载罕有能与楚国饮食之盛相媲美的,这一方面说明楚国物质文明之发达,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楚人以生为乐的态度,他们对招魂一事如此重视,固执的用铺张奢侈的饮食来招魂,是因为他们相信死后的世界远没有活着美好。楚辞中对饮食的描写铺张扬厉,虽不无夸张成分,但夸张之目的还是在于吸引游魂归来。楚人认为,生命美好而值得留恋,活着的主要快乐之一就是可以享受美酒佳肴,而死后游魂四处飘荡,不仅享受不到活着的乐趣,还充满了种种危险,所以才会有热气腾腾的美食,芬芳的美酒召唤“魂兮归徕”13。这种贵生恶死的态度与佛教的以生为苦,与基督教的人生有罪等宗教观念相比显然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这里,没有对彼岸世界,极乐世界的憧憬向往,有的只是对现世人生和饮食男女生活的迷恋与热爱,这是一种此岸的宗教态度,它反映了楚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4.4楚人饮食的仙道色彩楚人的饮食中有几种特殊的饮食,它们有别于世俗意义的五谷杂粮,但又是以饮食的面貌呈现。第一类是香草、美玉;第二类是气、露、泉、霞。这些事物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可能满足人的饮食生理需求,在楚人的饮食中出现也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文化意义。 楚民族崇拜芳香,因此香草往往被赋予了道德属性。王逸早已指出:楚人饮食中的香草往往具有象征或隐喻抒情主人公“内美”的功能。楚辞中诗人的形象往往处于众多香草的簇拥辉映之下,主人公对它们或披或佩,或采或摘,或饮或食,或结或编14。因此,主人公服食这些香花香草,当与别处采摘或佩戴它们一样,用来隐喻自己高洁的人格、坚定的志向,以及孜孜不倦的“修能”。美玉也和香草一样也具有隐喻作用,时间的流逝、风霜的摧残会使大部分草木零落、萎败,玉却不会,它不仅具有芳香,还具有超越时间的稳固性。在古代,玉由于其温和润洁的质地,常与有德行的君子相配。礼记·玉藻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15诗经常将君子比作美玉,形容君子是“如琢如磨”、“如圭如璧”·因此,服食美玉也和服食香草一样,具有隐喻抒情主人公美德节操的用意。此为香草、美玉作为饮食的第一层内涵。然而更重要的是,以香草美玉为食蕴含了诗人追求长寿的愿望。 服食香草、美玉以求长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深感人生短暂、年岁渐老却理想未成,希图通过服食香草来延长年岁,从而为匡扶君王、振兴楚国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服食香草以图益寿延年就是舒缓这种对时间、对生命焦灼感的一种行为,这正如洪兴祖所指出屈原悲冉冉之将老,思准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饮食某些香花芳草以及美玉有益寿延年甚致长生不老之功效16,这种观念部分来自于人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对植物药物功能的认识,也来自于楚地由来已久的巫术观念,山海经中记载的草木也往往具有某些特殊功能。 山海经是楚地巫书,这些记载中,植物往往具有某些药物或巫术功能,这恰恰与上述列举的楚人饮食中香草的功能相似17。既然楚人普遍认为,香草具有药物和巫术的功能,那么诗人服食它们以求益寿延年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战国时期,追求长生不死的的仙道思想流行,道家认为,服食某些药饵可以使人飞举成仙。因此,以香草美玉为食也类似于道家的“服饵”行为与吸风饮露、餐泉含薇的思想同源。 第五章 结论自西周至秦统一六国的近九百年间,长江中游形成了一个影响力强大的楚文化圈,楚人顽强地保持着充满浪漫情调和淳朴气息的传统,并在兼并扩张的过程广泛吸收了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饮食风俗,即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面。楚国食文化的诸多特征,更多体现在宫廷饮食生活中。尽管宫廷御膳为楚国贵族所独享,但每款珍馔佳肴,皆来自于民间平民百姓提供的烹饪原料和烹饪技术。如果说,民间饮食是楚国烹饪的基础,那么,宫廷御膳则是楚国烹饪艺术的高峰,代表楚国食文化的最高水平18。楚人在饮食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糅合艺术的元素,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楚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1王灿.浅谈“楚辞”中的先秦楚地饮食文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1):131-133+135.2陈永祥,蓝湘.先秦楚人饮食文化J.华夏文化,1998(02):53-54.3李玉麟.先秦荆楚饮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4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5姚伟钧,王金国.荆楚饮食文化论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02):113-119.6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7李建刚.湖北饮食文化解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8贾丽丽.楚辞饮食文化探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6.9徐文武.楚国饮食文化三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周秉高.楚辞饮食文化研究A.方铭、李诚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学苑出版社,2009.11崔念晗.夏商周饮食文化的审美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4.12韩婷.周代燕飨礼仪考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3卢锐.从荆楚岁时记看南朝荆楚地区岁时饮食习俗和文化J.华中人文论丛,2012(02).14巫瑞书.楚吴故地“嗜甘”、好鲜饮食特色探讨J.饮食文化研究.2005(01).15冷樵.楚辞与荆楚饮食文化J.华夏文化,1997(03):56.16王甜甜.论楚辞中的楚人饮食及特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1):107-108.17谢定源.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中游地区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8姚伟钧.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致 谢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我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

    注意事项

    本文(楚国饮食文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李**)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