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文的诗歌研究.doc
摘要王希文(1492-1565),原名王世宁,字景纯,号石屏,是广东东莞诗人。留存下来的作品有石屏遗集一书。石屏遗集原名为给谏石屏公遗集,分上下两卷,书中收录了表1篇,奏疏2篇,记2篇,文1篇,说1篇,疏2篇,序14篇,事略1篇,墓志铭7篇,嘱书1篇,存诗六十九首。在这些作品中,诗歌占了大部分,他的诗歌题材主要有:表以情志的赠答诗,委婉含蓄的酬赠诗,寄情山水的纪游诗,画面生动的题诗,情深意长的送别诗。他的诗歌用典丰富,具有浓厚的岭南地域特色,其中的意象组合以悲凉伤感为主。关键词:王希文 诗歌 典故 地域特色 意象组合AbstractWang xiwen (1492-1565), formerly known as wang shining, alias jingchun, alias shi ping, was born in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extent works include the stone screen remains. "Shi ping posthumous collection" originally called "to remonde shi ping posthumous collection", divided into two volumes, a total of table 1, play two sparse, write two, a text, say one, sparse two, preface 14, a brief, epitaph 7, a book, save 69 poems. Among these works, poetry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and his poetry themes mainly include: giving poems as gifts of affection, paying poems as gifts of euphemism and implication, touring poems expressing feelings for mountains and rivers, vivid inscriptions on pictures, and long farewell poems with deep feelings. His poems are rich in allusions with strong lingn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s is mainly sad and sad.Keywords: wang xiwen shiping collection allusion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mage combination目录一、引言1二、王希文诗歌的题材内容1(一) 语言质朴的赠答诗1(二) 含蓄委婉的酬赠诗2(三) 寄情山水的纪游诗4(四) 画面生动形象的题诗5(五) 离别惆怅的送别诗6三、诗歌艺术特色8(一) 典故的丰富引用8(二) 浓厚的岭南地域特色10(三) 悲凉伤感为主的意象组合12四、结语13参考文献14致谢15王希文的诗歌研究梁莹莹一、 引言王希文(14921565),原名王世宁,字景纯,号石屏,广东东莞诗人。年少风流倜傥,颇负才气。嘉靖七年举解元,八年中进士被授命为刑科给事中。据石屏遗集中序言所记载:“公立朝未五稔烟霞自適殆将四十年而爱国忠君垂髦不倦” 1以及东莞县志所记载:“王希文遇事敢言,才名尤藉,以鲠直为时所忌。未竟其用,士论惜之,家居三十年卒,有疏草诗文行世。”2王希文是一位爱国忠君之士,位及谏官,所上奏疏针砭时弊,关乎民生,时值镇守珠池宦官贪敛钱财,王希文上奏弹劾,并免除芜湖、南赣等八个省份的商税。王希文直言上谏,不畏权贵,因而得罪了不少重臣。嘉靖十三年因“抗疏”被迫还乡。所写弹劾官员的奏疏皆被烧毁,所写诗歌文稿也多数散佚,集中留存于今的也不过百来篇,其曾侄孙王猷念其忠义之气,不忍其诗文遗失于世,便将其诗文收集整理成给谏石屏公遗集。现通用名为石屏遗集,本文以这一本书为研究底本,通过对所收录的六十九首诗歌进行研究。二、 王希文诗歌的题材内容 王希文现存诗歌共有六十九首。这些诗歌内容题材丰富,主要可以分为赠答诗、酬赠诗、写景纪游诗、题诗和送别诗。(一) 语音质朴的赠答诗王希文一生正直清廉,广交朋友,他的朋友既有官场好友、同窗同年,又有同乡亲戚,更有志同道合的文人。在他的十五首赠答诗里,所赠对象皆有所涉及,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或者是赞美之情。就如赠谢实所叔翁之寿:乌帽笼头雪满巅,四朝人物八旬年。从来最乐因为善,悟到长生种福缘。九鼎有丹曾服饵,三山何处访神仙。清时几见人中瑞,更喜星弧户又悬。这首诗是诗人王希文为他父亲的叔父,也就是王希文的叔祖谢实所而作。这首诗先是从过寿之人的容貌、年龄进行描写,从“雪满巅”“八旬年”可以看出了叔祖的高寿,紧接着说明了叔祖高寿的原因是“因为善”,这一句赞赏了他的叔祖的善心。颈联则是通过反面的例子:有不少贵族为了求取长生不老而去服用仙丹,到处去拜访神仙来进行对比,更加的突出了叔祖这种生活在田园中的闲适,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如赠谢氏堂前灵芝:其一贞元聚则泄,瑞气郁而彰。有露葩仍润,无根蒂自香。芳邻媲孟氏,曲度拟芝房。宝树千年在,为君献吉祥。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他的母氏家族的一首诗歌。主要是用过对诗人母亲的家族居住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母氏家族的人才辈出、品德高尚的一种赞美与祝愿之情。首联先是写出了家族的祥瑞之气,颔联与颈联则是从各个方面具体的描写去体现这种祥瑞之气,先是所种的花有露水的滋润而显得清香,近邻的品德也因为这屋子里居住的人也变得高尚,文采也有增长,尾联则是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希望母舅家的这种祥瑞之气能够长久不衰。再如访李子长不以为诗礼以复之二首:其一江门流水到官河,安乐如公见此窝。丹凤高岗徒自远,白驹空谷有人歌。漫将鸠杖挑尘篑,肯把羊裘换钓蓑。如此柴荆春不到,风光其奈老狂何。这是一首针对访李子长不以为诗礼而作的答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访问李子长时不以为诗礼而作出的回答,写出了诗人不以诗礼是因为生活在凡尘当中,远离功名利禄,不在乎这些礼节,没有了名利傍身,诗人如何,也没什么人可以怪罪与在意的了,即使失了礼节,别人也奈何他不了。王希文的赠答诗除了以上所列之外,还有赠题谢东园公行乐图赠题东园书舍花鸟赠题谢东园公折屐图等,这些诗都是诗人有感而发所作赠与友人的,虽然所侧重的情感有所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达了诗人与好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二) 含蓄委婉的应酬诗王希文的应酬诗多作于诗人与友人或亲人来往应酬之间,共有十五首。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过寿之人的美好祝愿或者对友人升官的祝贺之情,再有就是对友人被贬的劝解之情。如寿龙塘兄七十又一:此根原是出瑶池,花放千年结满枝。生意已占同硕果,灵丹何处觅交梨。九旬堂上垂青鬓,七子阶前戏彩衣。天与吾家全盛日,春风兰桂正相辉。此诗是诗人写给居住在龙塘的一位朋友的祝寿诗,首联与颔联主要从朋友所居住的环境与繁花硕果的这种景象来映衬出过寿之人的福气之多,颈联与尾联则是从正面直接描写即使是九十高寿也能为国家尽忠、报效祖国,在朝廷上大有作为,家族也会繁荣昌盛。除了表达对友人过寿的美好祝愿外,还有有对朋友升迁表示的祝贺之情,如贺司马中丞王岱麓公莅政:千古忠良逊硕肤,玄裳赤舄又东都。鸿飞正拟歌遵陆,骥足何须论畏途。露润菁莪忻过化,炎荒草木庆来苏。兹行预有观风意,谁绘颠连郑侠图。这一首诗是诗人作以赠给即将要掌管司马中丞政事的好友王岱麓,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友人得到重用的开心喜悦与祝贺之情。这首诗在开头没有直接抒发作者的祝贺喜悦之情,而是先对友人的高尚品德表以赞美之情,然后在颔联与颈联中用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将自己对友人要升迁这件事的喜悦融入大雁与炎荒草木当中,故而鸿飞也开始拟歌,炎荒草木也开始欢庆了,同时表明的不仅仅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同时感到高兴的还有受友人治理的百姓,因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治理,这地方也会变得越来越好的。而尾联诗人则是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一种寄语,希望友人去那边当官之后能体察民情,处理好政务。再有奏疏各省镇守宦官幸纳天听诏下裁革举朝欣悦臣窃得酬夙愿因作以谢:玉诏传宣下紫宸,清朝宁肯借丛神。迸奸睿虑怜苍赤,纳谏优容念薄臣。幸际明时宽合网,敢因愚戆作批鳞。阴霾扫尽阳和布,四海欢呼祝圣人。在诗人当谏官期间,镇守广东珠池的宦官贪敛钱财,王希文向皇上上书罢免镇守官员,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诗人对此感到无比的感激,因而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谢意,同时也写出了老百姓对明君的一种爱戴之情。王希文所作酬赠诗不仅仅是为酬赠所作,其中所抒情感委婉含蓄,情真意切的表达了诗人对所赠之人的一种真挚祝福与美好祝愿。(三) 寄情山水的纪游诗王希文所存写景纪游诗共有十四首,在这类诗中,诗人以一种闲适的笔调描绘出了诗人在游玩山水时的所见所闻,其中既有对山水的赞美热爱与向往,又有对友人的怀念。就如清明与没人燕集黄旗峰书院:嶙峋山色隐苍苍,石磴藤萝紫翠傍。散帧才华谁作赋,踏青游冶自成行。酡颜莫放千杯醁,老兴还怜十样妆。醉倚海棠春欲暮,芳心宁惜对花忙。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与一群品德高尚的文人到黄旗峰上去踏青时的所见所闻。首联“嶙峋山色隐苍苍,石磴藤萝紫翠傍”,主要是描写了黄旗峰的宜人景色,颔联与颈联则是以叙事的手笔记录了这一群文人在踏青期间饮酒作乐的欢乐场景,尾联写了诗人喝醉酒后发自内心的感叹,抒发出了诗人对黄旗峰美景的向往,对着这满山的花流连忘返。再如同班田年兄游上林苑:禁苑春深景物嘉,漫游人共跨骊騧。凭将潋滟双青眼,看尽娇艳万种花。蝶梦酣随风荡荡,莺声浓傍柳斜斜。纵观迥觉红尘隔,疑是蓬壶别岁花。这首诗是诗人与同窗好友田年兄到上林苑游玩时所作。这首诗的首联主要是写了此次出游的原因:"禁苑春深景物嘉”,紧接着诗人在颔联与颈联当中详细地去描绘了上林苑景色的优美之处:风吹水波动,柳斜莺声浓。在这样的美景当中,连蝴蝶都要沉醉其中了,更别说诗人了。但是这么美好的景色中,诗人却在尾联中发出了一声哀叹,正是所谓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虽美好,身陷其境就如隔绝人间的仙境一般,能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但是与友人相处的时光却是那么的短暂。又如访胡湘江不遇戏书:到处江山到处吟,乾坤今已席吾矜。也知东海沧溟阔,曾见增江湘水深。夜静大舒天外眼,月明闲弄意中琴。不知何处来山笛,搅乱宫商角徴音。戏书(1507-1581)原名胡廷兰,明代的学者,字伯贤,号桐江,是广东增城市胡屋人,明嘉靖二十二年参加乡试,被举荐为第一名,但是因为言论中有涉及嘲讽当权者的言语,所以被取消了资格。六年之后再去参加乡试同样获得第一名,第二年还中了进士,嘉靖三十五年的夏天,被任命为提督福建学政。诗人曾经与好友到湘江这个地方来游玩,但是此次再登临时好友却没有在身旁,诗人不禁心生对好友的思念之情,继而写下了这首纪游诗,诗的前两句先是写了诗人当官前后的对比,在当官之前自由自在,到处去游玩吟诗作赋,所以诗人才知道东海的辽阔与增江湘水的深邃,而如今被皇上看中,受命到朝廷当官,再也没有那么随心所欲了。这句话没有写到具体的倾诉对象,但字里行间却不无显露出对友人在身旁的渴望,所以这两句诗实则是对好友讳廷兰的一种喃喃倾诉。诗的后两句则是诗人此次访湘江时的场景,夜色迷人,诗人抚琴,却被阵阵笛声给扰乱了,心也跟着被扰乱了,在这笛声中,诗人不禁更加思念友人了。王希文的纪游诗或是描绘风景之美,或是表达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或是表以对友人的思念,皆是以日常之事入笔,语言平淡朴素,浅显易懂。(四) 画面生动形象的题诗王希文共作题诗十三首,这类诗主要是为某一书画而作,或是题于某一名胜之上,以此来表达诗人对这些书画或建筑的赞美,同时表明心志。就如题旗峰书院:青紫峰亭远俗尘,百年遗迹又重新。山如有主还须我,地不虚灵只在人。草色绿回秋后雨,梅馨煖入酒前春。斯文胜会元非偶,默想应知协鬼神。旗峰书院是东莞黄旗山上的一个书院,在古时候经常有文人相聚于此吟诗作对,这为原本景色优美的黄旗山增添了一股灵气。诗人写这首诗一是为了赞美家乡的美景,二则是为了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诗人先是从黄旗山的偏远位置与悠久的历史进行描写,然后再写到文人相聚于此举行盛会的场景:秋雨过后的草显得特别的嫩绿,喝着春天用梅花酿的酒,香气扑鼻,这些文人相聚于此不是偶然的,相是他们都有一颗想要辅助君王的心。诗人看似是一个旁观者,但诗人同样是一个文人,他的心也是像那些文人一样,想要中举,当官,然后到朝廷中去辅助君主。再有为母舅谢东园题良平芝山八景:其一 大岭云屏山高出群岫,山下会双流。马跃云生锦,狮拖日作毬。壁立如屏翰,文连并斗牛。千年佳气旺,世泽想松楸。良平芝山是诗人王希文谢氏家族的祖坟所在地,诗人的舅舅就为其中景色作了八幅山水图,而诗人也为这些画作题上了诗,所列这一首就是其中之一,诗人作此诗主要是为了赞美良平芝山是个风水宝地,同时也是为了赞美母亲氏族人才辈出,文采出众,良平芝山高耸陡峭,山下的两股小溪流汇集在一起,天上的云就像一匹匹锦绣,挂在天边的太阳就像一个圆球,山崖陡峭得就像一堵写满诗文的屏障,其中各个人的文章都那么的出众,根本分不出胜负,良平芝山这个地方的风景千年来都一直是优美,所以祖先世世代代都想葬在这里。在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良平芝山边云霞的美丽与山崖的陡峭。再如为母舅谢东园公题良平芝山八景:其六 榕湾晚渡白蘋吹岸断,细雨带潮平。漫渺榕湾曲,微茫野渡横。中流看击楫,天下想澄清。为问济川者,临渊愿自生。这首同样是一首题画诗。上半部分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榕湾在细雨的渲染之下显得漫渺微茫,那一叶扁舟却不知道要驶向何处,在河中飘荡。下半部分则是抒发了诗人想要像晋国的祖狄那样收复中原,一统天下的那种雄心抱负。诗人所题之诗,生动形象,增加了画作的画面感,可以使读诗之人通过这些诗句的描写去想象画作之美,也可以通过这些诗作去了解到这些名胜的美妙之处。(五) 情深意长的送别诗王诗文所作送别诗共有六首,这类诗是诗人在与好友分别时所做的一种诗歌,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而感到不舍与相思怀念之感。如送王静斋归省:河桥流水别张湾,万里天涯指顾间,汗竹尚余麟阁事,古梧今见凤雏还。几年槐市高抬眼,此日萱庭重慰颜。我亦有怀归未得,梦魂犹自隔梅关。这首诗是诗人在送他的好朋友王静斋回乡时所作。在这首诗的首联,诗人直接明了的写出了离别时的地点是在张湾这个地方,旁边的意象有“河桥”与“流水”,而后面的颔联跟颈联则是诗人回忆与好友的往事,他们两人几年前曾一起在学舍中被提拔去当官,共同处理政事,今日好友却要还家了,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也只能借着这满庭院的萱草来安慰自己,希望自己能像这庭院中的萱草一样能忘记因好友离去而引发的忧愁与悲伤,在这两联当中诗人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用了萱草这种意象来抒发了自己的忧思之情,而在尾联当中诗人则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前半句是用了直接抒情,写出自己也想回去却又回不得的无奈之感,后半句则是间接抒情,写出了诗人与友人这一别之后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相见了,即使两个人在梦里相见也要隔着一道梅关了,所以可以看出诗人与好友之间的难分难舍,即使隔着万里也要在梦里相见。并且“梦魂”这一个词语的运用又给这首诗增添了一点浪漫色彩。再如重阳后二日送别友人:丛菊飘金映酒杯,故人一别思堪裁。君家此去无多路,莫遣音书隔岁来。诗人在这首诗的题目中就点明了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在重阳节后的第二天,在与友人分别的时候,两人以酒话别,重阳节的菊花倒映在酒杯里,忽然想到友人就要走了,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不禁对友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分别之后要多点寄书信,不要等得太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分别了,但是诗人对友人还是怀有牵挂的,所以希望能与好友经常书信往来,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并且此一别相隔万里,书信也许是维系他们两人之间感情的唯一纽带了,所以诗人才希望友人的书信不要相隔的那么遥远。以上两首皆是诗人与好友分别时而作的诗歌,但是除了送别友人之外,还有写与妻子的分别的诗歌,如送别:几宵风雨暗溪山,相对销魂话别难。筠管葫芦惊汗竹,溪囊萧艾近成兰。鸣鸠逐妇声何急,杜宇留春吻欲乾。赢得樵农歌吉壤,更于何处听阳关。前面所列的两首分别诗都是诗人送别友人而作,而这一首却是别人送诗人离开,并且送他离开的还是他的妻子。在诗的开头,诗人先是以悲景写悲情,先是写出了分别时的环境:分别时天还下着雨,周围的环境都是昏暗的,这使得即将要分别的两人心情更加的悲凉,再加上斑鸠在一旁啼叫催促着妻子的离开,杜鹃鸟一声声的啼叫就犹如思妇的心情一样,每一声都是在催促着诗人回来,斑鸠与杜鹃两者都有象征爱情之意,但在这首诗当中,一个催着离开,一个催促着归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分别时的不舍与对归来的急切这两种情感更加的明显与强烈。而且在这暮春时节,农民在唱着击壤歌,诗人与妻子却是在听着“阳关”这首离别曲,又一处鲜明的对比,衬得要分别的两人心情更加的凄惨了。以上所列皆为送别诗,除详细分析的诗歌以外,送别诗还有仰高别意再别邹师尊步伦内翰送钟进士南归韵送钟天庆上京再用韵送陈廷卓大尹释服上京,这些诗都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伤感之情。 三、 诗歌艺术特色明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虽有曲折,也有突进,呈现出一种波浪的态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飙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视为新时代。3王希文生于弘治年间,长于正德与嘉靖年间,刚好跨越了前七子与后七子两个诗歌流派的活跃时期,这两个诗歌流派皆对王希文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既受到了前七子针砭时弊诗风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后七子的创作风格。后七子的创作风格与前七子均推崇复古论调,但是后七子在学古问题上尤其注重诗词格调的具体化,并且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主要以作家的思想感情为主导。王希文的诗歌创作受其影响颇深,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极其注重自身的真情实感,而不重辞藻,所以他的诗文不拘于俗套。(一) 典故的丰富引用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记载:“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拒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4 即在古诗中引用古人所说的话或者古人的事迹来表明诗人的心声或者验证诗人所要说明的道理。在王希文的诗当中,用典之处颇多,就如勉门人胡廷兰:无情岁月隙驹过,白发频催奈尔何。跃冶黄金须百炼,倚天长剑用霜磨。万顷渊源休蠡测,千条歧路丧羊多。天孙下手斯成锦,莫断机头懒掷梭。这是一首赠友诗,是诗人写予学生胡廷兰,目的是要勉励他要珍惜时间,要经得住困难磨练,不断学习。在此诗中诗人就引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万顷渊源休蠡测”中的蠡测,这个词语源自管窥蠡测这个典故,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5第二个是“千条歧路丧羊多”的歧路丧羊,这个典故在列子·说符有所记载:“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6后遂用“亡羊歧路”比喻迷途失路以及事理复杂、易犯错误,诗人在这里引用这两个典故是想要告诉学生,以后的人生路上同样会有许多岔路,但是希望学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误入歧途,语言朴实真挚,真情流露,劝勉之情跃然纸上,可见王希文作为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真切的心与深深的期待。再如赠榜眼程年兄使梁:春殿才名贯斗标,秋城旌节下云霄,关河折柳金樽尽,京洛分茅玉册遥。梁苑雪留词客赋,蓟门星拂使臣轺。临歧未有虔刀赠,纶阁尺君协凤韶。这首诗中的“梁苑雪”与“赠虔刀”都引用了典故,“梁苑雪”记于史记·梁孝王世家:“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杖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散,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7后来“梁苑雪、梁苑宴”便多被人们用于描写文人们在下雪时宴请宾客,一起吟诗作赋的场景,同时也可以表达心怀知遇之恩、儒雅风流的意思。而赠虔刀则是记于太平预览中:“晋中兴书曰:初魏徐州刺史任城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始辞之,固强乃受,祥为司空。祥死之日,以刀授弟览曰:吾儿皆凡,汝后必兴,足称此刀,故以相与。览后亦世贤兴于江东。”8虔刀被誉为珍贵的礼物用于赠送给值得的人的典故也由此而得来,也表达了对朋友的一种赞赏与、高看的情感。所以诗人在此引用的目的也是想要表明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与高看之意。再有兰:幽谷自留芳,九畹风偏动。情托宣文琴,祥徴燕姞梦。这是一首咏兰诗,诗人却不从兰的正面形象展开描写,而是从兰的侧面入笔,写兰的芳香与摆动姿态。同时在对于兰的寓意方面也没有具体形象的进行描写,而是用了借景抒情与引用典故的方法进行描写。在这首短短的四句诗里诗人却引用了两个典故:“九畹”与“徵燕姞梦”。“九畹”引自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9“徴燕姞梦”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修。余,而祖也。以是为儿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徴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10这两个典故都有代表兰花之意,只是诗人在第一个典故当中直接化用了典故的原意,而在第二个典故当中,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第二个典故当中,兰并不仅仅是兰的意思,春秋时期郑国第九位第十一任君主郑穆公的名也为“兰”,所以郑穆公也被称为公子兰,所以在这个典故当中,除了取兰的本意之外,还有取公子兰的君子品质。所以这首诗既是写兰也是写诗人自己,诗人借对兰的描写抒发了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兰那样的君子。王希文作诗善用典故,除所详细分析的诗歌之外,还有谒增城大尹林洪用先生二首其一中的“召伯”“潘郎”,送别中的“农歌击壤”,和洗云厓南园步月晚归韵其一中的“樗栎”,访李子长不以为礼诗以复之二首其一中的“羊裘换钓蓑”还有海珠寺中的“海屋添筹”等等,诗人通过典故的引用,使得诗歌的语言呈现出了含蓄婉转的特点。(二) 浓厚的岭南地域特色王希文的诗中,有许多写景纪游、题画咏物和咏史怀古诗,这些诗多有涉及名胜古迹、地理景物,诗人通过对这些名胜古迹与地理景物的描绘,抒发个人感慨,在这些诗歌当中,多为诗人亲身经历或者亲自见闻,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乡土情结。就如同湛甘泉先生游白云:胜游遥叩白云关,水色山光紫翠环。客爱峰高忘久坐,鸟知人好不思还。蒲连曲涧杯流迥,僧定禅房意自闲。我亦欲携飞舄杖,不知天隔几重山。湛甘泉(14661560)是明朝著名的诗人,原名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是广东广州府增城县人,小的时候便成为陈献章的学生,学习刻苦,勤奋好学。弘治十八年时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编修。曾经担任过南京国子监祭酒与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同时也是王希文的好友,两人感情十分要好,经常一起外出游玩,这首诗就是诗人为了纪念与他一起游白云山时而作。白云山位于现广州市的白云区,自古风景优美,引得文人骚客流连忘返,这一首诗是诗人为纪游而作,其中前六句皆是以写景为主,写出了白云山的山清水秀,禅房的深幽闲静,诗人与友人在这美景当中游玩得流连忘返,暂时的忘记了官场上的不如意,在最后两句才抒发诗人想要隐居的感慨,。这首诗的目的虽是纪游,但是也间接写出了广东山水特有的特点,广东的山水都是秀丽的,并不像北方的山那样高耸陡峭,也不像其他地方的水那样波澜壮阔,广东的山都是绿绿葱葱的,一整片一整片看过去就像批了一层绿衣,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显现出无限的生机,广东的水都是委婉含蓄的,穿梭于山间,蜿蜒曲折,所以才有了这一句“蒲连曲涧杯连迥,僧定禅房意自闲”,不禁让人想起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再如黄旗峰:大将何年镇莞东,漫将戎器列群峰。升平号令无消息,零落风云有战踪。金帽久闲苍藓合,黄旗不懂白云封。更怜战马休山下,芳草长嘶岁岁同。黄旗峰自古以来便被人们冠上了“东莞八景之首”的称号。主要位于现在的东莞大道与东城中路交汇处,东边紧挨着虎英公园。这首诗以一种深沉的基调贯通始末,针砭时弊,通过对战争的渴望与对战争的讨厌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因为战争可以使得国家得到和平安定,但另一个方面战争会给百姓与国家造成许多伤亡,所以战争的两面性给诗人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黄旗峰上有着许多兵器,隐隐约约间听到打战的消息,但是却一直没有传来打胜战的音讯,诗人的官帽闲置在一旁都快要长苍藓了,但诗人还是一直没有收到出征的命令,看着那些战马在山脚下休息得不到重用,每年如一日的鸣叫着,似乎想要发泄出自己想要驰骋战场、得到重用的心声,在这里的心声不仅仅是战马的心声,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再有石龙桥:百尺舆梁控宝城,巨灵鞭石派沧溟。晴涵碧海龙光见,月浸银河鹊影清。班史青年曾点笔,文园今日总关情。沙堤此去知容易,千里云衢透玉京。石龙桥同为东莞景物之一,位于东莞市石龙镇,诗人主要是从历史位置、桥边景色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对石龙桥展开描写。首先是从石龙桥的长度“百尺”写出了石龙桥外形的宽广,“宝城”“沧溟”写出了东莞这个地方的繁荣与富足,“巨灵”“鞭石”“沧溟”则是写出了石龙桥的坚固;颔联主要写的是石龙桥的景色,石龙桥下的水在日光的照耀之下散发出了不同寻常的光辉,在晚上月光的照耀之下则是像天边的鹊桥银河一般明亮,诗人从白天与晚上两个角度去进行描写,既有对比又有相似之处,形成对比的是时间上的对比:白天与晚上,但是相同之处则是石龙桥这个地方的水光明亮,光彩动人;紧接着诗人从石龙桥的文化历史进行描写,自汉书起就有文人墨客作诗吟咏石龙桥,时至今日石龙桥也还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后诗人抒以自己今日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到朝廷去当官,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的感慨。整首诗以一种先扬后抑的基调,先是大肆地去赞美石龙桥这个地方,到了诗的结尾之处再抒发自己内心不舍的感慨。既写出了石龙桥的优美景色,同时又写出了对家乡美景的热爱与不舍之情,情感真挚而又热烈。王希文的诗涉及了许多名声或者是地方景点,这些景点大多都是广东的地方景点,诗中虽然没有全篇幅的去描写这些景点,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对这些景点的描写,一方面这些描写可以突显出景点特有的地方特色,一方面也是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景点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的审美意识与客观事物审美特征的有机结合。意象的分类有多种,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应用,而不同的意象组合又会组成不同的意境,王希文就使用了多种意象组合,但最为突出的是悲凉伤感的意象组合。王希文在诗中喜欢用“折柳”“高山”“飞鸟”“白云”“江河”“亭台”“笛声”“美酒”“风雨”“明月”等充满的愁思的意象,借这些意象去描写一种悲凉的氛围,就如和云厓南园步月晚归韵:倚剑看云万感生,因歌古调惹归情。花当劝客和春醉,月到邀人入夜明。喜欲巾车留别墅,厌听茄鼓起关城。裁緘咫尺遥相寄,招手天边看雁横。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许多意象,有“古调”“花”“酒”“明月”“茄鼓”“大雁”,这原本是一首纪游诗,但是诗人在游玩的过程当中见到周围景色,在加上听到远方传来的“古调”,这古调肯定是悲凉孤寂的,才使得诗人触景生情,突然就想到了家乡,心生归家之感,但是却没办法回去,这时候花也来劝自己喝酒,喝醉了就不会想家了,但是“酒”自古以来便有抒发离别之意,所以本身就带着一种伤感之意,更何况“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所以“花”的劝酒使得诗人的内心更加的忧愁,月色悲凉,“明月”衬得环境更加的清幽了,从关城传来的“茄鼓”声使得诗人心里更加厌烦了,茄鼓是古代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所以同笛子一样,“茄鼓”也带着一种凄凉的意味,而“大雁”自古便被文人赋予了思乡怀人和羁旅伤感之情,所以“大雁”在诗的末尾更是点题也是加深了整一首诗的悲凉之感。再如赠晚节谢表之寿:我亦与君同寿日,年年寿酒不同斟。未残篱菊凌霜晚,将进霞觞感岁侵。驻世百龄何用药,丹成九转只留心。薄田香稻今当熟,浊酒燃荆聊一吟。这是诗人写给他的表兄弟的一首祝寿诗,寿辰之日原本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但是在此诗中,诗人所表达的却是一种伤感之情。在这首诗中出现的意象有“酒”“残菊”“稻”,诗人与表兄的生辰是同一天,两人几乎每年都会一起喝酒祝寿。但是在诗人看来,虽然是同样的酒,但是每一年的酒又是不一样的,时间一年一年的过,我们都在老去,就像这“残菊”一样一点点被岁月侵蚀,“菊花”原本就是在秋天开放,给人一种悲秋之感,如今这菊花残败了,更是惹人伤感,所以经诗人这么一感叹,所喝的“酒”也有一种悲凉之感。这些诗或有表达喜悦之情或有抒发忧愁之感,诗人一般都不直接抒发其中情感,而是多通过意象来表达,意象繁多,但其中多数为清幽孤寂的意象组合,这些组合既可以哀景写哀情表忧愁之感,也可以哀景写乐景抒发喜悦之情。四、 结语本文对王希文所留存下来的诗进行了分类,并对各个分类及其诗歌艺术特色作了详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王希文的生平经历,还可以透过这些诗歌去了解王希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看到在明朝时期与王希文有相似经历的文人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1(明)王希文 王猷撰.石屏遗集 壮其遗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06.142(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广东.养和印务局.卷五十八 第四页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4(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335(东汉)班固撰.前汉书.东方朔传.卷5 列传3.广益书局.1937.08.136黄建军.列子译注.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267(南朝梁)萧统编.于平等注释.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后汉)李昉撰.太平御览53.1079 屈原 宋玉.楚辞全图句注四库版.钦定补绘萧云徒离骚全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蒋冀骋点校.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10致谢当论文被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完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回望在城院的四年时光,感觉在这里所经历过的每一切都还历历在目,不论是与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班里同学的初次见面还是相识之后的玩笑打闹与关怀;不论是在上课期间的悄然打盹还是期末考试前在图书馆的埋头苦读;不论是每次热热闹闹的团日活动还是傍晚时分在映月湖边的散步谈心,这些平常琐碎又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在这离别之际却显得弥足珍贵。在这四年时光里,我很庆幸我遇到了这么多的良师,不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每一位老师都能尽其所能地教与我们知识与道理,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我想对老师们致以深深的谢意,特别是我的导师陈如碧老师,她既是一位良师,同时也是益友。在学术方面,她从不含糊,从最初的选题、写提纲到写初稿再到定稿,每一个步骤她都认真仔细的去审核指导,尤其是在初稿到定稿这一个阶段,她为了我们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一次次认真的查阅我们的论文,面对面地对我们的论文进行指导,即使是下午下课后她也呆在办公室指导我们的论文直到晚上六七点,或许许多年后我都还会记得办公室里如碧老师的一声声教导。在生活上,老师也时常问起我们毕业后的打算,给我们提出一些建议给我们鼓励。最后,我要谢谢我班里的同学这四年来对我的帮助与照顾,谢谢舍友这些年来的理解包容与不杀之恩;谢谢我的父母的养育栽培之恩;谢谢各位答辩与评阅老师的审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