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神话人物分析.doc

    • 资源ID:48543618       资源大小:127.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神话人物分析.doc

    序言伊斯塔尔作为古代两河流域尤其是亚述最重要的女神之一,其神话史诗非常多,而伊斯塔尔下冥界是我们了解她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必不可少的文献之一。伊斯塔尔下冥界这则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古希腊神话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奥尔菲斯等等也大多源于此。研读该神话对于我们了解世界上古史特别是上古近东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阿卡德语版本伊斯塔尔下冥界的母版来自于苏美尔语版本的伊南娜下冥界,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阿卡德语的伊斯塔尔下冥界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出土于阿舒尔(A版本);第二个是古巴比伦版本,出土于阿舒尔巴尼帕尔(B版本);第三个版本,也是阿卡德语最早的版本,为中亚述王国时期的版本(C版本)。前两个版本的成稿时间大约是公元前第一千纪前期,而且A版本成稿时间稍早于B版本;第三个版本成稿约在公元前第二千纪晚期,这三个版本的差别将在下面的注释中提及。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个版本,原因有二:其一,这则神话是由亚述国王阿舒尔巴尼帕尔命令抄写员重新编写,具有较大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二,此版本的泥板完整程度相对于其它两个版本较好,通过比较,大体上可以完整地复原此则神话。阿卡德语版本经过几个世纪的编辑修改,只剩下原来的故事框架,主题也已经从表现四季更替转变为体现地下世界的恐怖。虽然这则神话的主题大相径庭,但在遣词造句、故事情节中仍然能找到苏美尔版本的影子。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伊斯塔尔/伊南娜下到地府,一共穿过7座城门,并且每穿过一座城门,都相应地被剥夺了一件饰物;最后在埃阿(也就是苏美尔神话中的恩基)的帮助下重新返回天堂。在阿卡德语版本中,该神话没有深刻的内容,其情节也显得较为突兀。为了更好的了解伊斯塔尔下冥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苏美尔神话伊南娜下冥界的内容做个简单介绍:神话讲述的是野心勃勃的女神伊南那决定赴地狱夺取冥后埃瑞什基旮勒的地位。她为自己的冒险计划作了周密的准备:收集适当的神圣法规,身着皇后的礼服和各种宝石,安排好随从宁舒布尔(Nin-shubur)营救她的3个方案。当她快接近埃瑞什基旮勒的青金石神殿的时候,门卫官阻拦并问她是谁、为何到此,伊南那撒谎说是她的姐姐埃瑞什基旮勒丈夫死了,她特来参加葬礼。在冥后的授意下她被引进,在依次经过冥府的7道大门的时候,她被要求一一脱掉衣服和身上所有的装饰品,门卫告诉她这是冥府的法规。当她进入第七道、也是最后一道大门的时候,她己经是赤身裸体了。她很快被冥府的7个法官用“死亡之眼”处死,尸体被悬挂在木桩上。最后还是智慧之神恩基派了两个无性人带着“生命之水”和“生命之食”下去挽救了伊南那的生命。按照冥府规矩,如果伊南那找不到顶替她位置的替身,她还是不可能返回地面,于是在冥府鬼神的把守下伊南那返回地面,最终把自己的丈夫杜穆孜送进了地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苏美尔版本的内容更加完整,叙述更加客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伊斯塔尔是如何返回地面,如何将杜穆兹作为替身离开地下世界,一年四季为何交替等等。但伊南娜下冥界文字语句大篇幅的重复导致阅读比较乏味。阿卡德语的版本,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整理编辑,使其感情方面更加强烈,明显的表现出闪米特人独特的民族感情色彩。第一章 翻译与注释【翻译】我们通过第一行可以看出它与古代两河流域其它神话史诗的区别。不管苏美尔神话史诗还是阿卡德神话史诗,开篇第一行通常都是介绍本文的主角,诸如主人公的名字、身份、职位此类。例如,Irra史诗的第一行,ar gimir dadm(四方之王),Gilgamesh史诗的第一行,a nagba muru idi mti(那个洞悉万物的人,是这片土地的擎天巨柱)。而原文的第一行提及的并不是伊斯塔尔,而是地下世界。根据古代两河流域行书的惯例,我们可以得知原文的主角应为地下世界。地下世界由介词ana带出,而接下来的第4至7行,都是由介词ana引导的描述地下世界的句子。而这在C版本中表现的更加明显,C版本与A、B两个版本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开篇对伊斯塔尔的介绍。在A、B两个版本中,伊斯塔尔出场安排在第二、三行;而在C版本中,则是位于第9、10行,而前8行都是关于地下世界的描述。因此,原文的主角也就越来越明确地下世界。对地下世界的描述,不仅在伊斯塔尔下冥界中有所提及,在另一则冥界神话耐旮勒与埃瑞什基旮勒与Gilgamesh史诗中也有大量完全相同的描述。如此逐字逐句的引用,在古代巴比伦尼亚众多的神话史诗故事中,并不罕见。(耐旮勒与埃瑞什基旮勒与Gilgamesh史诗关于地下世界的描写的引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地下世界的描述,已逐渐成为一种默认的程式化的公文。古代两河流域神话史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不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对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来推进情节。原文从第11行开始到全文结束,只有43行有叙述性的语句,而一共有75行采用对话的形式。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原文的措辞非常模糊,而在苏美尔版本中,开篇明确提到伊南娜对权力无休止的追逐,对天空、人间的掌控已经无法满足她对权力的渴望,转而染指地下世界。可以说在苏美尔版本中伊斯塔尔下到地下世界的动机非常明确,是为了夺取对地下世界的统治权。而经过多次删改的阿卡德版本,主题逐渐转化为表现地下世界的恐怖,而模糊了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的真正目的。对于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的真正动机,目前人们比较接受的观点是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是为了救回自己年轻的伴侣,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根据现有的三个阿卡德语版本,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伊斯塔尔顺利的离开了地下世界,返回天堂。然而,根据地下世界的法则,没有替身,任何神灵都无法永远离开地下世界。那么究竟是谁代替了伊斯塔尔在地下世界受苦?笔者认为还是倒霉的杜穆孜。通过本文的最后一段对杜穆孜葬礼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伊斯塔尔能够安全返回人间,应该还是让恶魔将杜穆孜作为自己的替身带回地狱,而这在Belili的话语中也有所体现,“请不要将我的兄弟从我身边夺走!”。按照作品的行文顺序,这说明杜穆孜的逝去是在伊斯塔尔回到地面之后。根据地下世界的法则与伊斯塔尔返回地面和杜穆孜逝去的时间,我们很容易将这一系列事件联系在一起,就是伊斯塔尔将杜穆孜作为自己的替身留在地下世界。或许还存在一个牵强的解释,就是伊斯塔尔没有成功解救死去的杜穆孜,最后在埃阿的帮忙下自己勉强从地下世界脱身,找了另外一个替身。既然原文的主题是地下世界,根据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虔诚的宗教情结,势必应该提及伊斯塔尔的替身,然而在本文却没有涉及替身的细节。因此,对于替身是谁,笔者还是倾向于杜穆孜。除此之外,对于伊斯塔尔下冥界想要传达的另一个内容杜穆孜是在伊斯塔尔到达地下世界之前就已经去世还是伊斯塔尔将他作为自己的替身扔进地狱后去世?笔者认为这关键在于对最后几行杜穆孜葬礼的理解,笔者对最后几行文字的断句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标志对话内容的明显标志文字(比如iqbi、mi等等)并没有出现,而第126-130行的动词格式都为祈使语气,而祈使语气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格式相同,这就给我们加大了断句的难度。若第126-130行都为Ereshkigal对话的内容,那么这就是那木塔尔复活杜穆孜的程序,而这也不同于伊斯塔尔的复活程序。但这也存在一个疑点,就是用清水冲洗杜穆孜的身体,清水在古代两河流域来说意义比较特殊,人们通常认为清水具有净化的作用,而恶灵魔鬼无法靠近清水,因此用清水洗涤尸体也成为古代两河流域丧葬风俗之一。若Ereshkigal的话语仅仅是第126行,那么接下来的第127-130行则是对杜穆孜入土前的描述,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伊斯塔尔已将杜穆孜做为她的替身,人们为杜穆孜入殓的细节则体现在第127-130行。因此,笔者更倾向于Ereshkigal的对话内容限于第126行,而这也可以成为伊斯塔尔将杜穆孜作为替身留在地下世界的佐证。本文的最后一段描述,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纪念杜穆孜的节日活动,为杜穆孜的离去而悲伤,同时也期待杜穆孜的归来;另一种则是每年例行的杜穆孜悼念仪式。而杜穆孜的姐妹Belili为了世间万物的生长,愿意分担杜穆孜在地下世界的一半时间,而这就有了一年四季的交替。这个结局与苏美尔版本的相同。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毕竟与苏美尔版本相比较,阿卡德版本的内容经过大幅度的消减,使得部分情节过于突兀。现有的不同版本大致都相同,不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原文的主旨。阿卡德版本大刀阔斧的删减,尤其是对最后一部分的删减,更加加深了我们对伊斯塔尔与杜穆孜这对伴侣关系的猜测。第三章 伊斯塔尔与assinnu伊斯塔尔的地位,从萨尔贡时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并在亚述时期达到顶峰。萨尔贡登上王位后为了神话自己的王权,将伊斯塔尔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使自己的女儿成为伊斯塔尔的女祭司。公元前约1800年,伊斯塔尔首次介绍进入亚述,这掀开了伊斯塔尔在亚述人中的地位波澜起伏的序幕。在assurnasirpal时期,伊斯塔尔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推动,并成为尼尼微城中的主神之一,成为亚述主神阿淑尔的配偶。在其铭文中可以看出,assurnasirpal曾骄傲的宣布,“亚述的子民之前从未了解、感受您(伊斯塔尔)的神圣”。而此后公元前1800年到前885年,亚述王国将都城迁到阿舒尔城,相应地,伊斯塔尔相关的资料更多的来自于阿舒尔城的官方文献尼尼微城中关于伊斯塔尔记录也逐渐减少,相应地,阿舒尔城关于伊斯塔尔的官方文献逐渐增加。当然这只是从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献中得出的结论,因为这个时期,伊斯塔尔尼尼微官方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较之前显著减少。而伊斯塔尔再次出现在尼尼微重要的官方文献中便是在公元前885年之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文泥板的来源Assurbanipal的藏书馆。因此在尼尼微城中,伊斯塔尔经历了出场和最后的辉煌两个极端的时期。在亚述时期的颂词和铭文中,伊斯塔尔通常以阿淑尔神的配偶出现。而在本文中,伊斯塔尔在其年轻时期作为杜穆孜的配偶出现,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提示。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亚述人将这则神话引进到亚述后,觉得有必要将其接纳进入亚述神祇体系,因此也就出现形成伊斯塔尔与阿淑尔神为夫妻的官配。伊斯塔尔作为古代两河流域尤其是亚述最重要的女神之一,她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其名字上,istar也成为了古代两河流域女神的统称。而对于伊斯塔尔的名字,众说纷纭。存在普遍的观点认为istar与印欧语系中的“star”(星星)的意思相同,然而Paul haupt认为Itar是Aur神的阴性格式。因为在阿卡德语中,t通常用来区分阳性阴性。而aur的意思为“仁慈的,有益的”,相应地itar的意思也应为“仁慈的,有益的”。伊斯塔尔的影响也不仅仅限于近东地区,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文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活节(The Easter Day)这个名称。复活节(Easter)在英语和德语中原指古代异教的“春节”,即庆祝春回大地的节日,这个节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Eostre,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伊斯塔尔与Eostre的相似,而eostre也意为东方。亚历山大·希斯洛普的两个巴比伦也有提及“Easter”是个名字,源自迦勒底,其实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后贝尔斯特的头衔之一。考古学家莱亚德在亚述的碑铭上发现,贝尔特斯即是伊斯塔尔。在古代两河流域,伊斯塔尔有一个有趣的符号:螺旋形芦苇,中心一个圆,一侧有两条长长的流苏。它原本是一个装饰在养殖场顶部的附属物,有时也出现在神庙祭坛上。这个图形通常被认为是伊斯塔尔/伊南娜的符号象征。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这个图形最早起源于乌鲁克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楔形文字推出世界舞台。这种代表神祇或人物的符号只是乌鲁克时期众多艺术的一种,不仅伊斯塔尔/伊南娜有自己独特的符号,其他众多神灵也有各自相应的符号。如南那的象征符号为顶端为三角形的标杆,苏美尔文字中的“E/NANNAX”;恩基的象征符号为顶端为众多圆圈的标杆,苏美尔文字中的“NUN”。苏美尔语种形容此种代词为urin,而根据古代两河流域的铭文和图像,urin通常为放置在宗教场所中木制或芦苇制的巨大肖像。螺旋状图形为伊斯塔尔/伊南娜的象征,它所代表的含义仍然是一个迷。目前学术界中比较接受的解释,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天青石围巾或头巾。而它的实际含义仍不明了,认为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抽象图形,没有多大的实际含义。通过以下几段文字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它的含义:1 za-gir bar-su gú dInanna lá-lá系在伊南娜颈上的天青石bar-su。2 urin-gal-gal é d Inannadar an-si-ga urin-gal-gal Kul-ab4-da siga雄伟的urin象征伫立在库拉巴伊南娜神庙中。3 za-i gal-gal Gul-la-ab-dar si-ga醒目的螺旋塔伫立在库拉巴。这3句都来自于同一篇Ama-ushum的文献。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第2句与第3句为第1句的补充,而第2句与第3句彼此并列。第2句与第3句唯一的差别就是za-i。za-i在建筑学上相对应的词为zà-è,根据对古代两河流域建筑遗址的考察,zà-è的意思应为“大型建筑(宫殿、神庙)顶部的尖塔、尖顶、螺旋塔”。根据古代两河流域文学作品的行书习惯,在文献中urin应与za-i同义。若以上证明成立,那个这个代表标志伊斯塔尔/伊南娜的符号所指的应是“系在伊南娜颈上”的一种“天青石bar-su”。苏美尔语种的bar-su(阿卡德语中的parikku)意思是围巾或头巾。YOS 17,245: 1. 8 GÍN gi-ru-u KÙ.GI 2. 1-en da-á-ú KÙ.GI á dùri-gal-lum 3. á dINNIN UNUGki 4. Iri-mut A-ú á IdEN-E-MU 5. lúKU.DIM IGI-er金匠Rimut,Bel-ah-iddin的儿子,从乌鲁克的伊斯塔尔(神圣标志)得到了8谢克尔金子,用于一个金制的dau。PTS 2282:18. 1 par-i-gu á dùri-gal-lum á dGAAN á UNUGk;23. 1 par-i-gu á dùri-gal-lum á dÙRI-INIM-su一条属于乌鲁克女主人(神圣标志)的头巾,一条属于Usur-amassu(神圣标志)的头巾。综上所述,伊斯塔尔/伊南娜的符号象征着一种天青石围巾或头巾,但对于这个符号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却无从着手。Assinnu在本文中,也有涉及伊斯塔尔的仆从assinnu的描述。Assinnu作为供奉伊斯塔尔的一个群体,同时也作为古代两河流域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的学术界对这个群体的身份地位众说纷纭。笔者试图从本文出发,结合众亚述学大师前辈的研究成果,简单地对assinnu这个特殊的群体做个大体介绍,为此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微薄之力。在伊斯塔尔下冥界中,由Ea创造的Aûu-namir,一个assinnu,解救伊斯塔尔,在苏美尔版本中是由kurgarra和galaturru拯救伊南娜。在下冥界中是这样描述Aûu-namir:他是由Ea创造的生物,并被Erekigal诅咒“让熔炉里的面包成为你的食物!让城市的沟渠成为你饮水之处!愿城市的避风墙成为你的立身之处!让门槛成为你的栖息之处!让酒醉的和未醉的人痛击你的脸颊!”。而这给我们带来疑问,assinnu是什么人,能到地狱拯救伊斯塔尔?他又是怎样的人,会被Erekigal诅咒?当代学者通常将assinnu(上文提到的kurgarra)与kalû(苏美尔语:GALA,也就是前面提到的galaturru)和kurgarrû归纳为同一种群体,即伊斯塔尔的信徒,他们主要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扮演伊斯塔尔,模仿伊斯塔尔生活行事,这就是创作者将assinnu作为伊斯塔尔的拯救者的主要原因。Assinnu作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苏美尔时期就已经存在。在苏美尔的创世神话中,记载了7种有生理变化的人类,恩基为每种人找到了相应的职业和地位,其中无性人是“站在国王的面前”。(LÚ.)KUR.GAR.RA inaalma LÚ.KUR.GAR.RA ana arri ikarrab国王朝kurgarrû看,kurgarrû向国王做出问候的姿势 而在巴比伦版大洪水神话阿特拉哈西斯中,恩基指示生育女神Nintu创造“人类中的第三性”,其中包括专杀婴儿的恶魔、不能生育的女性和不可生育的女祭司等。由此可以看出assinnu之类的群体是由神所创造或者安排的,因此,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通常认为assinnu具有某些神性。在Iddin-Dagan时期的一段关于新年庆祝仪式的铭文中记载,sag-ur-sag (可以认为是assinnu)有着特殊的发行,多彩的丝带和“他们身体上显著的生理神性”。他们也称为lú-zi,意为真正的男人。鉴于文献中对assinnu的性别记载如此模糊,为了确认assinnu的性别,我们先从assinnu的主人伊斯塔尔入手。伊斯塔尔作为一个特殊的女神,不管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存在相互冲突的方面,可以说是神灵中的异类。对于伊斯塔尔的性别,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她是女性或是男性”,“当我站在战争后方,实际上我是徘徊着的女人”;“当我坐在麦芽酒馆,我是个女人,实际上我是一个充满喜悦的男人”。伊斯塔尔在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性别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伊斯塔尔集男女性特征为一体,是一名双性神。除此之外她还拥有恐怖的力量,一种能颠覆两性特征的能力。“她把左边变成右边,她把右边变成左边;她把男人变成女人,她把女人变成男人;她把女人打扮成男人,她把男人打扮成女人“。作为伊斯塔尔的信徒,“身体上显著的生理神性”,我们可以理解为模仿伊斯塔尔的双性人的身份,将伊斯塔尔的这个神性具象化。因此他们身着艳丽的服饰,通常男扮女装,在仪式中跳女舞取悦伊斯塔尔。而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正统的文献中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他们是阉人或同性恋,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打扮成女性的异装癖者。接下来,我们从词源入手,进一步确认assinnu的性别。Assinnu,也写作sag-ur-sag、sag-bur-ra、 lú-gal、 kur-gar-ra、 ur-SAL、 lú-ur-SAL(也可译为sinninu),意为具有女性特征的男性。阿卡德中的一个同义词sinnianu,意为像女人的男性。Assinnu和 sinnianu,都表明了assinnu偏离了正常的男性特征。Sag-ur-sag (assinnu),Romer和Reisman译为男同性恋者。从苏美尔构词法中理解,可译为武士的勤务员或同伴。而阉人的特定词汇是lú-sag(阿卡德:a rei),在亚述时期也是一种官名。在文献中他们没有明确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认定assinnu并不是阉人。而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占卜文献中,assinnu更倾向于同性恋。由于这些占卜文献并不属于正统的史学资料,其中的记载没有太大的真实性:如果一个男人与他的(男)同伴通过anum进行性交如果一个男人与assinnu性交从中我们可以知道assinnu的特征:他们不能达到性高潮和不能进行正常的性交。当然这其中不乏夸张手法,但也给我们一个能全面了解assinnu这个群体的视野。在古巴比伦Erra神话中,提及kurgarrû和assinnu是由伊斯塔尔由男人转变为女性:Kurgarrî LÚ i-sin-ni a ana uplu ni Itar zikrssunu utru ana SAL-tikurgarrû和assinnu,那些由伊斯塔尔从男人变为女人的人,彰显他们的虔诚这种性别的转化,与其说是生理上的转变,不如说是心理上的转变。Assinnu长期从事扮演女神的宗教活动,或多或少养成了某些女性的行为习惯,间接影响对自身性别的认识,长期处于异性角色从而造成性别意识错位,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作为这种性别错位的结果,在一个占卜文献中甚至提到当assinnu与男子同居后,assinnu为这名男子生了一个孩子。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他们通常扮演伊斯塔尔和其他女神,但他们的职能各不相同。Kalû是葬礼和其它仪式的主要咏唱者:U.KU ina alallati ana DN DN2 DN3 izammur kalû必须用alallatu鼓歌颂Ea、Shamash、Mardukkurgarrû激发并解除圣怒,挥舞刀枪剑戟,洒血,与assinnu职能相同。kurgarrû和assinnu也参与比较重要的宗教仪式,比如新年和有关月蚀的神庙活动,而他们的任务就是祛除邪恶:Annû a LÚ.UR.SAL imanu;.ME iraqqudu a LÚ.KUR.GAR.RA.ME izammuru LÚ.UR.SAL.ME jarurtu usauru舞蹈,kurgarrû歌唱,assinnu用欢乐的叫声回应LÚ.KUR.GAR.RA LÚ.UR.SAL a till DN raksu kma marî ultu umli ana imitti ilammûunti kurgarrû和assinnu歌手戴着Narudu女神的面具,像从前一样围着(女神)从左边舞到右边公元前1千纪后期的宗教仪式的文献中,assinnu和kurgarrû男扮女装并戴着夸张的假面舞蹈,参与神庙的祭祀活动和巫术与治疗活动,祛除疾病和鬼怪的威胁。有趣的是,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般女神由男祭司伺候,男神由女祭司伺候,有似人类的夫妻关系。一般的祭司不得生育,比如naditm。女神的祭司通常是阉人或者男性不能生育者,而这也为上古社会两性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在上古农业社会,农民通常希望生更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为家庭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处境。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只有男性和女性,才有权利继承遗产,性别识别依赖于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生育能力。因此,同性恋或者不管是身理上还是心理上不能生育的男女性,都不能达到这一标准。这也直接决定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不被社会所接受。虽然他们能够融入宗教系统,为神庙和神祇服务,但在古达美索不达米亚世俗社会却不能接受这个群体,这也造成了他们居无定所、靠寻找残羹冷炙生活的悲惨处境。在这个群体中,只有kalû(也就是gala)的处境比较好。在苏美尔神话中,gala是由恩基创造,为伊南娜唱“抚慰心灵的挽歌”,避免伊南娜陷入疯狂。他们最开始存在的意义也仅仅是为神灵歌颂,抚慰神灵的心灵。然而kalû的社会地位并不固定,有下等的kalû,也有官方的kalû,官方kalû的工资堪比城市高级行政官员。有些kalû从事商业贸易,拥有土地奴隶;有些贩卖贫困家庭愿意成为kalû的小孩。他们主要从事神庙活动,有时也受雇参与私人葬礼,也有记载kalû参与一些管理女性人员的机构,比如圣妓(temple prostitutes)。PN apil PN2 LÚ.U.KU DN upar É.AN.NA LÚ.ID DN2PN,PN2的子孙,乌鲁克伊斯塔尔的kalû,Eanna的书记员,Nusku的祭司有的kalû也可能受过教育,能书写楔形文字,并担任书记员,有着较好的社会地位。然而并不是这个群体所有的人都像kalû这般,大部分人的处境还是十分悲惨。他们与普通市民的衣着打扮不同,穿着艳丽的服饰,有着特殊的发型,并随身携带刀具等,这些都是伊斯塔尔信徒的标志,使他们能很容易辨认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世俗社会也不接纳这个群体,这就造成他们行走在阴影下、在阴沟中寻找食物悲惨的生活处境。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排斥行为,造成了这个群体报复社会的行为。在Uru-amairabi的第18块泥板中提到, gala用他的棍子与kurgarrû用剑和棒子一起打死了一个倒霉的女佣。在Erra神话中,杜牧兹保护他的羊舍和所蓄养的动物的生殖力,以防止 “不可靠的kurgarrû”来偷取动物的生殖能力。如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不得不说是对双方的一个悲剧。他们畸形的性别特征、怪异的行为举动,冲击了传统的道德权威,挑战社会规范的底线。边缘化的社会地位、潜在的危险性,造成了他们不会也不可能融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社会。然而宗教系统却接受了这个群体,为他们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提供活动的舞台。在一些占卜和解梦泥板中,甚至认为他们能够带来好运:Kur-gi-ru IGI-ma pair如果他看到了一个kurgarrû,他将(从不详的结局中)得救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的海吉拉(Hijra)相似。海吉拉通常被认为是“第三性别”的一个成员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绝大多数的海吉拉都是男性或者双性人。印度人称海吉拉为“神的使者”、“神的新娘”,传统上认为海吉拉具有法力,是吉祥的人,能为人驱除厄运、带来好运,而遭到其诅咒的人就会失去性能力。而实际上,在一般印度人眼里,不男不女的海吉拉等同贱民。他们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遵循着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距离。相同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幸运的是assinnu能够融入宗教系统,从事仪式庆典葬礼活动,有的能凭借其优秀的歌唱天赋进而谋取一官半职。而宗教系统为何要接受这个群体,在神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乌鲁克,安努和伊斯塔尔所在的城市,kezretus、ambatus和barmtu的城市,那座伊斯塔尔从她的丈夫们手中抢夺并交给你(Erra)的城市,sutean男人和女人们大声辱骂,他们吵醒了Eanna,kurgarrus和assinnus,那些由伊斯塔尔将男人转变为女人、改变他们性别的人,那些拿着匕首、剃刀、小刀和火石刀(flint blade)的人,那些做着禁事以取悦伊斯塔尔的人,您任命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官员管理他们,对他们毫不手软,然而迫害他们,剥脱他们的权利,这激起了伊斯塔尔对乌鲁克的愤怒,她召集一个军队洗劫了这座城市,就像在洪水面前的谷物。在神话中他们是神所创造的,并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神灵们,尤其是伊斯塔尔给予他们特殊保护。任何剥脱他们参加仪式庆典的权利和迫害的行为,都将遭致女神可怕的报复。虽然普通市民对他们及其所作所为保持警惕,但是他们仍然是神灵所认可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迫害、剥夺他们参与宗教仪式的权利被认为是违背女神的神谕,并会激起女神的愤怒。而陷入疯狂的伊斯塔尔是及其可怕的,她拥有的恐怖力量,能给世界带来灭顶之灾,任何人、任何神灵都无法阻止,唯有gala的歌声,能使伊斯塔尔回复平静。而他们的打扮、话语和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取悦伊斯塔尔,以求做了禁事的宽恕“。第四章 死亡与死后世界伊斯塔尔下冥界的主题是死亡和地狱,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对死亡和死后世界的想象。在对死亡和死后世界进行了解之前,简单地介绍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死亡及死后世界生活的理解。远古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消逝的看法要么是幸福要么是痛苦,而古代两河流域民族则是更倾向于悲观的情绪。古代两河流域众多涉及生命的神话和史诗中,大部分的主题都是宣扬人类不可能得到永恒的生命此类教条,究其原因,便是造物主不希望他们的创造物和他们一样享受不朽的生命。也就是说,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被创造出来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这个观念使得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笼罩着恐怖的末世论。人们不能释怀注定死亡的命运,这导致了他们心理上的极度痛苦,这种痛苦绝大部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仍然固执的坚信存在某些东西能够在死亡到来时能幸存下来,但是幸存下来的却变成了魔鬼般的存在,折磨着还活着的人。在众多神话和史诗中,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两河流域对于生命信仰的结论:人类与生俱来就没有永生的希望;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反映这种信仰的神话有“吉勒旮美什史诗”和“阿达帕”两部宗教文献。“吉勒旮美什史诗”最早是由5篇独立的苏美尔语版本的诗歌组成,在公元前2000年之后被用阿卡德语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中吉勒旮美什(Gilgamesh)的挚友恩基都(Enkidu)的死对吉勒旮美什打击很大,他决心要找到能让人长生不死的药物,于是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旅途。当他到达大海边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神圣的卖酒妇席杜瑞(Si-duri,“她永生”),当她得知吉勒旮美什此行的目的时说:“吉勒旮美什啊,你想到哪里去?你要寻找的生命之草是永远找不到的。当众神创造人类的时候,同时也给人类创造了死亡,他们自己掌握着生死大权。你啊,吉勒旮美什,还是先把肚子填饱吧,日日夜夜,快快乐乐,每天都像过节一样,从早到晚,纵情玩乐,换上新衣,沐浴净身,珍视拉你手的小孩,拥抱你的妻子并让她永远幸福;这就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然而吉勒旮美什义无返顾,终于找到了他的祖先,那个加入神的行列的乌特那皮什提姆(Ut-napishtim,“他找到生命” ),他告诉吉勒旮美什说在大海的深处有一种药草,吃了它能使人长生不死。于是吉勒旮美什想办法潜入海底取出了那个药草,但当他洗澡的时候,不料一条蛇过来偷偷吃掉这个草“返老还童”了,最后吉勒旮美什只好满含绝望地回到了他的城市乌鲁克。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现实主义的想法认为死亡时来自神圣的判决,没有人能够避免,但他们却沉迷于对永生的美好幻想。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得到永生的方法。 “吉勒旮美什史诗”情节跌宕起伏,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叙事史诗,它通过吉勒旮美什历经艰难万险最后还是没能得到长生不死之药的悲剧故事,深刻揭示了死亡是人类命中注定无法逃避的,也即永生是不存在的。名垂青史是生命的最高价值,这个生命信仰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宗教中的基本教义。人类虽然对神灵竭尽虔诚供奉之能事,但人类为什么不能像神一样永生,这自然是严重困扰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宗教信仰的重大问题,除了“吉勒旮美什史诗”给出了是神在创造人类的同时就赋予人类死亡的答案外,古代两河流域神学家还创造“阿达帕”神话为人类不能获取永生权力寻找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人类误信了智慧之神恩基的劝告,从而导致失去永生的机会。“阿达帕”神话主抄本来自埃及法老阿蒙霍普特第四(B. C. 1379-1362)的首都遗址阿马尔那丘泥板,亚述土阿淑尔巴尼帕图书馆也有出土的公元前7世纪的残片。叙述说,埃利都的贤明国王阿达帕(Adapa)用诅咒的方式折断了南风神的翅膀,一连7天7夜大地不见南风吹拂,这引起了天神安奴的惊恐,他派使臣带阿达帕到天庭接受审理。阿达帕的主人智慧之神恩基为了不让忠诚自己的人在天上遭受惩罚,就给阿达帕出谋划策,授意说在去天庭的途中一定要身穿粗麻布衣服,面带悲伤之色;当天庭的两个看门神杜穆孜(Dumuzi)和吉孜达(Gizzida)问为什么这么打扮的时候,就说因为人间有两位神死去;当他们再问这两个神是谁的时候,阿达帕应该回答他们这两个神的名字;在天庭,当安奴给他拿来死亡之水和死亡之食的时候千万不要接受,如果安奴给袍子就一定穿上,给油就一定涂抹在身上。后来阿达帕按照恩基的授意回答把守天门的两个神杜穆孜和吉孜达的询问,这两个神非常高兴,在天神安奴责问阿达帕为什么折断南风神翅膀的时候一致为阿达帕说好话,从而平息了安奴的怒气,天神安奴反而觉得阿达帕做得有理,为了酬答阿达帕对神的殷勤和虔诚,安奴让神给阿达帕拿来了能够永生的生命之水和生命之食时,阿达帕拒绝接受;当安奴给拿出袍子和油的时候,阿达帕就穿上了袍子,把油涂抹在自己身上。天神安奴对阿达帕这个行为大为不解,问道:“阿达帕,你为什么不吃不喝?难道你不想永生不死吗?”阿达帕告诉安奴是恩基教导他这样做的,听了这话天神安奴大笑不止,于是就派神把阿达帕打发回大地去,这样阿达帕和人类最终失去了获得永生的宝贵机会。“阿达帕”神话开头一段是对阿达帕的赞美,称颂他是“埃利都智慧的儿子”、 “最智慧的”、 “人们中间的领导者”、 “相当聪明和能干”、 “无可挑剔的洁净之手”。这样一个“最聪明”的人反而由于听信主人恩基的劝告从而失去了永生的机会,神话作者这样设计故事正是否定和讽刺人类的不聪明。神话的寓意在于揭示人类之所以不能获得永生,不是神吝啬无情,而是人类愚蠢,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做法使自己失去了神赐予的永生机会,这就是“阿达帕”神话给人类没有永生的宗教教义寻找的一个绝佳借口,借此可以抚慰和消灭人类企图寻找永生的梦想,使人类心甘情愿地匍匐在神的威灵面前,终生为神服务而不悔。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认为死亡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再生的。一旦人的尸体被土覆盖即是死亡,死亡的真正意义就是去“吃尘土”。很多神话把这种认识描绘为另一个“地下世界”,也即冥府、冥界。死亡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神学家们否认人类能得到永生,仅仅是强调人类不可能逃脱死亡的命运,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并享受现世人生的宗教教义,神学家们故意把人类死亡的归宿之地描绘成一个黑暗凄惨、阴森恐怖的“地下世界”。古代两河流域各个民族对于“地下世界”的想像总体来说大致相同。苏美尔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形气泡,悬浮在无边无际的太古海(absu)中,地球气泡的中间水平面是人类生活居住的区域,由人类生活的平面将气泡分成上下两个部分,球体的上半部分则是神灵居住的天堂,下半部分是地狱。阿卡德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大体上与苏美尔人相同,但阿卡德人认为人类居住生活的地面是一座山峰,“地下世界”在山的内部或在山的底下。古代两河流域对于世界的想像也记录在青铜板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块由Clermont-Ganneau从叙利亚北部城市Hamash购得的青铜板。这块青铜板用粗线自上而下分划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述时期的主要神祇,Marduk、Sin、Ishtar、Shamash等。第二部分为7个动物形态的恶灵,可能是神的使者。第三部分可能是葬礼,长椅上放着一具尸体,附近有两个祭司,一个在棺材尾部,做净化仪式,另一个留着胡须,穿着鱼鳞长袍,其他人面部整洁,穿着普通长袍。第四部分的画面与第三部分大体相似,边上有两只做出攻击姿势的恶魔,参加葬礼的人们努力保护着尸体。第五部分是关于“地下世界”的画面,比其它四部分都要大,整个画面只有两个可怕的人像,一个人像呈休息状跪在马背上,这可能是Ereshkigal;另一个人像直立并做出威胁状,可能是Ereshkigal的使者Namtar。Ereshkigal的头部为狮子,双臂张开,哺乳着两只小狮子。在她的左方是一些器具:一个罐、一个箭头、一把三叉戟,这可能代表坟墓。而Ereshkigal和Namtar都注视这这些。“地下世界”接近太古海,而Ereshkigal休息的马在一艘小帆船上。这块青铜板给我们三个信息:一,关于世界的划分,从上而下分别是天堂、大地、“地下世界”和太古海;二,地狱在地球里面,接近absu;三,神和恶魔居住在地狱。古代两河流域对“地下世界”的称谓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Arallu。Arallu有时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阴森恐怖;有时也认为一座巨大的房屋。要进入Arallu非常困难。它有7座城墙围绕,守卫森严,活人进不去,死人出不来。所有进入Arallu的人都代表着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另一个名称是Ekur,Ekur也是古代两河流域表示地球的常用词语之一,但它的意思更倾向于神所居住的地方的一部分,而死者居住的地方认为是Ekur的一部分。古代两河流域认为人死后会与神灵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关于人死后的灵魂与神灵的联系接下来将会提及)。随着时间的演变,Ekur用来确定人死后居住的指定地区,而Ekur也成为了Arallu得一个

    注意事项

    本文(神话人物分析.doc)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