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改后).doc
-
资源ID:48546272
资源大小:3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析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改后).doc
浅析隔代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摘要:隔代教育是相对于现代家庭中年轻父母的亲身教育而言的,主要指祖辈所负担的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隔代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城市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和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幼儿或儿童在家大都接受的是隔代教育,不少隔代教育子女在成长中出现了道德品质和性格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甚至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隔代教育一般在二代家庭中出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日所多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日的抽样调查:二代以上户口占53. 7%,市、地、县分别为38.6%,39.3%,61.8%,如果加上两代中的祖孙隔代户,比例就更大了。另据老年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调查,隔代抚养孙辈的老人在城乡分别高达71. 95%和73.45%,可见老年人在家庭己占据抚养孙辈的重要空间。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特别是5岁以前的经验、心理发展和社会影响决定了一生的心理发展特别影响到个性的形成。这一阶段幼儿或儿童绝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环境和抚养方式对个体个性的形成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时期,也是影响个性发展的重大因素。本文主要从隔代教育的相关理论入手,阐述了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并对儿童个性养成以及对他们的成长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解决隔代教育不利影响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及建议。关键词: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个案研究;措施一、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概述(一)隔代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及成因1.隔代教育的含义隔代教育,故名思意就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并不是相互连接的两代人,而是出现了间隔的情况。比如,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教育就是隔代教育。当然对隔代教育进行专业的解说就是指它是一种相对亲子教育而言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或儿童亲生父母把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交给上一代家长来承担的教育方式。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的历史长河中,隔代教育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源远流长,但是这样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没有被人们广泛的关注,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来学者们的兴趣。2.隔代教育的含义现状在当代社会,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在当代社会,儿童的初期教育更多的负担是在他们爷爷奶奶的身上,也就是说隔代教育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过于普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3.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隔代教育古已有之,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更是司空见惯。但在以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当代社会里,隔代教育却再度勃兴,这绝非偶然,应该说,它既是世纪交替期间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各种复杂思想观念冲突激荡的当然产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在很多老年人的心里,觉得教育自己的孙儿既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更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2)年轻父母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甘愿为儿女做牛马,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思想基础。当今社会,自我意识、主体观念、个性精神的发展和弘扬,使不少人意识到:他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不仅是他们的儿女,更是子女自己,是社会的未来成员。由此,一旦俯首甘为马牛的心态消退,利用祖辈力量来解脱自己,就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强烈愿望。(3)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对隔代教育有着紧迫的需求。现代社会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的选择。(4)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父母,加快了隔代教育的兴盛。长期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父母。被视为“抱大的一代”的他们,虽然与非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养儿育女上更加不知所措,则是严峻的现实,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隔代教育的兴盛。(5)城镇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大军,成为隔代教育加剧的助推剂。深入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工业企业的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再加上社会保障不够有力,他们在抚养、教育子女方面产生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无可奈何之下,祖辈往往被迫成为孙辈抚育的避风港。此外,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城市中日渐普遍的因子女长大离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正缘于此,在广大农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二)个性发展的理论概述及其影响因素1.个性发展的理论概述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无论东方西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人都相信: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个体的个性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结合西方主要的个性发展理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隔代教育现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1)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理论中提出个性的结构包括伊底、自我、超我二大部分。伊底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其中贮藏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来自伊底经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知觉系统,代表理性与机智,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超我又称自我理想,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代表良心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按至善的原则知道自我限制自我。个性三系统相互作用够成整体。其中本我是个性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个性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个性中的社会成分。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个性就的到正常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性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一1岁)、肛门期(1一2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一11岁)、青春期(1220岁)。该理论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婴儿和幼儿或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构成个性的主要因素,在个性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家庭抚养和教育对幼儿或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2)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个性理论行为学派认为,学习是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个性特质。斯金纳认为,个性就是在经由操作条件作用的过程中建立的,是一些反应组合而成的行为组型而己,所以在个性形成的过程中,环境中是否给予强化,是某中个性形成与否的重要因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主动的观察学习与模仿而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是能够自我控制和调整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控制的,个性也是通过这种主动观察学习与模仿而形成的。因此婴幼儿的抚养者本身的人格特质、行为方式及对待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态度,对幼儿或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3)人本主义的个性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需要: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需要和动机是层次的,各个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各层次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出现的。因此,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抚养者在满足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应满足其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认知派的个性理论认知派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个体认知是影响个体如何反应的决定性因素,而并非外界环境的刺激。在隔代抚养与教育过程中,抚养者往往以自己的认知信念去影响和评价孩了,这样,环境刺激下,孩了常常把抚养者的一些认知和信念内化为自己认知世界的图式,因此抚养者的认知和信念对孩了个性的发展影响可谓深远。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生物学条件幼儿或儿童的个性形成虽然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但是却有着生物学根源,新生儿在活动水平上各有差异,影响抚养者的行为反应。婴儿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不同的环境中生活,自然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或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例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职业,主要教养人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家庭了女的多少,幼儿或儿童在家庭中的作用等都会对幼儿或儿童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学龄幼儿或儿童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有日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但教授知识和技能,而目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生活在群体中,群体的要求、氛围、评价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中每个个体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4)文化和社会因素幼儿或儿童在某种文化、某种社会、某中特定的经济地位中被教养起来的,一般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都会对幼儿或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影响幼儿或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概括起来,无非就是生物学条件和环境两个维度。生物学条件只为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和社会文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差异性较小,而这一影响是建立在家庭因素对个性发展影响的基础之上,因为个体从出生到五六岁这一特殊阶段,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综上所述,在生物学基础上,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二、隔代教育对幼儿或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个性的发展与形成并不是一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生物、家庭、学校、文化以及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显然对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以及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儿童个性形成产生影响。1.从祖辈对孩了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方式来看从祖辈对孩了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方式来看,祖辈较多地关心孩了的安全,吃饭,穿衣,认为不饿着,不冻着,不生病就好;不太注意孩了心理发展情况,也不太注意孩了的情感变化,更不会对孩了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进行正确地指导。2.从祖辈对孩了的教养方式看从祖辈对孩了的教养方式看,一方面祖辈对孩了多表现为爱孩了,无条件满足孩了的需要。孩了精神环境极为宽松,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是从心理发展方面孩了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了的父母,孩了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了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容易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还有一些祖辈家长,为了孩了的安全,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这就阻碍了孩子探寻外部世界的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隔代教育下,幼儿或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乐群性不高,在生活和学习中稳定性较差,在他们的个性特质中忧虑性较高自律性差,紧张性比较强。这说明隔代教育己成为影响幼儿或儿童个性不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在访谈中我么发现:孩子由祖辈家长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决后顾之陇,专心致力于事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幼儿或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了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在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三、解决隔代教育不利影响的措施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隔代教育的兴盛,它对幼儿或儿童个性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怎样克服隔代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隔代教育对幼儿或儿童个性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综合前人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一)父母承担责任现代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在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有了小孩,这时他们无论是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具备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能力。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也就主动承担了抚育孙辈的责任,这样就导致了隔代教育的产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年轻人则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特别是在要小孩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主动的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应该将自己的责任放到自己父母的身上。在有规划的情况下生小孩,并且承担起抚养小孩的责任,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来自自己的关爱,促成他们健康性格的养成。当然,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够自己养小孩,教育小孩,那么作为年轻的父母也应该经常与小孩进行电话的沟通或者是抽空去看他们,主动的去了解孩子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让小孩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二)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在祖辈家长那里,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大量的社会阅历,这是他们进行儿童教育的优势。而年轻人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他们的思想比较现代化,这也是年轻父母的优势。所以在解决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中,就应该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祖辈这些经验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则运用年轻父母思想观念以及理论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在匀补中给了女完善的教育。当然在隔代教育儿童的时候,祖辈家长还需要做到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因为只有正确的爱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祖辈家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了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以此来让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三)强化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家庭教育也需要一定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对于进行隔代教育的父辈们来说,当然这个理论指导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关的幼儿园、中小学或社区有关部门等可以针对隔代教育问题举办祖辈家长学校。让祖辈家长通过儿童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让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进行摒弃,并且通过学校让他们了解到科学的育儿知识,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来进行自己孙儿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育儿质量,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此外,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都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了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让儿童学习一些体育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从而让孩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当然祖辈家长还应该要特别注意给孩了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品质。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才能为孩了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四)学校补偿教育儿童健康个性的养成离不开有效的家庭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儿童个性养成的第二所学校,应该针对隔代教育问题对儿童进行补偿性的教育。首先,对于父母,常年在外的孩了,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应该高度关注,在平时的学习与交往中,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用真情弥补由于缺乏父母之爱的失落感。其次,在班级教育中,还应该创设像家一样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学生真正的找到家的感觉;最后,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五)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教育孩了是父母的天职,孩了与父母一起生活,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若能让孩了若能让孩了随自己到务工,经商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对孩了亲自教育,增加亲了沟通,减少孩了不良个性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孩了接受优质教育。尤其在农村隔代教育问题方面,城市政府和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日上当地中小学,除了缴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日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这样将外来人日了女拒之门外,才逐渐酿成日益严重的隔代教育问题。为此,城镇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大力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工了弟校,流动幼儿或儿童学校等民办教育机构,努力解决流动人日的入学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既提高教育质量,有解决父母了女的情感需求,促成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和谐发展。四、结论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我们应看到隔代教育有着它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隔代教育对幼儿或儿童个性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隔代教育对幼儿或儿童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乐群性不高,在生活和学习中稳定性较差,在他们的个性特质中忧虑性较高自律性差,紧张性比较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以及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不管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是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解决隔代教育对儿童个性形成以及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用爱用亲情去教育孩子,去呵护他们的幼小心灵。年轻家长们应该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祖辈家长应该不断的学习现代的育儿知识与理论,有效的引导孩子,而学校则应该做好补偿教育,给予孩子家庭版的温暖,而政府则应该不断的完善制度,解决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从而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成长。参考文献1 王娅霜. 隔代教育问题浅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2)2 旭东英; 红西. 当前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J. 西藏科技. 2011(12)3 齐绩.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J. 学理论. 2012(16)4 宋良恒,宋亚骅,陆晓从.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0) 5 叶华. 论隔代教育的以善植善J. 科技信息. 2010(15) 6 黄祥祥. 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4) 7 曾彬. 我国隔代教育研究述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2) 8 吴旭辉. 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9 傅晨. 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9)10 李洪曾. 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