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oc
-
资源ID:48637687
资源大小:16.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高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oc
高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高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温薇迪 王彦博摘 要:立足当前我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背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积极探索,从深化改革、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培养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借鉴。关键词: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1-0136-02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強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够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对提升高新区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和相关技术的创新、工艺的创造、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一、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高新区也被称之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各地起到了“当尖兵、站排头”的经济发展“桥头堡”作用,是高素质人才的汇集地。为促进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内在发展动力,需要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培养策略。然而,当前我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仍存在较多问题。(一)人才总数不足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与培训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才流动性不断扩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会在高质量发展地区聚集。尽管如此,高技能人才于企业发展而言仍旧供不应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个综合概念,不仅强调对高级技能的培养,要求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技能,同时还强调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素质。当前,我国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既具备职业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技能操作和专业知识,又具备职场应变能力,能够灵活、适时地处理相关问题的人才,同时还要求具备较强专业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相关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当前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极少,所以高技能型人才也成为制约高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二)技术技能型岗位吸引力不足当前我国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关注,提高高技能型人才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仍旧存在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不符的情况。与其他岗位相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工作过程中不容易获得幸福感,人才趋于流失。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不少企业薪酬和相关人员所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联系不够紧密。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仅有少数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与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相关联的薪酬待遇,绝大多数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拟定相应规定,但并未落到实处。此外,当前我国不少高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依旧较低,不少单位的分配制度也不够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所获得待遇和相关福利与其为公司所做出的贡献不能成正比。在新形势下,当代年轻人的就业观已经产生了相应变化,技术技能型岗位的吸引力不够,离职率也越来越高。(三)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当前,我国不少高新区人才工作重点都更多地放在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士等的引进方面,对于一些国内或本地区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则有所忽略。尽管在相应政策的指导下,不少高新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被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范畴内。不少地区还明确提出了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型人才,或成立一支高级技能型人才队伍,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但就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还亟待进一步加大,为更好地培养此类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奠定坚实基础。(四)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完善当前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然而当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还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育人方针也并未落到实处。不少学校也没有将高级技能型人才纳入教师队伍中来,对于一些“双师型”教师并没有给予更好的待遇,相关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也不足。而教师也并未严格按照要求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因此自身无法对生产实践过程有具体准确的把握,更缺乏产学研结合的能力,难以推动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产业的蓬勃壮大,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投入,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这样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个体动能优势,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在当前各地高新区中新产业和新技术极快地出现并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和培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总而言之,要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更好地汇集社会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健全培训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坚守贴近行业、服务发展原则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相应的产业发展,为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应能力的提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要严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重点,充分把握引领积极发展的新常态,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才增长规律,以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专业化转型发展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技能型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二)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市场氛围和政策支持,要实现人才队伍建设需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前经济制度下市场在人才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严格落实校企合作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现工学结合、知行统一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各行业、多企业和相关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激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发挥的创造力。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基本概念,应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知识扎实、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则要加强基础建设,树立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推动学生就业为基本方针,打造一批更好的教学团队,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基本机制。(三)坚持高端引领、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技改提能增效。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开创一个人才大量涌现、用好人才的新局面,就必须抓住“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关键。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大国工匠”,充分发挥技能型人才在技术突破、技术创新、学徒制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四)坚持自主培养,政府激励构建以“精简放权”为特点的企业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为基础,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校热企冷”的局面依然存在。过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习惯于政府下达的培养指标,企业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效果相对较差,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政府应更多地从帮助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规划和激励体系的角度进行引导,努力从公共服务方面为企业搭建一些平臺,加强对企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如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等。(五)坚持社会参与,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构建以“全社会参与”为特色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搭建职业培训信息网络平台,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努力激发社会力量办学和劳动者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加大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完善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在线平台、终身教育在线平台等平台建设,提高职业培训供给能力。把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第二次创业的重要契机,加强对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特殊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分析,对于产业链中的职业应加强培训和引进,提供精准服务,跟踪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应根据当前我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不断落实相关工作,以推动我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1王艳霞.提升河北省高技能人才支撑力的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9,(23):64+66.2杨海波.高技能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25):80-82.3孙岚峰.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9):81-82.4崔志莉.人工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8):5-9.5章敏.多主体协同合作情境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18):193-194.精品文档,word 文字版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