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高一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 必修1.ppt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科幻之旅 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细胞膜?,获取? 组成成分?,功能? 结构?,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为什么不先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再研究其功能呢?,时间:19世纪末(1895年)实验: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资料一:欧文顿实验,思考:在以上结论是推理分析还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得出的?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化学分析。,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资料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资料三、荷兰科学家的实验,时间:1925年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蛋白质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什么位置呢?,磷脂分子,5,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资料四 罗伯特森的实验和模型,提出静止模型的观点:,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思考: 静态“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是否能体现膜的功能呢?,实验结论:,细胞膜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资料五: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法),镶,嵌入,贯穿,二、流动镶嵌模型(桑格、尼克森),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 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3、磷脂分子和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保护、润滑、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还有糖类和脂质结合成的糖脂。,思考: 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区别?,1下列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特点的是:( ) A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内侧有糖蛋白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2.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 ) A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B选择透过性 C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3.植物细胞产生的氧气释放到细胞外经过几层磷脂分子:( ) A. 3 B.4 C.5 D.6,课 堂 练 习,C,A,D,4下列现象没有体现生物膜结构特点的是:( ) A.人体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小血管壁 B.红细胞在9Nacl溶液中失水皱缩 C.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D.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斥5.关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正确的是:( ).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具有流动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 .物质运输得以正常进行A. B.C. D.,D,C,课堂小结,生物膜,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结构组成,结构探究历程,直接决定,流动性,选择透过性,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