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三).doc

    • 资源ID:48648209       资源大小:27.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三).doc

    第 1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回流;城乡协调作者简介。赵翠红(1963-),女,河南襄城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21)03-0062-04收稿日期:2021-02-16一、引言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颇多,形成的各种不同观点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但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激烈争第 2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论。而以刘易斯(1954)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坚持认为农业部门存在无限丰剩的剩余劳动力,把他们转移到非农部门中不会使农业产量减少,因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到接近零。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如下理解:(1)把农业劳动力的闲置视为“剩余”;(2)认为“剩余”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3)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李仙娥,2021)。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我们赞同周振华的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应是在农产品供给满足社会需要的条件下,其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或者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稳定增长,并且满足社会需要条件下的农业闲置劳动力。只有这部分农村劳动力才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周振华 199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三种。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鉴于我们现有体制和制度因素,在较长时期内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要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所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念,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实行就地或异地转移即前两种形式的转移。近几年来,原先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又开始返乡或创业或务农,这种现象被称作劳动力回流。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流入区域的领先发展,强化了其增长极的地位第 3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于劳动力流入区域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各种类型的企业迅猛发展,它们已由最初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变为劳动力不足。大量农民工的流入,为这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资源,降低了发达地区用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达地区凭借开放的政策、勤奋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吸引外资,成为加快本地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姜长云,2021)。企业积累和外资的增加,进而又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其累积效果是工业与贸易的滚动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增长极。(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带动了流出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就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较高的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外出务工收入主要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人。打工者带回的收入,对不同地区起着不同的作用。很多贫困地区,是“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百人,脱贫一村”。对温饱解决的地区,注入了生活消费、盖房建屋、活跃市场、发展经济的资金。多数农民的打工收入成了子女上学、医疗等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姜太碧,2021)。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人才、劳动力资源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速度、成效,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化程度,对农业第 4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大规模农村劳动者跨区域务工经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进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区的经济建设,并把获取的信息、劳务收入和学到的致富技能带回家乡,有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家乡创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了财富,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繁荣了地方经济(时慧娜,2021)。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技术回乡创业;二是依靠资金回乡创业。例如邓州市万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报乡里,创办企业 400 多家,创办其他经济实体 8000 余家,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3 万余人;社旗县把“返乡创业潮”与“外出务工潮”形成双向对流,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回流乡里,形成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凤还巢”局面,有效拉动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截至 2021年 8 月底,该县已有 1000 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总投资8000 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 1 万多个(河南调查总队,2021)。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带动了城乡、区域间的沟通,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开创了落后的农村地区主动利用地区差异,参与发达地区发展,解决不发达地区就业、收入难的经济形式,也使发达地区得以利用广大农村劳动力的丰剩和低成本,进一步发展,产生对两大地区的“双口”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实现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为基础的发达与不发达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循环,第 5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逐步推动二元结构的转换,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情况分析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和农业大省,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截至 2021 年底,总人口 9768 万人,乡村人口 6774 万人,农村劳动力 4752 万人,耕地面积 1.1 亿亩,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 3000 万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了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财富”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升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及本省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李莉等。2021)。(一)从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分布看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劳动力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锢在农业中而处于隐性剩余状态。1978年河南农业从业人员为 2262 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 80.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仅为 545 万人,比重为 19.4,农业经济的特征非常突出。1978 年之后,农村经济改革首先将大批隐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变为显性剩余,增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78 年2021 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由 545 万人迅速升至 2523万人,27 年中增加了 1978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3.44。1995 年河第 6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南省农业与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 62.4与 37.6。分阶段看,1978 年1985 年在短短 7 年中,河南农业就业份额由 80.6迅速下降到 73.0,非农就业比重由 19.4升至 27。非农就业人员由 545 万人增加到 949 万人,增加了 404 万人,年均递增10.6。1986 年1990 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受到通货膨胀与市场“疲软”的双重影响下,河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放慢。5 年中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下降 2.2 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力增加 75万人,比重升至 30.7。1991 年1995 年,河南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尤其是 1992 年_南巡,为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所加快。统计数据表明,仅 1991 年1996 年的 5 年中,非农就业劳动力净增加 521 万人,是1986 年1990 年增加人数的 2.28 倍。1997 年之后,全国经济开始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增长有所放慢,而始于 1997 年夏的亚洲金融危机较大程度地抑制了国内商品出口的增长,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趋缓,河南经济也进入缓慢增长期。1998 年河南实际 gdp 增长率为 8.8,比 1995 年的 14.8下降了 6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也开始放慢,1996 年一 2021 年的 4 年中仅增加了 192 万人,年均增加 48 万人,属改革开放以来年均转移人数最少的时期。2021 年2021 年,河南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缓慢的下降,由 2021 年的 64.0降至 2021 年的55.4,降了 8.6 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人员增加了 515 万人。说明河南农村劳动力进入一个平缓的转移过程。第 7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就地转移;另一是进入城镇就业的异地转移。资料显示,截止到 2021 年,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河南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绝对数为 1613 万人,年均转移 768l 万人。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转移的速度有所差异。其表现在 1986 年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为年均 11.25,其间 1987 年的转移速度达到历史最高,为 33.25。1992 年1998 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最快,年均转移 79.4 万人,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11.65。1998 年以后,这一速度开始放慢,年均转移 2.82 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为 5.6,尤其是 1999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发生了倒流,当年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为-10.18。由于城乡分隔等原因,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有限,在 1986 年2021 年的全部转移量约 229 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的不足 13。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多年间,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河南农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的数量达 1842 万人左右。而其中1986 年1990 年转向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少,年均转移量为 o.6万人,但同转向农村非农产业的变化不同的是,转向城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1 年1997 年的年均转移人数最大为29 万人,由于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转移几乎停止,导致 1999年2021 年连续发生了倒流。2021 年以后,河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开始平稳上升。第 8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现阶段河南农村劳动力回流情况分析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我国出口下降,工厂大批裁员,导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失业返乡(曾纪发,2021)。2021年 12 月,河南调查总队在 10 个劳务输出大县的 30 个行政村,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 4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有如下主要特点:1,年龄小、学历低人员是回流劳动力的主体。截至 2021 年 9月底,1620 岁年龄段的在外劳动力同比减少 14.1,居各年龄段之首;小学文化程度的在外劳动力同比减少 15.2,在文化程度各组里减少最多,而拥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同比增加 32.7。2,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农民务工者回流最多。至 2021年 9 月底,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为 1432人,比上年同期减少 6;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劳动力为 923 人,比上年同期增加 8.1。进一步观察,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劳动力同比减少 5.2;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劳动力同比增加 25。3,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近距离打工者返乡回流的比例大。据对 10 个劳务输出县 30 个行政村 150 个回流返乡的农民工者调查,2021 年 1-8 月,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回乡的有 32 人,占 21;从北京回乡的有 27 人,占 18;从广东省回乡的有 24 人,占 16;从省内县外回流返乡的有 31 人,占 21。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北京是吸纳河南农民工最多的地区,也是返乡回流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地第 9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区。调查还显示,劳务输出依然是未来一个时期河南农村用工的主基调。目前,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及经济危机影响虽然是外出务工者回流的原因之一,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其劳动力容量决定,回流是少数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外出是长期的、绝对的,只要条件许可,外出务工的比较利益仍吸引那些回流农民工再度外出。在被调查的 150 个回流民工中,有 112 人(占 75)年内有再度外出打工的打算。这一比例说明了。劳务输出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用工的主要方向,但目前的形势使农民外出务工面临更多的困难(陈佳贵,2021)。四、结论(一)通过城市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现有城市的第二、三产业。户籍制度的放开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而加快以第二、三产业和扩大内需为特点的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扩大就业是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既第 10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为农村劳力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衔接起来,使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壁垒最终消失。(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构建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结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加广泛的就业渠道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应把区域城镇群体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地域来考虑,增强城市网络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功能组织和空间组织的集聚和中心作用,构筑合理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发展,不仅要靠壮大首位城市,还要以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调节城市群内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网络结构和功能分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发挥。要立足现有城镇发展基础,从整合城镇群体的职能、等级、规模结构人手,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级市为支撑、建制镇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层次分明、布局协调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加广泛的就业渠道。(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的跨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来料加工的弊端逐渐显现,企业和职工长期处于薄利状态,工人工资增加有限,此外,加工工业消耗的大量水、电和能源,但是却给当地留下的大量污染。所以,应在不影响就业的基础上,积极增加高技术第 11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含量、高科技的先导产业,以先导产业带动一般工业,再带动消费,从而实现扩大就业。(四)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济危机背景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务市场,提供各类更加有效的劳务信息,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综合性的就业信息,都是政府部门较易获取和掌握的资源。政府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使这些稀缺资源得到及时分享和利用,特别是对于急需帮助的农民工,获取真实的用工信息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步。从全国情况看,政府在此领域的作为还远远不够。首先,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其次,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体系以及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最后,完善市、县、乡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和资料建档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加强劳务市场管理,引导扶持劳动就业中介服务健康发展。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和激励机制,开展劳务协作,依法有序地开展境外就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各种类型的劳务专业协会,加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第 12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五)以劳动力回流为契机,积极推动劳动力回乡创业回乡创业是回乡创业者对输出地和输入地投资成本和效益比较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安排劳动力就地转移,吸引人力资源回归的重要途径,也是劳务输出的最终目的。“回归”工程近年来已成为我省劳务经济的突出特色,但随着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需宽松环境建立更为完善的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政府要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为回流劳动力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降低进入门槛,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性和稳定性。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更多农民工回到家乡,政府应抓住这个机会,将“包袱”变成财富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把经济危机和农民工返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承接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双承接”工程,将有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因而也将成为推动中部农区崛起,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的支撑点。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三).doc)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