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文学常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2.“单车”“一辆车”写随从不多,轻车减行。形单影只的情状,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孤寂之感。,1.内容:写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3.“居延”并非地名实指,是诗人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问题: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征蓬”“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心中无限孤寂飘零之感和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惆怅、郁闷之情。,赏古诗品诗情,鸿雁传书,抒发思乡之情。候鸟迁徙,抒发漂泊无定、羁旅伤感之情。,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长河之畔,落日浑圆,给人壮阔雄奇、亲切苍茫之感。颈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理思路,学起承转合,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变化,谈谈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律诗起承转合特点的?,点题。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延伸感受。诗人自觉好像“征蓬”“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由个人情感转写自然大境界: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了因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高涨情绪。,课文总结,这首诗写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抑郁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白居易(772846),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语言风格:语言平易,通俗易懂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1.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不能。“几处”“谁家”交代了时令为初春,表现出早春的春意渐显,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感知到了春天到来的喜悦。,2.“争”和“啄”两个动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先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筑造新巢的动态场景,“争”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也让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诗作的颔联和颈联是其精华所在,其用词非常精妙。你能找出哪些精炼传神的字词?说说它们好在哪里。,3.颈联中的“乱”和“浅”写出了春天花草的哪些特点?“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课文总结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空余:只,只有翻译:传说中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空:空荡荡的。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翻译: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飘荡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翻译: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草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关:故乡翻译: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哪儿呢?雾气弥漫的江面令人产生深深的愁绪。,黄鹤楼,古诗鉴赏,颔联紧承首联而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引出诗人对岁月易逝、世事变迁难以预料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首联直接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诗人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神话引人遐想,心生天地悠悠、时光不再、物是人非之感。读首联,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的形象。,颈联由虚写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景物,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富于音乐美。“历历”、“萋萋”写出了草木繁密、茂盛的特点,描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一派空明、悠远的画面。,尾联呈现出黄鹤楼外江面朦胧的晚景。“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以“愁”字收束全诗,表达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朦胧的景象和怅然的乡愁交织,情景交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古诗鉴赏,【思考探究二】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感慨岁月不再。 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第一个“空”有“只、只有”之意,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写出昔人已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使人产生孤寂之感;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怅惘之情。,回顾古诗,探究思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叙事,仙人去,楼空寂,虚景,黄鹤归,白云在,实景,川历历,草萋萋,抒情,家何处,游子愁,吊古伤今,思乡之愁,愁而不怨意境高远,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译读古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坦的田野渐渐消失,长江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的行舟。,渡荆门送别,任务:找出诗中写景的诗句,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思考探究四】,颔联、颈联写景。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随着船只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面)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最终消失,这里诗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视角)颈联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若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明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镜,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江水的清澈和江上空气的洁净。 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鉴赏古诗,颔联、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展示了诗人开朗喜悦的心境,洋溢着无限的活力,表现出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尾联:“怜”、“故乡水”、“万里”、“送”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尾联转入对思乡之情的抒发。,品析本诗的颔联至尾联,结合创作背景,分析随着行舟渐行渐远,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探究四】,鉴赏古诗,*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妙处?任选角度简要品析。,角度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角度二:“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不远万里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梳起承转合,理写作思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叙事,写景,抒情,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动态:平野、江流气象阔大,静态:月影、云霞风物灵动,故乡水万里送行,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对故乡的思念,诗歌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离乡远游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地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的尾联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表达的方式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黄鹤楼的尾联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本联描写了黄鹤楼外江面朦胧的晚景。“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又以“愁”字收束全诗,表达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朦胧的景象和怅然的乡愁交织,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的尾联是间接抒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态,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不远万里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四、比读古诗,总结提升,鉴赏画面,赏诗人所望,任务: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诗句,任选角度(描写方法和角度、用词等角度)进行赏析,并说说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2.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质朴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所望之景,营造了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悠闲、恬淡的氛围。,1.颔联:静态远景,总写秋色。颈联:动态近景,特写牧人、猎人。这两联中色与光、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的恰到好处。,画面:诗中的颔联、颈联,在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在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找出动词,读诗人所想,1.这幅图景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的?请圈画出诗中表示诗人动作的字词?2.动作是人内心的折射,通过这些动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望”“徙倚”“相顾”“长歌”,“徙倚”的意思是徘徊,来回地走,找不到去处。一个彷徨的诗人。,通过“相顾”看出。相顾的意思是看来看去,想要寻找什么,却最终无所得。一个孤独、苦闷的诗人。,找出动词,读诗人所想,材料一: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王绩的隐居生活是孤独的、苦闷的、寂寞的,他的隐居是求而不得才隐,是逃避型隐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所以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徘徊而无处依托?为什么作者是孤独的?,材料二: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黄颊山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古意六首(其一),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只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分析思路,学起承转合,律诗由四联构成,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分析思路,学起承转合,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首联:开篇点题,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心情(苦闷、徘徊、孤独无依),为下文写景作铺垫。颔联:总写秋色,在“秋色”和“落晖”的渲染下,萧瑟的秋景更增添了一丝凄凉。颈联:特写牧人、猎人,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直抒胸臆,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忧郁苦闷的心情。,起承转合,对比阅读,分析异同,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诗歌描绘的时令、景物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比较阅读野望和渭川田家。,薄暮斜阳;犊、猎马、禽牛羊、雉雊;牧人野老、牧童、田夫。皆为清新雅丽的田园之景。,都对现实不满,表达归隐之思。,侧重描绘空旷寂寥、清冷萧瑟的田园秋景。,表达诗人仕途不得志后无奈归隐,虽归隐也很难得到心灵真正的安谧、宁静。,描绘了宁静祥和、淳朴温馨的田园春景。,表达诗人见到田园人情质朴真淳、情谊深厚,对归隐无限向往,内心真正的宁静满足。,野望,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叙事抒情,远景静态,近景动态,抒情,惆怅孤寂,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情和避世归隐的愿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