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
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藻晋祖台之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 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 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 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 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 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 ”老翁曰:“老臣前 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 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 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 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注】善芥:美丽的水草。暗:愚昧,不聪明。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拄杖偻步偻:弯腰9 .斩伐其居伐:攻打C.绛衣素带素:白色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10 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贻之”的“”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 这个字。(1分)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1L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 点不超过20字。(2分)12 .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3分)【参考答案】13 B(2 分)9 .宝(珍)(1分)10 .(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2分)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3分)11 .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2分)亡一羊.何追之者众?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参考答案】10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参考译文】杨朱的邻居丧失了羊,于是带着他(邻居)的亲属,还请杨朱的僮仆一起追赶。杨朱说: “哈!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已经回来了,杨 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弄丢了。”杨朱问:“怎么会丢了呢? ”邻居说:“因 为岔路之中还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羊去了哪条岔路,所以就返回了。”(2012江苏苏州)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6 .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 .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 举例分析。(2分)9 .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参考答案】10 .B 7 .C8 .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 室不陋。9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012江苏苏州)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产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 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日:“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或日"食菱须去壳J答: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答:【参考答案】10有人说:“吃菱必须去掉壳J(“须”也可译成“需要”)这是因为(他)硬把不 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参考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 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 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 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 地没有呢? "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 道的。(2011江苏苏州)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诵,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小石潭记)B又何问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D忠之属也召令徒属(陈涉世家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C.徽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答: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说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参考答案】6 C7 D8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9作战的先决条件星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2011江苏苏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批,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2分)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 .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齿匕 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10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拟,说说有什 么不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6 . C7 . D8 .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9 .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 小,而是用“始觥”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 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10 .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 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认,“甚矣,汝之不惠” 更加强了否认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 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那么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 心,后者那么是一种嘲讽。(2010江苏苏州)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4分)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B.C.B.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能谤讥于市朝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闻寡人之耳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分)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9 .“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 (2分)10 .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 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 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参考答案】11 A、C12 D13 燕国、赵国、韩国、魂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蔽”,指受装蔽。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的效果: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 燕、赵、韩、魂“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14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 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 蛇者说“以俵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1L “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 表达“我”不愿打搅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12.诗人去寻梦,寻找的是他梦中的康桥,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 辉”是他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这里既有他昔日斑斓多彩的生活,又有他彩虹般美好的生活 理想与梦幻,寄寓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的眷恋和深深的爱11二(2009江苏苏州)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6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4分)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B、朝而往,暮而归 *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D、山间之朝暮也 *E、而乐亦无穷也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B、朝而往,暮而归 *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D、山间之朝暮也 *E、而乐亦无穷也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8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2分)9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分)10 .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 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参考答案】6 . B、E7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8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 了,比喻真相大白。9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 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10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 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 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 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2008江苏苏州)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 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 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 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譬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 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陈胜。6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A.A.B.C.D.J陈胜、吴广乃误日I聚室而谋日(愚公移山) 扶苏当数谏故1先帝不以臣卑劣可出师表) .f卒买鱼烹食I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得鱼腹中书E.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又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我邹忌讽齐王纳度Q答和.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分) A.旦日,卒中往往语7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C.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译文9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2分)答10 .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两者之 间有什么联系? (2分)答【参考答案】6. A、 B7. B8 .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9 .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到达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 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10 .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 期。失期,法皆斩。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 的具体表达。(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表达)(2007江苏苏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缺乏为外人道也E.遂与外人间隔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缺乏为外人道也E.遂与外人间隔行道之人弗受(孟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更假设役,复假设赋(捕蛇者说)以咨取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2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局部,哪一项不正确? (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1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1 .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9 .“黄发垂髻”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 景?(2分)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假设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 “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2分) 【参考答案】6 .A、B (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 /恢复;I)项:说/ 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 . A (“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9 .“黄发垂髯”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 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假设写 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 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2006江苏苏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夹岸高山,皆生寒 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6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A.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A.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邹忌讽齐王纳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答和7 . “莺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答8 .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译文9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 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答10 .作者抒写了 “莺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 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 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答【参考答案】6. A E(A像B耐寒/使寒C凭借/背着D返/反,反而E遮蔽)7. “莺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8.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9.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10. 作者所写的“莺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 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 想境界。(2005江苏苏州)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燕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 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6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4分)A.B.C.D.E.A.B.C.D.E.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忘怀得失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洋洋科与造物者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翁亭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楼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7 .五柳先生传的结尾有一段评论性的文字,请你默写出其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品格 的一句话。(2分)答8 .用现代汉语翻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二(2分)译文9 .“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答10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他这样的读书态度和 方法你有什么看法?(2分)答【参考答案】6 . C、D(A.亲戚亲近B.往、到创造C.离开D.冷清的样子E.得到、获得,与“失” 相对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8 .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9 .作者以颜回自况,表现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10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下边的答案供参考:这两句分别 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所采用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 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说明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迷, 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概”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 意”。【参考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 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 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 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 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 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 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2004江苏苏州)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 于地而缺乏于民,杀所缺乏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 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 犀兄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童漫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船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荆有长松之文锌片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史之攻宋也,为与此同 类。”A、子墨子起,直拜B、请说之C、争而不得,不可谓鹭D、义不杀少而杀众E、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4分)()一鼓作气,直而衰不亦逸乎赏赐百千强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 .下边的句子都是疑问句,哪一句与“宋何罪之有”的语气不相同?(2分)()A.何以战?(曹刿论战)Bo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Do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鱼我所欲也)8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2分)9 .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史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内容。(2分)10 .请你根据上边的文字说说墨子对战争所持的态度.(2分)【参考答案】6. BE (4 分)7。A (2 分)8 .这好象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2分)9 .指上文说的舍文轩窃敝舆、舍梁肉窃糠糟、舍锦绣窃短褐。(2分)10 .墨子反对不义之战。(2分)【参考译文】墨子先生起身,两次行拜礼,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 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损失不 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叫明智的行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爱。 明白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谏,不能叫做忠诚。铮谏却没有到达目的,不能叫做坚强。你崇尚仁 义不愿意帮我杀死一个人却愿意帮楚国攻打宋国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像装饰华美的 车子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量,鳄 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这就像拿美食佳肴与糠糟相比。楚国 有巨松、梓树、黄根木、楠、樟等名贵木材飞宋国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这像华丽的衣服与 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2003江苏苏州)12 .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藻:勇敢智慧,知恩图报。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3分)【8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A.拄杖偻步: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偻,弯腰,理解正确;B.斩伐其居:砍伐到了他的居所。伐,砍伐,理解错误;C.绛衣素带: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素,白色,理解正确;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顾,回头,理 解正确;故此题选B。【9题解析】此题考查上下文理解。从“东方生知之耳”可知,因为东方朔对老翁的了解与理解,使得 老翁保全了自己的居所,老翁要“贻之”来报答东方朔。从下文“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 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可知,他赠送东方朔的是一颗大珠, 是宝物。因此,此处可填的字可以是“宝”,也可以是“珍”,还可以是“珠”字。【10题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把“巢(筑巢,名词活用作动词)”“潜(潜藏)”的意思解释正确。此外,幽林、 深河前省略的“于(在)”的意思也要补上。(2)注意正确翻译以下词语:甚,很。玩,把玩,欣赏。以,用。【11题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东方朔的解读“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 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可知,老翁是在 委婉地提示汉武帝要懂得满足,适可而止,不要再建造宫殿了。据此作答。【12题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汉武帝建造宫殿,对老翁的行为不明所以,当听见东方朔的解释之后,“上为之息宫寝 之役”,可知汉武帝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纳谏的皇帝。从文中“老臣冒死自陈”可知,藻很勇敢;从“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 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可知,他很懂得劝谏的艺术,很有智慧;从“献帝一紫螺壳,状 如牛脂”“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可知,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人。在汉武帝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东方朔日:其名为“藻” .不愿更造也。”和“东方生知 之耳”可知,东方朔是一个反响灵敏、聪明机智、见多识广的人。【参考译文】汉武帝与亲近的臣子们在未央宫设宴取乐。突然听到有人告诉他说:“老臣冒死启 奏”却看到在房梁上坐着一个老翁,身高有八九寸,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 看起来甚是苍老。老翁沿着柱子滑下,放下拐杖,行稽首之礼,沉默着并不说话,就仰头看 了一下殿宇,俯身指了一下汉武帝脚下,忽地不见了。东方朔说:“那老翁的名字应该叫 '藻',春天在茂密的森林里筑巢居住,冬天就潜居在深深的河底。最近建造宫殿,怕是砍伐 到了他的居所,所以来向陛下诉苦。他仰视殿宇,宫殿名叫未央',是告诉陛下您正侵犯 他的居所不到一半。往下指了指陛下您的脚下,是足啊。希望陛下满足于现在这些宫殿,不 要再造更多了吧!”汉武帝为此停止修建宫殿的劳役。过不多久,汉武帝亲自巡幸河都,听到水底传出阵阵奏乐之声,又有美丽的水草。不一 会儿,之前在宫殿屋梁上看到的那位老翁连同年轻的几人,全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 色的腰带,腰带上还有理珞配饰,驾着水藻,踏水而出。汉武帝问道:“朕刚刚听到水下有 人奏乐声,可正是你们?”老翁回答道:“老朽先前冒死启奏,幸得蒙受陛下天地之惠,即刻 便下令停止砍伐,我的住所才得以保全,不胜欣喜,所以,这才私自在这里奏乐庆祝。”献给 汉武帝一枚紫螺壳,形状好像牛脂一样。汉武帝说:“朕愚昧啊,不知道你J “东方先生 知道我啊J “你可以考虑用吴地的珍宝来赠送给他J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 宝物来。一个人就接受命令下到了水底,只一会儿就回转来了,捧着一颗直径达一寸的大珠, 明亮耀眼,世上少有。武帝很是欣赏这颗珠子,于是把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换取了那颗宝 珠。(2020江苏苏州)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 夫差日:“尔忘勾践杀尔父亲? ”夫差对日:“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 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 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懿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日:“越王 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懿计,与越平。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共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日勾 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 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 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注】伯懿(pi):人名,吴国大臣。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吊死同疾: 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 B.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 C.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D.乃共师北伐齐伐竹取道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4分)谓太子夫差日:“尔忘勾践杀尔父亲?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豁以请和10 .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参考答案】8 .C(2分)9 . (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2分)(2)(越王)派大夫 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2分)10 .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说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3分)【参考译文】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 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掉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 ” 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豁做太宰, 操练土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 上,他派大夫文种送厚礼给太宰豁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 吴王将要容许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如今,大王要不 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懿的计策,和越国 议和。又过了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 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 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 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 ”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 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 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2019江苏苏州)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 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孝宗遣中使问祯卿 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 而未化。祯卿体瘦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节选自明史)【注】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 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家。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癖(qu):瘦。5.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 A.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 *B.与里人唐寅善C.而祯卿以貌寝不与D.与李梦阳、何景明游E.为吴中诗人之冠名之者谁(醉翁亭记)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以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