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接力 联通天地——记任务成功背后的中国航天一线测控人.docx
-
资源ID:48684394
资源大小:11.3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万里接力 联通天地——记任务成功背后的中国航天一线测控人.docx
万里接力联通天地记任务成功背后的中国航天一线测控人10月16日凌晨,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遥 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在这成功的 背后,凝结着天南海北无数中国航天一线测控人的心血。东风站:传好载人航天测控“第一棒”东风站是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最近的测控站,是能 够最早对神舟飞船实施测控、为航天员与地面工作人员联系搭建 通道的地方,是载人航天“第一棒”测控站。东风站只有最早发 现、捕获目标,并进行有效测控,才能把测控的接力棒交给后面 的测控站。这犹如接力赛跑,有丝毫闪失都会影响航天发射的全 局。已参加工作11年的东风站负责人席磊磊告诉记者,像这样 的航天任务他已参加了好几次,每一次都全力以赴。从文书拟定、 方案学习到流程演练、预案完善,每个环节他们都反复验证,每 个细节都严格把关,“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最充分的测控手段 做在地面,把余量留在天上。”席磊磊说。“发现目标” “开始跟踪” “双捕完成”飞船升空后,分系统指挥员李登鑫喊出口令,信道岗位李睿的上下行信号稳稳 保持。当任务成功的消息传来,整个机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远望3号船:护送神十三精准入轨作为此次任务的海上接力测控唯一一棒,远望3号船为飞船 精确入轨提供了关键测控支持和数据通信保障。火箭升空飞行约10分钟后,远望3号船在任务海域及时发 现并成功捕获目标,船载航天测控设备迅速接收到飞船遥测信 号,同时对飞船开展测量工作,快速、准确、高效地向北京航天 飞控中心发送数据。整个海上测控过程持续约7分钟,为飞船正 常运行和通信畅通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任务是远望3号船在神舟十号任务后时隔8年又一次 参加载人航天任务,设备、人员都有较大变化。”中国卫星海上 测控部总工程师刘冰说,“为消除一切问题隐患,我们将载人航 天质量标准严格落实到任务准备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严密开展 技术准备工作,不断优化设备参试策略,确保此次任务的精准可 靠、圆满成功。”“本次任务中,远望3号船主要承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 轨段遥测、外测、遥控、数传和话音等任务。任务过程中,我们 及时准确发现并捕获目标,快速建立了天地测控信道,有效确定 飞船运行轨道,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远望3号船副船长刘晓 祥告诉记者,远望3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二代远洋航 天测控船,20多年来远涉重洋50余次。本次任务是远望3号船 今年第4次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护航飞船“双保险”火箭飞行约10分钟后,大屏实时画面与遥测数据同时显示 船箭别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计算岗位科技人员立刻投入到 紧张的计算中。很快,飞船初始轨道与别离点参数便计算完成, 相关数据同步传至北京中心并实现比对,为判断发射任务圆满成 功提供关键数据支撑。“针对此次任务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心通过改进中心计算 机系统,优化轨道计算模式,实现了对载人飞船初始轨道以及分 离点参数的快速计算,尽最大可能确保时效性。”西安卫星测控 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永安告诉记者,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西安卫 星测控中心作为轨道计算备份中心,在测控通信指挥部的统一指 挥下,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共同负责对航天器发射入轨、在 轨运行等阶段进行精准跟踪监视与计算分析,”完成计算后,两 个中心需通过数据比对,确保两者计算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以 内,才能实时判断飞船的轨道数据、运行工作状态、返回舱落点 等信息。”杨永安说。“备份'是世界航天界通用的国际惯例,可为载人航天任 务的测控工作设置牢固的双保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 程师杨开忠介绍,目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近地轨道航天器的 测量精度已到达了厘米级。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测控任务 中,中心计算出的返回舱理论落点与实际落点相差仅缺乏百米, 刷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新纪录。(记者章文)(202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