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验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
资源ID:48721229
资源大小:26.6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验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验语文试题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合肥九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验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角神 中国古典方形木构建筑檐下四角,或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往往设置力士、神兽负重的形象,谓之“角神”或“扛坐神”。角神姿态多作奋力托举状,有双臂并举者,有以肩扛顶者,仿佛千钧之重集于一身。它既有支撑屋宇或台座结构的作用,又是传统建筑中少见的具象写实构件之一,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殊有意趣。 角神表现千钧之力聚集于四隅的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以四柱支起屋顶的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正所谓“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同时,角神的产生又与中国古典神话不无关系。全后汉文言:“四岳阿鲧,绩用不成。”“岳阿”即四极之山,战国铜镜多有四山的形象,可能描绘了四山对天盖的支撑。又如临淄齐墓出土漆盘与长沙楚墓出土帛书图形的四角都绘有四颗树,当代表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对角隅支撑物的特别关注,是促成建筑“角神”出现的重要因素。 较早的角神实例见于洛阳金村东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将器脚设计为神人、神兽托举造型。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钱瓦当上描绘了当时屋宇的简化图形,屋檐下有一托举屋盖的人形,双臂上举,可谓建筑角神的直接实例。由此可知,作为承重功能的艺术化表达,神兽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现在战国建筑之上。另外,角神的设置还与汉代流行的以神兽“坐镇”空间四角的习俗意蕴相通。彼时人尚席居,室中铺筵席以坐,为避免滑动,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压住,今谓之“席镇”。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形象。汉末三国时期,建筑角隅设置神兽的做法可见于南京上坊、安徽当涂两处东吴大墓。南北朝时期表现“托举”功能的力士、神兽造型也有若干实例留存至今。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石棺床床脚部雕刻有力士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北朝石椁则以浮雕形式表现了屋形石椁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武士本身虽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却表现了建筑空间功能上的镇守意义,虽无角神之形体,却有角神之意蕴。 隋唐时期,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其实例首推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宋辽以降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宋金以降木角神仍流行于山陕一带的庙宇建筑中,并且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有以角神骑坐于昂上者,形象多为裸身力士,宋青莲寺正殿与藏经阁即属此类。青莲寺角神已为泥塑,头顶与角梁接触面积减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明清时期的神像台座或陵墓棺床,形制以束莲居多,扛坐神韵使用已不普遍。然而在古风犹存的晋东南一带,仍继续存在着优秀的扛坐神作品。 (选自力擎桁梧辨角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下四角、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形象是力士、神兽等,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B汉代人比较崇尚的是铺席而坐,他们为了避免席的滑动,就会在四角压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这种席镇。 C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顶,这个特点体现在角神设计上就是角神聚集于建筑屋檐下的四角。 D明清时期,角神虽然已不多见,但也并没有绝迹,比如在晋东南地区,人们在建筑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3分) A角神是建筑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艺术表达,作用是支撑屋字或台座,姿态多是托举状态,有用双臂的,也有肩膀扛顶的。 B古代建筑上角神与古代人认为天的四角有山或树的支撑关系密切,他们对角隅支撑物的关注促成了建筑物中角神的出现。 C战国时我国已经出现了角神,其直接证据就是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瓦当,图象中有屋檐下托举屋盖的双臂上举的人形。 D现存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北朝石椁上的浮雕武士因为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就没有了角神的作用,但还具有镇守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被认为比较早的角神实例不是在建筑上的,而是在出土于洛阳的东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脚有神人、神兽托举器物的设计。 B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够证明隋唐时期角神的形象特征,宋金以来山陕一带的角神出现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C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也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 D文章以角神发展为线索,按照朝代先后解说角神的起源、变化等,并用现存建筑、造像和文字记载、出土文物等佐证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声音,主要原因就是如今的中国当代文学体制面临着严重的落后和僵化局面。网络文学的诞生使这一局面得以打破,可谓是功不可没。对于实际的网络写作而言,其写作的门槛非常低。因此,在开展文学写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大部分的作者在创作网络文学时,出发点仅仅是个人对于文学的爱好,而且相关作者所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可以在网上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网络文学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具备批评自由相性、生动性和活泼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读者的机智和幽默,进而使文学可以在民间得到发展和繁荣。 文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多元化的,而网络文学的诞生使文学的话语系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大部分的网络文学到作不仅仅是以生活的权界为依据,还借助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想象力对于如今的网络文学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写作素养。一些批评家认为,当代作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想象力。例如当前阶段,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热爱的鬼神故事、玄幻以及历史等题材的作品,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创作背景,并非依靠实际的生活经验。比如诛仙飘邈之旅小兵传奇这三部作品,被称为“网络三大奇书”。 (摘编自武堂莹、王宪军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材料二: “网络文学IP的影视改编由来已久,在近几年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热度,这说明目前市场上的IP产业链日趋成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接受采访时说。文学与影视一直以来就存在“互哺”关系,好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不仅能够丰富视听产业,对文学作品本身也有推广作用。网络文学热潮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和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影视发展带来更多可供改编的素材。此外,不少网络小说前期凝聚了“原著粉”,其作品本身自带热度,这会大大降低影视剧的营销难度,很多网络文学改编剧的核心受众就是由原著“铁粉”转化而来的。 推动IP产业化运营,可以为网络文学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看来,网络文学走向“IP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趋势,网络文学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需要跟影视联手,开拓新的市场,焕发新的活力。“优秀网络文学的魅力是其原创性。这种原创性,构成了IP的核心价值。口碑好的网络文学IP更容易被改编,因为口碑就是流量,有流量才有IP。”周志强说。 (摘编自李雪钦用户规模达4.6亿,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如何“叫好又叫座”) 材料三: (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材料四: 中国网文受到海外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想象力丰富、神秘绚丽的文本内容,与全球青少年推崇的文艺作品有天然的相通性。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外网文读者中,男性读者占比高达92.4%,30岁以下的读者占85%。以盗墓、仙侠题材为主的出海网文恰好契合年轻读者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网文中出现的炼丹、真气、妖楼、悬魂梯等陌生元素令海外读者心潮澎湃,萌发对神秘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此外,中国网文中也有不少作品是从外国文化中获取灵感,再经过中国文化包装后呈现给读者的,相似的故事元素令海外读者感到新奇又陌生。例如蝴蝶蓝所著全职高手吸收了日本二次元文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编排方面与日本轻小说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该作品在日流文化中成功逆袭。中国网文凭借叙事的大众化、平民化,搭起海外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并快速成长,走向世界。 (摘编自起点国际: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网络文学的诞生,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已经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体制面临的严重的落后和僵化局面。 B.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无疑应该成为影视改编作品的一个重要来源。 C.2016.12-2020.12,中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呈递增趋势,网络文学使文学在民间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D.以盗墓、仙侠题材为主的出海网文深受年轻读者的欢迎,是因为该类网文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材料一以“网络三大奇书”为例,说明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特别热爱鬼神故事、玄幻等想象力丰富的作品。 B.网络文学走向“IP化”适应了网络文学市场发展的需要,跟影视联手,可为网络文学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 C.与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的发展不同,中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在2016.12-2020.12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 D.中国网文具备批评自由性、生动性和活泼性的特点,而它把外国文化融人其中,又使海外读者容易接受它。 6.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网络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晚,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就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哕哈哕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将那个粗词儿,改成了两脚。不改,怕你羞得烧烂了脸皮儿。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 多大岁数了?不正经拉纤,尽往河边柳丛蒿草里拐。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哟, 哈哕哈哕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哕哈哕嗨哟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托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一天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飞燕儿样,可一下水,死笨,像个秤砣往下沉。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笑了:土造儿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要拴她腰上,她不让,她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白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这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晚,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画境啊:运河白帆如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看着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儿似的簸箕柳说,过去,柳丛边儿,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造访她的情景,不由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一个大脚闺女弄水操船 听着听着,老汉双眼蒙了一层泪光。 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鳞鳞金波。 注打号:喊号子。拉纤的需要统一的口号,一起用劲。廒舱:船上装粮食等的仓库。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小说中运河堤岸上的古槐这一事物设计巧妙,从古槐“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表现其粗大,从槐树的古老体现出运河历史的悠久。 B.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老两口在古槐树下的对话就明确了二人的具体身份、关系以及二人对运河“申遗”的态度等。 C.小说开篇有“傍晚”、结尾有“夕阳”,用事物的特征表现时间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的主题思想。 D.小说中景物描写情感真挚,比如对“麦收前的傍晚”的景物描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化的描写等,营造出闲适、优美的意境特征。 8.小说中的老太太对学凫水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9.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高健认为运河谣“场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简要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睿传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瞪、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成为管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来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恐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捭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碑,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托孤兄子过于已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 (节选自梁书.韦睿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B.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C.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D.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外兄,中国古代称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而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 B.主簿,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C.弩,也被称作为“窝弓”,古代的一种冷兵器,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组成。 D.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又名子时,就是半夜,具体指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韦睿孝顺继母,为人低调谦逊。他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伯父韦祖征要他把自己与王橙、杜恽相比较,他则谦逊不敢回答。 B.韦睿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当初,郢州瘟疫横行,他代管郢州公务,料理抚慰,死者得以安葬,生者重操旧业,百姓很信赖他。 C.韦睿胆识过人,指挥充满睿智。魏兵前来凿堤,他亲自与敌人争夺;他先建造高大战船,接着让堤堰灌满水,合肥城不攻自破。 D.韦睿为人谨慎,向来淡泊钱财。身处朝廷时,他谨慎小心从不与人抵触,高祖很敬重他;他为官所得的俸禄赏赐,全都送给亲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江亭晚望题书斋 陈季卿 立向江亭满目愁,十年前事信悠悠。 田园已逐浮云散,乡里半随逝水流。 川上莫逄诸钓叟,浦边难得旧沙鸥。 不缘齿发未迟暮,吟对远山堪白头。 注陈季卿家住江南,离开家里已经十年了,去考进士,立志考不中不回家。因为一直没考中,就滞留在京城,靠卖字维持衣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首联总领全诗,先用“江亭”点明“晚望”地点,以引发诗人对十年前事的感慨。 B.中间两联由实及虚,由眼前的江亭晚望之景物自然联想起故土的钓叟、沙鸥。 C.尾联用词精准,如“堪”,能忍受。作者直接胸臆,坦言能够承受内心的愁苦。 D.全诗情感表达复杂,格律谨严,对仗工整,典型地体现出了七言律诗的风格。 15.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满目之“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韩愈师说中,“_,_”两句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缘由。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两句描绘出了茅草飞到树梢、沉落池塘的情状。 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极写主客在游赏之乐后,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水少沙多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多年来,黄河治理初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的综合处理利用泥沙体系。在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峡口处,小浪底水利枢纽揽山抱水,拦河大坝巍峨高耸。远处,青峰,平稳回蓄的水库。不久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景象:滔滔浊流从孔闸,巨浪激荡,水声如雷。长期以来,不协调的水沙关系,导致黄河“善淤”“善徙”,为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黄河甘肃兰州以上河段提供了近六成的来水,而从上中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到河南三门峡河段,河水裹沙挟泥奔腾,九成泥沙来自于此,这导致了下游水少沙多。的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泥沙沉积加快,下游河床迅速抬升,对沿黄地区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水沙调控,是治理黄河的“牛鼻子”。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为水沙调控增加了“底气”。截至目前为止,“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黄河泥沙方略基本达成共识,总共累计减少入黄泥沙近300亿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3分) A.影影绰绰烟波浩渺喷薄而出泥沙俱下 B.影影绰绰浩如烟海一泻千里泥沙俱下 C.隐隐约约烟波浩渺一泻千里江河日下 D.隐隐约约浩如烟海喷薄而出江河日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3分) A.截至目前为止“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黄河泥沙方略基本达成共识,累计减少入黄泥沙近300亿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 B.截至目前,“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黄河泥沙方略基本达成共识,累计减少入黄泥沙近300亿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 C.截至目前为止,“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黄河泥沙方略基本达成共识,累计降低入黄泥沙近300亿吨,降低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 D.截至目前,“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黄河泥沙方略基本达成共识,累计降低入黄泥沙近300亿吨,降低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_(3分) A.在他们模糊的心里,大约只有“生儿子”“多生儿子”两件,是在子女出生前希望的-却不是责任。 B.父亲接着说:“多挣六元四角钱虽然很多,只是这个孩子-” C.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D.也许是我毁了泥墙吧-也许是我抛砖头了吧-也许是我从栏秆上跳了下来吧。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_。内啡肽又称为安多芬,是一种大脑分泌的类吗啡激素,具有止痛、提神的作用。从功能上讲,内啡肽除了能够缓解疼痛,_。所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_。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确定2021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曾延期至7月举行。通知要求,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间距等措施。开展全覆盖式防疫教育和防疫培训,确保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熟知防疫知识和操作流程。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