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医学基础A教案.doc

    • 资源ID:48729681       资源大小:813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学基础A教案.doc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1 周 第 1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一章 导论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定义及意义。3、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史。重 点: 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定义及意义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难 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简要介绍中医学的现状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四、中医方药学及针灸五、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恒动观念:“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生理上、病理上、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三、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一、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黑箱理论。二、注重整体研究:由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三、援物比类:取象比类,形象思维法。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中医学发展现状; (一)中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二)中医药走向世界二、中医学的展望。3、小 结( 3 分钟)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4、作业布置( 2 分钟)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定义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1 周 第 2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2、掌握阴阳学说的内容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 点: 1、阴阳学说的内容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内容难 点: 阴阳学说的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中医学的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相互抑制的关系。(二)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三)阴阳的消长平衡:指阴阳双方始终处在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 确定治疗原则 2、 归纳药物性能3、小 结( 3 分钟)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作业布置( 2 分钟) 1、阴阳的概念及特征。2、阴阳学说的内容?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2 周 第 3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二节 五行学说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五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 点: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难 点: 1、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的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水曰润下、金曰从革。(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归类法:取象比类、推演络绎(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作用。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即相互抑制、约束、削弱作用。相克的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4、相乘与相侮:相乘,即相克的太过;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二)解释病理传变(三)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指导临床治疗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2、确定治则与治法3、小 结( 3 分钟)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生克关系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与相侮。4、作业布置( 2 分钟) 1、五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行的生、克、乘、侮的基本概念及规律。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2 周 第 4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 脏腑心、肺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脏腑总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点2、掌握心、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3、了解脏腑、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重 点: 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难 点: 1、心的病理变化 2、肺的病理变化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 脏腑概述:1.脏腑、脏象(藏象学说)的定义2.脏腑的内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3.脏腑总的生理功能: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储藏精气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 (2)主神志 2系统连属:(1)在志为喜 (2)在体合脉 (3)在窍为舌 (4)在液为汗(二)肺1、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包括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两方面(2)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的生理意义有三方面: 1、排除体内的浊气 2、将津液散布全身,外达皮毛3、宣发卫气,调节汗孔的开合肺主肃降的生理意义有三方面: 1、 吸入自然界中的清气 2、将津液向下布散3、肃清呼吸道的废物(3)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在液为涕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在窍为鼻3、小 结( 3 分钟)脏腑总的生理功能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储藏精气。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4、作业布置( 2 分钟) 1、如何理解心主血脉? 2、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意义。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3 周 第 5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脾、肝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2、掌握肝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3、重 点: 1、脾的生理功能2、肝的生理功能难 点: 1、脾的病理变化 2、肝的病理变化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心、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三)脾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2)脾主升清:向上布散津液;固托内脏在正常的位置而不下移。(3)脾主统血:脾气固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溢于脉外。2、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 (2)在志为思 (3)在液为涎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1、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 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2)肝主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及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2、系统连属:(1)肝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为罢极之本” (4)开窍于目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介绍了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和主藏血。4、作业布置( 2 分钟) 1、如何理解脾主运化?2、如何理解肝主疏泄?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3 周 第 6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肾、六腑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2、掌握胆、胃、大肠、小肠的生理功能3、了解胆、胃、大肠、小肠的病理变化重 点: 1、肾的生理功能2、胆、胃、大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难 点: 1、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2、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脾、肝的生理功能。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五)肾1、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体物质代谢生理功能的原动力(2)肾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3)肾主纳气:肾为气之主,肺为气之根,共同维持呼吸协调2、系统连属:(1)肾在志为恐 (2)在液为唾 (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附:命门:强调肾中阴阳之气的重要性。二、六腑的主要功能概述: 1、六腑的名称: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2、六腑总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3、六腑总的生理功能的特点:传化物而不藏(一)胆:(1)储藏排泄胆汁 (2)主决断(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顺(三)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化糟粕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介绍了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以及胆、胃、大肠、小肠的生理功能。4、作业布置( 2 分钟) 1、如何理解肾藏精?2、六腑总的生理功能及特点是什么?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4 周 第 7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题: 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2、掌握奇恒之腑的概念3、了解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重 点: 1、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2、奇恒之腑的概念难 点: 1、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肾的生理功能。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三焦:(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3)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一)脑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2、主感觉运动(二)女子胞 1、主月经 2、主孕育胎儿 3、主生理性带下三、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心与肺:生理联系:主要反应在气血运行方面; 病理联系:心肺气虚(二)心与脾:生理联系: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 病理联系:心脾两虚(三)心与肝:生理联系:血液的运行储藏与精神、情致方面; 病理联系:心肝阴虚(四)心与肾:生理联系:水火相济,精血神方面; 病理联系: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五)脾与肺:生理联系:气的生成与津液代谢; 病理联系:脾肺两虚(六)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介绍了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概念,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4、作业布置( 2 分钟) 1、如何理解心肾不交?2、如何理解脾与胃的关系?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4 周 第8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定义、功能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3、了解元、宗、营、卫气的生成及功能重 点: 1、精、气、血、津液的定义、功能2、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难 点: 1、气的功能 2、气与血的相互关系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六腑的生理功能。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 第二节 精 、气、血、津液 一、精 (一)、精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精 (二)、精的功能: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激发和推动力。二、气 (一)、气的概念: 气是构成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的清气。(三)气的功能:五个方面: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1、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五)气的分类: 中医学中气的内容丰富,分成四类:1、元气:(1)、生成: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2)、分布:散布全身。 (3)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激发脏腑的生理功能。2、宗气:(1)、生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化生而成。 (2)、分布:聚于胸中 (3)、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1)、生成:来源于水谷精气,由脾胃化生。 (2)、分布:行于血脉中 (3)、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1)、生成:来源于水谷精气,由脾胃化生。(2)、分布:行于脉外 (3)、功能:护卫肌表,抗击外邪、温煦作用、调节肌腠开合,汗液排泄。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四)、血的运行四、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精与血:精血同源;2、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3、血与津:津血同源。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4、作业布置( 2 分钟) 1、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2、气与血的关系如何?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5 周 第 9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三节 经络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名称、经络的走向及交接、分布规律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了解经络在中医学的应用重 点: 1、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名称、经络的走向及交接、分布规律2、经络的生理功能难 点: 1、经络的走向及交接、分布规律 2、经络在中医学的应用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三节 经络一、经络的意义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二)阐释病理变化(三)指导疾病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三、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二)体表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1、体表分布规律 2、走向和交接规律 3、分布与表里关系 4、流注次序四、奇经八脉(一)定义 (二)生理意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三)主要四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四节 体质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强调“形神合一”。 二、体质的分类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名称、经络的走向及交接、分布规律,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在中医学的应用,以及体质学说的有关内容。4、作业布置( 2 分钟) 1、经络的走向及交接规律。2、经络的生理功能。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5 周 第 10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六淫的概念2、掌握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3、了解疠气的致病特点重 点: 1、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2、难 点: 1、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 2、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经络的有关内容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一节 病因概述 1、发病: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动态平衡被破坏就发病(阴阳失衡)2、正气、邪气的概念及与发病的关系 3、病因的基本概念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 概述:1、六淫、六气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性: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1、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3、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4、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耗气伤津; 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二)疫疠 1、疫疠的定义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2、疫疠的致病特性 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3、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疠气的发生与流行,除与人群正气强弱有关之外,也与气候反常,环境污染,饮食不洁,预防无力和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病因、六淫的概念,六淫邪气和疫疠的致病特点。4、作业布置( 2 分钟) 1、六淫的概念2、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6 周 第11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内伤致病因素的范围2、掌握七情、饮食、劳逸因素的性质及致病特征3、了解其他致病因素重 点: 1、七情的性质及致病特征2、饮食、劳逸因素的致病特征难 点: 1、七情的性质及致病特征 2、饮食、劳逸因素的致病特征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二 、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1、七情的定义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二)饮食:饮食所伤的致病特征(受病脏腑以脾胃为主)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饮食不干净 3、饮食偏嗜:偏嗜生冷寒热(三)劳逸1、过劳: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2、过逸三、其他致病因素: 1、外伤 2、烧烫伤 3、冻伤 4、虫兽伤 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内伤致病因素中七情、饮食、劳逸因素的性质及致病特征。4、作业布置( 2 分钟) 1、七情的性质及致病特征。2、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6 周 第 12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第二节 病机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痰饮、瘀血致病的共同特征2、掌握常见的病机3、了解结石致病的共同特征重 点: 1、痰饮、瘀血致病的共同特征2、气机失常的病机难 点: 1、瘀血致病的共同特征 2、阴阳失调的病机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七情的性质及致病特征。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1、痰饮的形成 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气血、致病广泛多端、重浊粘滞缠绵。(二)瘀血 指经脉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留于体内未能消散的“离经之血”。1、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畅而凝滞,或因外伤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三)结石 为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1、结石的形成 由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2、结石的致病特点:病位不同,病证不一;易阻气机,易致疼痛;病程较长,时起时伏。第二节 病 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一 正邪相争 1、与发病 2、与病邪出入 3、与虚实变化 4、与疾病转归二 阴阳失调 1、与发病 2、与寒热变化 3、与疾病转归三 气机失常 (一)气滞 指气阻滞,或气郁而不散,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二)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三)气陷 (四)气闭 (五)气脱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痰饮、瘀血致病的共同特征,以及常见病机。4、作业布置( 2 分钟) 1、瘀血致病的共同特征。2、气机失常的表现有哪些?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7 周 第 13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五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主要表现及意义2、掌握五色主病的内容3、掌握正常舌象及异常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重 点: 1、五色主病2、正常舌象及异常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难 点: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主要表现及意义 2、异常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五章 四诊概述: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原理-有诸内者形诸外;方法-四诊合参。第一节望 诊一、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一)望神:一般分为“有神”、“少神”、“失神”、“假神”与神志异常等。(二)望色:主要是指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1、常色: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有胃),明润含蓄(有神)。2、病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黄疸;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三)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四)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二、局部望诊: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三、望排出物:望排出物和分泌物。四、望小儿指纹:望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风、气、命。五、望舌(一)望舌质: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二)望舌苔:白苔、黄苔、灰苔、黑苔。(三)望舌的临床意义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神、望舌、望色。重点是五色主病,以及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4、作业布置( 2 分钟) 1、五色主病。2、望舌色、望苔色的临床意义。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7 周 第 14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二节闻诊 第三节问诊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熟悉闻诊、问诊的内容。2、熟悉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口味的意义。3、了解问诊其他内容的意义。重 点: 1、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口味的意义。2、难 点: 1、问寒热、问饮食口味的意义。 2、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五色主病及望舌色、望苔色的主要内容。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二节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一、听声音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呃逆等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疾病寒热虚实性质的诊病方法。包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二、嗅气味嗅气味,主要是嗅辨病人的口气、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气味。第三节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一、问寒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二、问汗: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三、问疼痛:疼痛的性质和特点、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脘痛、腹痛、腰痛等。四、问饮食口味:食欲与食量、口渴与饮水、口味。五、问睡眠:失眠与嗜睡六、问二便:大便、小便。七、问经带:月经-应问周期、经量、经色、经质、行经有无疼痛等情况;带下。八、问小儿:注意询问其出生前后(包括孕育和产育期),预防接种,有否传染病接触史及是否患过麻疹,水痘以及喂养、发育、兄妹父母健康状况,有无遗传疾病等情况。3、小 结( 3 分钟)本次课主要介绍了闻诊、问诊的主要内容:重点是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口味的意义。4、作业布置( 2 分钟) 1、问寒热的意义。2、问饮食口味的意义。5、课后思教 长江大学医学院 课时教案授课专业:护理 班级: 护理2043 教师:张德新 职称:副主任医师2007-2008学年度 第1学期 第 8 周 第 15次课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A 教具:教材课 题: 第四节 切诊 计划学时: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原理、意义2、掌握正常脉象、常见病脉及其主病3、了解按诊的内容重 点: 1、正常脉象2、常见病脉及其主病难 点: 1、常见病脉及其主病 2、教学进程1、知识点复习与组织教学( 5 分钟) 复习问诊的内容,重点是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口味的意义2、讲授内容及方法( 80 分钟)第四节切诊切诊,就是医生运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 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一、脉诊(一)脉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诊脉部位:普遍运用“寸口诊法”,分寸部、关部、尺部三部。诊脉的方法:先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中指定关,再用食指按在关部前定寸部,无名指按在关部后定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目触按脉体。用举、寻、按反复触按体察脉象。(三)正常脉象:称“平脉”、“常脉”。基本形象为: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节律均匀。(四)常见病脉及主病(16脉)提纲脉:1、浮脉,主表证。亦可见于虚阳外越证。2、沉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证, 无力为里虚证。3、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实寒证,无力为虚寒证。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学基础A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创****公)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